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国民:近代中国的「民族」话语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消失的国民:近代中国的「民族」话语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族认同
  • 少数民族
  • 国家认同
  • 近代中国
  • 民族主义
  • 历史
  • 社会文化
  • 政治
  • 边缘人群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王朝时代的政权之所以能够让「周边」及「异民族」自由自然地与中国交流和融合,皆因长期崇尚「德治」这一超越「民族」和时代的价值,从而延续其统治的正当性。进入二十世纪后,这一历史趋势却戛然而止—周边开始拒绝中国,异民族集团开始抵制「中国人」意识。这一过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民族问题日益严重的今日中国,实在刻不容缓。

  本书作者指出,因为近代中国导入了「民族」的话语,造成了「民族」与「国民」二者不分的现象;随着民族话语不断被政治化,各种官制及民间的民族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使中国社会与当初建设「国民」和「国民国家」的理想渐行渐远。以「民族」来顶替「国民」的结果,不仅促生和强化了汉族排斥和歧视其他周边民族集团的狭隘民族主义,也使处于中国周边的其他民族集团在社会流动的自由屡受限制,因而对自诩为「近代民族国家」的中国逐渐失去国家认同的意识。

  本书集结作者二十年间就中国近代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之思考,当中包括他在多个中国伊斯兰民族地区的生活经验与大量田野考察工作。

  如何建设一个具有跨越阶级、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让全体国民共享的政治文化,将会是少数民族集团迈向国家认同的关键,好让他们不再成为这个国家的「他者」。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近代中国民族关系史的著作简介: 《山川形胜:中国早期王朝的治理模式与边疆互动》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先秦至汉唐时期,中国早期王朝如何在广袤的疆域内构建其政治、社会与文化治理体系,并着重分析了国家权力与周边不同族群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作者跳脱了传统上以中原为中心的叙事框架,尝试从“多中心”和“互动性”的视角,重构早期中国的空间政治地理。 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剖析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及其对边疆地区的辐射与影响。 第一部分:早期国家的空间意识与疆域的想象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先秦时期诸侯国,特别是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空间拓展策略。重点分析了早期文献中对“天下”与“四夷”的地理划分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国家对资源的动员能力和对异己势力的认知。研究指出,早期的“疆域”概念并非固定不变的线性边界,而是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的深度而波动的“势力范围”。我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解读,揭示了早期政治权力如何通过祭祀、分封等仪式活动,将遥远的地域纳入其意识形态的掌控之中。 第二部分:秦汉帝国构建的行政蓝图与“内郡”的实践 秦朝统一六国后,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整合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详述了秦汉帝国在岭南、巴蜀以及黄土高原边缘地带推行的郡县制改革的差异性。作者运用考古学和简牍材料,对比了直接统治模式(如长安、洛阳周边的郡)与间接羁縻模式(如对部分氐羌地区的治理)的效率与后果。特别关注了汉代“和亲”政策的演变,探究其如何在军事威慑与文化吸引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本章认为,汉初对边疆的治理并非单一的武力征服,而是包含着经济诱导、精英收编和文化移植的复合型策略。 第三部分:丝绸之路的经济地理与族群间的物质流动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通道,更是早期帝国与草原、绿洲文明进行物质交换和技术扩散的关键场域。本部分聚焦于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早期聚落的考古发现,分析了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中原王朝如何通过设立西域都护府来确保商业利益和战略通道的安全。研究关注了粟特商人、月氏人的商业网络,以及这些跨国界的贸易活动如何影响了中原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例如胡乐、胡服的传入。我们试图描绘一幅基于物产和路线的早期欧亚大陆互动图景。 第四部分:魏晋南北朝的权力碎片化与“五胡”的在地化进程 三国鼎立及随后的南北分裂时期,是早期中国治理模式遭受严峻挑战的阶段。本书侧重分析了少数族群政权(如前秦、北魏)在继承汉地文化遗产的同时,如何将自身的军事和政治组织经验融入到对汉族人口的治理中。重点研究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复杂性,即试图在推行汉化政策的同时,如何安抚和整合鲜卑贵族集团。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治权力的“碎片化”,但文化与制度的“在地化”也在同时进行,为隋唐的再次统一奠定了新的社会基础。 第五部分:隋唐气象:天朝体系的初步建构与边疆的“朝贡”网络 隋唐时期,国家权力达到了新的高峰,其对外关系体现出一种成熟的“天朝”体系框架。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唐代在东北(靺鞨、渤海国)、西南(吐蕃)和漠北(突厥汗国遗址)设立羁縻府州或都护府的具体运作机制。通过分析《册府元龟》和唐代边疆碑刻,我们阐明了“羁縻”策略的本质:即以册封、赏赐和联姻为手段,承认地方政治实体的相对自治权,以换取名义上的臣服和对帝国核心区域的稳定。吐蕃的兴起及其与唐朝的复杂关系(战争、通婚、宗教交流)构成了本章的重点案例。 第六部分:治理的绩效与历史的遗存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早期王朝在处理多样性问题上的成功经验与局限性。本书强调,早期中国的疆域不是通过单一的民族同化实现巩固的,而是通过建立起一套适应性强的、层级化的、并且具有高度物质基础的治理体系来实现的。这些体系的遗存,如都江堰的水利系统、北方的长城防御体系以及成熟的驿站制度,构成了后世中国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为动态和多维度的视角,理解中国早期国家如何在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塑造其独特的政治文化遗产。 全书基于对出土文献、官方史书及考古报告的细致爬梳,力求在宏观理论框架下,展现早期中国治理模式的精微之处及其与不同族群间的历史共舞。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柯


