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南洋儿童:战后新马华语儿童刊物及文化研究〈简体书〉

建构南洋儿童:战后新马华语儿童刊物及文化研究〈简体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华语文学
  • 文化研究
  • 新马文学
  • 战后文学
  • 儿童刊物
  • 南洋文化
  • 教育史
  • 社会文化史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儿童”是建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概念及方法。

  本论文集以战后新马地区出版和发行的儿童期刊以及教科书等为主要研究物件,结合口述採访新马当地书局历史和原始档案资料,在将“南洋儿童”概念历史化。同时,重点分析其发展变化与当地新兴的反殖民话语、民族国家的兴起、新马与香港之间出版产业的互动网路以及华人的身份认同等重要课题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提供另一种观念和理解20世纪中后期亚洲区域内部华语语系文化互动的方式。

  全书收录的11篇论文主要对期刊《马来亚少年》、《世界儿童》、《南洋儿童》、《儿童乐园》和《少年乐园》等的研究;也收录当地出版人口述历史的访问,以及对当地出版公司出版建制和发行网路构成的梳理和论述。
 
南洋风华:战后新马华人社会变迁与儿童文化研究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文化思潮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来亚和新加坡(简称新马)华人社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上的深刻转型,以及这种转型如何映射到儿童文化领域。战后初期,殖民统治的瓦解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新马华人社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时期,华人社区内部的身份认同议题日益凸显,传统与现代、在地化与海外联结之间的张力构成了理解儿童文化发展的重要语境。 本书首先梳理了战后初期新马华人社会的人口构成、经济活动和政治参与状况。从战前的英属殖民地教育体系到战后对“国民教育”的探索,教育理念的转变直接影响了下一代的文化塑造方向。我们关注到,华人社群在追求经济独立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文化自主权。这种复杂的社会动态,为儿童刊物作为文化载体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文化思潮方面,本书探讨了当时在东南亚及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现代主义、民族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思潮对新马华文教育界的影响。知识分子和教育家们在反思传统儒家教育的局限性的同时,也警惕西方文化的过度渗透。儿童刊物正是这一复杂思潮交汇的产物,它们既试图继承中华文化精髓,又必须回应现代化的需求。我们考察了这一时期对“新儿童”形象的建构,强调儿童的公民责任、科学精神以及对新马本地环境的认同。 第二部分:华语儿童刊物的兴起与演变 战后,随着经济复苏和华文教育体系的重建,一系列面向儿童的华语刊物应运而生。本书细致考察了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儿童刊物,包括官方教育机构主办的读物、社团组织发行的杂志,以及私人出版的周刊和月刊。这些刊物不仅是娱乐读物,更是承载特定教育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媒介。 我们对几份具有代表性的刊物进行了深入的内容分析。例如,某些刊物着重于科学生产知识的普及,以配合战后重建与工业化的需求;另一些则专注于传统道德故事的重述,以巩固华人家庭的文化根基。这些刊物在题材选择、插画风格和语言运用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特别分析了刊物如何处理“中国情怀”与“南洋在地性”之间的平衡。早期的刊物可能更侧重于与祖籍国的文化联结,但随着时间推移,对新马本土风土人情的关注逐渐增加,反映了社群身份认同的本土化进程。 第三部分:儿童刊物中的形象建构与性别书写 儿童刊物在塑造目标读者群体的认知和价值观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刊物中描绘的“理想儿童形象”。这种形象往往是教育者期望儿童达到的标准,融合了传统美德(如孝顺、勤奋)与现代素质(如科学精神、集体主义)。我们比对了不同刊物对同一主题(如爱国、助人)的处理方式,揭示了其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倾向。 性别角色是本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战后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正在发生变化,这在儿童读物中也有所体现。我们研究了刊物中对“好女孩”和“好男孩”的描绘,分析了女性角色是否仅仅被塑造成贤内助,或者是否开始展现出更具独立性和求知欲的形象。通过对人物对话、行动描述和故事情节的文本细读,我们揭示了这些刊物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或挑战当时的性别规范。 第四部分:语言政策、教育实践与阅读生态 战后新马的语言环境极为复杂,英语、马来语和华语(不同方言)并存。华语儿童刊物在推广标准华语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探讨了这些刊物如何作为推广“国语”(普通话)的工具,以及它们在跨越不同方言社群障碍方面的努力与局限。刊物在文字规范化、词汇选择上所做的努力,直接影响了战后一代华人的语言习惯。 此外,本书考察了儿童刊物与学校教育实践的互动关系。刊物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还是独立于学校的补充读物?我们查阅了当时教师的教学大纲和回忆资料,以了解这些刊物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扮演的角色。阅读生态环境的建立,包括图书馆的建设、书店的经营,以及家庭的阅读习惯,共同构成了儿童文化传播的物质基础。本书也探讨了这一时期华文阅读材料的稀缺性与重要性,以及父母辈对儿童阅读的干预程度。 第五部分:文化延续与在地认同的张力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南洋”身份的建构过程。战后初期,新马华人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又是这片土地上新生的世代。儿童刊物是这一身份认同矛盾与融合的缩影。一方面,刊物试图通过历史故事、传统节日等内容,维系与中华文化母体的联系;另一方面,随着社群的在地化深入,关于本地动植物、风土人情、乃至当地殖民历史的书写开始出现。 我们分析了“南洋意识”是如何在儿童读物中萌芽和成长的。这种意识既包含对新马多元文化环境的初步认知,也隐含着对未来政治走向的复杂期待。通过对特定主题(如热带雨林、多元种族互动)的叙事分析,本书展现了战后新马华裔儿童如何通过这些印刷品,逐渐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既植根于南洋又拥有独特文化背景的群体。这些刊物不仅是记录历史的文献,更是建构未来身份的媒介。 本书的研究方法结合了文化史、媒介研究和儿童文学批评的视角,广泛运用了战后留存的期刊、出版记录、教育文件以及相关人士的回忆录,旨在为理解战后新马华人社会文化史提供一个独特的、聚焦于儿童媒介的切入点。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徐兰君


