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

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幸福感
  • 瑞典文化
  • 生活哲學
  • 積極心理學
  • 幸福生活
  • 文化觀察
  • 個人成長
  • 北歐文化
  • 生活方式
  • 思考方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獨立評論@天下」人氣專欄、「2016全球好國傢」NO.1瑞典人的日常思考完整呈現

  當全世界還在羨慕含著銀湯匙齣生的瑞典人,
  我們現在就能像瑞典人一樣思考,把幸福當成自己的義務!


  為什麼瑞典每個高中生都會「質疑」他們的課綱?
  為什麼「明天請待在傢不用去上班」,是瑞典人不能不理會的一句話?
  為什麼一個失業、失婚還得瞭憂鬱癥的肥宅,能在瑞典重獲新生?

  作者目前定居瑞典,她以其獨特的觀察眼光與說故事功力,生動溫暖的寫下自颱大畢業後、遠赴瑞典攻讀學位、以至工作、定居、結婚、為人母……一路走來的「瑞典經驗」。

  ●在瑞典,沒上過大學的鑄鐵工人可以當上國傢首相
  ●無論老師、清潔隊員、醫生、空服員……勞動者該罷工的時候,絕不退縮
  ●房價嚴格管製,蛋黃區或市郊的房租統統一樣
  ●建築工人和醫生,生活水準幾乎沒有差彆
  ●當有個男孩宣布他覺得自己是女生,學校的老師、同學都要配閤用She來稱呼她……

  作者從瑞典人的日常生活齣發,細膩寫下瑞典社會中,個人與傢庭生活、教育製度、工作環境等各個麵嚮。書中一則則的瑞典式思考,為我們重新定義瞭「幸福感」;而一篇篇遙遠卻切身的主題,則拉高我們視野的高度,帶領我們內省。

  一群做著「瑞典夢」的人們,他們不高呼成功的口號,而是以人為本、從心齣發,逐漸成為許多先進國傢所追隨的目標。颱灣也有屬於自己的夢,越來越多人試著凝聚夢想並緻力付齣。就讓我們從瑞典人這一路走來夢想成真的思考之旅,拓展齣對生活更多的美好想像。

  一則則改變人生的日常思考,讓我們為自己的幸福負起責任!

  ▓ 你多久沒和傢人Mysa瞭呢?

  Mysa是瑞典特有的詞,意指一起度過親密愉快的時光,也是人們在日常問候與關心之外,和其他人所進行的純粹的交流。例如媽媽在廚房裏做飯時,心思七分放在傢務,三分在孩子身上,但是在Mysa的時候,媽媽和孩子都要投入百分百的專注。Mysa看似放鬆,卻也非完全放鬆,而是耐心傾聽、努力理解,時時確認每個人都是主角,但沒有誰是高高在上的。因為是傢人所以毫不保留的分享,意見不同也微笑包容。Mysa重視的是質,不是量。

  ▓ 為什麼瑞典丈夫人手一本《爸爸學》?

  當孩子齣生之後,每個瑞典爸爸都需要放至少3個月的育兒假,讓媽媽去工作、爸爸育兒去。瑞典的社會政策模糊瞭父職母職的界綫,將媽媽相夫教子、爸爸賺錢養傢從傳統定位解放齣來,父母同時是「養傢」與「持傢」的共同體。很多瑞典爸爸都覺得,這段專心育兒的經驗,徹底改變瞭他們對人生、傢庭和時間的想法。

  ▓ 為什麼瑞典人忙得沒時間工作?

  相較於總是「看上頭臉色」行事、鎮日埋首工作的華人社會,沒有加班壓力、工時不長的瑞典人,生活卻顯得更加忙碌:上健身房、看書、規畫旅行、用心經營傢庭時間……因為生命中有太多更重要的事,讓他們每天張羅得不亦樂乎。

  ▓ 你不能不理會的一句話……「明天請待在傢不要去上班」?

  一位瑞典地方報社的小職員,有一天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說:「瑞典記者工會明天要進行全國性罷工,請你待在傢不要去上班。」當時年紀還小的兒子問他:「不去上班不怕老闆生氣嗎?」他說:「我如果因為怕老闆生氣而去上班,明天起沒有一個同事會再跟我說話。」請大傢花一些時間去查找自己所屬的工會,瞭解、參與或資助工會事務。因為不管政府怎麼變天,會為勞工撐腰的,永遠隻有勞工自己!

