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令志

二十四节令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传统文化
  • 农耕
  • 节令
  • 民俗
  • 自然
  • 时令
  • 中国传统节日
  • 季节
  • 生活常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详述24节令的由来。时序释义、地域差异。各个节令的物候、风信花、食俗、节庆、诸神与传説历代华夏庶民的生活故事。
龙脉华章:一部探寻中华大地深层脉络的史诗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时令流转、农耕耕作的传统志书,它是一部深入中华文明肌理,以“脉络”为核心,横跨历史、地理、哲学与人文的宏大叙事。它不关注“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变化,而是将目光投向构成这片古老土地的数千年隐秘力量与精神流向。 第一章:地脉之形——山川的呼吸与文明的定格 本书开篇即摒弃对地理表象的描绘,转而探究“地脉”的本质。地脉,并非仅指山川河流的走向,而是指代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与空间认知的地理结构如何作用于早期文明的定型。 我们以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引子,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地质学与人类学框架下考察。治水,不仅仅是排水泄洪,更是对“水患”这一地理约束的哲学化回应。它确立了“治理”和“秩序”在中国政治思想中的根基。通过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断裂带的剖析,我们揭示了南北文化张力与融合的物理基础。这种地理上的“分隔”与“连接”,如何催生了中央集权对统一的偏执追求,以及文化上对和谐(而非对立)的无限向往。 具体而言,本书深入分析了黄土高原的沉积过程如何塑造了早期农耕文明的脆弱性与韧性。厚重的黄土,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意味着极高的水土流失风险。这种风险,潜移默化地要求统治者必须建立一个高效、高压的官僚体系来调动人力进行“大工程”——防洪、灌溉与水利设施的维护。因此,我们看到的“王朝更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同治理模式在特定地理条件下的试错与迭代。 第二章:人脉之汇——血缘、疆域与认同的流动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人脉”的构建——即中华民族内部的动态构成与自我认同的演变。我们不讨论哪个朝代疆域最大,而是探讨“疆域”这个概念本身是如何被定义和维护的。 我们详细考察了自周代分封制下的“邦国”概念,到秦汉统一后建立的郡县制,再到后世“天下”观的形成过程。核心在于探讨“中华”认同是如何从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共同体,逐渐转化为一个以文化和政治效忠为基础的超大型共同体。 这里特别剖析了历史上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冠南渡、唐代的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与人口西迁、以及明清两代的湖广填四川。这些迁徙并非简单的数字流动,而是文化基因的重组过程。例如,南方稻作文化与北方粟作文化在碰撞中产生的杂交效应,是如何体现在饮食、建筑乃至家族观念上的细微差异与融合的。本书强调,中华民族的连续性,恰恰在于其惊人的“吸收性”与“同化力”,这种力量的源头,并非单一的儒家教化,而是复杂的经济利益与生存策略的驱动。 第三章:道脉之衍——哲学思辨与权力结构的反思 “道脉”是本书最富思辨性的部分,它探讨了支撑中华文明两千余年运作的底层哲学逻辑,以及这些逻辑如何被权力结构所采纳、扭曲和利用。 我们摒弃对儒释道三家的简单介绍,转而关注其在政治实践中的“异化”。例如,儒家强调的“修齐治平”,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异化为对个体自由的压制,成为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本书通过分析宋代理学兴起背后的社会焦虑(边患与党争),揭示了精英阶层如何试图通过构建更严密的道德规范来弥补政治控制力的不足。 同时,本书对“天命观”进行了深入的去神学化解读。天命不是神谕,而是一种政治合法性的周期性叙事工具。一个王朝的建立,是通过对前朝失败的“天命转移”的解释来完成的。这种对“循环论”的哲学偏好,使得中国历史在宏观上呈现出一种在既定轨道上反复运行的特征,从而塑造了士大夫群体对变革的天然警惕性。我们探讨了这种“历史宿命感”对近代中国走向的深远影响。 第四章:艺脉之形——物象背后的精神代码 最后的篇章,将目光投向物质文化——那些被我们日常忽视的“物象”中蕴含的精神代码。这些代码,是中华文明无意识的表达。 我们选取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进行深层解读: 1. 瓷器上的“青花”:它不仅仅是一种釉料,而是宋元以来商业扩张、技术垄断与审美成熟的复合体。青花瓷的远播,是文化影响力在商业网络中的渗透,而非武力征服的体现。 2. 园林的“借景”手法:园林将自然景观纳入有限的空间内,这体现了古人“局限中的无限追求”的生存智慧。它反映了在人口稠密、土地有限的背景下,精英阶层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与对自然秩序的微缩化掌控。 3. 建筑中的“中轴对称”:这种布局不仅仅是规划学上的选择,更是对宇宙观的物理投射——“天圆地方”的秩序感,以及“居中为尊”的政治伦理在空间上的固定化。 通过对这些“物象”的解构,本书最终旨在揭示: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不在于某个单一的教条或制度,而在于其复杂、交织、自我修正的“脉络网络”。这部著作,试图为读者提供一把钥匙,去开启理解中国历史深度结构的大门,认识这片土地及其人民是如何在地理、血缘、思想与物质的持续互动中,铸就了今日的形态。它不是一部记载节令更替的薄册,而是对构成“中国”这一概念的深层肌理的立体扫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概述
1、由来
2、时序释义
3、地域差异

