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民族」话语的出现和不断被政治化,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各 种官制的和民间的民族主义思潮日益膨胀,甚嚣尘上,使中国社会 的现实与当初建设「国民」和「国民国家」的理想渐行渐远。这对周边 的民族集团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何以形成影响,并形成了何种影 响,是本书探讨的主旨。
本书为近年笔者通过「民族」的视点观察中国,从与「周边」之 关系的角度审视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系列中文书籍的第四部,前三部 分别为出版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1930 年代至1940年代》(香港,2013年,352页)、《民族主义与近代中日 关系:「民族国家」、「边疆」与历史认识》(香港,2015年,424页), 和国立政治大学出版社的《中国,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台北,2014 年,298页)。笔者之所以重视通过民族的视点观察中国,从与周边 之关系的角度检讨中国的历史进程,不仅是因为中国的近代历史进 程开始于一个由来自「周边」的「异民族」统治之王朝时代的末期,针 对原本来自于周边的异民族统治而起的「民族革命」因此成为中国近 代历史进程的转折点,「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也因此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主旋律,更是因为是否与如何实现「周边」和其他 民族集团的统治,实为中国从古至今检验统治者是否具有统治正当 性的、带有普世价值性质的重要标准。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谷风之什.北山)、「近者说,远者 来」(《论语》子路)、「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礼记》 礼运)是也,毋庸置疑,它是源自于「天下思想」的。其之所以能够 成为普世的价值,是因为实现「周边」和其他民族集团的统治被认为 是「德治」的物化体现(objectification),「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 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荀子》议兵)即此意 也。因此,笔者以为,通过民族的视点观察中国,从与「周边」之关 系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历史进程,才能够体味出「历史中国」的丰富意 涵,从而看到今天「现代中国」的问题点。
不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权面临的最大课题,其实都是如何 向被统治者解释其统治的正当性。而从中国之所以能够形成崇尚「德 治」这样一个超越「民族」和时代的普世价值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 一个历史的事实 —大多的「中国人」其实就来自于历史上属于「周 边」、属于「异民族」的集团;而「中华」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正 是通过与周边和异民族的交往融汇,才得以造就和形成。历史上「中 国」和「中国人」的持续扩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周边」和「异民族」 的不断加入。这种历史趋势的形成,当然与「天下思想」关于统治正 当性的解释及其实践(即崇尚德治)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进入二十 世纪以后,这一历史趋势戛然而止,「异民族」和「周边」的离反,使 中国在处理与异民族、与周边之间关系的问题上,一直不断地遇到 严重的危机和挑战。其原因,与二十世纪以后中国不得不顺从世界 潮流从形式上放弃「天下思想」,而各个政权又积极走上一条自己所 理解的建设「国民国家」(实为建设「中华民族国家」)的道路有关。
建设「中华民族国家」之目标的问题点,在于以「民族」代替了 「国民」。对于近代以后、尤其是今天处于周边的「少数民族」之所以难以对中国产生国家认同,有人说是因为对少数民族的不平等,又 有人说是因为对少数民族的优待政策而带来的特殊感;其实透过表 相可以看出,二者的问题性质完全相同。那就是,在处理「民族」与 「国家」的问题上,近代中国缺乏一种实践和真正实现「国民国家」的 思想。近代的「国民国家」的理想就是实现社会全体的平等、公平和 公正,所以无论是「非国民」或是「超国民」,都是出于一种把少数民 族视为「他者」(other)、但是却又不愿让它们自由脱离的思想。如果 说中华民国政权没有能够实现对少数民族的平等、公平和公正,更 加愿意以「民族」来替代「国民」一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难道不 是如此吗?出于以上认识,从随着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而在文化、社 会、政治层面上出现的各种变化,具体说来就是:近代中国社会对 于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和扬弃、近代中国关于统治正当性的解释、 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流动性、近代中国不同时代各个政权的政体性 质及其政策决定因素等角度,探讨二十世纪以来「周边」为何拒绝「中 国」,「异民族」的集团为何抵制「中国人」意识;或者说,他们为何 不能或不愿成为中国的「国民」,他们的「中国人」意识是如何被消失 或因何而消失的问题。
周边的异民族集团是否建立和如何建立对国家的认同,其政治 力学关系当然首先表现在处于中心的国家政权和处于边缘的民族集 团这两个维度之间。但同时,这一力学关系又是以中国社会和少数 民族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文化、宗教、政治、经济以及人类生 态环境形态为背景而展开的。因此,本书按照历史沿革,从笔者至 今发表于各种学术场合的论文中选取相关素材,以不同的人群、不 同的社会领域和不同的问题层面,尽可能全面地分析近代以来「少数 民族」在对中国建立国家认同问题上所发生的各种问题。除第九章之 外,本书其他主要内容和章节都曾在各种学术场合发表过,但是为 了更加精确地回答以上问题,此次收入本书时又结合笔者多年之思考,再次做了大幅度的修订。全书结构大致如下:
本书第一章、第二章从社会构造和文化系统之间关系的角度, 考察传统中国能够促使具有不同于汉人的独特文化的民族集团对中 国产生认同意识的原因。
第一章〈从「穆斯林」到「中国人」—晋江陈埭丁氏宗族的「本 土化」过程〉(原刊载于日本中国现代史研究会《现代中国研究》第30 期,2012年3月,第1–27页1 ),主要利用族谱等地方史资料,通过 考察一个原本为穆斯林的群体如何在中国南方农村社会的自然生态 和人类生态中逐渐转化为「中国人」的历史过程,研究传统中国能够 融合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是来源于不同国家的人们的社会 机制,并从中发现中国传统社会中保证平等和公平的社会流动的政 治文化因素,以及平等和公平的社会流动在促使形成统一的国家认 同上之意义。
第二章〈「『回教』与『回民』含义不同」—白寿彝与开 封的故事〉(原刊载于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第93期,2005年12 月,第96–105页,原名〈二重的忠诚 —白寿彝和开封的故事〉), 以1930年代的白寿彝先生对国家和民族集团的「二重的忠诚」为例, 通过考察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开封对白寿彝思想之形成所产生的影 响,分析二十世纪上半期前中国社会中何以能够产生和保持让多文 化共存的空间,以及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文化个性的「民族」集团,对 个体的「民俗」文化和全体的「国民」「共享」的政治文化二者所进行的 区分,在其形成和保持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上的意义。
本书第三章、第四章从近代政治思想和政治过程的角度,考察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对「国家」与「民族」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处理,对被 视为「周边」的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所发生的影响。 第三章〈「汉奸」考 —一个「单一民族国家」的话语〉(原刊载 于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第83期,2004年6月,第63–73页, 原名〈「汉奸」:想像中的单一民族国家话语〉;其增补版刊载于日本 岩波书店《思想》第981期,2006年1月,第28–47页,原名〈「汉奸」考〉),通过考察「汉」由一个文化共同体符号、到最后变成一个「民 族」的符号,「汉奸」由一个原本是满清王朝统治者用来表达自己与 被统治者(汉)同属一个利益集团的词汇、到最后被改造为对外极端 民族主义符号的历史过程,分析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关于国家与民族 之间关系的传统思想之所以发生衍变,以及步入近代之际将「汉民 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切割的行为,与单一民族国家思想之关 系。
第四章〈「中华民族国家」的魅力与凝聚力 —近代民族与近代 国家的二重奏〉(原刊载于香港中文大学《世纪中国》网络版,2003年 7月;后转载于中国社会学会民族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社会 学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学社会学研究通讯》[Sociology of Ethnicity]第 60期,2010年1月,第1–8页,原名〈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 —关于 中国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则通过考察二十世纪初设计 和建设「中华民族国家」的实践,进一步考察受到单一民族国家思想 影响的中华民国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对「国民国家」思想之理解,为 甚么影响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形成对中国的国家认同。 本书第五章、第六章分别考察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时期和取得 政权之后的对少数民族政策,从中共关于「国家」与「民族」关系之思 想的变迁脉络中,分析中共治理少数民族之特点。
第五章〈断裂的「民族」话语 —「蒙古民族」问题与中共民族政 策的历史过程〉(原刊载于日本中国研究所《中国研究月报》第563 期,1995年1月,第19–28页2 ),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出 笼、变化和最后定型之过程与各个时期的蒙古民族问题之关系,分 析中共各个时期决定对少数民族政策之原则,以及为何最终否定了 国民国家思想,并导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作为其夺取政 权的正当性根据。
第六章〈从「少数民族」到「国民」?—1949年以 后的民族政策过程〉(原刊载于日本亚洲政经学会《亚洲研究》第47卷 第4期,2001年9月,第39–62页3 ),通过考察和考证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成立以后民族政策的轨迹和历史分期,探讨其变化之规律和不同时期政策之性质,分析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的对少数民族政策 在整体上可能给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带来何种影响。 本书第七章、第八章主要根据笔者在中国南方的「回族」社会通 过田野调查所得的资料,实际考察几个南方回族社区在文化大革命 之后所发生的变化,分析文革结束以后中国政府在民族政策和宗教 政策上的变化给少数民族在经济上、社会上以及对民族的传统文化 的认识上所带来的影响。
