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風土名勝大觀

新界風土名勝大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新界
  • 香港
  • 地方誌
  • 風土人情
  • 曆史
  • 文化
  • 名勝古跡
  • 地理
  • 旅遊
  • 嶺南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作者黃佩佳可能是香港最早的華人博物學傢,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常獨自走訪鄉村父老,1935年以「江山故人」為筆名,在《華僑日報》連載專欄文章,至今未曾正式齣版,隻有報紙復印版本。書中介紹香港新界地區的村落、名勝古蹟、風景及生活習俗等,也包括交通及建設;另外,也研究山川形勢與居民落籍之關係,不同氏族在新界地理區之起源。

  本書豐富早期新界的珍貴資料,大部分是罕有的第一手資料,可視為知性的遊記來看,也是一部香港最早且詳盡記載的地方誌。
香江歲月:百年風雲中的市井百態與時代變遷 (一)引子:潮起香江,百年風雲中的縮影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亦非專門聚焦於某一時期的政治風雲。它是一本關於“人”與“地”的故事集,以香港這座城市為背景,捕捉瞭其在過去一百多年間,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後至二十世紀末的劇烈變遷中,無數普通人生活的切片、巷陌間的煙火氣息,以及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逐漸消逝的市井文化與人情風貌。 我們試圖通過細微的觀察和翔實的記錄,還原一個立體的香港,一個由無數華人、外籍人士、移民、歸鄉者共同鑄就的、充滿矛盾與活力的熔爐。全書分為“浮城光影”、“市井百業”、“社群脈絡”與“記憶迴響”四個主要部分,力求展現“東方之珠”光芒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基層生活的真實肌理。 (二)浮城光影: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日常速寫 第一章:碼頭與船塢的汗水 故事始於維多利亞港的喧囂。在現代化的集裝箱碼頭崛起之前,香港的經濟命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傳統駁船、躉船和碼頭工人(苦力)的血汗。本章詳細描繪瞭上環、尖沙咀一帶碼頭上,船隻靠泊、貨物裝卸的全過程。我們記錄瞭早期搬運工的行會組織、他們的食宿條件,以及他們如何用肩挑背扛,支撐起這座轉口貿易港的早期繁榮。那些粗獷的號子聲、鐵鏈的撞擊聲,構成瞭那個時代最鮮明的背景音樂。 第二章:電車與山頂纜車的“慢”時光 香港的交通工具,是觀察社會階層變遷的絕佳窗口。本書細緻地考察瞭雙層電車(叮叮車)的演變。電車如何成為普通市民、特彆是九龍和港島中下層居民最主要的通勤工具?不同車廂在不同年代所代錶的社會地位差異如何體現?同時,我們對比瞭山頂纜車——這個見證瞭殖民地精英階層生活方式的載體,從最初為少數富裕人士服務的交通工具,如何逐漸嚮大眾開放,反映瞭社會流動性的微妙變化。書中還收錄瞭老一輩車夫和售票員的迴憶片段,他們口中的“叮叮聲”蘊含著舊日時光的韻律。 第三章:唐樓的垂直社區 唐樓(Tenement Buildings)是香港早期城市生活的核心載體。本章以具體街區(如中環、旺角、油麻地)的唐樓群落為例,深入剖析瞭其獨特的空間結構——狹窄的樓梯間、共用的天井、外掛的晾衣竹竿和簡陋的廚房。我們探討瞭“共居”文化如何在這種垂直社區中形成:鄰裏之間互相照應、公用空間帶來的摩擦與溫情、以及在擁擠環境中孕育齣的民間智慧。特彆是雨季時,天井裏迴蕩的雨聲與居民的日常生活交織齣的畫麵,極具畫麵感。 (三)市井百業:消失中的行業群像 第四章:手工製造的黃昏 在經濟起飛的初期,香港是世界聞名的製造業中心。本章聚焦於那些隨著工業北移而逐漸隱退的本土手工業。包括旺角洗衣店裏蒸汽騰騰的熨燙工序、深水埗的皮鞋定製匠人、以及專門為電影業製作道具的小型模型廠。書中通過對幾位老工匠的訪談,展示瞭他們對手藝近乎偏執的堅守,以及麵對工廠化、全球化競爭時的無奈與堅韌。 第五章:街頭攤販與夜市文化 夜市和街頭小販是香港生命力的直接體現。我們追蹤瞭廟街、女人街(通菜街)的早期形成過程,記錄瞭魚販、菜販、販賣舊貨者與城管之間的微妙關係。小販們的叫賣聲、食物的香氣、廉價娛樂活動的設置,共同構築瞭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平民消費世界。書中附錄瞭當時流行的“鉢仔糕”或“雞蛋仔”的街頭製作工藝流程圖,極具地方色彩。 第六章:報攤與茶餐廳的輿論場 茶餐廳不僅僅是餐飲場所,更是信息交換和輿論發酵的場所。本章探討瞭茶餐廳在不同社會運動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成為消息最靈通的“非官方新聞中心”。同時,我們詳細考察瞭舊式報攤的經營模式,以及在電視普及前,閱讀報紙和雜誌如何塑造市民的集體認知。 (四)社群脈絡:宗族、會館與民間信仰 第七章:同鄉會館的地域紐帶 香港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各地同鄉會館(如潮州會館、番禺會所等)起到瞭至關重要的社會緩衝作用。本書詳細梳理瞭這些會館的起源、功能(從提供臨時住宿到調解糾紛),以及它們在特定族群內部的社會資源分配中的地位。這些會館是“異鄉人”在陌生土地上建立秩序和歸屬感的基石。 第八章:廟宇與街坊的日常精神生活 本書對香港的民間信仰場所進行瞭細緻的田野調查。我們關注的不是宏大的宗教儀式,而是那些深入社區、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廟”和“神壇”。例如,漁民的媽祖信仰、水上棚戶區的觀音崇拜,以及街坊們如何將日常的瑣碎煩惱(生意不順、子女教育)帶到神前祈求。書中特彆收錄瞭數個老舊廟宇的油畫寫生,捕捉瞭香火繚繞下,信徒虔誠而世俗的錶情。 第九章:義莊與慈善的民間力量 在政府福利體係尚未完善的年代,義莊和善堂扮演瞭重要的社會保障角色。本書描繪瞭義莊如何處理無主孤魂、資助貧睏傢庭的基本運作模式。通過翻閱塵封的義莊賬簿,我們得以窺見當時貧睏人口的構成、死亡原因以及民間互助網絡的具體運作方式,這些都是現代社會保障體係之外的“軟支撐”。 (五)記憶迴響:流動的時代印記 第十章:九龍城寨的“無政府狀態”與生存哲學 作為城市肌理中的一個獨特“瘤”體,九龍城寨承載瞭復雜的曆史與社會意義。本章聚焦於城寨內部的日常生活,包括其獨特的建築結構(“握手樓”)、非法醫療診所、以及在這種高壓環境下發展齣的獨特社會規範和生存哲學。我們采訪瞭少數仍然居住在城寨附近或早期搬遷齣來的人,探究他們對那個“法外之地”的復雜情感——既有對其混亂的恐懼,也有對其某種程度上自由的懷念。 第十一章:新界原居民與土地的記憶 在城市高速擴張的陰影下,新界原居民的生活模式遭受瞭巨大的衝擊。本書收錄瞭圍村生活從農耕到城市邊緣化的轉變過程。我們記錄瞭舊式婚嫁習俗(如七日抬、過大禮的細節)、太平清醮的準備工作,以及原住民對於“祖堂地”和“丁權”等傳統權利的堅持與掙紮,展現瞭傳統宗族結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韌性與脆弱。 (六)結語:風中的微光 本書最終匯集成一幅幅關於“如何生活”的畫捲。它提醒我們,城市的偉大不僅在於其摩天大樓的拔地而起,更在於那些在狹窄空間中,為瞭生存和尊嚴而付齣的汗水、建立的聯係、以及代代相傳的智慧。這些在曆史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微光”,共同塑造瞭我們所熟知的這座城市的靈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佩佳


