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伊斯兰:印尼客家华人成为穆斯林之经验与过程

走向伊斯兰:印尼客家华人成为穆斯林之经验与过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客家华人
  • 印尼
  • 伊斯兰教
  • 宗教转换
  • 文化认同
  • 穆斯林
  • 族群研究
  • 社会人类学
  • 东南亚
  • 宗教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由中央大学出版中心与远流出版公司共同出版】

  本书主张从个人改宗经验作为了解研究参与者的起始点,避免忽略其能动性与主体性,然而亦须关注个人一方面如何受到外在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则又透过自身的诠释、行动与策略反馈到宏观层面。首先透过「未知?已知?印尼客家穆斯林」作为探寻研究参与者交织在族群与宗教之中的个人生命经验与历程之开端。从班达亚齐与山口洋两地相异的生活世界中了解到族群关系面貌的不同,这一切于「走在成为穆斯林的路上」显露无遗。从宏观的社会结构了解印尼华人之社会位置,以及印尼华人与印尼伊斯兰之关系。个人经验与诠释会受到外在环境影响,因此班达亚齐的改宗者在「闲话」、「鄙视」之间走向伊斯兰,而山口洋的研究参与者则在「贫困」与「受助」之后成为穆斯林。在海外客家研究意义下,本书凸显客家内部的异质性,以及提供了解印尼客家的另一个视角。同时,透过改宗选择以及改宗之后的文化实践,揭露印尼伊斯兰的多样性。透过改宗经验之研究,印尼客家华人之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多重面貌因而呈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芬芳


  (中央大学出版中心)

  德国法兰克福约翰.沃夫冈.哥德大学(Goethe-Universität Frankfurt am Main)文化人类学暨欧洲民族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族群关系、认同研究,分别从语言政策、性别与族群之交错性、改宗与族群互动理解族群关系与认同的多重样貌。进入中央大学任教之前已出版的专书包括《比利时语言政策》(2002),以及Gender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across Difference: Cultural Discourses and Everyday Practices among Sorbs in Germany(2010),担任教职之后的研究重心则为台湾客家女性研究以及印尼客家族群改信伊斯兰研究。相关研究发表于《思与言》、《客家研究》与《女学学志:妇女与性别研究》等刊物。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论:未知?已知?印尼客家穆斯林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意识
   二、研究对象:走向班达亚齐与山口洋
   三、研究观点:来回印尼客家与台湾客家之间
   四、研究资料来源
   五、田野反思
   六、分析架构与各章概述

第二章 走在成为穆斯林的路上
   一、前言
   二、改宗
   三、改信伊斯兰与族群关系
   四、小结

第三章 班达亚齐:在「闲话」、「鄙视」之间入「回教」
   一、前言
   二、在华人与亚齐人互视之下选择伊斯兰
   三、从盲从到理解:「拜神」与伊斯兰之比较
   四、在伊斯兰与华人之间选择认同
   五、小结

第四章 山口洋:在「贫困」与「受助」之后成为穆斯林
   一、前言
   二、信仰伊斯兰之多元诠释
   三、「回教不一样……」:生命的挑战与天意
   四、「唐」「番」之间与「入回教」
   五、小结

第五章 结论:改宗与族群认同、族群关系之多重样貌
   一、族群关系与宗教
   二、理论意涵与经验意涵

后记——在「旅程」过后……
附录一:班达亚齐研究参与者基本资料
附录二:山口洋研究参与者基本资料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自序

  一本书的完成,就如同一趟旅行,当从旅行的目的地回到自己的家乡时,旅程并未真正结束,留下的可能是文字、照片、影音纪录,然而真正在心中回盪不已的却是当时在旅行的感觉,这感觉也许是文化冲击所带来的震撼,也许是在异文化中看到与自身文化的相似之处,但也许是如浮光掠影般从眼前一闪而过,当从另一个旅行目的地又见到相同情景之际,才又从记忆的角落中唤出了原先其实早已铭刻心中但却毫无察觉的印象。与印尼客家穆斯林相遇的旅程,就是这样的一趟旅程。

  然而,在此之前,我已在台湾客家人与德国索勃人之间进行「学术研究」之旅,而印尼客家研究则与台德之间的旅行碰撞出我个人在族群以及客家研究上的思考火花。对我而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论是在进行研究时扩展自己视野的惊艳,还是遇到写作瓶颈时的挫败,抑或是在田野中的身心不适,这些都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养分,我的研究观点不仅因此受到滋养,更让我进一步学会观察在这大千世界中人们该如何在自我认知与他人观点中自我定位,也许位居边缘,也许身处中心,当然更是在不同情境下转换身分以及认同,最终的问题在于析究「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何是谁」。自身的感受、经验与认知,外在的历史过程、生活世界以及人我关系皆有助于我们探索上述两个问题,进而得到一个「暂时」的解答,之所以「暂时」,系因我们永远处在生命的流动过程之中,所有的答案将因人生历程而有所改变。