  日本东京大学学术博士,神户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专着包括《民族主义与近代中日关系:「民族国家」、「边疆」与历史认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5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1930 年代至1940 年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 )、《盘旋的中日关系:「民族国家」之轭》(藤原书店,2015 )、《中国,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出版社,2014 )、《走向「天下」》(日本农山文化协会,2007 )、《민족과국가》(《民族与国家》,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2007)、《二十世纪中国的国家建设与「民族」》(东京大学出版会,2006 )、《多民族国家:中国》(岩波书店,2005)、《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及《「东突共和国」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获日本第十八届三得利学术奖);主编有《辛亥革命と日本》(藤原书店,2011 )、《东亚共同体与东亚共同文化认知:中日韩三国学者对话》(人民出版社,2007)等;合着有《帝国的研究》(名古屋大学出版社,2003)、《何为伊斯兰主义》(岩波书店,1996 )等。

图书目录

前 言   xi
 
第一章  从「穆斯林」到「中国人」——晋江陈埭丁氏宗族的「本土化」过程   1
第一节 丁氏家族血缘意识的诞生   4
第二节 丁氏「字辈」的成立   8
第三节 农业生态下的「在地化」与「宗族化」   14
第四节 「宗族化」与「科举化」的交响曲   19
第五节 科举精英与宗族的伊斯兰「记忆」   24
结 语   30
 
第二章  「『回教』与『回民』含义不同」——白寿彝与开封的故事   39
第一节 是「回教」的中国化,还是中国人的「回民」化?   40
第二节 「回民」、「穆斯林」与「伊斯兰教徒」   46
第三节 容纳多元的宽容文化传统   53
结 语   61
 
第三章  「汉奸」考——一个「单一民族国家」的话语   67
第一节 没有「汉奸」的历史   68
第二节 异民族王朝与「汉」的变异   72
第三节 「改土归流」与「汉奸」的登场   76
第四节 抵抗列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符号   81
第五节 一个拟制的民族国家话语   86
结 语   90
 
第四章  「中华民族国家」的魅力与凝聚力——近代民族与近代国家的二重奏   97
第一节 近代中国国家形态的转型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生    98
第二节 清王朝「多元型天下」的正负遗产    100
第三节 中国近代「国家」与「民族」之关系    105
第四节 「中华民族国家」与国民国家话语的缺失    109
结 语    118
 
第五章  断裂的「民族」话语——「蒙古民族」问题与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过程   123
第一节 中共民族政策的诞生与外蒙古独立问题    124
第二节 「民族自决」的质变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内蒙古问题    132
第三节 战后内蒙古地区民族独立运动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成立    140
结 语    144
 
第六章  从「少数民族」到「国民」?——1949年以后的民族政策过程   153
第一节 「民族」的时代——在列宁主义「民族平等」的口号下    154
第二节 「阶级」的时代——「继续革命论」与建设「社会主义民族」的实践    165
第三节 「还债」的时代——「反省」与「怀柔」的相克    174
第四节 「开发」的时代——市场经济体制与多民族国家统合的矛盾    182
结 语    190
 