  黃佩佳為廣東順德人,筆名江山故人,生卒年不詳,香港皇仁書院畢業,在政府部門任職,是香港早期的旅行傢。黃佩佳喜愛寫作,曾在本地報章發錶其遊記。

圖書目錄


編校者序
 
第一章 概說
一、沿革
二、疆域
三、形勢
四、村落
(一)南約方麵
荃灣/三百錢/葵湧/九華徑/荔枝角/長沙灣/深水埗/九龍塘/
九龍城/牛池灣/牛頭角/鯉魚門村/井欄樹/將軍澳/坑口/
孟公屋/大埔仔/田廈/佛堂門/布袋澳/馬油塘/蔴湖/茶果嶺/
坪洲/長洲/東湧/大澳/石壁圍/榕樹灣、北角及其他/浦颱
(二)北約方麵
落馬洲/新田/洲頭/錦田/逢吉鄉/金錢/八鄉/元塱/橫洲/
屏山/廈村/沙江圍/丹桂村等/麒麟圍/營盤村/屯門/青山/
大欖湧/蠔湧/黃麖仔/界鹹/大腦/窩美/南圍/北圍/北港/
打蠔墩/輋徑口/西貢/沙崗尾/大環/榕樹坳/企嶺下/黃竹洋/
烏雞沙/馬鞍山村/大水坑/梅子林/牛鼻沙/沙田/徑口/田心/
大圍/白田/排頭圍/大埔/大埔滘/泮湧/碗窰/大埔頭/
梅樹坑/太坑/林村/南坑/楓圍/船灣/汀角/橫嶺頭/鳥蛟田/
南湧/鹿徑/和坑/沙頭角/黎洞/萬屋邊/打鼓嶺/上水/粉嶺/
龍躍頭/金錢
五、名勝
大帽山/鳳凰山/馬鞍山/靈渡山/磨刀山/紅水山/九逕山/
杯渡山/觀音山/大奚山/虎頭山/官富山/白鶴山/雞婆山/
望夫山/牛潭山/八仙嶺/雙魚嶺/龍躍嶺/釣魚翁山/龍頭石/
十字石/破瓜石/浴牛石/牛脷石/漁翁石/石門/化龍巖/魚墳/
青山寺/晴雪廬/清涼法苑/靈渡寺/覺照園/淩雲寺/圓通庵/
紫竹林/鹿野苑/普光園/竹林襌院/嗇色園黃仙祠/慈雲山觀音堂/
翠林洞/南豐颱/哆哆佛學捨/寶蓮寺/般若殿/韋馱寶塔/華嚴閣/
竹園/南華院/純陽仙院/紫竹林/鹿湖襌林/靈隱寺/龍巖寺/
新娘潭/龍潭/金鍾/鱟地
六、古蹟
宋二王颱/侯王古廟/九龍寨城/龍津義學/字紙亭/五龍院/
龍津渡頭/九龍寨炮颱/金夫人墓/耿迎祿墓/北帝古廟/
杯渡遺蹟/韓昌黎碑/黃椰川碑/東湧炮壘
七、風景
浪打金鍾/雲蒸鳳嶺/望夫化石/觀音坐蓮/潮灣鞦月/杯渡晚鍾/
昂平襌地/鞍嶺朝陽/帽山俯瞰/娘潭飛瀑
八、生活
農業/漁業/種蠔/畜牧/製造/教育/商務/習尚
九、交通
甲、陸路
乙、水路
十、建設
九龍水塘/石梨貝水塘/城門水塘/其他
 
第二章 居民之來源及其演進
一、山川之形勢與居民落籍之關係
二、錦田鄉南陽鄧氏之世係
三、新田鄉文氏落籍之溯源
四、上水鄉之廖氏
五、粉嶺鄉隴西彭氏之源流
 
第三章 南部寫真
(一) 九龍城
(二) 九龍仔
(三) 鴨仔湖
(四) 九龍塘
(五) 深水埗
(六) 長沙灣
(七) 荔枝角
(八) 九華徑
(九) 葵湧
(十) 荃灣
(十一)汀九
(十二)深井
(十三)青龍頭
(十四)城門榖
(十五)沙田
(十六)牛頭角
(十七)西草灣
(十八)茶果嶺
(十九)鯉魚門
(二十)馬油塘
(廿一)井欄樹
(廿二)將軍澳
(廿三)田廈
(廿四)佛堂洲
(廿五)布袋澳
(廿六)佛堂門
(廿七)坪洲
(廿八)坭菇洲
(廿九)長洲
(三十)石鼓洲
(三一)大嶼山
 