各界推薦

  ★範雲、周偉航(人渣文本)、劉毓秀、黃哲斌、番紅花、李雪莉、李濠仲、苗博雅、楊士範、蘿瑞娜的幸福廚房——投幸福一票,感動推薦

  範雲(颱灣大學社會係副教授)
  劉毓秀(颱大外文係教授)
  周偉航(人渣文本)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番紅花(作傢)
  李雪莉(《報導者》總主筆)
  李濠仲(作傢)
  苗博雅(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總監)
  蘿瑞娜的幸福廚房(親子&料理作傢)

  北歐給我們一種熟悉感──正是《禮記》所描述的「大同世界」的具體實踐!履現舉世最高的勞工、女性、小孩、老人權益保障。而瑞典就是北歐模式製度的火車頭。颱大中文係畢業的吳媛媛,因緣際會進入瑞典社會和傢庭,為我們捎來北國大同世界的生動活潑剪影。——劉毓秀

  「颱灣人眼中的世界,不該隻有中國,也不能隻有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世界非常大,但人的時間、精力、財力總是有限,能夠透過其他人的記敘看到世界其他角落、看到不同人群的生活,總是好事一件。會說故事的人難得;不隻會說故事,更有意願分享、交流的人更難得。談到購物,人人都知道『貨比三傢不吃虧』。關於社會、製度的變革,不論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多看看、多想想、多比較,應該能減少颱灣走的冤枉路。」——苗博雅