第七章  「宗族」与「民族」——「民族化」的诱惑与挫折   201
第一节 「民族」旗帜下的「聚族」运动——「丁氏宗族」的「民族化」    202
第二节 被纳入体制内的「丁氏回族」——从「回族委员会」到「回族事务委员会」    208
第三节 「民族」的符号与公共利益——「回族事务委员会」的意义    214
第四节 拟制的「宗族」——「回族事务委员会」指导下的宗族重构    220
结 语    226
 
第八章  何处是「传统」?——中国南方「回族」社会的伊斯兰「回归」   231
第一节 「宗族」传统的回归和再造——「回族」农村的族谱编撰活动    232
第二节 在「宗族」与「宗教」之间——被遗忘的石碑和族规    237
第三节 「传统」的想像与回归——近代回民社会精英与宗教认同运动    242
结 语    249
 
第九章  「民族链」上的维吾尔——中亚突厥语系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与国民意识   255
第一节 民族主义的互动与中亚突厥语系「民族链」的再现    257
第二节 中亚的伊斯兰教与突厥语系「民族链」    264
第三节 人类生态与「民族链」的上下游关系    272
第四节 突厥语系「民族链」的崩溃与维吾尔族的失落    283
第五节 中国中亚外交重心的转移与「民族链」上下游关系的转换    292
结 语    299
 
结 论  「民族」与「国民」    311
索 引    323

图书序言

前言

  随着「民族」话语的出现和不断被政治化,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各 种官制的和民间的民族主义思潮日益膨胀,甚嚣尘上,使中国社会 的现实与当初建设「国民」和「国民国家」的理想渐行渐远。这对周边 的民族集团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何以形成影响,并形成了何种影 响,是本书探讨的主旨。

  本书为近年笔者通过「民族」的视点观察中国,从与「周边」之 关系的角度审视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系列中文书籍的第四部,前三部 分别为出版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1930 年代至1940年代》(香港,2013年,352页)、《民族主义与近代中日 关系:「民族国家」、「边疆」与历史认识》(香港,2015年,424页), 和国立政治大学出版社的《中国,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台北,2014 年,298页)。笔者之所以重视通过民族的视点观察中国,从与周边 之关系的角度检讨中国的历史进程,不仅是因为中国的近代历史进 程开始于一个由来自「周边」的「异民族」统治之王朝时代的末期,针 对原本来自于周边的异民族统治而起的「民族革命」因此成为中国近 代历史进程的转折点,「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也因此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主旋律,更是因为是否与如何实现「周边」和其他 民族集团的统治,实为中国从古至今检验统治者是否具有统治正当 性的、带有普世价值性质的重要标准。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谷风之什.北山)、「近者说,远者 来」(《论语》子路)、「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礼记》 礼运)是也,毋庸置疑,它是源自于「天下思想」的。其之所以能够 成为普世的价值,是因为实现「周边」和其他民族集团的统治被认为 是「德治」的物化体现(objectification),「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 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荀子》议兵)即此意 也。因此,笔者以为,通过民族的视点观察中国,从与「周边」之关 系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历史进程,才能够体味出「历史中国」的丰富意 涵,从而看到今天「现代中国」的问题点。

  不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权面临的最大课题,其实都是如何 向被统治者解释其统治的正当性。而从中国之所以能够形成崇尚「德 治」这样一个超越「民族」和时代的普世价值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 一个历史的事实 —大多的「中国人」其实就来自于历史上属于「周 边」、属于「异民族」的集团;而「中华」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正 是通过与周边和异民族的交往融汇,才得以造就和形成。历史上「中 国」和「中国人」的持续扩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周边」和「异民族」 的不断加入。这种历史趋势的形成,当然与「天下思想」关于统治正 当性的解释及其实践(即崇尚德治)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进入二十 世纪以后,这一历史趋势戛然而止,「异民族」和「周边」的离反,使 中国在处理与异民族、与周边之间关系的问题上,一直不断地遇到 严重的危机和挑战。其原因,与二十世纪以后中国不得不顺从世界 潮流从形式上放弃「天下思想」,而各个政权又积极走上一条自己所 理解的建设「国民国家」(实为建设「中华民族国家」)的道路有关。