壹•立春
1、物候
2、诸神与传説
(1)年兽
(2)春神
3、民俗
(1)迎春
(2)打春
(3)咬春
(4)擡春色
(5)戴春鸡
4、食俗
(1)吃萝卜
(2)吃春饼
(3)炸春卷
(4)屠苏酒

贰•雨水
1、物候
2、元宵节传説
3、民俗
(1)撞拜寄
(2)回娘家
4、食俗
(1)吃汤圆
(2)喝糟羹

叁•惊鸷
1、物候
2、雷神
3、民俗
(1)祭白虎
(2)打小人
(3)蒙鼓皮
4、食俗
(1)吃梨
(2)炒虫
(3)黄酒
(4)绿萼梅茶

肆•春分
1、物候
2、诸神与传説
(1)冼太夫人拜荔枝
(2)日月之神帝俊
3、民俗
(1)竖鸡蛋
(2)祭日
(3)送春牛
4、食俗
(1)春菜
(2)太阳糕
(3)梨花酒

伍•清明
1、物候
2、介子推割肉奉君
3、民俗
(1)扫墓
(2)荡秋千
(3)插柳
(4)放风筝
(5)踏青
4、食俗
(1)桃花粥
(2)青团
(3)炒螺狮
(4)馓子
(5)滚坡酒
(6)桃花酒

陆•谷雨
1、物候
2、仓颉求谷雨
3、民俗
(1)禁蝎
(2)牡丹花会
4、食俗
(1)香椿
(2)谷雨茶
(3)稠酒

柒•立夏
1、物候
2、牛神
3、民俗
(1)迎夏
(2)称人
(3)穿耳朵
4、食俗
(1)鼎边煳
(2)乌米饭
(3)立夏羹
(4)姜茶
(5)雪泡梅花酒

捌•小满
1、物候
2、诸神与传説
(1)端午节传説
(2)迎涛神
(3)蚕神
3、民俗
(1)小满戏
(2)抢水祭车神
4、食俗
(1)苦菜
(2)粽子
(3)鹧鸪茶
(4)雄黄酒

玖•芒种
1、物候
2、民俗
(1)送花神
(2)药浴
(3)打泥巴战
3、食俗
(1)煮梅
(2)青梅酒

拾•夏至
1、物候
2、诸神与传説
(1)白洁夫人与“火烧松明楼”
(2)掌火天神
(3)兇神
3、民俗
(1)祭地
4、食俗
(1)夏至面
(2)馄饨
(3)狗肉
(4)荔枝酒