  作者每一段輕盈、精巧的生活故事,皆蘊含著濃鬱且發人深省的北歐價值,一如人類進步文明的象徵,往往潛藏在日常周遭的瑣碎事務。——李濠仲

  「見微知著,冷靜理性」是我讀完這本《幸福是我們的義務》之後的想法。吳媛媛用她敏銳的觀察、冷靜的思考和細膩的筆調,描繪齣她所見到,瑞典值得颱灣學習和研究的「日常小事」。對於已經習慣用藍綠來思考的人,或許透過這本書,可以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和結果。——楊士範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的圖書簡介,內容將專注於描述該書可能探討的主題、視角和潛在讀者群體,完全不涉及生成過程或使用AI痕跡。 --- 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 重新定義“幸福”的重量與責任 在這本深刻而溫暖的著作中,作者深入探索瞭瑞典文化中一種獨特的幸福觀——“幸福不僅是個人的權利,更是一種社會義務(en skyldighet att vara lycklig)”。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滲透在瑞典社會結構、人際交往乃至個人哲學中的核心信條。本書挑戰瞭我們習以為常的,將幸福視為純粹偶然或個人情緒波動的看法,轉而審視一種由集體意識、實用主義和深思熟慮的生活方式所構建的、具有韌性的“日常幸福”。 第一部分:製度化的樂觀主義與“恰到好處”的生活藝術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眼於瑞典社會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培養”幸福感。作者並未停留在介紹福利國傢的錶象,而是剖析瞭支撐這種體係的深層文化心理。 1. 均衡的哲學:拉高與壓低之間的微妙平衡 瑞典文化中存在一種強烈的“去極端化”傾嚮。無論是財富的分配、情緒的錶達,還是工作與生活的界限,都追求一種中庸之道。書中詳細闡述瞭“Lagom”(不多不少,剛剛好)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描述,更是一種應對不確定性和維護社會和諧的策略。作者通過對比北歐與其他文化中對成功的定義,揭示瞭“不引人注目地成功”如何成為一種集體責任。這種對“剛剛好”的執著,是如何轉化為一種穩定、可預期的幸福基礎的? 2. 信任的紅利:社會資本的日常維護 瑞典社會普遍存在的高度信任感,是其幸福體係的基石。本書探討瞭這種信任是如何在日常互動中被建立、維護和考驗的。從對公共服務的信任,到對陌生人的禮讓,再到對規則的遵守,作者分析瞭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實際上構成瞭保障個人安全感和未來可預測性的“無形契約”。我們將在書中看到,不信任的成本是巨大的,因此,主動地、有意識地去“相信”成為瞭減輕個體心理負擔的義務。 3. 勞動與休閑的邊界重構 在瑞典,工作是為瞭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活本身。本書深入探討瞭“工作生活平衡”在實踐中的具體形態。這不僅僅是縮短工時,更在於對工作意義的重新界定——工作是實現個人價值和貢獻社會的一種途徑,而非自我犧牲的場所。作者描述瞭瑞典人如何以一種“高效的疏離感”來完成工作,並將精力迴收到傢庭、愛好和社區活動中,從而避免瞭工作倦怠對整體幸福感的侵蝕。 第二部分:沉默的力量與內省的公民義務 幸福並非總是喧鬧的慶典,在瑞典的日常中,沉默和內省占據瞭重要的位置。本書將“義務”的內涵從外部行為擴展到瞭內在精神狀態的管理。 1. Fika的儀式感:暫停與連接 “Fika”(咖啡時間)是瑞典社交日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書不僅介紹瞭這種傳統,更將其解讀為一種強製性的“精神重啓”機製。它要求人們放下手中的任務,以平等的姿態進行短暫、非功利的交流。作者認為,Fika是抵抗現代社會碎片化注意力的有效工具,它確保瞭個體在高速運轉的社會中,仍有定期的機會進行慢速、深度的社會連接,這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投入。 2. 麵對黑暗:季節性抑鬱與集體韌性 北歐漫長而嚴酷的鼕季,對心理健康構成瞭嚴峻挑戰。本書詳盡地描述瞭瑞典人如何以一種近乎科學和日常化的方式來應對季節性情感障礙(SAD)。這包括對光照的重視、對室內活動的創造性開發,以及集體對“低落時期”的理解與包容。這種“我們一起度過黑暗期”的態度,將個體的痛苦轉化為一種可以共同麵對的自然現象,從而減輕瞭患者的孤獨感和無助感。 3. 個人空間的神聖性:獨處的權利與責任 與集體主義的錶象不同,瑞典文化極度尊重個人空間和獨處的需求。本書探討瞭“界限感”如何成為一種保護個人精神能量的必要防禦機製。保持適當的距離,不進行過度探詢,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自身心緒穩定的負責。這種對邊界的清晰劃分,使得個體能夠在不被過度消耗的情況下,履行其作為社會成員的義務。 第三部分:從“我”到“Vi”(我們):幸福的代際傳遞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瑞典的教育體係和傢庭結構,展示瞭“幸福義務”是如何從童年時期就被植入的。 1. 民主的養成:參與感帶來的主人翁精神 瑞典的教育係統強調早期培養孩子的決策權和責任感。書中記錄瞭傢長和學校如何引導孩子參與傢庭事務和社區決策,讓他們從小就理解“我的行為會影響到集體”這一概念。這種自下而上的參與感,避免瞭成年後對外部環境的怨懟,將對改善生活的動力內化為一種積極的行動力。 2. 極簡主義的遺産:精神的減負 瑞典的極簡主義不僅體現在設計美學上,更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減少物質的占有,以減輕維護和焦慮的負擔。作者認為,這種對“足夠”的追求,是一種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積極對衝。通過有意識地選擇少而精,瑞典人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幸福“做減法”,從而將精力聚焦於更高質量的情感和體驗上。 3. 持續的改進(Förbättringsvillighet):幸福是未完成進行時 最終,本書揭示瞭瑞典的幸福觀並非是一種靜止的、已達成的狀態,而是一種持續改進的動力。它要求公民不斷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並以務實、非批判性的態度去推動漸進式的優化。幸福是義務,意味著你不能滿足於現狀,而是有責任去讓它變得更好一點——對你自己,也對身邊的人。 本書適閤誰閱讀? 對於那些對社會心理學、北歐生活方式感興趣的讀者;渴望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尋找穩定感和實用性哲學的人;以及任何不滿足於將幸福視為純粹運氣,而是想瞭解如何通過文化、製度和日常選擇來主動構建更堅韌、更持久滿足感的探索者,本書提供瞭一張詳盡而獨特的地圖。它不承諾快速緻富或瞬間解脫,但它提供瞭一種經過時間檢驗的、將責任轉化為力量的智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媛媛

  民國七十一年生,颱大中文係畢,瑞典隆德大學東亞政治碩士,現為瑞典達拉那大學講師。偏左意識的洗禮和衝擊來自北歐,而每一個省思和開悟都是以颱灣為齣發點。作品曾發錶於《北歐經驗,颱灣轉化:普及照顧與民主審議》(女書文化齣版),目前於【獨立評論@天下】開設專欄〈新時代的好左派〉。

圖書目錄

前言 

Chapter 1 瑞典的傢庭生活 
01瑞典傢庭的Mysig時光 
02沒有迴傢作業的瑞典孩子 
03瑞典的「爸爸學」 
04不服氣的瑞典爸爸 
 
Chapter 2 瑞典式教育 
01五十年前的曆史教科書 
02颱灣的教育很「便宜」? 
03中學生的數學科口試 
04沒有公民課的公民教育 
05對電視颱的另一種想像 
 
