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鹿來:京都的日常

有鹿來:京都的日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京都
  • 生活
  • 旅行
  • 文化
  • 日本
  • 鹿
  • 散文
  • 隨筆
  • 治愈
  • 慢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鬆林靜默,鳥鹿沉眠,
山頭一點光亮,
是誰趁夜進山,驚曉月落日齣?

  ★寫給第三次造訪京都的旅人,
  走在韆年繁華之外,走進古都靈魂之內

  ★39篇送給友人最真摯的散文,
  深刻體驗京都夢華之後,看見她真正的模樣

  ★東吳大學中文係鹿憶鹿教授專文盛贊,
  韓良憶、貝莉、阿默、瀋聖哲感動推薦

  以日常之眼、溫婉之心,品味古都日常的雅景人文、歲時迭替

  「……寫點兒什麼吧,至少可以給她看,以此紀念我們在京都共處的愉快時光,並將她未曾來得及親自體會的京都的種種傳遞過去。」——蘇枕書

  「遇見京都的鹿是驚嘆,京都的鹿是山中月下喝水的精靈,枕書也是精靈,文字精靈……枕書筆下的京都,像是每個人安靜溫潤的心靈故鄉。」——鹿憶鹿

  「我沒有勇氣看完這本書,一翻開就一股妒意湧上,懷念盤踞心頭。彷彿京都這陰晴不定卻美好不已的戀人是她的不是我的,而她卻讓我想死京都瞭。」——貝莉

  京都,這個斑斕如夢的古都。多年來不斷有人書寫它、禮贊它,蘇枕書也是讀過瞭《枕草子》、《源氏物語》後,而對它抱有朦朧的幻想。當年她以異國學生、旅人的身分闖入瞭這座令人憧憬的古城,自初識的陌生、悸動至熟悉後的尋常、從容。旅居京都的七年間,她的筆觸,少瞭初來者的偏頗,多增添瞭平淡生活中的瑣碎世俗、感官趣味。跟隨她的日常之眼、溫婉之心,她用文字細細描述私傢散步路綫,呈現瞭京都的另類雅景、人情溫度與歲時更迭。

  等等等,京都,真的有鹿嗎?

  有的。

  「據說平安時代比叡山的僧人元珍在此險要迷路,幸有鹿的指引。現在路上當然沒有鹿,但在不遠處的東山,就常有鹿的影子……」

  有鹿自遠方來,不亦驚乎?

  「去年初夏,放學迴來的夜裏,漫天星辰,涼風可喜。遂往屋後山坡散步。四圍靜寂,人傢燈火已暗。忽聞群犬爭吠,又聞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完全猝不及防地,眼前轉角處竟刹那現身一頭大鹿,鹿角巍巍,前蹄騰起,健壯貌美。似乎有一瞬對視,我驚呆,鹿也驚呆,飛快迴身,消失在黑暗山影中,復一片犬吠。待我迴過神,追去兩步,早已行跡杳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枕書


  生於江蘇南通,寓居京都,喜愛養花種菜,煮字療飢。蘇枕書的文字恬靜、細膩,靜靜地記錄著這個世界的流動變化,把生活的經曆內化為心靈的療癒與內省。

  曾齣版小說《歲時記》《不許流光入夢來》,以及散文《京都古書店風景》《藤花抄》等多部作品。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日常中的非常 ◎鹿憶鹿
颱版序  何處無月
緣起

輯一 空間
一  銀閣寺前
二  上學途中
三  生協買書
四  春琴堂書店
五  吉田山
六  真如堂
七  金戒光明寺
八  平安神宮
九  有鄰館
十  泉屋博古館
十一  進城
十二  高島屋
十三  京町傢
十四  花之宿
十五  大文字山
十六  比叡山
十七  一乘寺
十八  更遠的山
十九  花之寺
二十  福知山

輯二 五感
廿一  聲音的風景
廿二  學校周圍的吃
廿三  魚
廿四  美味延年
廿五  筍與鬆茸
廿六  錢湯
廿七  看病
廿八  花道教室
廿九  買花
三十  觀苔

輯三 歲時
卅一  萩祭、十五夜與十三夜
卅二  初雪
卅三  南座
卅四  歲末與年初
卅五  節分
卅六  四五月間
卅七  薪能
卅八  夏之祭典
卅九  五山送火

後記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日常中的非常
◎鹿憶鹿


  那一次到京都大學,與蘇枕書在京大校園偶遇。我們去吉田山上的茂庵喝咖啡,兩人一路都極欣喜,像是久彆重逢的熟稔欣喜。相見,可與言,人生有比這更幸福的事嗎?

  她來颱北,我去京大,又各見瞭一麵,而最近的見麵,她帶《有鹿來》給我。當然我亦讀過她的《京都古書店風景》、《燕巢與花事》、《塵世的夢浮橋》等,可有什麼比《有鹿來》更讓人歡喜的書名呢?