  建设「中华民族国家」之目标的问题点,在于以「民族」代替了 「国民」。对于近代以后、尤其是今天处于周边的「少数民族」之所以难以对中国产生国家认同,有人说是因为对少数民族的不平等,又 有人说是因为对少数民族的优待政策而带来的特殊感;其实透过表 相可以看出,二者的问题性质完全相同。那就是,在处理「民族」与 「国家」的问题上,近代中国缺乏一种实践和真正实现「国民国家」的 思想。近代的「国民国家」的理想就是实现社会全体的平等、公平和 公正,所以无论是「非国民」或是「超国民」,都是出于一种把少数民 族视为「他者」(other)、但是却又不愿让它们自由脱离的思想。如果 说中华民国政权没有能够实现对少数民族的平等、公平和公正,更 加愿意以「民族」来替代「国民」一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难道不 是如此吗?出于以上认识,从随着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而在文化、社 会、政治层面上出现的各种变化,具体说来就是:近代中国社会对 于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和扬弃、近代中国关于统治正当性的解释、 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流动性、近代中国不同时代各个政权的政体性 质及其政策决定因素等角度,探讨二十世纪以来「周边」为何拒绝「中 国」,「异民族」的集团为何抵制「中国人」意识;或者说,他们为何 不能或不愿成为中国的「国民」,他们的「中国人」意识是如何被消失 或因何而消失的问题。

  周边的异民族集团是否建立和如何建立对国家的认同,其政治 力学关系当然首先表现在处于中心的国家政权和处于边缘的民族集 团这两个维度之间。但同时,这一力学关系又是以中国社会和少数 民族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文化、宗教、政治、经济以及人类生 态环境形态为背景而展开的。因此,本书按照历史沿革,从笔者至 今发表于各种学术场合的论文中选取相关素材,以不同的人群、不 同的社会领域和不同的问题层面,尽可能全面地分析近代以来「少数 民族」在对中国建立国家认同问题上所发生的各种问题。除第九章之 外,本书其他主要内容和章节都曾在各种学术场合发表过,但是为 了更加精确地回答以上问题,此次收入本书时又结合笔者多年之思考,再次做了大幅度的修订。全书结构大致如下:

  本书第一章、第二章从社会构造和文化系统之间关系的角度, 考察传统中国能够促使具有不同于汉人的独特文化的民族集团对中 国产生认同意识的原因。

  第一章〈从「穆斯林」到「中国人」—晋江陈埭丁氏宗族的「本 土化」过程〉(原刊载于日本中国现代史研究会《现代中国研究》第30 期,2012年3月,第1–27页1 ),主要利用族谱等地方史资料,通过 考察一个原本为穆斯林的群体如何在中国南方农村社会的自然生态 和人类生态中逐渐转化为「中国人」的历史过程,研究传统中国能够 融合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是来源于不同国家的人们的社会 机制,并从中发现中国传统社会中保证平等和公平的社会流动的政 治文化因素,以及平等和公平的社会流动在促使形成统一的国家认 同上之意义。

  第二章〈「『回教』与『回民』含义不同」—白寿彝与开 封的故事〉(原刊载于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第93期,2005年12 月,第96–105页,原名〈二重的忠诚 —白寿彝和开封的故事〉), 以1930年代的白寿彝先生对国家和民族集团的「二重的忠诚」为例, 通过考察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开封对白寿彝思想之形成所产生的影 响,分析二十世纪上半期前中国社会中何以能够产生和保持让多文 化共存的空间,以及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文化个性的「民族」集团,对 个体的「民俗」文化和全体的「国民」「共享」的政治文化二者所进行的 区分,在其形成和保持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上的意义。

  本书第三章、第四章从近代政治思想和政治过程的角度,考察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对「国家」与「民族」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处理,对被 视为「周边」的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所发生的影响。 第三章〈「汉奸」考 —一个「单一民族国家」的话语〉(原刊载 于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第83期,2004年6月,第63–73页, 原名〈「汉奸」:想像中的单一民族国家话语〉;其增补版刊载于日本 岩波书店《思想》第981期,2006年1月,第28–47页,原名〈「汉奸」考〉),通过考察「汉」由一个文化共同体符号、到最后变成一个「民 族」的符号,「汉奸」由一个原本是满清王朝统治者用来表达自己与 被统治者(汉)同属一个利益集团的词汇、到最后被改造为对外极端 民族主义符号的历史过程,分析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关于国家与民族 之间关系的传统思想之所以发生衍变,以及步入近代之际将「汉民 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切割的行为,与单一民族国家思想之关 系。