圖書序言



  餘久久為旅人於香港,暇時即喜作郊遊,雖風雨如晦,亦不中止。日積月纍,足跡遂幾遍新界,因嘗以所聞所見,學為文章,投諸《華僑日報》之「香海濤聲」欄。標題為「本地風光」,「琴寒館漫話」,及「額涼集」等,皆拙著也。自維學籍荒落,淺半無足觀,然稿中多述新界風土名勝事,因稍見知於島中旅行人,乃獲交於吳子灞陵、黃子嗇名、趙子奔瀾等,三子皆活潑可喜,且為島中報界先達,私幸得共友,嗣而相約倡為旅行事,連翩裙屐,鹹本刻苦耐勞以赴之,期鍛煉體格,振奮精神,故於新界自然界中,不知結下幾許山水緣矣。惜諸人多羈於事,未剋常聚,稍中輟,隻吳子與予,至今未已而已。然舊日嬉遊之印象,猶係緒懷也。日者,黃子啣衛子國綸命來,以關於新界文事相屬,予久不為文,棘撚而澀於管,欲違命﹔又以盛意拳拳,不敢卻。不得已,黽勉以從,抑亦藉此良機,為溫故之舉,因檢舊稿而增刪之,略加整理,條分縷析,並集年來旅行新界之聞見,參以新界書籍,著為較有係統之書,顔之曰《新界風土名勝大觀》。書中先述新界之概況,後及各村落之風土人情、居民之來源及其生活,以至於名勝古蹟、園林彆業、樓閣亭颱、橋樑碑版、地方史實,與乎該地名人之史略等,苟力之可逮,當為翔實之記載,細膩之描寫,使讀者如得臥遊,聊為探風問俗之助,而舊時新安遺跡,亦稍留印象焉,是又著者所應盡之棉力也。

  新界僻處海陬,本無文物之可言,而其山川之秀媚、居民之淳樸、村野之幽妍,亦足以動人遊思者,使日處軟紅十丈中之香港旅人得此,一旦解衣磅礡,心遊神放於群山萬木之間,未嘗不可偷一日之閑以領略之也。餘不文,自愧未能盡新界之風土名勝於萬一,不過勉為其難,以報衛子之請耳。新亭涕淚,故國雲煙,搦管之餘,能無感慨係之乎。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三月一日江山故人序於九龍半島

  原編者附識:新界舊屬我粵新安縣,後租於英,疆域甚廣,近人已鮮知其風土名勝矣。本報(編者按:華僑日報)特約深悉新界史地民俗之江山故人先生,撰述是篇,以告讀者。此篇係統詳明,敍述精要,讀之不特得一深刻之印象,且可為遊新界者一大助也。

編校者序

    香港地處中國南海一隅,在上世紀初期,已有不少中外文人在本地攝影、旅行,部分作傢把他們所見所聞,編著成書,把香港的舊貌留存下來,留下翔實的文獻記載。

  一九三一年間,有一位任職於政府部門的青年黃佩佳(祖籍順德崗頭太和坊),他以「江山故人」為筆名,在《華僑日報》副刊連載「本地風光」,主題是以新界各區曆史文物和風俗習慣為內容。他說:

  餘久久為旅人於香港,暇時即喜作郊遊,雖風雨如晦,亦不中止。日積月纍,足跡遂幾遍新界,因嘗以所聞所見到學為文章,投諸《華僑日報》之「香海濤聲」欄。

  黃佩佳在撰寫「本地風光」期間,中國內地發生瞭日本侵華的「九一八事變」,這時間但凡中國熱血兒女,都無比激憤。黃佩佳在「本地風光」第一三九篇「重遊大帽山」寫道:

  從雲霧間,嚮浩浩神州,茫茫大陸瞧去,振臂一呼放聲吶喊:我親摯的神州健兒啊,快起來同奮鬥,共同甘苦,要下一個沉痛的思想,造就一個偉大的人生!

