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风土名胜大观

新界风土名胜大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新界
  • 香港
  • 地方志
  • 风土人情
  • 历史
  • 文化
  • 名胜古迹
  • 地理
  • 旅游
  • 岭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黄佩佳可能是香港最早的华人博物学家,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常独自走访乡村父老,1935年以「江山故人」为笔名,在《华侨日报》连载专栏文章,至今未曾正式出版,只有报纸复印版本。书中介绍香港新界地区的村落、名胜古蹟、风景及生活习俗等,也包括交通及建设;另外,也研究山川形势与居民落籍之关系,不同氏族在新界地理区之起源。

  本书丰富早期新界的珍贵资料,大部分是罕有的第一手资料,可视为知性的游记来看,也是一部香港最早且详尽记载的地方志。
香江岁月:百年风云中的市井百态与时代变迁 (一)引子:潮起香江,百年风云中的缩影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亦非专门聚焦于某一时期的政治风云。它是一本关于“人”与“地”的故事集,以香港这座城市为背景,捕捉了其在过去一百多年间,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至二十世纪末的剧烈变迁中,无数普通人生活的切片、巷陌间的烟火气息,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逐渐消逝的市井文化与人情风貌。 我们试图通过细微的观察和翔实的记录,还原一个立体的香港,一个由无数华人、外籍人士、移民、归乡者共同铸就的、充满矛盾与活力的熔炉。全书分为“浮城光影”、“市井百业”、“社群脉络”与“记忆回响”四个主要部分,力求展现“东方之珠”光芒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基层生活的真实肌理。 (二)浮城光影: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日常速写 第一章:码头与船坞的汗水 故事始于维多利亚港的喧嚣。在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崛起之前,香港的经济命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驳船、趸船和码头工人(苦力)的血汗。本章详细描绘了上环、尖沙咀一带码头上,船只靠泊、货物装卸的全过程。我们记录了早期搬运工的行会组织、他们的食宿条件,以及他们如何用肩挑背扛,支撑起这座转口贸易港的早期繁荣。那些粗犷的号子声、铁链的撞击声,构成了那个时代最鲜明的背景音乐。 第二章:电车与山顶缆车的“慢”时光 香港的交通工具,是观察社会阶层变迁的绝佳窗口。本书细致地考察了双层电车(叮叮车)的演变。电车如何成为普通市民、特别是九龙和港岛中下层居民最主要的通勤工具?不同车厢在不同年代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差异如何体现?同时,我们对比了山顶缆车——这个见证了殖民地精英阶层生活方式的载体,从最初为少数富裕人士服务的交通工具,如何逐渐向大众开放,反映了社会流动性的微妙变化。书中还收录了老一辈车夫和售票员的回忆片段,他们口中的“叮叮声”蕴含着旧日时光的韵律。 第三章:唐楼的垂直社区 唐楼(Tenement Buildings)是香港早期城市生活的核心载体。本章以具体街区(如中环、旺角、油麻地)的唐楼群落为例,深入剖析了其独特的空间结构——狭窄的楼梯间、共用的天井、外挂的晾衣竹竿和简陋的厨房。我们探讨了“共居”文化如何在这种垂直社区中形成:邻里之间互相照应、公用空间带来的摩擦与温情、以及在拥挤环境中孕育出的民间智慧。特别是雨季时,天井里回荡的雨声与居民的日常生活交织出的画面,极具画面感。 (三)市井百业:消失中的行业群像 第四章:手工制造的黄昏 在经济起飞的初期,香港是世界闻名的制造业中心。本章聚焦于那些随着工业北移而逐渐隐退的本土手工业。包括旺角洗衣店里蒸汽腾腾的熨烫工序、深水埗的皮鞋定制匠人、以及专门为电影业制作道具的小型模型厂。书中通过对几位老工匠的访谈,展示了他们对手艺近乎偏执的坚守,以及面对工厂化、全球化竞争时的无奈与坚韧。 