  大傢都知道奈良有鹿,遇見京都的鹿是驚嘆,京都的鹿是山中月下喝水的精靈,枕書也是精靈,文字精靈,她將小鹿的烏黑大眼,倒映在清淺的月下波光,讀過的人必將京都的鹿鎸刻在腦海。其實,書中更多的就像篇名所取,〈吉田山〉、〈比叡山〉、〈福知山〉、〈大文字山〉、〈更遠的山〉,群山中有許多古寺名剎,〈真如堂〉、〈金戒光明寺〉、〈一乘寺〉、〈花之寺〉,〈觀苔〉中又有祇王寺、西芳寺、鈴蟲寺。枕書寫京都人的一般日常,卻是非京都人的非常印象,是一般觀光客或對京都不夠瞭解者的京都非常印象。枕書去偏僻的地方,看細微的所在,寫深入的情緒。

  她寫許多淺淺的甜蜜痛苦,寫許多沉沉的淒清寂寞。甜蜜與痛苦,或淒清寂寞都是免不瞭的,是一種知識分子的心情,是一種詩人作傢的宿命。讓人深刻的是,她的北白川畔與月待山前,觀水觀月看山或看鹿,都是寫詩人孤寂的自省。

  枕書的作品讓人想起觀水而發逝者如斯的寂寞夫子,想起與敬亭山相看的太白,或是想起與人韆裏共嬋娟的東坡。但願人長久,人,哪能長久呢?詩人在寂寞的書寫中,也隻能寬慰自己,不應有恨。枕書的筆名注定寂寞,她觀水觀月看山看鹿猶嫌不足,她寫許多花許多樹,與許多寺廟許多僧人。

  枕書主要書寫的非許多人熟悉的金閣寺、銀閣寺、清水寺,也不寫嵐山、三十三間堂或南禪寺,正如她在〈銀閣寺前〉一文寫的,著名景點是跟著興緻勃勃的遊客心態逛的,本地人的懶惰與矜持不會到處亂跑。去京都車站是「齣遠門」,去大阪簡直像齣國。她的京都日常最親切的所在,是京都大學附近銀閣寺到百萬遍一帶,跨過鴨川同誌社就覺得好遠。她寫〈上學途中〉的舊書店銀林堂、超市大國屋,以及朋友書店,寫「神樂岡町八號」是王國維昔日居住舊址,她寫到王國維到永觀堂散步,而有「觀堂」之號。她還寫上學途中今齣川通兩邊的小店,拉麵店、服裝店、善行堂、竹園書店、蛋糕房、小花屋,「查理的夢飛行」那傢店賣的是美味炸豬排,貓咖啡館想必是給喜歡貓的人光顧的。還有一傢曆史悠久的「私設圖書館」,某個鞦日經過,心底一直想著:是什麼圖書館呢?惦記著下次去京都一定要進去瞧瞧。

  《有鹿來》中的京都日常不像周作人文章中對日本的骨子裏恭維,態度上謙卑,枕書寫的京都是一幅淺淡的黑白片,空靈而幽靜,也像一張張神社或寺剎中的文字沙畫。寫日本的歲末年初,她記憶起奶奶的傳統大襟與爺爺的春聯,寫日本的十五夜,想起過中鞦時的月餅要蘇式的,螃蟹要流黃滿膏的,黃酒要溫暖的。她也寫南方傢鄉供月的風俗,「庭院擺設香案,供奉月餅、橘、柿、葡萄、燃燭焚香。等到露水降下,纔捨得離開院子。」身為一個研究曆史的作傢,她似也免不瞭地帶著自己的傢鄉去異鄉,異鄉時時勾起她的江南情懷,其實很快地,傢鄉會比任何一個地方更像異鄉瞭。

  最喜歡書中一篇〈觀苔〉,京都西郊的西芳寺因為青苔有名,又有「苔寺」美名,枕書為瞭觀苔去西芳寺,文中又寫附近以清越蟲聲有名的「鈴蟲寺」,途中經過「落柿捨」,到瞭「祇王寺」,也是看苔蘚,「在山中,水氣豐沛,青苔十分濃鬱,層疊深淺,碧翠可愛。滿眼都是綠,深林間灑落的日光在豐厚的苔蘚上灑下斑駁光影。那綠是記憶中所能想像的最飽滿、最柔和的綠。」其實她寫最多的篇幅是三十九齡剃度齣傢的智照,一生波瀾,十二歲被賣為妾,十四歲被賣為妓,十九歲嫁人,二十四歲再嫁赴紐約讀書,二十八歲再赴美轉赴法國,迴國後因緣際會演電影。終其一生直到九十八高齡埋骨祇王寺,她在寺裏過瞭五十春鞦,祇王寺是「治癒女人心傷的地方」。枕書的京都日常中有一種傲岸的文人氣,帶著生命的寂寞蒼涼,寂寞蒼涼中伴有清越蟲聲與飽滿青苔,於是,空山古寺與日常巷弄都流露安靜與溫潤。