第七章〈「宗族」与「民族」—「民族化」的诱惑与挫折〉(原刊 载于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中国21》第34期,2011年3月,第 49–70页4 ),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福建泉州地区晋江市 陈埭「丁氏回族」所经历的「再民族化」的过程为例,考察少数民族自 身对「民族」符号的性质和现实功能之理解,分析接受政府对少数民 族的特殊政策和特殊待遇是否与获得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之间存在 着必然的联系,以及陈埭丁氏回族最终所选择道路的社会学意义。
第八章〈何处是「传统」?—中国南方「回族」社会的伊斯兰「回归」〉 (原刊载于千叶商科大学CUC View & Vision第41期,2016年3月, 第24–28页5 ),从社会学的观点考察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南方 「回族」社会中出现的恢复「传统」的潮流,分析由知识精英和政治精 英所推动的「恢复伊斯兰传统」运动之所以兴起,与中国政府民族政 策和宗教政策之关系,并对比1930年代由中国南方地区伊斯兰精英 所领导的恢复伊斯兰传统的实践,探讨将「想像」认定为「传统」的社 会条件和社会意义。
本书第九章〈「民族链」上的维吾尔 —中亚突厥语系民族的历 史文化意识与国民意识〉,以1989年以后中国和中亚地区的政治过 程以及世界伊斯兰教复兴浪潮为背景,运用「历史文化同心圆」和「民 族链」的观点,动态地分析1989年以后再度掀起「东突厥斯坦独立运 动」的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在一种跨越国界的人类生态和历史文 化环境中所形成的、与其他「突厥语系伊斯兰民族」互相影响、互相牵制、互相刺激的民族链中,是如何逐渐放弃了对中国的国家认同 的。无疑,少数民族是否能够建立和保持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以及 如何才能让少数民族产生和保持对中国的国家认同,是二十世纪中 国在民族问题上遇到的最大难题。本章提出超越近代国家主权领域 的历史文化同心圆和民族链的观点,同样可以用来分析中国其他各 个「民族」集团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书集笔者二十年间就中国近代以来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 之思考。此次能够得以用中文结集出版,不得不感谢香港中文大学 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甘琦社长,感谢敏磊和敏聪二位编辑为此 付出的心血。这是笔者第三次有幸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进行合作, 我从内心深处感谢出版社的厚爱。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让我们还 能拥有这样一片圣洁的土地,在这里不受各种意识形态之干扰地去 记录自己的真实思维。感谢两位匿名审查教授的评价,本书最后成 形与你们的评审意见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书各章分别为以下研究项目之成果,志此以表谢意:平成24 年度–27年度日本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盘研究B,「关于中国南部地域 穆斯林宗族的综合调查与比较研究」(课题号:20520708);平成20年 度–23年度日本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盘研究C,「移动与新公共领域的 建构 —以中国沿海部的穆斯林社会为中心」(课题号:20500708); 平成17年度–19年度日本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盘研究C,「中国回族 宗族与海外移住 —以福建泉州丁氏与山东淄川蒲氏为线索」(课题 号:17510204);三得利文化财团研究助成2011年「关于中国沿海地 域穆斯林社会公共空间的研究」,及2012年「关于中国沿海地域穆斯 林社会中的平等性与公平性之研究」(笔者为以上各项主持人)。感 谢各次进行田野调查中帮助我的中国学界和当地的朋友们,出于保 护隐私的原因,我在这里无法向你们一一直接道谢,但我想你们一 定会理解我的。
本书能够完稿,要感谢国立政治大学给笔者提供了一个学期的 客座教授的机会。感谢亦师亦友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吴文星名誉教 授,为笔者开启了与台湾学界交流的大门;感谢畏友、政大人文中 心主任周惠民教授的全面支持,才让笔者再有此次向台湾学界学习 的机会;感谢历史学系刘祥光主任和民族学系张中复主任为首的诸 位政大同僚,感谢历史学系办公室的晓宁和嘉玲,及人文中心的素 琼、淑慧和佳若等各位的热心帮助,让笔者在这片自由的土地思索 和耕耘。深深感谢张大军先生多年来不变的期待,105岁高龄仍执 着于研究笔耕的精神,让笔者感铭于心。感谢张光达院士和王明珂 院士的厚爱,每次一起工作和交流都让笔者受到许多启迪;本书第 九章受张先生整体理解古今内陆世界思想之影响,学习王先生历史 哲学大作《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令拙着注意到透过「人类生态」的 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各种「文化表征」的重要性。此次在台期间受到 刘维开、刘季伦、杨瑞松、唐启华、杨维真、蓝美华、赵竹成、陈 永发、吕芳上、黄克武、张启雄、黄自进、潘光哲、林泉忠、吴启 讷、黄俊杰、张崑将、江柏炜、许育铭、陈进金、陈鸿图、廖敏淑 等先进、友人之指教与照拂,志此表达衷心感谢。在政大和师大研 究班和本科班遇到许多优秀同学,感谢你们给予的友情与信任。
最近常常梦见母亲,在梦中诉说我是多么想念她和姐姐及弟弟 们。我深深感谢母亲,感谢她能够理解我不能到她的身边尽孝心。 也深深感谢内人门脇佳津代,她总是让笔者能够全心投入自己喜爱 的研究中去。
王柯
于2016年盛夏的
六甲山不他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