第五章:街头摊贩与夜市文化 夜市和街头小贩是香港生命力的直接体现。我们追踪了庙街、女人街(通菜街)的早期形成过程,记录了鱼贩、菜贩、贩卖旧货者与城管之间的微妙关系。小贩们的叫卖声、食物的香气、廉价娱乐活动的设置,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平民消费世界。书中附录了当时流行的“钵仔糕”或“鸡蛋仔”的街头制作工艺流程图,极具地方色彩。 第六章:报摊与茶餐厅的舆论场 茶餐厅不仅仅是餐饮场所,更是信息交换和舆论发酵的场所。本章探讨了茶餐厅在不同社会运动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成为消息最灵通的“非官方新闻中心”。同时,我们详细考察了旧式报摊的经营模式,以及在电视普及前,阅读报纸和杂志如何塑造市民的集体认知。 (四)社群脉络:宗族、会馆与民间信仰 第七章:同乡会馆的地域纽带 香港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各地同乡会馆(如潮州会馆、番禺会所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社会缓冲作用。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些会馆的起源、功能(从提供临时住宿到调解纠纷),以及它们在特定族群内部的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地位。这些会馆是“异乡人”在陌生土地上建立秩序和归属感的基石。 第八章:庙宇与街坊的日常精神生活 本书对香港的民间信仰场所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调查。我们关注的不是宏大的宗教仪式,而是那些深入社区、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庙”和“神坛”。例如,渔民的妈祖信仰、水上棚户区的观音崇拜,以及街坊们如何将日常的琐碎烦恼(生意不顺、子女教育)带到神前祈求。书中特别收录了数个老旧庙宇的油画写生,捕捉了香火缭绕下,信徒虔诚而世俗的表情。 第九章:义庄与慈善的民间力量 在政府福利体系尚未完善的年代,义庄和善堂扮演了重要的社会保障角色。本书描绘了义庄如何处理无主孤魂、资助贫困家庭的基本运作模式。通过翻阅尘封的义庄账簿,我们得以窥见当时贫困人口的构成、死亡原因以及民间互助网络的具体运作方式,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软支撑”。 (五)记忆回响:流动的时代印记 第十章:九龙城寨的“无政府状态”与生存哲学 作为城市肌理中的一个独特“瘤”体,九龙城寨承载了复杂的历史与社会意义。本章聚焦于城寨内部的日常生活,包括其独特的建筑结构(“握手楼”)、非法医疗诊所、以及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发展出的独特社会规范和生存哲学。我们采访了少数仍然居住在城寨附近或早期搬迁出来的人,探究他们对那个“法外之地”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其混乱的恐惧,也有对其某种程度上自由的怀念。 第十一章:新界原居民与土地的记忆 在城市高速扩张的阴影下,新界原居民的生活模式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本书收录了围村生活从农耕到城市边缘化的转变过程。我们记录了旧式婚嫁习俗(如七日抬、过大礼的细节)、太平清醮的准备工作,以及原住民对于“祖堂地”和“丁权”等传统权利的坚持与挣扎,展现了传统宗族结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韧性与脆弱。 (六)结语:风中的微光 本书最终汇集成一幅幅关于“如何生活”的画卷。它提醒我们,城市的伟大不仅在于其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更在于那些在狭窄空间中,为了生存和尊严而付出的汗水、建立的联系、以及代代相传的智慧。这些在历史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微光”,共同塑造了我们所熟知的这座城市的灵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佩佳