Chapter 3 在瑞典工作 
01我的瑞典工會初體驗 
02翻轉教育,從翻轉社會開始 
03忙得沒時間工作的瑞典人 
04鴻鵠和燕雀共存的瑞典 
 
Chapter 4 瑞典人的幸福 
01互助和自主 
02帶著缺陷的幸福 
03含著銀湯匙齣生的瑞典人 
04瑞典夢vs美國夢 

後記

圖書序言

前言

  我很喜歡看科幻小說,尤其是所謂的「軟科幻小說」。這種小說有點像哆啦A夢的「如果電話亭」,在我們熟悉的現實世界裏投入一些超現實的變因。比方說:如果這個世界沒有性彆,會怎麼樣?如果人類發現瞭永不枯竭的能源,會發生什麼事?在閱讀的過程中,作者和讀者一起在假設的想像社會中進行一場實驗,進而去質疑和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現實世界。
 
  我覺得生活在另一個國傢,和閱讀這樣的「軟科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共享人類放諸四海皆準的情感需求前提下,每一個異國,都是我們從小長大的環境的精采對照組。
 
  在瑞典,就像在數十年前有人走進「如果電話亭」裏麵說:「如果從今天起,傢人間在經濟上的依賴降到最低;房租價格嚴格管控,蛋黃區或市郊的房租必須一樣;建築工人和執業醫生的生活水準並無顯著差彆;沒上過大學的鑄鐵工人可以當上首相;當一個男孩宣布自己是女生時,學校的老師、同學都要配閤用「She」來稱呼她;如果這些都成真瞭,會是一個怎麼樣的社會呢?
 
  這些「如果」聽起來一個比一個還要瘋狂,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算是科幻的範疇瞭。
 
  現在颱灣有很多和我一樣居住海外的作者,也在寫文章分享異國的生活。我們不需要有科幻小說傢的創造力,因為我們就處在一個實驗的社會中,新鮮和衝擊俯拾即是。而生活得越久,經曆得越深,這種比較和反思也就越發厚重。在分享的欲望不斷增長的同時,我也理解到瑞典並不是一個均質的社會,這裏存在著不同立場的人,他們每天針對不同的議題激烈爭論,一個事件或議題在不同立場的報章媒體上都有各自的解讀。我不管試著用何種角度來捕捉瑞典,呈現齣的印象永遠都會是鏡中花、水中月。就好像同樣生活在颱灣的外國人,也對颱灣有著不一樣的詮釋,因為颱灣也是一個不均質的社會,身在不同處,體會到的冷暖自然也不同。
 
  我無法忠實描繪一個靜態的瑞典全貌,所以我試圖用動態的畫麵來迴溯瑞典發展至今的思路曆程。並且以一個颱灣人為齣發點,試圖發掘齣對颱灣來說最有價值的切入點,讓這個瑞典經驗産生意義。
 
  對颱灣最有價值的切入點是什麼呢?這當然是見仁見智,而我最想積極分享的,是瑞典在分配和運用社會資源的解讀。在這方麵,瑞典和颱灣有其根本上的差異,用另一種詞匯來說,就是意識形態偏左和偏右的區彆。
 
  我在本書無意觸及艱深的政治社會討論,一方麵是自己纔疏學淺,一方麵我也相信,認識和思考社會其實不一定需要多麼高深的學問基礎。然而要理解北歐社會和其他社會的差異,我發現很難避開「左」和「右」這組十分方便的用詞。這組詞之所以對颱灣人來說有點陌生,並不是因為它很難懂,而是因為這個常識幾乎被颱灣的學校教育忽略瞭。
 
  「左」和「右」是政治光譜上的兩個麵嚮,最常被用來劃分對社會正義和自由市場經濟的見解。大緻上,偏左的理念包括瞭資源與收入的重新分配,認為社會進步的指標體現於一般大眾的福利上,並試圖乾涉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帶來的不平等;而右派精神認為每一個人的價值都取決於自身,社會的進步來自於個體追求卓越的力量,應該容許市場和資本主義帶來的不平等。這個光譜上的定位,決定瞭一個政黨在經濟、社會、文化上幾乎所有政策的基調。在民主製度較先進成熟的國傢中,每個學生通常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必須學習和理解這個基本概念。當然,這兩種意識形態體現的是每一個人的價值觀,以及對社會公義的見解,沒有人能斷言孰優孰劣。
 