  第四章〈「中华民族国家」的魅力与凝聚力 —近代民族与近代 国家的二重奏〉(原刊载于香港中文大学《世纪中国》网络版,2003年 7月;后转载于中国社会学会民族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社会 学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学社会学研究通讯》[Sociology of Ethnicity]第 60期,2010年1月,第1–8页,原名〈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 —关于 中国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则通过考察二十世纪初设计 和建设「中华民族国家」的实践,进一步考察受到单一民族国家思想 影响的中华民国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对「国民国家」思想之理解,为 甚么影响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形成对中国的国家认同。 本书第五章、第六章分别考察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时期和取得 政权之后的对少数民族政策,从中共关于「国家」与「民族」关系之思 想的变迁脉络中,分析中共治理少数民族之特点。

  第五章〈断裂的「民族」话语 —「蒙古民族」问题与中共民族政 策的历史过程〉(原刊载于日本中国研究所《中国研究月报》第563 期,1995年1月,第19–28页2 ),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出 笼、变化和最后定型之过程与各个时期的蒙古民族问题之关系,分 析中共各个时期决定对少数民族政策之原则,以及为何最终否定了 国民国家思想,并导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作为其夺取政 权的正当性根据。

  第六章〈从「少数民族」到「国民」?—1949年以 后的民族政策过程〉(原刊载于日本亚洲政经学会《亚洲研究》第47卷 第4期,2001年9月,第39–62页3 ),通过考察和考证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成立以后民族政策的轨迹和历史分期,探讨其变化之规律和不同时期政策之性质,分析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的对少数民族政策 在整体上可能给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带来何种影响。 本书第七章、第八章主要根据笔者在中国南方的「回族」社会通 过田野调查所得的资料,实际考察几个南方回族社区在文化大革命 之后所发生的变化,分析文革结束以后中国政府在民族政策和宗教 政策上的变化给少数民族在经济上、社会上以及对民族的传统文化 的认识上所带来的影响。

  第七章〈「宗族」与「民族」—「民族化」的诱惑与挫折〉(原刊 载于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中国21》第34期,2011年3月,第 49–70页4 ),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福建泉州地区晋江市 陈埭「丁氏回族」所经历的「再民族化」的过程为例,考察少数民族自 身对「民族」符号的性质和现实功能之理解,分析接受政府对少数民 族的特殊政策和特殊待遇是否与获得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之间存在 着必然的联系,以及陈埭丁氏回族最终所选择道路的社会学意义。

  第八章〈何处是「传统」?—中国南方「回族」社会的伊斯兰「回归」〉 (原刊载于千叶商科大学CUC View & Vision第41期,2016年3月, 第24–28页5 ),从社会学的观点考察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南方 「回族」社会中出现的恢复「传统」的潮流,分析由知识精英和政治精 英所推动的「恢复伊斯兰传统」运动之所以兴起,与中国政府民族政 策和宗教政策之关系,并对比1930年代由中国南方地区伊斯兰精英 所领导的恢复伊斯兰传统的实践,探讨将「想像」认定为「传统」的社 会条件和社会意义。