  黄佩佳为广东顺德人,笔名江山故人,生卒年不详,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在政府部门任职,是香港早期的旅行家。黄佩佳喜爱写作,曾在本地报章发表其游记。

图书目录


编校者序
 
第一章 概说
一、沿革
二、疆域
三、形势
四、村落
(一)南约方面
荃湾/三百钱/葵涌/九华径/荔枝角/长沙湾/深水埗/九龙塘/
九龙城/牛池湾/牛头角/鲤鱼门村/井栏树/将军澳/坑口/
孟公屋/大埔仔/田厦/佛堂门/布袋澳/马油塘/蔴湖/茶果岭/
坪洲/长洲/东涌/大澳/石壁围/榕树湾、北角及其他/浦台
(二)北约方面
落马洲/新田/洲头/锦田/逢吉乡/金钱/八乡/元塱/横洲/
屏山/厦村/沙江围/丹桂村等/麒麟围/营盘村/屯门/青山/
大榄涌/蚝涌/黄麖仔/界咸/大脑/窝美/南围/北围/北港/
打蚝墩/輋径口/西贡/沙岗尾/大环/榕树坳/企岭下/黄竹洋/
乌鸡沙/马鞍山村/大水坑/梅子林/牛鼻沙/沙田/径口/田心/
大围/白田/排头围/大埔/大埔滘/泮涌/碗窰/大埔头/
梅树坑/太坑/林村/南坑/枫围/船湾/汀角/横岭头/鸟蛟田/
南涌/鹿径/和坑/沙头角/黎洞/万屋边/打鼓岭/上水/粉岭/
龙跃头/金钱
五、名胜
大帽山/凤凰山/马鞍山/灵渡山/磨刀山/红水山/九迳山/
杯渡山/观音山/大奚山/虎头山/官富山/白鹤山/鸡婆山/
望夫山/牛潭山/八仙岭/双鱼岭/龙跃岭/钓鱼翁山/龙头石/
十字石/破瓜石/浴牛石/牛脷石/渔翁石/石门/化龙巖/鱼坟/
青山寺/晴雪庐/清凉法苑/灵渡寺/觉照园/凌云寺/圆通庵/
紫竹林/鹿野苑/普光园/竹林襌院/啬色园黄仙祠/慈云山观音堂/
翠林洞/南丰台/哆哆佛学舍/宝莲寺/般若殿/韦驮宝塔/华严阁/
竹园/南华院/纯阳仙院/紫竹林/鹿湖襌林/灵隐寺/龙巖寺/
新娘潭/龙潭/金钟/鲎地
六、古蹟
宋二王台/侯王古庙/九龙寨城/龙津义学/字纸亭/五龙院/
龙津渡头/九龙寨炮台/金夫人墓/耿迎禄墓/北帝古庙/
杯渡遗蹟/韩昌黎碑/黄椰川碑/东涌炮垒
七、风景
浪打金钟/云蒸凤岭/望夫化石/观音坐莲/潮湾秋月/杯渡晚钟/
昂平襌地/鞍岭朝阳/帽山俯瞰/娘潭飞瀑
八、生活
农业/渔业/种蚝/畜牧/制造/教育/商务/习尚
九、交通
甲、陆路
乙、水路
十、建设
九龙水塘/石梨贝水塘/城门水塘/其他
 
第二章 居民之来源及其演进
一、山川之形势与居民落籍之关系
二、锦田乡南阳邓氏之世系
三、新田乡文氏落籍之溯源
四、上水乡之廖氏
五、粉岭乡陇西彭氏之源流
 
第三章 南部写真
(一) 九龙城
(二) 九龙仔
(三) 鸭仔湖
(四) 九龙塘
(五) 深水埗
(六) 长沙湾
(七) 荔枝角
(八) 九华径
(九) 葵涌
(十) 荃湾
(十一)汀九
(十二)深井
(十三)青龙头
(十四)城门谷
(十五)沙田
(十六)牛头角
(十七)西草湾
(十八)茶果岭
(十九)鲤鱼门
(二十)马油塘
(廿一)井栏树
(廿二)将军澳
(廿三)田厦
(廿四)佛堂洲
(廿五)布袋澳
(廿六)佛堂门
(廿七)坪洲
(廿八)坭菇洲
(廿九)长洲
(三十)石鼓洲
(三一)大屿山
 

图书序言



  余久久为旅人于香港,暇时即喜作郊游,虽风雨如晦,亦不中止。日积月累,足迹遂几遍新界,因尝以所闻所见,学为文章,投诸《华侨日报》之「香海涛声」栏。标题为「本地风光」,「琴寒馆漫话」,及「额凉集」等,皆拙着也。自维学籍荒落,浅半无足观,然稿中多述新界风土名胜事,因稍见知于岛中旅行人,乃获交于吴子灞陵、黄子啬名、赵子奔澜等,三子皆活泼可喜,且为岛中报界先达,私幸得共友,嗣而相约倡为旅行事,连翩裙屐,咸本刻苦耐劳以赴之,期锻炼体格,振奋精神,故于新界自然界中,不知结下几许山水缘矣。惜诸人多羁于事,未克常聚,稍中辍,只吴子与予,至今未已而已。然旧日嬉游之印象,犹系绪怀也。日者,黄子啣卫子国纶命来,以关于新界文事相属,予久不为文,棘捻而涩于管,欲违命﹔又以盛意拳拳,不敢却。不得已,黾勉以从,抑亦借此良机,为温故之举,因检旧稿而增删之,略加整理,条分缕析,并集年来旅行新界之闻见,参以新界书籍,着为较有系统之书,颜之曰《新界风土名胜大观》。书中先述新界之概况,后及各村落之风土人情、居民之来源及其生活,以至于名胜古蹟、园林别业、楼阁亭台、桥樑碑版、地方史实,与乎该地名人之史略等,苟力之可逮,当为翔实之记载,细腻之描写,使读者如得卧游,聊为探风问俗之助,而旧时新安遗迹,亦稍留印象焉,是又着者所应尽之棉力也。

