香港文化众声道 2

香港文化众声道 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化
  • 香港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会文化
  • 口述历史
  • 粤语
  • 香港
  • 地方文化
  • 城市文化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学的历史本身已比一般历史更富诠释空间,口述历史突出的主观性也许更添争议,然而众『说』纷纭,互相比对参照下所呈现的复杂性,也许更贴近文学历史的本质。追寻历史的结果,每每都指向当下眼前,这一系列的访谈,期望在未来的历史里更见意义。」──卢玮銮、熊志琴

  「香港文化众声道」系列的诞生,缘于二〇〇二年展开的「口述历史:香港文学及文化」研究计划。计划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持,卢玮銮教授和熊志琴博士投入十多年时间,向数十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坛及文化界前辈进行口述历史访问,并结集成书,继二〇一四年的第一册后,今年推出第二册。访问内容全面、详尽,受访者的创作历程、参与的文学活动、对同时期作家的评价、对所在组织的了解、对时局和政治的看法等都是记录的范畴。记录者广泛蒐集并保存第一手资料,为读者完整、真实地呈现数十年来香港的文化、政治与历史的互动。这些原始材料经记录者严谨整理和查证,并补充大量注释和附录,有助填补文献记录的空白,为学者和研究者提供珍贵资料。一般读者也能从书中读出趣味,通过记录者与受访者的一问一答,进入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社会,感受当时的文化氛围。

  《香港文化众声道2》受访者包括羊城、罗卡、吴平、陆离、张浚华、陈任、古兆申、黄子程、陈炳藻、金炳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卢玮銮(1939-)


  原籍广东番禺,出生于香港。笔名小思、明川。1964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士衔后任中学教师多年。1973年赴日本,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任香港大学中文系助教。1979年任教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95年起任教授。2002年7月退休,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转任香港文学研究中心顾问。着有《香港文踪──内地作家南来及其文化活动》、《香港家书》、《一生承教》、《一瓦之缘》等。

熊志琴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公开大学,兼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名誉副研究员。编有《文学与影像比读》(与卢玮銮合编)、《经纪眼界──经纪拉系列选》、《异乡勐步──司明专栏选》;编校《沦陷时期香港文学作品选:叶灵凤、戴望舒合集》、《沦陷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另有口述历史访问纪录《双程路:中西文化的体验与思考(1963-2003)──古兆申访谈录》(与卢玮銮联合编着)、《结缘两地──台港文坛琐忆》(郑树森访谈录)等。
 

图书目录

前言
 
访问记录
——羊城
——罗卡
——吴平
——陆离
——张浚华
——陈任
——古兆申(附:古兆申、黄子程对谈)
——陈炳藻
——金炳兴
 
附录
——本册相关报刊资料
——后记
——人名索引
——鸣谢

图书序言

前言
  
  这一系列访谈缘起于「口述历史:香港文学及文化」研究计划。此计划从二○○二年开始,是当时刚刚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项目。及后我们先后放下中心的实际职务,但计划并没有因此结束,我们继续进行访谈、整理记录,至今已逾十五年。
  
  以口述史的方式纪录前辈对香港文学发展的种种回忆,意义不仅在于提供历史事实,更在于呈现历史参与者的个人理解及感受,重新唤起被遗忘的人物及细节,从而开启不同面向的研究角度、引发深入的专题研究。我们立意借鑑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期望在採集史料的同时,也获得某种研究成果。可是正统的口述历史研究,需要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都以特定部门和专业团队进行工作,我们的能力自然无法比拟。不过,尽管力量微薄,但因着其他史料整理工作的经验,以及对受访前辈的尊敬,我们从未敢对访问工作掉以轻心。
  
  许多香港作家长期以来发表作品众多,但结集出版成书的甚少,甚至未曾结集出版,因此也从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作品的内涵被忽略,而文学寄生于报刊所揭示的作家与文坛、社会的互动关系也被遗忘─这些在一般论述所错失的人与事,正是我们所要寻访的。
  
  访谈之前的准备工作,大多从翻检昔日报刊开始,我们尽量搜集和了解与受访者相关的材料,然后拟定访谈大纲。部份受访者并不以「写作」作为文学实践,而以编辑、文化机构负责人、政策执行者等身份在文化界发挥影响力,为访谈而准备的材料搜集范围更广,搜集起来也更不容易,但我们也希望通过访谈,呈现他们在香港文学发展历程中较隐性而却极重要的位置。至于访谈名单的拟定,受访者的重要性固然是前提,但绝非唯一的考虑,实际访谈名单的敲定还牵涉时机、地域、人脉等因素。因此,并未在本系列出现的前辈,绝不代表地位「次要」,他们与部份截至出版而访谈记录仍未能达成授权共识的受访者,我们都期待将来续有访问和跟进出版的机会。
  
  认真而严肃的口述历史访谈,往往都不能限于一、两次会面,碍于种种条件限制,我们无法对每一位受访者都进行多次漫长访问,但都尽可能因应不同情况作面谈或书面的追问、续访。访谈整理成文字稿,从初稿到定稿的审订过程中,受访者或直接以文字补充,或提供口头、文献资料作参考佐证,充实访谈内容,凡受访者所补充的按语,均以()标示。另一方面,我们也向相关人士查询,翻查报刊、书信、文件、档案等文献资料,所得资料以附注形式作补充或以﹝﹞标示。报刊或机构简称首次出现也以﹝﹞交代全名,以后从略,每篇均独立处理。访谈定稿得到受访者授权始公开发表,出版前更添上人物小传,增加「本册相关报刊资料」及「人名索引」等附录,辅助阐释之外,更期望可借此呈现较广阔的历史图景。出版因篇幅所限,受访者一些与文学、文化工作不直接相关的经历不得不省略,内容过于重复之处也有所删节,但为求尽量保留访谈原貌,文稿一般不会按访谈内容重组。一切改动,均在已得到授权的定稿上编辑。
  