  本书第九章〈「民族链」上的维吾尔 —中亚突厥语系民族的历 史文化意识与国民意识〉,以1989年以后中国和中亚地区的政治过 程以及世界伊斯兰教复兴浪潮为背景,运用「历史文化同心圆」和「民 族链」的观点,动态地分析1989年以后再度掀起「东突厥斯坦独立运 动」的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在一种跨越国界的人类生态和历史文 化环境中所形成的、与其他「突厥语系伊斯兰民族」互相影响、互相牵制、互相刺激的民族链中,是如何逐渐放弃了对中国的国家认同 的。无疑,少数民族是否能够建立和保持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以及 如何才能让少数民族产生和保持对中国的国家认同,是二十世纪中 国在民族问题上遇到的最大难题。本章提出超越近代国家主权领域 的历史文化同心圆和民族链的观点,同样可以用来分析中国其他各 个「民族」集团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书集笔者二十年间就中国近代以来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 之思考。此次能够得以用中文结集出版,不得不感谢香港中文大学 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甘琦社长,感谢敏磊和敏聪二位编辑为此 付出的心血。这是笔者第三次有幸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进行合作, 我从内心深处感谢出版社的厚爱。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让我们还 能拥有这样一片圣洁的土地,在这里不受各种意识形态之干扰地去 记录自己的真实思维。感谢两位匿名审查教授的评价,本书最后成 形与你们的评审意见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书各章分别为以下研究项目之成果,志此以表谢意:平成24 年度–27年度日本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盘研究B,「关于中国南部地域 穆斯林宗族的综合调查与比较研究」(课题号:20520708);平成20年 度–23年度日本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盘研究C,「移动与新公共领域的 建构 —以中国沿海部的穆斯林社会为中心」(课题号:20500708); 平成17年度–19年度日本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盘研究C,「中国回族 宗族与海外移住 —以福建泉州丁氏与山东淄川蒲氏为线索」(课题 号:17510204);三得利文化财团研究助成2011年「关于中国沿海地 域穆斯林社会公共空间的研究」,及2012年「关于中国沿海地域穆斯 林社会中的平等性与公平性之研究」(笔者为以上各项主持人)。感 谢各次进行田野调查中帮助我的中国学界和当地的朋友们,出于保 护隐私的原因,我在这里无法向你们一一直接道谢,但我想你们一 定会理解我的。

  本书能够完稿,要感谢国立政治大学给笔者提供了一个学期的 客座教授的机会。感谢亦师亦友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吴文星名誉教 授,为笔者开启了与台湾学界交流的大门;感谢畏友、政大人文中 心主任周惠民教授的全面支持,才让笔者再有此次向台湾学界学习 的机会;感谢历史学系刘祥光主任和民族学系张中复主任为首的诸 位政大同僚,感谢历史学系办公室的晓宁和嘉玲,及人文中心的素 琼、淑慧和佳若等各位的热心帮助,让笔者在这片自由的土地思索 和耕耘。深深感谢张大军先生多年来不变的期待,105岁高龄仍执 着于研究笔耕的精神,让笔者感铭于心。感谢张光达院士和王明珂 院士的厚爱,每次一起工作和交流都让笔者受到许多启迪;本书第 九章受张先生整体理解古今内陆世界思想之影响,学习王先生历史 哲学大作《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令拙着注意到透过「人类生态」的 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各种「文化表征」的重要性。此次在台期间受到 刘维开、刘季伦、杨瑞松、唐启华、杨维真、蓝美华、赵竹成、陈 永发、吕芳上、黄克武、张启雄、黄自进、潘光哲、林泉忠、吴启 讷、黄俊杰、张崑将、江柏炜、许育铭、陈进金、陈鸿图、廖敏淑 等先进、友人之指教与照拂,志此表达衷心感谢。在政大和师大研 究班和本科班遇到许多优秀同学,感谢你们给予的友情与信任。

  最近常常梦见母亲,在梦中诉说我是多么想念她和姐姐及弟弟 们。我深深感谢母亲,感谢她能够理解我不能到她的身边尽孝心。 也深深感谢内人门脇佳津代,她总是让笔者能够全心投入自己喜爱 的研究中去。

王柯
于2016年盛夏的
六甲山不他离

图书试读

第三章
「汉奸」考
一个「单一民族国家」的话语


民族主义是影响二十世纪世界潮流的重要思潮之一。而在中国, 最具有本土特色并且能够代表这种思潮的话语,应该就是「汉奸」一 词。也许是因为已经成为常用词汇,所以几乎看不到思想史的研究 着作言及汉奸的定义,而权威性的语言工具书《辞海》,则对它作出 如下解释:「汉奸,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族或 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奴役,出卖祖国利益的人。」毫无疑问,这 一解释符合今天部分国人对于汉奸的想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 是作为一个近代民族主义符号的「汉奸」被与「汉族」、「中华民族」乃 至「祖国」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在这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 视野中,汉奸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话语。然 而,这种从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角度对「汉奸」的解读,根本涵盖不 了汉奸的全部历史。而笔者以为,不从汉奸的发生去理解汉奸的原 意,会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误读;不去分析「汉奸」的衍变过 程,就难以察觉近代中国如何偏离了文化传统,以及这种偏离与近 代中国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章的目的,就是通过 考察「汉奸」一词从无到有,并且由一个多民族王朝的话语逐渐转化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话语的历史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 的发展脉络,探讨进入近代以后民族国家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没有「汉奸」的历史