  新界僻处海陬,本无文物之可言,而其山川之秀媚、居民之淳朴、村野之幽妍,亦足以动人游思者,使日处软红十丈中之香港旅人得此,一旦解衣磅礡,心游神放于群山万木之间,未尝不可偷一日之闲以领略之也。余不文,自愧未能尽新界之风土名胜于万一,不过勉为其难,以报卫子之请耳。新亭涕泪,故国云烟,搦管之余,能无感慨系之乎。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三月一日江山故人序于九龙半岛

  原编者附识:新界旧属我粤新安县,后租于英,疆域甚广,近人已鲜知其风土名胜矣。本报(编者按:华侨日报)特约深悉新界史地民俗之江山故人先生,撰述是篇,以告读者。此篇系统详明,敍述精要,读之不特得一深刻之印象,且可为游新界者一大助也。

编校者序

    香港地处中国南海一隅,在上世纪初期,已有不少中外文人在本地摄影、旅行,部分作家把他们所见所闻,编着成书,把香港的旧貌留存下来,留下翔实的文献记载。

  一九三一年间,有一位任职于政府部门的青年黄佩佳(祖籍顺德岗头太和坊),他以「江山故人」为笔名,在《华侨日报》副刊连载「本地风光」,主题是以新界各区历史文物和风俗习惯为内容。他说:

  余久久为旅人于香港,暇时即喜作郊游,虽风雨如晦,亦不中止。日积月累,足迹遂几遍新界,因尝以所闻所见到学为文章,投诸《华侨日报》之「香海涛声」栏。

  黄佩佳在撰写「本地风光」期间,中国内地发生了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这时间但凡中国热血儿女,都无比激愤。黄佩佳在「本地风光」第一三九篇「重游大帽山」写道:

  从云雾间,向浩浩神州,茫茫大陆瞧去,振臂一唿放声吶喊:我亲挚的神州健儿啊,快起来同奋斗,共同甘苦,要下一个沉痛的思想,造就一个伟大的人生!

  可能当年他的心绪不能平复,又或家事有变,当写至第二○○篇时,他在篇末宣告:

  现在着者有些麻烦,又不想搁至异日续编,故此暂和阅者告别,俟有机缘,或另撰别文来相见。

  一九三三年七月,黄佩佳又短时期复笔编写《额凉集》,该文集仍以新界风物为主,并非如坊间所述是描写社会百态;同期,他又发表《琴寒馆漫谈》,之后又再搁笔。

  停笔一段时间之后,一九三五年,《华侨日报》编辑再邀「久不为文」的黄佩佳再写专栏,他述及:

  抑亦借此良机,为温故之举。因检旧稿而增删之,略加整理,条分缕析,并集年来旅行新界之闻见,参以新界书籍,着为较有系统之书,颜之曰《新界风土名胜大观》。

  之后,一九三七年间他又在《南强日报》撰写《绵绵孝憾庐随笔》。一九三八年又撰写四十六篇《香港新界百咏》,期间又在《大风》半月刊编写新界史地专稿,但之后便很少文章发表了。

  一九四○年,在皇仁书院毕业的黄佩佳,在书院的《黄龙报》冬季号刊有诗文,再次表达他的爱国热忱:

  登台无负百年思,一路晴阴鸟欲知。满眼乱离终乱世,万家忧乐总忧时。山河劫后空余恨,盃酒人前祇自悲。澹月疎星天竟暮,茫茫家国我归迟。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香港沦陷,黄佩佳留在香港,住在九龙「绵绵孝憾庐」旧居寓所。一九四三年四月再为《香岛日报》编写《风檐语絮》专栏。他在刊头中写到:

  沧桑故国,历落情怀,夕照孤城,疏篱野火,指点龙津古渡;犹存鹤岭残碑,江山情重,我思柳州之文,风雨宵深,谁解樊川之醉。

  句子中满怀愤慨。虽然之后文章仍断断续续的刊登,但都是过去曾写过的内容。

  日治时期,随着时间的转移,留港居民生活越见艰苦,直至一九四五年五月九日,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日本败象已呈,胜利的曙光在望。岂料在这时候,黄佩佳竟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

  《华侨日报》的吴灞陵是黄佩佳的好朋友,他在一九四八年把黄佩佳的文章结集,并在文集上写上:

    黄佩佳先生,别署江山故人。长于诗文、并喜书法;专研新界史地,着有《新界风土名胜大观》一书。二十四年(一九三五)曾刊华侨日报,外此散见于各报者亦多。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六月十四日,赠诗一章与余话别,即买舟赴穗,投祖国怀抱,不意此去即成永别,今犹未知踪迹,岂已不在人世耶?兹出 先生所作及其照像,以志景仰。


  两个月后,日本宣佈投降。吴灞陵等朋友多方打听「江山故人」和他家人的踪迹,但一直沓无音讯,所以他们都相信黄佩佳已殉国难了。

    黄佩佳年轻时与当时的社会主流并不一般,他喜欢探索香港乡郊的陌生地方,深入与华南传统一脉相承、但不一样的新界地域「远足」探索。据「庸社」创办人黄贤修在一九九二年的回忆:

  他们经常乘着星期六半天假的机会,约好了同在中区共进午膳,并约好了星期日旅行节目共同活动。

  香港华人行山队,始于一九三二年成立的「庸社」,坊间很多资料说黄佩佳曾组织「雄风旅行队」,并与吴灞陵「大埔旅行队」合併,成为「庸社」的前身。但黄佩佳在〈自序〉云:

  惜诸人多羁于事,未克常聚,稍中辍,只吴子与予,至今未已而已。

  可见事实上,他是从一九三○年开始到访新界,在他可见的所有文章中,从未提及一九三二年组队之事,而雄风队只在庸社的资料中偶有述及,事实如何,随着「庸社」元老的离世,相信仍是一个谜。

  《南强日报》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四日开始,刊登了由「庸社」创办的《旅行周刊》,但最后这周刊因稿源缺乏,只出版了五十期便结束,而在这周刊中,黄佩佳也曾用「额凉生」的笔名写了几期短文,但都似是应酬文章而已。

  一直以来,坊间对黄佩佳和他的文章认识不多。这些文章,长期以来,研究香港史的人亦甚少提及。被称为最早一批认真研究香港历史的学者叶林丰,一九三八年来港定居。一九四七年在《星岛日报》主编「香港史地」。在他的大量有关香港史地文章中,亦未见提及黄佩佳。

  作为黄佩佳的好友,兼香港报人的吴灞陵,曾在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三年间,以「鳌洋客」为笔名,在《华侨日报》连载多篇《香港掌故》,也未见有黄佩佳的出现。

  《新界风土名胜大观》这套报刊连载,从一九三五年三月三日开始在《华侨日报》特刊不定期发表,直至一九三六年间始停刊。当年的《华侨日报》,今天只在香港大学图书馆藏有微缩菲林,一般读者难以一睹全貌。

  吴灞陵在一九四八年曾整理黄佩佳的《新界风土名胜大观》,但是这书一直没见刊行出版。直至吴灞陵逝世后,他的家人把吴氏珍藏转交香港大学孔安道纪念图书馆。曾任香港大学孔安道纪念图书馆馆长的杨国雄在《香港战前报业》一书中提到了:

  吴灞陵于一九七六年逝世后,笔者得故友李君毅联络观看,并洽购灞陵藏书,得吴太慷慨相让……

  孔安道纪念图书馆在一九八四年间整理吴灞陵藏书后,将之复印存放图书馆中。

  稍后萧国健教授得这影印本后再复印赠我,且兼有黄佩佳的《本地风光》及散文集印本,又有吴灞陵以「鳌洋客」为笔名,在《华侨日报》连载的《香港掌故》。但是这些稿本的影印效果甚差,文字不清,难以细读。

