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 S. 奈波尔
解构非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信仰与文化
这回,旅人成了旁观者,
让皈依者述说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故事…… 1979年,V. S. 奈波尔带着对伊斯兰宗教一无所知的状态,为了寻找「答案」,第一次走访了四个非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伊朗、巴基斯坦、印尼及马来西亚。长达半年的时间,奈波尔与无数的阿亚图拉、毛拉和穆斯林晤谈,并且以访谈纪录为基础,探讨这四个国家的常民生活与文化,以及潜伏在其内部动盪汹涌的政治激流。这回的观察他写就了《在信徒的国度》一书。
《在信徒的国度》以一种旅人自省式的独白,企图爬梳伊斯兰宗教信仰的细节,以及因它引爆革命的能力。
时隔十六年,1995年奈波尔再度造访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这次重返现场,「皈依」依然是这趟旅程的主题,然而,这次旅人的角色转移到了幕后,他刻意让直觉带领,找到一些人挖掘一些故事;他让这些皈依信众站到台前,用自己的观点视角述说自己的故事。
作者在《信仰之外》中揭露了一个「命题」:伊斯兰教不只是关乎善恶、道德和私人的信仰问题,它形塑出ㄧ种专断偏执,致使皈依者的世界观大变,阿拉伯语成了「圣语」、阿拉伯的土地成为圣地。这些皈依者被要求从其母体中拔离,屏弃对自身土地的记忆与历史,转而成为阿拉伯故事的一部分。更甚者,他们对伊斯兰教的信奉坚守比基本教义派还要更加坚毅且激烈。
奈波尔同时观察到,在这些皈依国家的伊斯兰教中存在着ㄧ种恐惧症和虚无主义的因子,所以这些国家要陷入纷乱沸腾状态是再轻易不过了。作为《在信徒的国度》续篇,奈波尔坦言,这场探索之旅他看得比第一次还要清楚了解,但他并不想给予「结论」,毕竟这些故事皆有其复杂性,不应被窜改或是牵强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