  无疑,口述历史作为研究方法,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备受质疑。口述历史的可靠性,无可否认也不能避免因受访者的年纪、身体状况、记忆力、情绪、个人主观等等因素影响,也受访问者与受访者关系、说话时机是否适合等客观条件左右。访谈准备再充分、资料查证再严谨,似乎都无法弥补口述历史的某些先天缺陷。然而,受访者如何理解、选择、诠释、以至「改编」历史记忆,其实正好呈现了历史事件中「个人」的角度,填补了客观资料之不足。口述历史的主观性最受诘难,但这也正是口述历史最精彩可贵之处。何况每一种研究方法、每一种材料都有本身的限制,能否发挥口述历史的长处,关键还是在于读者、研究者的阅读角度与研究态度。
  
  访谈计划开展以来得到不少前辈及同道支持,首先感谢多位受访者付出心力、时间和信任,其中好几位在接受访谈后离世,未能让他们及见访谈出版,我们至为歉疚。多位受访者在接受访问之外,还授权让所负责之刊物全文上网,并捐赠大批珍贵书刊以及富历史价值之手稿、信件、相片等文献资料,让后学得以从这些第一手资料认识历史,所有捐赠均已移送香港中文大学大学图书馆系统。此外,访谈工作得以开展,不同机关和朋友都在行政上、经济上提供了支援,谨此鸣谢(名单详见书末)。
  
  唐德刚教授曾经指出,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誉满全球,而谤亦随之」,十多年来真正完成的只有一部中英双语的《李宗仁回忆录》和只有英语的《顾维钧回忆录》,其余多位民国要人的口述历史虽「工作经年,最后都是半途而废」,可见口述历史工作之困难(参唐德刚〈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我们的研究规模与实力自不可与「哥大」同日而语,但勉力为之,也悉力以赴,访谈未及尽善之处,敬请各方指正。文学的历史本身已比一般历史更富诠释空间,口述历史突出的主观性也许更添争议,然而众「说」纷纭,互相比对参照下所呈现的复杂性,亦也许更贴近文学历史的本质。追寻历史的结果,每每都指向当下眼前,这一系列的访谈,期望在来未的历史里更见意义。
  
  卢玮銮、熊志琴
  二○一四年五月初稿
  二○一七年一月修订

图书试读

吴平(一九四一~)

笔名毕灵、阿蒙等。

原籍广东潮州,在家乡出生,七岁来港定居,曾就读红磡工业专科学校、德明书院中文系。一九六○年代初参加《中国学生周报》活动及征文比赛,获当时社长胡菊人邀请参加编辑工作。吴平主理《中国学生周报》各文艺版面(〈诗之页〉除外)期间,大量採用本地年轻作者稿件,开展《中国学生周报》「本土化」重要一页。一九六○年代后期,香港社会急剧变化,刊物销量日渐下降,留守该刊的编辑一度只有吴平与陆离,吴平最终于一九七○至一九七一年间离任。离开《中国学生周报》后,吴平曾任电视编剧、广告撰稿、报章编辑及专栏作者,一九九○年代移居美国。

日期:二○○二年五月十日

地点:香港华美酒店

访问者:卢玮銮、郭诗咏

列席者:何杏枫、张咏梅

吴:吴平卢:卢玮銮郭:郭诗咏何:何杏枫张:张咏梅

(节录)

吴:大概在一九九三年移民到美国后,我便转行做生意了。初时学电脑组装,做技工,一年后跟合伙人合资开了一间小型电脑公司,我负责推销、卖东西。其实现在我跟文艺、编辑工作完全脱节,以前的事都忘记了,连怎么写中文也未必记得呢。

卢:有些人一口咬定《周报》﹝《中国学生周报》﹞是美元文化,宣传抗共,甚至说他们是收了钱才这样做。但《周报》迁入新蒲岗之后,变化很大,跟从前秋贞理﹝司马长风﹞等人主持的风格很不同。

吴:若果谈到这些尖锐的关节,我所知不多。我最初去《周报》是参加他们的活动,也就是那些兴趣小组。我想《周报》是最早办这些兴趣小组的机构。

卢:甚么时候呢?

吴:大概一九六三、一九六四。

卢:那就是我读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即陆离进去《周报》工作的时候。

吴:她比我早加入《周报》工作。其实我记得不太清楚,我最初是在那儿参加兴趣班学国语的,莫名其妙地也参加了《周报》的创作比赛,那时社长是胡菊人。我得了奖,他看我对写作有兴趣,于是叫我到编辑部帮忙。我想最初是帮忙看稿子,那时投稿的人很多,有兴趣写作的中学生真的不少,我每星期经常要看三、四百篇稿,没有夸张。

《周报》文艺版是很有系统的,由〈拓垦〉到〈穗华〉,即使程度很低,它都让你有发表的机会。我想它最大的作用,是大大提高了当时中学生对中文的兴趣,没兴趣培养出兴趣,有兴趣的就让他发挥。你要想想,香港是殖民地社会,是以英文为主要语言的地方。

「友联」和《周报》的背景我开始时不清楚,后来也没有积极查问,但我做编辑的时候,编辑的自主权是很大很大的。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