  北歐社會的政治光譜很寬廣,從最左到最右都有代錶的政黨和支持者。但如果和世界上其他國傢比較起來,北歐的整體重心明顯還是偏左,這就是為什麼對於在颱灣長大的筆者來說,在北歐生活會有種置身於科幻小說的錯覺。我在來瑞典之前,從來沒有想過原來世界上有這樣的社會存在,也就是說,我從小長大的環境裏並沒有提供我足夠去掌握、想像和探討偏左意識的素材。即便政治、社會學的課本上有著明確的解釋,然而最深刻的體會,往往來自於生活的點滴,是我們和親人的互動、麵對富貴貧賤和生老病死的態度,以及看待自我實現的方式。
 
  十年前,我帶著一個已經定型固化的意識形態離開颱灣,從踏上瑞典的第一天開始,每一個思考方式的不同,對我而言都如同一記當頭棒喝。然而就在這般的衝撞之下,我的思考、意識纔開始更柔軟地延展,在更懂得包容和批判的同時,也重塑齣內心更堅韌的中心價值。我希望藉這本書,提供颱灣讀者在課本和論壇以外,一種更貼近生活的北歐模式解讀,也提供颱灣讀者一個在天秤另一端的社會想像。

圖書試讀

Chapter 1瑞典的傢庭生活
 
01瑞典傢庭的Mysig時光
 
 ─
我試著迴想自己和颱灣傢人Mysa的迴憶,大概用手指頭數得齣來。對於媽媽含辛茹苦的奉獻,我曾感到沉重;媽媽眼中的擔憂、嘴裏的叨唸,讓女兒把許多內心話都吞下瞭肚裏。
 ─
 
剛畢業時,我曾經在瑞典當瞭一年的保母。我照顧的兩個孩子的爸爸是機師,媽媽是空服員,當兩人都必須離傢工作時,就由我去幼稚園接六歲的蘇菲和兩歲的盧卡斯迴傢。每次我忙著煮飯的時候,蘇菲總會走過來跟我再三確認:「我們等一下要一起Mysa哦!」
 
Mysa是一個瑞典特有的詞,形容詞態是Mysig,可以形容一個環境很舒適平靜,也可以形容人與人之間舒適的相處。動詞態Mysa,則意指人們一起度過親密愉快的時光。我一開始以為Mysa的意思就是相處,覺得很納悶,我人不是一直待在這裏嗎,為什麼蘇菲還要特彆過來跟我「預約」相處呢?
 
吃完晚飯,收拾好廚房,蘇菲宣布Mysa開始。我和姊弟倆爬到沙發上,唸一本書給他們聽,也聊著在幼稚園發生的事。那時我懂的瑞典語還不多,記得有一次我聽不懂「盪鞦韆」這個詞,蘇菲二話不說跳下沙發錶演盪鞦韆的動作給我看,把我和盧卡斯逗得樂不可支。Mysa結束時,蘇菲總會說:「Oh, it was mysig.」(跟妳度過的時間真開心。)
 
傢人間以血緣聯係的情感,是全人類共有、放諸四海皆準的。但是其感情根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製度下所呈現的麵貌都不盡相同。我以前從沒有細想過颱灣的傢庭觀,反而是當身處在瑞典這個陌生的環境時,纔開始反思從小視為理所當然的颱灣傢庭模式。這篇文章是我單純從傢人的角度齣發所做的觀察,有發現,有感動,也嘗試從製度麵去思考。
 
和傢人相處太久會纍?
 
我先生和傢人見麵並不是非常頻繁,但是每一到兩個月總會記得要聚一聚。今年仲夏節(注:夏至來臨時的慶祝活動,是北歐的重要節日),婆婆從幾個星期前就開始安排傢庭聚會,張羅得不亦樂乎。結果前一天,先生接到婆婆打來的電話,隻聽她帶著濃濃鼻音說:「我得瞭重感冒,聚會先取消吧。」我先生說:「那妳好好休息,我們擇期再約。」我聽瞭急著說:「你媽媽生病瞭,我們更應該要去探望她呀!」我先生說:「她現在沒有精神,我們去枯坐在她旁邊,她也不會覺得Mysig。」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獨特的寜靜感,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簡潔的文字,仿佛一股清流撲麵而來。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並沒有直接灌輸“幸福”的概念,而是通過講述瑞典人的日常生活片段,不動聲色地引導讀者去思考幸福的本質。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像是日常生活中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場景,但作者卻能從中挖掘齣深刻的哲學意味。比如,關於“fika”(瑞典式的咖啡休息時間)的章節,我原本以為隻是一個簡單的社交習慣,讀完纔明白,這背後蘊含著對當下、對人際關係、對自我關照的極緻追求。這種不經意的提醒,比任何大道理都來得更貼切,更令人迴味。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無論是清晨窗外的鳥鳴,還是午後陽光透過樹葉的斑駁,都描繪得如此生動,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節奏,是不是在追逐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而忽略瞭身邊觸手可及的美好。這本書不是一本快速消費的“雞湯”,它更像是一位智慧長者,在靜靜地分享生活中的點滴感悟,需要你慢慢咀嚼,細細品味。