  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和硕士毕业,后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研究兴趣包括现当代中国文学和电影、现代儿童概念进化史与现代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冷战政治与亚洲文化等,出版有《儿童的发现: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化中的儿童问题》(与ANDREW  JONES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儿童与战争:国族、教育及大众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目前完成英文书稿The Child and Chinese Modernity: Producing the Child in Modern Chinese Culture。近年开展的另一重点研究计画是考察40-7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及东南亚地区文学出版、电影、广播和话剧等领域的文化跨国互动网路与亚洲区域的冷战政治之间的关系。

李丽丹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曾在北京艺术大学任讲师,目前在新加坡教育界任职。

  论文被收录于《缤纷的视野——世华文学作品评析》(台北:唐山出版社,2013)。2014年完成论文《新加坡小学华文教科书对儿童国民意识的建构(1965-1978)》。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建构南洋儿童:战后新马华语儿童刊物及文化研究》的扉页,我首先被它所蕴含的学术深度所吸引。书名本身就点明了一个非常具体且具有研究价值的领域——战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语儿童刊物及其文化。这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而是作者经过细致考证和深入分析的学术成果。我预期这本书会呈现一系列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可能包含对现存刊物的详尽描述,如《新儿童》、《小学生周报》、《少年进步》等(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并可能对其创刊背景、编辑理念、主要栏目、作者群体以及插画风格进行细致的考察。更重要的是,作者很可能不是仅仅停留在内容介绍,而是会运用文化研究、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元视角,来解读这些刊物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或许会探讨这些刊物如何成为战后华人社会,尤其是华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使命,同时又如何回应和塑造“南洋儿童”这一独特的身份认同。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论证这些儿童刊物是如何在殖民主义的遗产、多元文化的交织以及族群认同的建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文化中介角色,并如何影响了数代南洋华人的成长轨迹。

评分

这本《建构南洋儿童:战后新马华语儿童刊物及文化研究》的书名,光是看就让人充满好奇。我一直对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如何将中华文化与当地环境融合,形成独特的身份认同。儿童刊物,作为一种承载文化、传递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肯定不容小觑。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挖掘战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语儿童刊物,不仅仅是列举几本杂志的名字,而是会去剖析这些刊物的内容、版式设计、插画风格,甚至发行量和读者反馈。它可能会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教育政策、政治环境,以及这些如何影响了儿童刊物的创作方向。我期待作者能够带我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当时孩子们阅读的世界,了解他们是通过这些刊物认识世界,塑造自我,还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继承中华文化。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探讨这些刊物在“建构南洋儿童”的过程中,是如何在“中华性”和“在地性”之间寻求平衡的,又是在怎样的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认知。或许,作者还会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刊物的差异,从而展现出南洋华文儿童文学发展的动态轨迹。

评分

当我看到《建构南洋儿童:战后新马华语儿童刊物及文化研究》的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强烈的学术探索的冲动。这个题目精准地指向了一个充满历史厚度和文化张力的领域:战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语儿童刊物及其所构建的儿童文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到一个相对边缘却又极其重要的文化研究范畴。我设想作者会 meticulously 地考证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刊物样本,从这些“小世界”中发掘出宏大的历史叙事。这不仅仅是一次对纸质刊物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思想、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构建过程的细致剖析。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这些儿童刊物是如何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承担起“教育”与“启蒙”的重任,它们在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如何悄悄地融入了南洋本土的社会语境,并在此过程中,为“南洋儿童”这一身份的形成提供了具体的文化养分。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这些刊物的深入解读,来揭示其在塑造一代代南洋华人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上,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读到《建构南洋儿童:战后新马华语儿童刊物及文化研究》的书名,我的思绪 immediately 飘到了那些泛黄的书页和充满童趣的插画。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画面:在那个相对物质匮乏但精神世界却十分丰富的年代,一本本充满温度和智慧的华语儿童刊物,静静地躺在孩子们的手中,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成为他们想象的乐园。这本书,我猜测,会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溯那些可能已被遗忘的宝贵文化印记。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刊物的本身,更是关于刊物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文化脉络。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儿童刊物如何塑造了战后新马两地华人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又是如何通过故事、漫画、知识普及等多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民族情感、爱国情怀,甚至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孩子”的社会期望。这本书也许会揭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刊物是如何在维护中华文化根基的同时,也开始悄悄地融入南洋的独特风情,为“南洋儿童”这个概念注入新的内涵。我希望它能呈现出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编辑们,是如何用心良苦地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阅读世界。

评分

《建构南洋儿童:战后新马华语儿童刊物及文化研究》这个书名,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有兴趣却缺乏系统了解的宝藏。我一直认为,儿童的阅读材料是塑造一代人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的关键,尤其是在移民社会中,儿童刊物往往承担着连接母体文化与在地环境的双重使命。所以我预设这本书会是一部详尽梳理和深度分析的学术著作,它会以战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语儿童刊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但这绝不是简单地罗列刊物名称,而是会深入到每一本刊物的精神内核。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这些刊物内容、形式、出版背景的细致分析,来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文化意涵。比如,这些刊物是如何在民族主义思潮和本土化需求之间进行微妙平衡的?它们在故事内容、人物塑造、价值取向等方面,又是如何试图“建构”一个理想中的“南洋儿童”形象的?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论证,说明这些儿童刊物不仅仅是娱乐读物,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教育政策的缩影,是理解战后新马华人社群文化认同形成过程的重要线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