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巴黎地铁

重返巴黎地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c Aug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法国Fnac销售排行榜前二十名。
  ●法国最重要的当代人类学家。
  ●继《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后,时隔二十年,作者回到地铁现场的观察和反思。


  地铁是巴黎的形容词。少了地铁,巴黎就失去轮廓、失去面孔。
  地铁也是巴黎的动词。少了地铁,巴黎就无法述说、无法联结。


  一九八六年,年轻的马克‧欧杰刚从非洲完成人类学研究,回到巴黎这个城市。面对这个熟悉又有点陌生的故乡,欧杰带着人类学家的眼睛,选择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铁当作对象,进行了一场近在身边的人类学观察,并将观察写成《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他在书中探讨,交通工具及其衍伸空间(如车站)的主要功能是将人们带往不同地点,人们并不在此驻留,这种空间因而具备过渡的特性,类似例子还有机场、旅馆等场所。不同于乘载着记忆和认同的地方,欧杰将此类空间称为「非地方」(Non-lieux)──后来成为理解当代性的重要概念。

  二十多年后,人类学家老矣,发觉快要跟不上世界改变的快速脚步。但所谓的改变,到底是什么改变了?

  欧杰选择重回地铁现场去检视。因为地铁之于巴黎,不仅仅是一项交通工具,它形塑了巴黎的城市样貌,也塑造了巴黎人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更有许多关于巴黎地铁的歌曲、图像、文字伴随着巴黎人的生命,宛如巴黎的记忆和历史中心。而这几十年来,巴黎地铁似乎逐渐被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占据,巴黎市民反而被这个不断扩张和加密的网络推挤、被节奏吸纳,贫穷与孤独也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他在地铁站、列车、乘客之间发现了不同的景观、不同的秩序、不同的族群组成,无论是听音乐的年轻人、免费发送的地铁报、不同的乞讨方式或是重新装修的外观,欧杰试图从细节中找出时代的量尺、借以标志出「当代」的特征,并同步针对自己二十年前对地铁和「非地方」的关系的定义提出了修正。

  马克‧欧杰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在涂尔干、牟斯、李维-史陀等思想大家的影响之下,提出许多影响深远的概念。其关于当代生活、全球化社会以及城市空间的诸多着作已成必读经典,也被后进大量引用。他的书写承袭了法国学者的传统,有着小说家和散文家的优美笔触,没有硬梆梆的专有名词和理论分析,也没有令人眼花撩乱的吊书袋,在这本书中只有地铁与他所讨论面向互为喻体和喻依。

  这本书是了解马克‧欧杰这位重要当代学者的理论的最佳路径。书籍轻薄短小,适合在车厢内展书阅读,让你在通勤、移动的时刻细细体会那些习焉不察的变动。

各界好评

龚卓军 南艺大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重返巴黎地铁》对于我们处于变动状态的社会提供了一种解读,地铁(地底下的世界)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在地表上的社会。此外,在上一本书《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和这本书之间,我们也可以察觉到地铁对市民来说变得不可或缺,并且随着巴黎的生活节奏而产生改变。重返地铁现场让我们可以认清当下的现实,予以检视。马克‧欧杰向以分析巴黎的地底世界着称,本书证明他不愧为城市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家。」──Lebannier Adèle,《文化通识读本》(2008-2009 Culture générale)

  「马克‧欧杰的分析横跨了殖民与全球化,这位人类学家试着以透彻的批判寻找逃脱的方法,逃脱全球化和媒体的魅惑,逃脱一种『新神话的梦魇』所带来的威胁。」──法国文化广播电台(France Culture)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克‧欧杰 Marc Augé


  生于1935年,1992年和多位人类学者于法国高等社会学院成立当代世界人类学研究中心。他曾撰写诸多以人类学观点看待当代社会的作品,由此探讨今日人类学研究的可能发展,奠定法国当代重要人类学家的地位,其优美的书写也让他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马克.欧杰属于1960年代训练出身的民族志者,受到李维-史陀、涂尔干和牟斯的影响,其论述讨论面向丰富,从经济、旅行、电影、摄影、社群网站、城市地景等角度切入当代日常生活、全球化社会,以及城市空间与人和历史的关系。重要着作如《非地方:超现代性人类学导论》(Non-Lieux: Introduction à une anthropologie de la surmodernité)、《人类学家与全球化世界》(Pour une anthropologie des mondes contemporains)、《地铁上的人类学家》(Un ethnologue dans le métro)、《遗忘的形式》(Les formes de l'oubli)、《不可能的旅行》(L'impossible voyage: Le tourisme et ses images)等。

译者简介

周伶芝


  法国雷恩第二大学剧场研究硕士、巴黎第一大学美学学士、中法翻译、文字创作者、PAR表演艺术杂志特约撰稿、艺术收藏+设计杂志特约撰稿、剧场美学与创作相关讲师等。

图书目录

前言 我从未停止搭乘地铁

第一章 路程
第二章 改变
第三章 当代人

结语 努力了解藏在细节里的意思

图书序言

第一章 路程

我几乎每天都有机会在康凡森站(Convention)搭地铁。我对巴黎第十五区没有什么特别的依恋(说起来,我还比较算是一个属于莫贝尔广场〔la place Maubert〕的孩子,当我一靠近第五或第六区时,我就忍不住蹦蹦跳跳,卢森堡公园是我的伊甸园)。但是生命的偶然却为此刻做了决定。再说,十二号线是一条精采的地铁线。它直接带我奔向蒙帕纳斯-班维吕站(Montparnasse-Bienvenüe)。我只消几步路就能身处伐梵十字路口(carrefour Vavin)和卢森堡公园,或甚至是火车站,那儿总有几班火车驶向布列塔尼,我自童年起就梦想的另一座伊甸园。但是我也可以在巴斯特站(Pasteur)转车,然后熘向星形站(Étoile),或是继续前进,到赛夫尔─巴比伦站(Sèvres-Babylone),那儿可以找到高等教育学院,或是再往远一点,通往上层的权力机关,苏法利诺站(Solférino)和国民议会站(Assemblée-Nationale)。巴斯特、蒙帕纳斯、赛夫尔─巴比伦都是将我带往首都各角落的地铁交汇站。康凡森站,则靠近环城与外围大道,所以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巴黎的地铁站,让我可以轻易地从这里出发、前往各地。我曾是巴黎人,我仍是巴黎人。

经常搭乘巴黎地铁是组成我地理身分和社会身分的要素之一。在不同于我的世界里,有的人从未搭过地铁,除了特殊状况之外,比如说,选举期间——在我更小的时候,地铁的票价一如长棍面包的价格,必须列在众议员或总统候选人的选举政见里,不过,这个惯例现在似乎已经过时。无论如何,可以确知的是,对于常搭地铁的旅客来说,在转线或抵达目的地之前,那些接连相继、絮絮叨叨的站名,总是像支随时就要哼出口的无声老调。如果他离开巴黎,这串站名的单调喃语彷彿也可以暂时忘却,然而一旦他回到地铁,一切又随之重新浮现;站名的长串唸祷是亲密喧嚣的一部分(字词、名字、平庸的句子、各种噪音、片段的音乐),日复一日伴随旅客;他的地铁路线变成他脑中的旋律,盘旋不去。第十二号地铁线,便是如此,是首乐曲、一个文本、一首诗,就像骑单车一样自然:忘不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