评分

購買這本書完全是齣於一個偶然的衝動,在書店隨手翻瞭翻,被封麵那種淡淡的憂鬱和詩意吸引。讀完後,我纔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幸福”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對生活和幸福的渴望,以及我曾經忽略的太多細節。作者在書中描繪的瑞典人的生活,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更多的是對微小事物的關注和熱愛。比如,關於“Hyggelig”(丹麥語,但瑞典文化中也有類似的概念,指舒適、溫馨、愜意)的氛圍營造,書中細緻地描繪瞭如何通過燈光、食物、音樂來創造一個讓人放鬆和愉悅的空間。這種對生活儀式感的重視,讓我深思。我們是不是常常因為忙碌而忽略瞭這些簡單的快樂?是不是把日子過得越來越“標準”,卻失去瞭原有的色彩?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幸福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藏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常裏,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去發現,去創造。它教會我,慢下來,去感受,去品味,去連接,纔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和喜悅。

评分

我不得不承認,一開始是被書名中的“義務”兩個字所吸引,覺得它帶有一種反叛的意味。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所說的“義務”,並非是一種強製性的要求,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生活的熱愛和負責。書中的瑞典人,他們對待幸福的態度,不是被動地等待,而是主動地去創造和維護。這讓我聯想到很多我們生活中常常忽視的“小確幸”。例如,書中提到的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親近,無論是在城市中還是鄉村,都能找到與自然連接的方式。這種連接,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接觸,更是精神上的歸屬感。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瞭外部的競爭和物質的追求上,而忽略瞭與自己內心、與周圍世界的和諧相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幸福更像是一種長期的經營,需要我們用心地去灌溉,去嗬護。它不是一次性的成就,而是一個持續的旅程。通過瑞典人的視角,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一種更加平和、更加知足的生活狀態。

评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翻開這本《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的,原本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以為又是一本泛泛而談的幸福指南。然而,書中的內容卻給瞭我巨大的驚喜。作者以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觸,娓娓道來瑞典人的生活哲學,沒有誇張的敘述,沒有刻意的煽情,而是像一陣輕柔的微風,吹散瞭我心中積壓的許多浮躁。我尤其對書中關於“ Lagom”(瑞典語,意為“不多不少,剛剛好”)的論述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思維模式,一種對適度的追求。在信息爆炸、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陷入“越多越好”的誤區,而“Lagom”恰恰提供瞭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教會我們珍惜已有的,不盲目攀比,找到內心的平衡點。這種“剛剛好”的態度,滲透到瑞典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從飲食、穿著到工作、人際關係,都透露著一種從容和知足。它讓我開始反思,我是否過於追求完美,而錯失瞭許多“剛剛好”的幸福瞬間。這本書真的很有啓發性,它不是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讓你自己去體會,去領悟。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杯溫熱的香草茶,在讀的過程中,我感到一種由內而外的放鬆和舒緩。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教導”我們什麼,而是通過對瑞典人日常思考方式的細緻描繪,讓我們自己去體會幸福的真諦。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靜默”和“獨處”的章節所打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聲音所淹沒,很難找到片刻的寜靜。而瑞典人卻懂得,在安靜中傾聽內心的聲音,在獨處中汲取力量。這種能力,在我們快節奏的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我開始嘗試,在忙碌之餘,給自己留齣一些“無所事事”的時間,去放空,去思考,去感受。令人驚喜的是,這種嘗試並沒有讓我感到焦慮,反而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和清晰。這本書讓我明白,幸福不一定意味著不斷地獲取和前進,有時候,懂得停下來,享受當下,就已經足夠。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尋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最純粹的快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