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田野,我是谁?
跨越偏见地图,他是谁?
一个台湾原住民女孩的中国人类学壮游。
「旅行是终究会离开的到访,生活不是;田野则像一场很长的旅行,但必须以生活体验。」
「我学习人类学家带着一些预设和想像进入陌生的地方,而实际状况往往与想像不完全吻合,甚至更多是全盘推翻,只能重新来过,而重启的过程中,唯有将自己缩得很小很小 ,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空间——学习和获得知识的空间。」
在台湾她是原住民,在中国她是「台胞」,在新疆、甘肃她是「北京人」⋯⋯
一个女孩在中国的三年之旅,顺应「人类学研究生」身份,以田野调查的心态度过在这里的每一天,通过日常生活体验,试图做个「当地人」,然而当外来者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煳,好不容易建立的认知,以及携带在身上作为台湾人的固有思考,却往往又是处处碰壁的「偏见地图」。
「北京来的」研究生?或是「台湾姑娘」?得到的会是两种不一样的对待眼光和互动模式,那么,我究竟是谁?作者借人类学的研究面向,透过语言、饮食、时间、移动、家乡以及差异,观察田野上的自己以及遭逢的种种窘境、冲突,不仅印证、反思所学,更是一次抛开书本、知识之外的壮游。
作者以「没什么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决的,如果有,喝两碗。」一文,获2016年网路平台「芭乐人类学」举办「第一届芭乐籽大赏」首奖「金芭乐」。该文引起广大的转贴,以及网友热烈回响,「作为一个新疆人,我被你真诚的记述所感动,能这般白描新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可见你人类学者的素质。谢谢你做的事情,希望你从中找到快乐。新疆需要这样的记述。」「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堆叠出奶茶的重要和所佔的文化份量,无论是阅读或想像都是令人神往的体验。真想来一碗奶茶。」「看完我也想去田野。」
名人推荐 理解他者原来是看见自己的最好途径,这本书领着我们经由日常生活,成为(世界)文化公民。──王舒俐(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助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