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199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及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获得教育部优秀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多项奖励。出版有《神话与神话学》、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第一作者)、《女娲的神话与信仰》、《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第一作者)等多部专着。主要研究领域为神话学、民俗学基础理论、田野作业与民族志。
在大多数研究者看来,作为人类口头艺术(spoken art)的诸文类之一,神话通常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它是有关神祇、始祖、文化英雄或神圣动物及其活动的叙事(narrative),通过叙述一个或者一系列有关创造时刻(the moment of creation)以及这一时刻之前的故事,神话解释着宇宙、人类(包括神祇与特定族群)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现时世间秩序的最初奠定。在神话中,深深地镌刻着它所赖以产生和传承的人类群体的思维、情感和社会生活的烙印,所以,神话为了解人类的精神、思维、智慧以及社会发展的历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人类学取向的神话研究为纠正这一偏向做出了最为卓越的贡献。日本着名神话学家大林太良曾经指出人类学(他称做「民族学」)在神话研究上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研究活着的神话。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 Malinovski, 1884-1942)曾经不无骄傲地谈到人类学的研究在神话学领域「独占」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