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序 观光这个领域处于持续的流动状态之中,而观光的理论也需跟随这样的潮流,以捕捉时刻产生的改变。《观光客的凝视》第三版大幅重组、重新思考且扩展了前两版的内容,更适于二十一世纪的观光研究者、观光科系学生,以及旅游行程的设计与规划者阅读。第三版对前两版的内容作了许多更动,而约拿斯‧拉森作为共同作者,带来全新的观看角度。我们彻底更新了旧有章节,删除已过时的资讯与研究,加入新的研究观点与理论、概念等,也基于更多理论,思考「观光客的凝视」这个概念,尤其是其「黑暗」面。三个新章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检视观光客的凝视:一、摄影与数位化;二、观光理论与研究中对展演的分析;三、观光产业带来的风险,例如全球暖化、石油峰值等,阻碍了全球观光客凝视的意愿及未来。
我们很感激在撰写《观光客的凝视》新版期间,从週遭人们获得的灵感及帮助,特别要感谢以下几位:Jørgen Ole Bærenholdt、Monika Büscher、Javier Caletrio、Beckie Coleman、Anne Cronin、Viv Cuthill、Monica Degen、Kingsley Dennis、Pennie Drinkalll、Tim Edensor、Michael Haldrup、Kevin Hannam、Allison Hui、Michael Hviid Jacobsen、Juliet Jain、Jennie Germann Molz、Mette Sandbye、Mimi Sheller、Rob Shields、David Tyfield、Amy Urry、Tom Urry、Sylvia Walby与Laura Watts。书中图片由Amy Urry和我们两个拍摄。
约翰‧厄里于兰卡斯特
约拿斯‧拉森于罗斯基勒
导读
观光、凝视与展演 2011年,笔者带着两位研究生出席在台湾举行的「休闲、游憩、观光学术研讨会暨国际论坛」,并发表以主客权力关系与展演消费相关之研究论文。茶鈙时间,资深的观光管理教授很认真的向我抱怨说:「哎呀!都是你们这些社会学家把观光弄得那么复杂!你们的展演理论和我们的满意度调查很不一样!」一向直言的我,直觉回答:「啊,本来就不一样,才要跨界对话,强化多元视域啊!」回到会场,继续聆听论文。一整天,的确,我的「观光语言」和以管理为主的量化调查统计,真的完全不一样。
同年英国资深的社会学家John Urry 和年轻的丹麦地理学者Jonas Larsen共同出版 The Tourist Gaze 3.0。有别The Tourist Gaze(1990, 2002)前两个版本,本书由单一作者变成两位共同作者,展现了原作者Urry提携后进的气度与学术涵养。「3.0」巧思运用数位科技的语言更说明本书做为第三版的当代特殊性和知识意义。第三版删除过时的资料与研究结果,加上地理学者对地方(place)和在地性(locality)的关注,分别从理论、大众观光、符号经济、服务业者的情绪劳动、变迁的文化、地方、建筑和设计等角度,来剖析观光凝视,全新的三章内容论述并带入视觉、摄影和数位化、展演和观光凝视的关系,以及观光的风险、负面的冲击和未来趋势,解析二十一世纪观光不断流变的现象与复杂多元的议题。
结合Goffman (1959)的剧场社会学 (dramaturgical sociology) 和Thrift (2008)的非再现性理论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的「展演转向」 (performance turn),本书倡议观光凝视即是展演,并检视展演背后的复杂社会关系和流动的权力结构。此一研究取向,同时也直接回应学界一直以来对「观光凝视」论述中忽略视觉以外的感官和身体经验的批判,也点出凝视理论涉及的多重感官都具有展演性,并透过「做」(doing)观光摄影和物质文化 (如相机、游览车、汽车、纪念品等),说明凝视体现的「混合」展演和每一种观看方式背后的技术与连结的物质性。