根据《汉语大辞典》的说法,「汉奸」一词出现在宋人王明清的《玉 照新志》卷三之中:「桧既陷此,无以自存,乃日侍于汉奸戚悟室之 门。」就此,笔者查找了以下七种《玉照新志》版本,发现虽然有关 这一段的描述言辞各异,但却有一点共通的是,其中都没有出现汉 奸一词。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我被书中对于“民族”概念在中国近代转型期内在话语上的复杂性所深深吸引。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民族的各种说法,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话语是如何在知识精英、政治精英乃至普通民众之间流转、碰撞、演变的。这种分析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民族”概念,在那个年代其实是一个充满争议、不断被定义和再定义的“活的”概念。而“消失的国民”这一提法,也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它可能指的是那些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宏大叙事中,其原有的身份、文化、甚至是生存方式被“标准化”或“同质化”的群体。尤其是在探讨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部分,作者似乎并没有回避其中的矛盾和困境,而是试图呈现一个更加 nuanced 的图景。少数民族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国家认同也不是简单地接受或拒绝,而是一个在国家权力、社会变迁、自身文化传统以及外部世界影响下,不断进行博弈和重塑的过程。书中引用的史料和理论框架都非常扎实,让我对近代中国国家构建过程中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本书的叙事风格和分析深度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在处理“民族”这一敏感而复杂的概念时,展现出了极大的学术自觉和洞察力。他/她没有简单地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视为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细致地揭示了话语建构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消失的国民”这一隐喻,让我反复思考,它究竟指向的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还是一个被重塑到面目全非的身份?在探讨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部分,书中呈现出的并非是单一的、预设好的答案,而是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群体在面对国家认同建构时所表现出的多样化反应和内在张力。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国家政策和微观的个体经验相结合,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抽象的“民族”概念是如何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话语权力分析的细致描摹,它揭示了在塑造“我们”与“他们”的过程中,语言和叙事所扮演的不可忽视的角色。这本书为我理解近代中国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走向国家统一,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消失的国民:近代中国的「民族」话语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问题很感兴趣,特别是“民族”这个概念在当时是如何被构建、讨论,又是如何影响到不同人群的身份认同的。作者似乎试图探讨一种“消失”的国民,这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和话语权力运作。我很好奇,这里的“消失”指的是什么?是少数民族在国家构建过程中被边缘化、被同化的过程吗?还是说,他们原本存在的某种“国民”身份,在新的民族主义浪潮中被重塑甚至抹去了?书名中“话语”二字也很有分量,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对当时各种思潮、理论、甚至文学艺术作品中关于“民族”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而“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更是点明了核心议题,在近代国家形成的大背景下,边缘化的群体如何看待自己与国家的关联,他们的认同又是如何受到外部话语的影响和塑造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个体和群体。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虽然还没深入阅读,但仅从目录和开篇导论就能感受到作者的严谨和用力。他/她显然没有简单地把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归结为某个单一的民族政策或历史事件,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具理论深度的角度切入。“民族”话语的建构,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要知道,在近代之前,“民族”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含义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这本书很可能追溯了“民族”概念的引入、演变以及在中国本土语境下的转化过程,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了大量西方思想的传入、本土知识分子的阐释以及国家机器的推广。而“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更是将这一宏大叙事拉回到具体的群体层面。如何将原本分散、多元的“民族”视为统一的国家认同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充满张力的,可能包含了压制、吸纳、同化,也可能包含了协商、妥协和抵抗。我特别期待作者能细致地梳理出这一过程中的具体案例和历史细节,让我们看到那些“消失的国民”是如何被“看见”或“不见”的。那种对身份的探索和挣扎,相信会是这本书最动人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民族”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与流变,以及它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构建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对“话语”的关注,让我看到了意识形态在塑造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强大力量。当“国民”的定义被不断重塑,那些原有的、非主流的身份和认同,很可能就面临着“消失”的命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少数民族个体和群体如何在新的国家框架下,探索和构建自身国家认同的部分感到好奇。这其中一定充满了矛盾、妥协,甚至是抗争。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认同建构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它让我反思,在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那些被边缘化、被忽视的声音?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近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全新视角,也促使我重新思考“国民”的内涵以及不同群体在国家构建过程中的位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