  可能當年他的心緒不能平復,又或傢事有變,當寫至第二○○篇時,他在篇末宣告:

  現在著者有些麻煩,又不想擱至異日續編,故此暫和閱者告彆,俟有機緣,或另撰彆文來相見。

  一九三三年七月,黃佩佳又短時期復筆編寫《額涼集》,該文集仍以新界風物為主,並非如坊間所述是描寫社會百態;同期,他又發錶《琴寒館漫談》,之後又再擱筆。

  停筆一段時間之後,一九三五年,《華僑日報》編輯再邀「久不為文」的黃佩佳再寫專欄,他述及:

  抑亦藉此良機,為溫故之舉。因檢舊稿而增刪之,略加整理,條分縷析,並集年來旅行新界之聞見,參以新界書籍,著為較有係統之書,顔之曰《新界風土名勝大觀》。

  之後,一九三七年間他又在《南強日報》撰寫《綿綿孝憾廬隨筆》。一九三八年又撰寫四十六篇《香港新界百詠》,期間又在《大風》半月刊編寫新界史地專稿,但之後便很少文章發錶瞭。

  一九四○年,在皇仁書院畢業的黃佩佳,在書院的《黃龍報》鼕季號刊有詩文,再次錶達他的愛國熱忱:

  登颱無負百年思,一路晴陰鳥欲知。滿眼亂離終亂世,萬傢憂樂總憂時。山河劫後空餘恨,盃酒人前祇自悲。澹月疎星天竟暮,茫茫傢國我歸遲。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香港淪陷,黃佩佳留在香港,住在九龍「綿綿孝憾廬」舊居寓所。一九四三年四月再為《香島日報》編寫《風簷語絮》專欄。他在刊頭中寫到:

  滄桑故國,曆落情懷,夕照孤城,疏籬野火,指點龍津古渡;猶存鶴嶺殘碑,江山情重,我思柳州之文,風雨宵深,誰解樊川之醉。

  句子中滿懷憤慨。雖然之後文章仍斷斷續續的刊登,但都是過去曾寫過的內容。

  日治時期,隨著時間的轉移,留港居民生活越見艱苦,直至一九四五年五月九日,德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日本敗象已呈,勝利的曙光在望。豈料在這時候,黃佩佳竟作齣一個驚人的決定。

  《華僑日報》的吳灞陵是黃佩佳的好朋友,他在一九四八年把黃佩佳的文章結集,並在文集上寫上:

    黃佩佳先生,彆署江山故人。長於詩文、並喜書法;專研新界史地,著有《新界風土名勝大觀》一書。二十四年(一九三五)曾刊華僑日報,外此散見於各報者亦多。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六月十四日,贈詩一章與餘話彆,即買舟赴穗,投祖國懷抱,不意此去即成永彆,今猶未知蹤跡,豈已不在人世耶?茲齣 先生所作及其照像,以誌景仰。


  兩個月後,日本宣佈投降。吳灞陵等朋友多方打聽「江山故人」和他傢人的蹤跡,但一直遝無音訊,所以他們都相信黃佩佳已殉國難瞭。

    黃佩佳年輕時與當時的社會主流並不一般,他喜歡探索香港鄉郊的陌生地方,深入與華南傳統一脈相承、但不一樣的新界地域「遠足」探索。據「庸社」創辦人黃賢修在一九九二年的迴憶:

  他們經常乘著星期六半天假的機會,約好瞭同在中區共進午膳,並約好瞭星期日旅行節目共同活動。

  香港華人行山隊,始於一九三二年成立的「庸社」,坊間很多資料說黃佩佳曾組織「雄風旅行隊」,並與吳灞陵「大埔旅行隊」閤併,成為「庸社」的前身。但黃佩佳在〈自序〉雲:

  惜諸人多羈於事,未剋常聚,稍中輟,隻吳子與予,至今未已而已。

  可見事實上,他是從一九三○年開始到訪新界,在他可見的所有文章中,從未提及一九三二年組隊之事,而雄風隊隻在庸社的資料中偶有述及,事實如何,隨著「庸社」元老的離世,相信仍是一個謎。

  《南強日報》從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四日開始,刊登瞭由「庸社」創辦的《旅行周刊》,但最後這周刊因稿源缺乏,隻齣版瞭五十期便結束,而在這周刊中,黃佩佳也曾用「額涼生」的筆名寫瞭幾期短文,但都似是應酬文章而已。

  一直以來,坊間對黃佩佳和他的文章認識不多。這些文章,長期以來,研究香港史的人亦甚少提及。被稱為最早一批認真研究香港曆史的學者葉林豐,一九三八年來港定居。一九四七年在《星島日報》主編「香港史地」。在他的大量有關香港史地文章中,亦未見提及黃佩佳。

  作為黃佩佳的好友,兼香港報人的吳灞陵,曾在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三年間,以「鰲洋客」為筆名,在《華僑日報》連載多篇《香港掌故》,也未見有黃佩佳的齣現。

  《新界風土名勝大觀》這套報刊連載,從一九三五年三月三日開始在《華僑日報》特刊不定期發錶,直至一九三六年間始停刊。當年的《華僑日報》,今天隻在香港大學圖書館藏有微縮菲林,一般讀者難以一睹全貌。

  吳灞陵在一九四八年曾整理黃佩佳的《新界風土名勝大觀》,但是這書一直沒見刊行齣版。直至吳灞陵逝世後,他的傢人把吳氏珍藏轉交香港大學孔安道紀念圖書館。曾任香港大學孔安道紀念圖書館館長的楊國雄在《香港戰前報業》一書中提到瞭:

  吳灞陵於一九七六年逝世後,筆者得故友李君毅聯絡觀看,並洽購灞陵藏書,得吳太慷慨相讓……

  孔安道紀念圖書館在一九八四年間整理吳灞陵藏書後,將之復印存放圖書館中。

  稍後蕭國健教授得這影印本後再復印贈我,且兼有黃佩佳的《本地風光》及散文集印本,又有吳灞陵以「鰲洋客」為筆名,在《華僑日報》連載的《香港掌故》。但是這些稿本的影印效果甚差,文字不清,難以細讀。

  數年前,有朋友從舊物店購到一批書籍舊刊,其中發現瞭黃佩佳《新界風土名勝大觀》的當年剪報,於是復印此份剪報給我。現存的文章共三百二十九篇,分三章,近二十四萬字,但是連載在最後一篇內文中仍說「未完」,應仍有文章遺漏。希望讀者如藏有者能予慨贈,使之在再版時一併補入。

  此外,由於當年報章並無標準化的標點符號,所以這次編校人員及責編花瞭很大的努力來校點。而且當年報界常用異體字,與今天標準化的文字有所不同,但為存文采,也沒有改動。而有些英文倒譯,與今天不同的地名,可參見附錄的地圖。

  由於這是香港最早一部的地方誌,很多資料都是黃佩佳所首創,內容如他在序言所述:

  書中先述新界之概況,後及各村落之風土人情、居民之來源及其生活,以至於名勝古蹟、園林彆業、樓閣亭颱、橋樑碑版、地方史實,與乎該地名人之史略等,苟力之可逮,當為翔實之記載,細膩之描寫,使讀者如得臥遊,聊為探風問俗之助。

  事實上,此書對新界村落記載頗詳,很多舊事人物,在新市鎮的拓展下,如今已蕩然無存,而一九三○年代的很多事物迴憶,基本上已無父老可述及。雖然內文部分氏族考證資料在今天看來有所不足,但這畢竟是八十年前的資料,參考價值還是很高。

  這本書得以順利刊行,除瞭得商務印書館大力支持、已故的資深報人岑纔生先生提齣意見外,尚有蕭國健教授、郭少棠教授、丁新豹博士、廖迪生教授、蔔永堅博士、周樹佳先生和歐錫文先生的鼓勵和襄助,纔得以順利編校完成,在此衷心感謝!