除了展演转向,本书对于观光中涉及的情绪政治与观光趋势也有丰富的讨论。当代观光发展首重体验,服务展演对观光旅游的「满意度」而言,就更显得重要。体验经济中,观光服务的劳动辛苦而繁重,劳力提供者的角色却往往被低估,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和价值的肯定,且服务人员从事的情绪劳动,比如异化自己的情感,要求带着「职业微笑」(choreographed smile) ,隐藏真正的感受等,一如隐而未见的「后台」,无疑展演了主/客间的权力位阶、阶级、族群和性别的差异政治。Urry 和Larsen (2011: 76-87)也指出,在「关键时刻」能迅速回应游客的需求,殷勤款待,尤其在突发状况降临之际「就侵扰事端致上最深的歉意」的危机处理,解决问题的态度,是观光服务业者能够永续经营的重要关键。
同时,网路的普及化,旅游社群网站Web 2.0崛起,也带动「网络经济」和「面对介面」(face-to-interface)的观光冲击和效益。从蒐集资料、廉价航空、购票规划、预订等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并解决各项疑难杂症,搜寻引擎成了重要的行销管道,具有无远弗届的影响力 (Urry & Larsen 2011, 55-60)。而「婉君」和「乡民」的「电子口碑」(Electronic word-of-mouth)孕育出一种开放的线上参与文化,用户彼此串连,他们不只被动浏览,更主动创造,编辑、更新、撰写网志、混制、张贴、回应、分享、展示、贴标签等等,全部一手包办。我们这才明白原来游客也是观光生产的一部分,游客的线上展演与数位化的观光影像,凸显当代观光与科技交织的多元现代性网络,同时也展现出在地与全球「无国界」互动形构出的「虚拟」又「真实」的观光文化。
虽然大众观光活动的发展象征旅游的「民主化」(democratization),但本书也揭露观光的负面影响,以及观光冲击效应引发诸多棘手又矛盾的问题。如非洲肯亚的生态「野生动物观光」、墨西哥原住民族的「族群观光」、澳门休闲游憩的「博奕观光」等等,都不是社会内部自然生成的活动,而是应运外部环境冲击而生。观光的发展,重构全球秩序,原属边陲的社会,随着观光流动的现代性,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在观光消费的脉络下,中心/边陲、东方/西方、自然/文化、生产/消费,彼此交错、揉杂的问题和持续变迁的转向。
过去三十年,中国从一个严格控管旅游、迁徙的国家,变成世界上最举足轻重的观光重镇。观光虽可创造就业机会,但技术层级低下,地主国终究只是在复制殖民前朝的仆役角色,更招来「奴才培训」(flunkey training)的批评 (引自 Crick, 1988: 46),也将付出庞大经济、社会代价 (Urry & Larsen, 2011:73-74)。而近年全球到处趴趴走的「陆客现象」,更成了环球各地风景旅游胜地最常见的文化地景与「猎景奇观」。观光无疑展演了中国跨国观光的消费能力,中产阶级陆客用高调的经济资本及高科技电子资讯产品,不但凝视「全球他者」,更进一步消费、收集地方与国际商品,体现跨国观光和消费文化的多重辩证关系。
近年,全台的陆客倍增,成了台湾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来源,观光局也预估2016年台湾将进入「千观旅游大国」,数字上看似「一片荣景」,然而观光效益是否真的挹注到我国业者和在地社区,是值得产官学三方共同关注的议题。而因为观光客带来的交通、空气、噪音、垃圾污染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排挤效应、治安问题与潜在的风险等,更是政府在制定观光政策与发展时,需要不断谨慎评估与重新审思的重要课题。
观光产业不是单靠「经济」和「管理」就能完全解释得通,我们还须检视社会、文化和环境变迁及权力政治等面向。笔者期待本书中文译本的发行,可以让观光管理及其他学界的读者,脉络化凝视与展演的共通性与复杂性,理解观光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双重视角如何提供我们思考观光、休闲、游憩的现代意义,也思辨观光研究展现的复杂意识形态、意义,以及各全球秩序之间的权力操作与在地的结构变迁。
观光,真的很复杂,一点也不简单!谢谢 John Urry 从1999年的指导与启发;The Tourist Gaze 3.0让我的观光研究有「机」可循。更谢谢书林出版社,找到认真的译者――黄宛瑜,让更多的读者,可以看懂观光社会的「语言」,了解「观光、凝视与展演」的明白。
叶秀燕(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