  数年前,有朋友从旧物店购到一批书籍旧刊,其中发现了黄佩佳《新界风土名胜大观》的当年剪报,于是复印此份剪报给我。现存的文章共三百二十九篇,分三章,近二十四万字,但是连载在最后一篇内文中仍说「未完」,应仍有文章遗漏。希望读者如藏有者能予慨赠,使之在再版时一併补入。

  此外,由于当年报章并无标准化的标点符号,所以这次编校人员及责编花了很大的努力来校点。而且当年报界常用异体字,与今天标准化的文字有所不同,但为存文采,也没有改动。而有些英文倒译,与今天不同的地名,可参见附录的地图。

  由于这是香港最早一部的地方志,很多资料都是黄佩佳所首创,内容如他在序言所述:

  书中先述新界之概况,后及各村落之风土人情、居民之来源及其生活,以至于名胜古蹟、园林别业、楼阁亭台、桥樑碑版、地方史实,与乎该地名人之史略等,苟力之可逮,当为翔实之记载,细腻之描写,使读者如得卧游,聊为探风问俗之助。

  事实上,此书对新界村落记载颇详,很多旧事人物,在新市镇的拓展下,如今已荡然无存,而一九三○年代的很多事物回忆,基本上已无父老可述及。虽然内文部分氏族考证资料在今天看来有所不足,但这毕竟是八十年前的资料,参考价值还是很高。

  这本书得以顺利刊行,除了得商务印书馆大力支持、已故的资深报人岑才生先生提出意见外,尚有萧国健教授、郭少棠教授、丁新豹博士、廖迪生教授、卜永坚博士、周树佳先生和欧钖文先生的鼓励和襄助,才得以顺利编校完成,在此衷心感谢!

沈思
丙申年端午于香港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概说
 
一、沿革
 
新界本旧时新安县属,攷《广州府志》,新安县在秦时为南海郡地,汉、后汉、吴及西晋,皆为博罗县地﹔东晋,为东官郡宝安县地,南北朝因之。惟在梁时,郡治移增城。唐、宋、元,皆属东莞县地。至明,始改为新安县。《明史‧地理志》称,洪武十四年八月,置东莞守御千户所,属南海卫﹔万历元年改为县,属广州府。又《郭通志》云:「隆庆末,(明穆宗年号,即民国纪元前三百四十年)海道副使刘稳定议分建两县,请于朝。万历元年始剖符设官,赐名新安,即东莞千户所为县治。」按《郭通志》成于万历三十年,是说可征也,则新安县之名,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矣。又《大清一统志》载,「新安县康熙六年省,八年复置属广州府」,故《广州府志》载新安县之沿革较详。至民国,则改为宝安县,县治设南头城。
 
清光绪二十四年,即西历一千八百九十八年,英国与清政府订约租借九龙半岛以北而达深圳河之大陆及大屿山、博寮洲、长洲、青衣、蒲台等地,统称曰「新界」。新界者,新租界之谓也。同时,英国欲借《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复兴清政府租借九龙城外之地段。专条有云:「所有现在九龙驻扎之中国文武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惟不得与保护香港之武备有所妨碍,其余所借之地,专归英国管辖。」并划出该城东门直达龙津桥之路线,为我国官员及居民自由出入之路。今龙津桥已填毁。民国以还,我国并无在九龙城内设官,惟在清时,城内设有大鹏协镇守备,都阃府及新安九龙分司巡政厅。其时,大鹏协左营县丞设大鹏所城(在大鹏湾之北),大鹏协右营设大屿山之东涌,今尚有废砲古垒遗留,足资凭弔也。
 