瀋思
丙申年端午於香港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概說
 
一、沿革
 
新界本舊時新安縣屬,攷《廣州府誌》,新安縣在秦時為南海郡地,漢、後漢、吳及西晉,皆為博羅縣地﹔東晉,為東官郡寶安縣地,南北朝因之。惟在梁時,郡治移增城。唐、宋、元,皆屬東莞縣地。至明,始改為新安縣。《明史‧地理誌》稱,洪武十四年八月,置東莞守禦韆戶所,屬南海衛﹔萬曆元年改為縣,屬廣州府。又《郭通誌》雲:「隆慶末,(明穆宗年號,即民國紀元前三百四十年)海道副使劉穩定議分建兩縣,請於朝。萬曆元年始剖符設官,賜名新安,即東莞韆戶所為縣治。」按《郭通誌》成於萬曆三十年,是說可徵也,則新安縣之名,已有三百餘年曆史矣。又《大清一統誌》載,「新安縣康熙六年省,八年復置屬廣州府」,故《廣州府誌》載新安縣之沿革較詳。至民國,則改為寶安縣,縣治設南頭城。
 
清光緒二十四年,即西曆一韆八百九十八年,英國與清政府訂約租藉九龍半島以北而達深圳河之大陸及大嶼山、博寮洲、長洲、青衣、蒲颱等地,統稱曰「新界」。新界者,新租界之謂也。同時,英國欲藉《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復興清政府租藉九龍城外之地段。專條有雲:「所有現在九龍駐紮之中國文武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惟不得與保護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其餘所藉之地,專歸英國管轄。」並劃齣該城東門直達龍津橋之路綫,為我國官員及居民自由齣入之路。今龍津橋已填毀。民國以還,我國並無在九龍城內設官,惟在清時,城內設有大鵬協鎮守備,都閫府及新安九龍分司巡政廳。其時,大鵬協左營縣丞設大鵬所城(在大鵬灣之北),大鵬協右營設大嶼山之東湧,今尚有廢砲古壘遺留,足資憑弔也。
 
然今日之新界,自經英政府之經營,開荒土,築馬路,改進農業,增建洋樓,而九廣鐵路自南而北以貫其中部,環繞新界之公路亦達五十六英裏半,至溝通各村落之山徑亦密如蛛網。餘如電汽、郵政、教育、醫務各項,增設改良,長足進展,使新界日趨於繁榮,至若達官貴人,遯跡是間,闢園林,肄彆業,有增無已,又使新界山水添些情侶。噫!新界乎,今日之新界,非復舊時新安縣之沉寂矣。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新界的瞭解,僅限於一些模糊的印象,比如“離島”、“郊野公園”之類的標簽,腦子裏構建齣的畫麵,無非是些綠油油的山丘和藍汪汪的海水,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更多的聯想瞭。我一直以為,這本書無非是會重復這些淺顯的認知,充其量會多加幾個地名,然後給每個地方配上一張標準化的宣傳照。我本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看”的書,而非一本關於“感受”的書。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我纔意識到,我錯得有多離譜。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溫柔的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新界深處的大門。我不再隻是“看”那些風景,而是“聽”到瞭那些風景在訴說的故事,我“聞”到瞭空氣中彌漫著的曆史氣息,我“觸摸”到瞭那些古老建築的斑駁痕跡。每一個篇章,都像是把我帶到瞭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與那片土地上的風物人情産生瞭深刻的共鳴。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我從未在其他同類書籍中感受過的。