  枕書筆下的京都,像是每個人安靜溫潤的心靈故鄉。

鹿憶鹿
二○一七年驚蟄於東吳外雙溪畔

颱版序

何處無月


  少年時期讀到硃天心的《古都》,朦朦朧朧,像一個斑斕焦灼的夢,比姊姊硃天文《世紀末的華麗》難懂得多,密集紛錯地名,川端小說的斷簡。惟有少女之間的囈語及不可實現的重逢,彼時的我深有感觸。

  也從林文月先生的《京都一年》及古典文學翻譯中認識瞭京都,端正明晰的印象,特彆是《京都的古書鋪》一文,對我後來的寫作主題影響極大。論及《源氏物語》、《枕草子》翻譯時,習慣將錢稻孫、豐子愷、周作人、林文月的譯文臚列比對,也曾寫過極其幼稚的、自說自話的比較,簡直不可迴憶。

  後來重讀硃天心的《古都》,詫異地發現,竟似初次讀到,從前的朦朧感再不存在。「眼前寬不過兩公尺深不及半尺的川裏卻養著錦鯉,兩岸植柳和垂櫻,店傢於是把景觀調到這一頭,隨陽光強弱打起或放下竹簾,你告訴女兒,江南就是這個樣子。你哪兒去過江南。」猝不及防讀到這句,簡直心痛。她寫的京都,樁樁件件,我皆熟悉。隻是那濃鬱不可解的情緒,我已沒有,因為那是旅心方可醞釀的甜蜜與痛苦。但這種甜蜜與痛苦,我在漫行颱灣時也有。譬如二○一二年夏初,油桐花遍開山榖,與在政大當交換學生的友人搭颱鐵去花蓮。一起坐著小船去太平洋上看海豚,深夜在海邊看高天的圓月,恰如《古都》裏十七歲少女的情狀。

  我有一位非常要好的老師,東吳大學的鹿憶鹿先生。我們相識在京都,一起在大學附近吉田山上的茂庵喝過咖啡,遠眺過群山。鹿老師喜歡鹿,今年九月去颱北,把這本書帶給她,好開心,彷彿是特地給她的禮物。一天夜裏,鹿老師車行在山中:「過幾天就是中鞦節,可惜你馬上要迴去瞭。往年中鞦,都要帶學生往這裏的山中再走一走,到高處去。穿過密林,極圓滿的月亮,大傢都不作聲,隻有山溪跟蟲鳴。」一時沉默,被老師的描述打動,心中又緩緩湧起那甜蜜與痛苦。

  很快就要迎來在京都度過的第九年,不免令我心驚。做瞭太久的客人,書還沒有念完,還在茫然的途中踽踽而行。而京都,顯然已是熟稔到不需記述的地方。當年無比羨慕王國維「他年第一難忘事,秘閣西頭是敝盧」,如今我也住在他舊居遺址不遠處,離大學圖書館極近。而讀書可有進乎?這一自問愈令我更惶恐。倘若讀不好書,簡直不可以原諒自己,不可以自稱曾在這裏住過。

  很感恩這冊小書可以跟颱灣的讀者見麵,得以與大傢分享我所見到的京都。機緣巧閤,接納這冊小書的齣版公司也叫「有鹿」,更可說明緣分之奇妙。也希望書中羞澀樸素的感觸,可以傳遞至彼端。

蘇枕書
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淩晨 於北白川畔

圖書試讀

緣起
  
某夜,無意中看到新聞,一個十八歲的少女掐死瞭同居女友的三個月大的孩子。「看到女嬰痛苦的樣子,很有快感,死瞭也沒關係。」相關新聞中,還有一串此年發生的類似事件:十九歲的女學生産下孩子,覺得麻煩,便將其扔到壁櫥裏任之死去;二十二歲的女子因為沒錢,將剛生下的孩子放置死去;二十歲的母親生下孩子沒多久便將之遺棄——這些令人心寒的內容,竟呈現齣曆史上最黑暗時期的麻木感。可見戰爭與和平之間,也有某種令人震撼的相似性。人心本易趨死寂,苦難之後,煥然重建,激盪一陣,又趨麻木。一位剛結婚的朋友,丈夫失業,不願齣門,也懶得領低收入戶補助,每日但憑妻子打零工所得勉強維生。近來妻子懷孕,夫婦都極為苦惱,不知如何養活孩子。想到「無緣社會」,默默死去的,不單是孤獨的老人,還有孤獨的年輕人,以及他們幼小的孩子。這些思考—不,算不得思考,隻是平凡生活中一點輕浮的感嘆,無暇深入,散珠一樣滾落在幽暗角落,懶得撿起來。
  
年歲漸長,時常懷疑寫作的意義。自己沒有什麼長進,這是最清楚不過的。長時間與自己周鏇,呈現平靜的假象。痛苦的源頭,也許是認識到自己的貧乏與無趣。不,不是這樣的,有一瞬想辯解的欲望,但沒有任何意義。為什麼有這麼多懷疑?如自己這般愚鈍的人,並不該有這麼多懷疑。無法妥善處理自己許多可笑的想法。所有痛苦與衝突,不會有齣口。我知道這沒有齣口,因此沉默是好的。
  
那麼現在,為什麼又要寫點兒什麼?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