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为TSSCI收录期刊
并获101-103年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类评比:A级期刊
《文化研究》为半年刊,自2005年创刊以来,秉持超越学科界限并且鼓励批判对话的理念,针对文化议题的不同面向进行探讨,期待能够促成更多不同领域的学术对话,并且呈现具有导引性与当代性的研究成果。
《文化研究》已经被纳入TSSCI以及THCI核心期刊。历年来,《文化研究》吸引的稿件来自台湾、大陆、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地区,成为跨地区之重要国际性华语学术期刊。除了展现了多重地理空间的交错,本刊亦成为多元学科空间交会的连结点,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研究、电影研究,而如同串流不同网际空间的「路由器」(Router),让多重思想网域得以并存。这些学术功力扎实而思想活泼的研究论文挑战学科界限,面对文化议题,开辟出各自不同的思考道路,更凸显了Router的古典意义:「路径拓展者」(route + er)。每一位作者,都是「路径拓展者」;每一篇文章,在传递思考的路径中,也替《文化研究》这份刊物不断重新界定自身。
本刊论文与论坛的议题涵盖面广泛,包括性/别议题、都更争议、外劳移工、离散族群、失能者、身心障碍、生命政治、观看台湾、两岸关系、东亚现代性、东亚疆界、情感亚洲、国际政治、医疗伦理、国家伦理、公共人类学等等。为了能够打开更多对于当代文化议题关注与论辩回应的空间,除了研究论文之外,本刊也持续征求并且规划不同形式的专栏,包括思想论坛,思想翻译,影像书写,田野笔记,专题访谈,评论(书评、展评、影评、会议报导、政治事件或文化事件评论)等。
《文化研究》第二十二期
本期研究论文以及评论文章,以不同面向,环绕着资本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如何冲击在地社会,以及在地社会如何实践另类社区营造的问题。「农艺复兴」专辑便是在这个大脉络之下所规划的重要议题。编委李丁赞以「农业人文的诞生」以及「现代性的转向」作为问题意识,邀请了陈瑞桦的〈以农之名:台湾战后农运的历史考察〉、蔡晏霖的〈农艺复兴:台湾农业新浪潮〉,以及庄雅仲和陈淑容的〈中型城镇发展与城乡新想像〉三篇论文,探讨重回土地,进行在地社会实践的不同方案,或是新的社会网络以及组织制度的想像。
高嘉励的〈吴音宁的台湾农业报导文学:反全球化的问题意识与影音美学运用〉,虽然并不是「农艺复兴」专辑所规划的论文,却同样探讨了全球化之下粮食主权的问题。林运鸿的〈无从酝酿的愤怒:当代台湾小说中的后现代美学与阶级意识〉,同样从文学作品出发,却从「虚假意识」的角度,调侃台湾解严后所流行的去中心、后设、拼贴、反对宏大叙事以及挑战威权的后现代小说美学,却因为经济发展的「台湾奇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中产文化品味,而遮蔽并且无视于台湾社会真正的阶级问题。
本期收录的思想翻译以及文化评论,同样也处理了当前国际学界迫切面对的资本全球化之下的南方劳工、希腊破产以及英国脱欧的议题,包括林封良与周世瑀所翻译的〈南方劳工──不再「边陲」:对Jane Hardy的回应〉,萧伶伃的〈另一个欧洲是可能的吗?从2015希腊欧债危机检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困境〉,深入分析了希腊2015年爆发的严重欧债危机的背后历史因素。朱元鸿的〈脱欧狂想〉则尖锐地分析了英国2016年公投脱欧的种种争议,也检讨了英国左翼内部的分歧立场。
在二战与冷战结构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台湾如何受到了牵动呢?如何理解1949,便成为了关键的问题。本期特别邀请杨儒宾规划「1949争议:礼赞或是诅咒」论坛,以近日引发不少关注的《1949礼赞》(2015)一书作为辩论核心,刊登了一系列不同立场的论点。从这些不同观点, 本刊读者已经可以看到,1949争议所引发的,不仅只是蓝绿统独立场的对立,或是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正统性,甚至不是中华文化如何在台湾「开出」的问题, 而是根本的历史诠释问题。1949的历史环节,事实上暴露出了21世纪十分晚近的冷战历史之下,台湾如何在全球化结构之下被牵动,以及是否能够持续开创出更为平等而保护每一个体生存权利的另类社会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