拾壹•小暑
1、物候
2、稻神娅王
3、民俗
(1)尝新
4、食俗
(1)黄鳝
(2)莲藕

拾贰•大暑
1、物候
2、五圣瘟神
3、民俗
(1)迎圣会
(2)送大暑船
4、食俗
(1)吃仙草
(2)喝暑羊

拾叁•立秋
1、物候
2、秋神
3、民俗
(1)秋忙会
4、食俗
(1)啃秋
(2)贴秋膘

拾肆•处暑
1、物候
2、目莲救母
3、民俗
(1)抢孤
(2)放河灯
4、食俗
(1)吃鸭子

拾伍•白露
1、物候
2、民俗
(1)祭禹王
3、食俗
(1)白薯
(2)白露茶
(3)白露米酒

拾陆•秋分
1、物候
2、月神常羲
3、民俗
(1)祭月
4、食俗
(1)月饼
(2)蟹秋
(3)桂花酒

拾柒•寒露
1、物候
2、恒景刺瘟魔
3、民俗
(1)插茱萸
4、食俗
(1)重阳糕
(2)菊花酒

拾捌•霜降
1、物候
2、民俗
(1)送寒衣
3、食俗
(1)柿子

贰玖•立冬
1、物候
2、冬神玄冥
3、民俗
(1)扫疥
4、食俗
(1)饺子

贰拾•小雪
1、物候
2、霜雪神青女
3、民俗
(1)祭祀水官
4、食俗
(1)糍粑

贰拾壹•大雪
1、物候
2、彜族三女找太阳
3、民俗
(1)冰嬉
4、食俗
(1)夜作饭

贰拾贰•冬至
1、物候
2、窑神
3、民俗
(1)赠鞋
(2)祭孔
4、食俗
(1)打边炉
(2)赤豆糯米饭

贰拾叁•小寒
1、物候
2、农神
3、民俗
(1)祭腊
4、食俗
(1)腊八粥
(2)菜饭

贰拾肆•大寒
1、物候
2、灶神
3、民俗
(1)尾牙祭
(2)祭灶
4、食俗
(1)糖瓜粘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二十四节令志》,这个名字便让我心中泛起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它不像某些过于学术化的著作,而是带着一种温暖的叙事气息,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正准备缓缓道来一段古老的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的时间概念,融入到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志”中的。我期待书中能呈现的是,不仅仅是关于节气的知识点,更是那些与节气息息相关的,那些属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我希望书中能够用一种极为写意、极具诗性笔触来描绘节气的到来。想象一下,书中可能描绘的是,当惊蛰的春雷滚滚,打破冬日的沉寂,那些沉睡的生命如何被唤醒;又或是当小暑的热浪滚滚袭来,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草木香,人们是怎样在烈日下挥洒汗水,又怎样在夜晚享受片刻的清凉。我尤其渴望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节气的“活化石”式的描述,比如,书中是否会提到某个偏远村落,至今仍保留着与某个节气相关的古老习俗,那种未经岁月侵蚀的纯粹,定会令人动容。 《二十四节令志》这个书名,让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文化厚度。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每一个节气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例如,清明节气,是否会引申出中国人关于生死、关于祭奠祖先的深层情感?谷雨时节,是否会触及中国人对于丰收的期盼和对土地的敬畏?我期待书中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文化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感悟的文字,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吸引。 我想象,读完《二十四节令志》,我应该能够对时间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工业时代冷冰冰的刻度,而是自然界充满智慧的语言,是中国人与天地对话的独特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去理解“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去体会“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也许,它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学会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安然。 我的终极期待是,《二十四节令志》能够成为一本能够陪伴我度过漫长时光的书。它不是一次性的读物,而是可以反复品读,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感悟的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成为我理解生命循环的一面镜子,让我能够在人生的每一个“节气”到来之时,都能以一种更加从容、更加智慧的态度去面对,去感受,去生活。

评分

拿到《二十四节令志》这本书,我第一反应便是其名称的宏大与深邃。二十四节气,这套中国人独有的时间计量体系,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驾驭如此宏大的主题,将其化为文字,呈现在我的面前。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科普,而能深入挖掘每一个节气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人文精神。例如,立春的生机勃勃,是否会引申出关于生命起源和希望的探讨?冬至的万物沉寂,又是否会触及关于内省和积蓄力量的智慧? 我希望书中能够用一种极为细腻、极具画面感的方式来描绘节气的流转。不仅仅是气温、降雨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些变化在大地上留下的印记,在人们的生活中激起的涟漪。我想象着,书中会生动地描述春风如何轻拂过第一片嫩芽,夏雨如何洗涤着盛夏的燥热,秋叶如何铺满金色的道路,冬雪如何覆盖寂静的山峦。我渴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鲜活的案例,例如,某个朝代的文人是如何在特定节气创作诗篇,或是某个地区的百姓是如何根据节气来安排祭祀和庆典的,让历史的细节变得触手可及。 《二十四节令志》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记录、一种传承。我好奇作者会以何种“志”的方式来呈现这些节气。是按时间顺序的编年体?还是按节气本身的特点来分类?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将节气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书中是否会讲述在某个节气,人们会怀念远方的亲人,又或者是在某个节气,家家户户会涌动着团圆的气氛。这些情感的流露,往往比纯粹的知识更能打动人心。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超越时间维度的感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我期待《二十四节令志》能带领我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忘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地,感受季节的呼吸。或许,书中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这种现代生活压力下,重新找回与自然连接的方式,让我能在繁忙之余,也能拥有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读罢《二十四节令志》,我最希望能够拥有的是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二十四节气,是自然界最朴素、最恒定的规律。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明白,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循环,有开始,有高潮,有衰落,也有重生。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在每一个“节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接纳生命的起伏,并且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如同那些古老的节气一样,生生不息,周而复始。