评分

我是一個對曆史名勝不怎麼感冒的人,總覺得那些古老的東西離我的生活太遙遠,而且很多介紹都枯燥乏味,讀起來像是在啃一本史書。我拿到這本書,也隻是抱著一種“湊閤看看”的心態,沒抱多大期望,覺得它大概率會是一堆關於建築年代、曆史人物的介紹,再加一些關於地理位置和氣候的說明,然後就沒有然後瞭。我甚至已經準備好,隨時可以閤上書,去做點更有意思的事情。但萬萬沒想到,當我一頁一頁地翻閱下去,我發現自己完全被吸引住瞭。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一味地堆砌事實,而是巧妙地將曆史、傳說、民俗風情融為一體。他用一種非常生動、甚至有些俏皮的筆觸,描繪齣瞭新界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我看到瞭那些曾經輝煌的村落,聽到瞭那些古老傳說的低語,感受到瞭那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脈絡。這種解讀方式,讓那些原本枯燥的曆史遺跡,瞬間鮮活瞭起來,充滿瞭生命力,也讓我對這個地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评分

坦白說,我對“風土名勝”這類主題的書籍,一直以來都抱持著一種“看看就好,不必深究”的態度。它們往往像是旅遊手冊的升級版,提供信息,但缺乏靈魂。我預設瞭這本書也會是如此,可能會羅列一些常見的景點,配以幾句簡略的介紹,然後就沒瞭。我甚至以為,它最多也就是對那些耳熟能詳的古跡進行一番陳詞濫調的贊美,再附帶一些關於交通和住宿的實用信息,僅此而已。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我纔發現,我之前的判斷是多麼的片麵和膚淺。作者並沒有止步於錶麵的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個地方背後隱藏的故事、傳說,甚至是那些已經被遺忘的民間習俗。他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將那些看似普通的人文細節,描繪得生動有趣,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我仿佛看到瞭當地居民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場景,聽到瞭市井小販的叫賣聲,感受到瞭節慶時分人們臉上洋溢的快樂。這種對“風土”二字的深刻理解和生動呈現,讓我耳目一新,也讓我對這片土地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親近感。

评分

這本書,我真心是抱著一種漫無目的的心態翻開的,畢竟“風土名勝大觀”這種名字,聽起來就像是那種堆砌著古老照片和枯燥地理介紹的辭典。我本來預期會看到一張張泛黃的地圖,上麵標注著一些我可能永遠也去不瞭的地方,然後是密密麻麻的關於曆史遺跡的官方講解,比如某個皇帝在這裏駐足瞭多久,某個建築用瞭多少石塊之類的。我甚至做好瞭準備,迎接那種隻存在於教科書裏的、乾巴巴的知識點轟炸。但是,齣乎意料的是,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我發現自己似乎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拉近瞭,仿佛真的踏上瞭那片土地,呼吸著那裏的空氣。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獨特的溫度,不像是在報告,更像是在分享一個久遠的朋友的故事。每一個地名,每一個景緻,都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而是一個承載著無數細節、故事和情感的活生生的實體。我能感受到那些古老石牆上歲月的痕跡,能想象齣昔日熙熙攘攘的市場景象,甚至能聽見風穿過山榖時發齣的低語。這種體驗,遠超我最初的想象,它讓我覺得自己不是在閱讀,而是在經曆。

评分

老實說,我本來以為這本書會是那種一本正經、闆著臉的“大觀”,裏麵充斥著各種官方的、冰冷的數據和介紹,就像是在走馬觀花地瀏覽一本景點圖冊。我預設瞭它會給我帶來一堆關於朝代、建築風格、重要曆史事件之類的學術性信息,並且我可能需要時不時地查閱一些背景資料纔能理解。我甚至做好瞭心理準備,可能會看到一些過時的數據,或者是一些韆篇一律的贊美之詞,總之,就是一本“工具書”的感覺。但讓我意外的是,這本書的內容,遠比我最初的想象要豐富和立體得多。作者沒有將重點放在羅列事實,而是挖掘瞭每一個地名、每一個景緻背後的人文故事和生活細節。他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充滿情感的語言,講述著這片土地的曆史變遷和人文積澱。我仿佛看到瞭世代居住在這裏的人們的喜怒哀樂,聽到瞭他們口中的鄉音鄉情,感受到瞭那片土地上獨特的節奏和韻味。這種“有溫度”的呈現方式,讓我覺得,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而是在和作者一起,去重新發現和感受新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