然今日之新界,自经英政府之经营,开荒土,筑马路,改进农业,增建洋楼,而九广铁路自南而北以贯其中部,环绕新界之公路亦达五十六英里半,至沟通各村落之山径亦密如蛛网。余如电汽、邮政、教育、医务各项,增设改良,长足进展,使新界日趋于繁荣,至若达官贵人,遯迹是间,辟园林,肄别业,有增无已,又使新界山水添些情侣。噫!新界乎,今日之新界,非复旧时新安县之沉寂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名胜不怎么感冒的人,总觉得那些古老的东西离我的生活太遥远,而且很多介绍都枯燥乏味,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史书。我拿到这本书,也只是抱着一种“凑合看看”的心态,没抱多大期望,觉得它大概率会是一堆关于建筑年代、历史人物的介绍,再加一些关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说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甚至已经准备好,随时可以合上书,去做点更有意思的事情。但万万没想到,当我一页一页地翻阅下去,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一味地堆砌事实,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传说、民俗风情融为一体。他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些俏皮的笔触,描绘出了新界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辉煌的村落,听到了那些古老传说的低语,感受到了那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脉络。这种解读方式,让那些原本枯燥的历史遗迹,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也让我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是那种一本正经、板着脸的“大观”,里面充斥着各种官方的、冰冷的数据和介绍,就像是在走马观花地浏览一本景点图册。我预设了它会给我带来一堆关于朝代、建筑风格、重要历史事件之类的学术性信息,并且我可能需要时不时地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理解。我甚至做好了心理准备,可能会看到一些过时的数据,或者是一些千篇一律的赞美之词,总之,就是一本“工具书”的感觉。但让我意外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最初的想象要丰富和立体得多。作者没有将重点放在罗列事实,而是挖掘了每一个地名、每一个景致背后的人文故事和生活细节。他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充满情感的语言,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和人文积淀。我仿佛看到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喜怒哀乐,听到了他们口中的乡音乡情,感受到了那片土地上独特的节奏和韵味。这种“有温度”的呈现方式,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而是在和作者一起,去重新发现和感受新界。

评分

这本书,我真心是抱着一种漫无目的的心态翻开的,毕竟“风土名胜大观”这种名字,听起来就像是那种堆砌着古老照片和枯燥地理介绍的辞典。我本来预期会看到一张张泛黄的地图,上面标注着一些我可能永远也去不了的地方,然后是密密麻麻的关于历史遗迹的官方讲解,比如某个皇帝在这里驻足了多久,某个建筑用了多少石块之类的。我甚至做好了准备,迎接那种只存在于教科书里的、干巴巴的知识点轰炸。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自己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近了,仿佛真的踏上了那片土地,呼吸着那里的空气。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度,不像是在报告,更像是在分享一个久远的朋友的故事。每一个地名,每一个景致,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而是一个承载着无数细节、故事和情感的活生生的实体。我能感受到那些古老石墙上岁月的痕迹,能想象出昔日熙熙攘攘的市场景象,甚至能听见风穿过山谷时发出的低语。这种体验,远超我最初的想象,它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经历。

评分

坦白说,我对“风土名胜”这类主题的书籍,一直以来都抱持着一种“看看就好,不必深究”的态度。它们往往像是旅游手册的升级版,提供信息,但缺乏灵魂。我预设了这本书也会是如此,可能会罗列一些常见的景点,配以几句简略的介绍,然后就没了。我甚至以为,它最多也就是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古迹进行一番陈词滥调的赞美,再附带一些关于交通和住宿的实用信息,仅此而已。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才发现,我之前的判断是多么的片面和肤浅。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地方背后隐藏的故事、传说,甚至是那些已经被遗忘的民间习俗。他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将那些看似普通的人文细节,描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仿佛看到了当地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场景,听到了市井小贩的叫卖声,感受到了节庆时分人们脸上洋溢的快乐。这种对“风土”二字的深刻理解和生动呈现,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新界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模糊的印象,比如“离岛”、“郊野公园”之类的标签,脑子里构建出的画面,无非是些绿油油的山丘和蓝汪汪的海水,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更多的联想了。我一直以为,这本书无非是会重复这些浅显的认知,充其量会多加几个地名,然后给每个地方配上一张标准化的宣传照。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看”的书,而非一本关于“感受”的书。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错得有多离谱。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温柔的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界深处的大门。我不再只是“看”那些风景,而是“听”到了那些风景在诉说的故事,我“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历史气息,我“触摸”到了那些古老建筑的斑驳痕迹。每一个篇章,都像是把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与那片土地上的风物人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我从未在其他同类书籍中感受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