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田野,我是誰?
跨越偏見地圖,他是誰?
一個颱灣原住民女孩的中國人類學壯遊。
「旅行是終究會離開的到訪,生活不是;田野則像一場很長的旅行,但必須以生活體驗。」
「我學習人類學傢帶著一些預設和想像進入陌生的地方,而實際狀況往往與想像不完全吻閤,甚至更多是全盤推翻,隻能重新來過,而重啓的過程中,唯有將自己縮得很小很小 ,纔有可能獲得更大的空間——學習和獲得知識的空間。」
在颱灣她是原住民,在中國她是「颱胞」,在新疆、甘肅她是「北京人」⋯⋯
一個女孩在中國的三年之旅,順應「人類學研究生」身份,以田野調查的心態度過在這裏的每一天,通過日常生活體驗,試圖做個「當地人」,然而當外來者的界綫開始變得模糊,好不容易建立的認知,以及攜帶在身上作為颱灣人的固有思考,卻往往又是處處碰壁的「偏見地圖」。
「北京來的」研究生?或是「颱灣姑娘」?得到的會是兩種不一樣的對待眼光和互動模式,那麼,我究竟是誰?作者藉人類學的研究麵嚮,透過語言、飲食、時間、移動、傢鄉以及差異,觀察田野上的自己以及遭逢的種種窘境、衝突,不僅印證、反思所學,更是一次拋開書本、知識之外的壯遊。
作者以「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喝兩碗。」一文,獲2016年網路平颱「芭樂人類學」舉辦「第一屆芭樂籽大賞」首奬「金芭樂」。該文引起廣大的轉貼,以及網友熱烈迴響,「作為一個新疆人,我被你真誠的記述所感動,能這般白描新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可見你人類學者的素質。謝謝你做的事情,希望你從中找到快樂。新疆需要這樣的記述。」「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堆疊齣奶茶的重要和所佔的文化份量,無論是閱讀或想像都是令人神往的體驗。真想來一碗奶茶。」「看完我也想去田野。」
名人推薦 理解他者原來是看見自己的最好途徑,這本書領著我們經由日常生活,成為(世界)文化公民。──王舒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