  在旅程中,并非孤单一人,在此感谢所有与我相遇的人们,特别是在印尼班达亚齐与山口洋帮助我进行研究的朋友们以及所有研究参与者,如果没有你们的参与,本书无法完成。此外,向学术上引领我进入东南亚客家研究领域的先进致上最深谢忱,包括萧新煌教授、张维安教授、张翰璧教授以及本书的匿名审查委员们。在工作生涯中精神打气的朋友,以及生活中的互相扶持的家人,都是我在写作过程中最强的后盾。当然还要谢谢让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的中大出版中心与远流出版公司。你们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已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印记。
 
蔡芬芳
2016年初冬 于中央大学客家学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它所触及的议题的独特性与敏感性。在当今多元文化日益融合的语境下,理解少数族群在文化与宗教认同上的流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印尼作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内部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不言而喻。而在这片土地上,客家华人作为一个在外来者与被同化者之间不断寻找自身定位的群体,他们的宗教皈依经历,无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印尼社会的演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能深入探究“为何发生”。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又或者是什么样的个人际遇,促使了这一转变?是教育、通婚、社会压力,还是内在的精神追求?我热切期盼作者能够通过翔实的个案研究,展现出个体信仰选择的内在逻辑,以及这种选择如何影响其家庭、社群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书中对“过程”的关注,也预示着这将是一部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一种引人入胜的张力。我们通常会把客家华人与传统的中华文化、或者与某些特定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而将伊斯兰教与东南亚的主流宗教信仰相连。当这两个符号并列,并以“走向”和“成为”这样动态的词汇连接时,便勾勒出一幅关于身份转变与文化融合的宏大图景。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呈现这种“走向”的复杂性。这是否是一个单向度的过程,还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客家文化认同是否被削弱,还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得以保留与转化?而伊斯兰教在接纳这些新成员时,又是否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本土化适应?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那些具体的“经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那些与家人、朋友、社区的互动,以及那些内心深处的挣扎与顿悟。这不仅仅是宗教的皈依,更可能是一种全方位的生命重塑,我希望能从中窥见那种深沉而又真实的个体生命体验。

评分

初看到这本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与印尼客家华人相关的历史与文化印象。客家人的勤劳、坚韧、以及他们独特的语言和习俗,早已深入人心。而印尼,这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其多元的文化和宗教景观也早已吸引着无数的目光。当这两者被放在一起,并以“走向伊斯兰”这样的主题呈现时,便引发了无限的遐想。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场身份的转变中,个体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是出于对宗教教义的深刻理解,还是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是主动的寻求,还是被动的接受?书中对“经验与过程”的强调,让我相信它会是一部充满细节和故事的作品,能够带领读者深入到那些鲜为人知的情感与思想世界。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在跨越文化和宗教的鸿沟时,那些细微的、往往被忽视的个人选择,是如何汇聚成改变历史进程的涓涓细流。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走向伊斯兰:印尼客家华人成为穆斯林之经验与过程》就仿佛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身份碰撞在一起,引发了我强烈的阅读好奇。通常,我们对客家华人的认知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印尼则是一个穆斯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因此,当看到“印尼客家华人成为穆斯林”这一现象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是何时、如何开始接触并最终接纳伊斯兰教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哪些挑战和机遇?他们的家庭、社区又是如何反应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深入的、基于实证的答案,通过对个体“经验”的细致描绘,以及对“过程”的耐心梳理,展现出这一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方方面面。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为读者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生动而又真实的个人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古老而又充满东方韵味的色彩搭配,隐约透露出跨越文化和信仰的沉静力量。初拿到它时,我好奇于“客家华人”与“伊斯兰”这两个看似遥远的标签如何能在同一本书中交织。翻开第一页,我被一种叙事的细腻所打动,仿佛作者并非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小心翼翼地剥开一层层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丝绒,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卷。那些在印尼这片热土上,祖辈可能就已扎根的客家社群,在时代变迁与社会互动中,如何逐渐认识、理解并最终皈依伊斯兰教,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复杂的人性考量与文化碰撞。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的,是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体选择背后,所折射出的宏大社会变迁的轨迹,以及信仰如何成为一种连接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新纽带。书中对于“经验与过程”的侧重,让我预感这将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民族志式探索,而非流于表面的二手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