评分

手捧《二十四节令志》,心中涌起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沉的敬意。这个书名,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着时间的律动,也诉说着生命的节拍。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将那些古老的节气,从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鲜活的生命体验。我希望能看到,书中不仅讲述了节气的气象特征,更描绘了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如何渗透进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中。 我梦想着,《二十四节令志》能够用一种极为细腻、富有情感的笔触,将每一个节气的到来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立冬时分,北风呼啸,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温暖的食物香气;又或是白露时节,清晨的露珠在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悄然递来的问候。我尤为期待书中能够融入一些具体的、贴近生活的细节,例如,在某个节气,人们会如何腌制过冬的食物,又或是某个节日,会举行怎样充满地方特色的庆典,让这些古老的传统重新焕发生机。 《二十四节令志》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志”这一传统文体,与“二十四节气”这一天文历法概念相融合的。我期待书中能看到,不仅仅是对节气本身的记录,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现出古人是如何观察、理解并利用这些自然规律来指导生活的。例如,书中是否会追溯某个节气的起源,探讨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又或是记录一些与节气相关的,充满智慧的农谚和俗语,让我们窥见古人的生活智慧。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让我重新审视时间价值的读物。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自然界周期性变化的深刻洞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我期待《二十四节令志》能够带领我,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洪流中,放慢脚步,去感受季节的呼吸,去理解生命的轮回。也许,它会提醒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与自然建立连接,从四季的变幻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读完《二十四节令志》,我最希望能够拥有的,是对生命过程的一种更深的理解和接纳。二十四节气,是自然界最公正、最恒定的法则。我期待这本书能教会我,生命就像这四季的更迭,有繁盛,也有凋零,有热烈,也有沉寂,但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希望它能让我以一种更加从容、更加平和的心态,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节气”,去珍惜每一个当下。

评分

初见《二十四节令志》这本书名,便被它所传达出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所吸引。它仿佛是一本古老的手札,将中国人独有的时间智慧,以一种温和而深邃的方式呈现。我满怀期待,希望书中能够将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当作一种历法工具,更能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人与天地关系的深刻哲学。我期盼能读到,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我设想,《二十四节令志》会用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画面感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当小满的麦浪滚滚,预示着丰收的到来;当大雪的寒气袭来,北国风光如画,而南方则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冬日景象。我更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比如,某个文人在某个节气所创作的诗篇,或是某个农夫在某个节气所遵循的古老农谚,让那些抽象的节气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 《二十四节令志》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珍视和记录。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志”这个概念的,是侧重于历史的考据,还是更偏向于对节气在当下生活的意义的阐释?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节气不仅仅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瑰宝,更是融入到现代人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重新找回与节气相应的仪式感,让生活回归自然和谐的节奏。 我想象,阅读《二十四节令志》的过程,将是一次心灵的涤荡和精神的洗礼。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观察天地、感悟生命的独特方式,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顺应自然”的含义,学会如何在变化中找到平衡,在流转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也许,它会启发我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感恩自然。 读完《二十四节令志》,我最希望能够获得的是一种对生命历程的深刻洞察。二十四节气,是自然界最恒定、最公正的规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明白,生命的旅程就像四季的轮回,有春天勃发的生机,有夏天热烈的绽放,有秋天沉静的收获,也有冬天蕴藏的希望。希望它能让我以一种更加从容、更加豁达的态度,去迎接人生中的每一个“节气”,去体悟每一个阶段的独特之美。

评分

初拿到《二十四节令志》这本书,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这定是一本关于时间、关于自然、关于生活节奏的书。翻开扉页,精美的插图和古朴的书法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仿佛将我拉入了一个悠远而宁静的世界。阅读的初体验,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对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的文化故事的解读,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那些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的习俗,是否会被作者娓娓道来?我希望看到的是,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情感的传递,是古人智慧的再现。 我想象书中会详细描绘每一个节气的到来,不仅仅是气候的变化,更是大地上生命的律动。比如,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的景象,那种破土而出的顽强生命力;夏至时分,骄阳似火,蝉鸣阵阵,是否会触动我内心深处对夏日美好时光的追忆?秋分时的萧瑟,冬至时的寂寥,这些季节的更迭,在古人的眼中,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哲思?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融入一些具体的、生动的例子,比如古人是如何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的,又有哪些与节气相关的民间传说和节日活动,能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节气”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中国人观察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智慧。我希望书中能解释为什么古人能够如此精准地把握天时,这种智慧是如何代代相传的。或许会涉及一些天文学、地理学上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这种知识是如何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例如,某个节气时,人们会吃什么特定的食物,穿什么材质的衣服,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 《二十四节令志》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人文关怀。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节气”与“志”相结合的。是历史的记录?是情感的抒发?抑或是对当下生活的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静谧的阅读体验,让我暂时放下生活的喧嚣,去感受时间缓慢流淌的痕迹,去体会四季轮回的自然之美。也许,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认识到“顺应天时”的深刻含义。 读完这本书,我最希望能够获得一种对时间的新认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时钟的滴答声,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故事、充满了人情味的流转。我期待《二十四节令志》能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缓慢而温柔的语调,讲述着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时间的故事,让我从中汲取力量,也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节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