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跫音:你一定要认识的越南

南向跫音:你一定要认识的越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越南
  • 历史
  • 文化
  • 旅行
  • 东南亚
  • 纪实文学
  • 社会
  • 风土人情
  • 战争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越南,一个超乎你想像的迷人丰富国度!

  你眼中的越南是什么样貌?是附近小吃店老板娘的故乡,学校新住民孩童的外婆家?越南路上的妇女都穿旗袍戴斗笠?大家都在湄公河的船上做生意?所谓越南菜就是各种口味的河粉?百老汇歌舞剧《西贡小姐》就是越南的样貌?

越南,当然不仅如此!

  这个受中国汉化一千年,印度影响四百年,被法国殖民一百年,美国影响二十年,还历经整整十年海上难民潮与国际孤立的国家,拥有的辉煌历史与伟大故事超乎你想像。

‧他们的祖先曾击败纵横欧亚的蒙古大军
‧他们利用长达两百公里的古芝地道,先后打败了法国和美国
‧一万六千公里的胡志明小径是二十世纪军事史上最传奇的游击之路
‧近代亚洲第一个进入外太空的太空人来自越南
‧他们的钢琴家是亚洲第一位萧邦钢琴大赛冠军
‧来自越南的时尚品牌Ipa-Nima深受王菲、希拉蕊喜爱
‧越南料理让布莱德彼特和安洁莉娜裘莉流连忘返

  今日越南是个迅速发展的国家,一度成为台商投资创业的天堂。但在这之前,英国作家毛姆踏足于此,喜剧泰斗卓别林千里迢迢来这里度蜜月,荣获二十一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格雷安‧葛林在这里吸鸦片、大啜苦艾酒。他们融合的法国风情与汉人特色建筑,以及风情款款的成片梧桐树海,均优雅得令人惊叹。

  本书作者随夫婿进驻越南两年半,亲身体验了越南的文化、建筑、现代艺术、越战遗址、美食佳餚,当然还有超市里的零食、拖鞋、手工艺品、报刊杂志,她以令人动容的真诚仔细观察,并用轻松的笔调娓娓道来,从历史故事、文艺漫游到食乐札记、在地生活,你会既惊讶又着迷地发现,越南,原来是一个如此丰富的迷人国度!

◎ 《你一定要认识的越南》最新修订版

全台湾一致推荐

  「当我们从历史、文艺、生活等方面多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等于是把自己向上提升一个高度。当台湾更认识越南,也就会对勇敢飘洋过海来台湾的二十万越南人,多一份尊敬。」──《四方报》前总编辑张正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醒我们每个人,越南不是一个比我们穷、比我们热、比我们次一等的热带国家,她是一个跟我们一样曾经遭受殖民统治,有无数沧桑历史,同样拥有丰厚的文化传承,并且也充满行动力的国家。」──资深出版人陈颖青

‧水瓶子(旅游作家)
‧王丽华(前亚总台北办事处主任)
‧宇文正(联合报副刊主任)
‧李秀媛(旅游节目主持人)
‧林宝安(新移民与在地社会生活计画主持人)
‧马继康(旅游作家)
‧陈凰凤(政大外文中心讲师、主持人)
‧杨玉凤(行政院侨务委员)
‧褚士莹(国际NGO工作者,作家)
‧龚宜君(暨南大学东南亚学系教授)

《丝绸之路的低语:中亚腹地的历史与文化》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中亚腹地,探寻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古老商道——丝绸之路——在其核心地带留下的深厚印记。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文明交融、信仰传播与帝国兴衰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从地理、民族、宗教和贸易的复杂经纬中,勾勒出这片土地上独有的文化景观。 中亚,这片广袤的干旱地带,在地理上长期被视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它北接西伯利亚的针叶林,南临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西临里海,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严酷。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枢纽角色。本书将首先从地理学角度剖析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和广阔的草原如何塑造了中亚各族群的生存形态与迁徙路径。 我们将重点关注几个关键历史时期的演变。首先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崛起与互动。从早期的斯基泰人(Scythians)、萨卡人(Saka),到后来的匈奴、突厥,再到蒙古帝国的横扫,这些游牧部落以其强大的军事组织和对马匹的依赖,深刻地影响了定居文明的命运。他们的军事技术、政治结构及其与农耕社会的贸易往来,构成了早期丝绸之路的生命线。 接着,本书详述了定居文明的兴盛与衰落。中亚是粟特人(Sogdians)的故乡,他们是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业中介和语言桥梁。粟特语一度成为东方贸易的通用语。我们会细致描绘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等绿洲城市的辉煌,它们如何成为宗教、学术和艺术的中心。这些城市不仅是商品的集散地,更是知识和技术的熔炉。 宗教的传播与融合是中亚历史的另一条主线。佛教自印度传入,沿着商道东行,在犍陀罗(Gandhara)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犍陀罗艺术,并最终深刻影响了中国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塔里木盆地的古老文明,如楼兰、高昌,留下了大量令人惊叹的佛教遗迹。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东传,带来了阿拉伯的律法、建筑风格和科学知识。本书将探讨伊斯兰教如何在征服与和平共处中,逐渐成为中亚的主导信仰,以及逊尼派与什叶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权力角逐。 科学与知识的传承在中亚文明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巴格达的“智慧宫”固然著名,但许多关键的知识转化发生在呼罗珊和河中地区。花剌子模的学者们(如比鲁尼 Al-Biruni)对天文学、数学和药理学的贡献,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宝贵财富。他们如何保存、翻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智慧,是本书力求展现的重点。 在政治权力方面,本书将聚焦于帝国的兴衰循环。从波斯帝国的萨珊王朝到后来的阿拉伯哈里发国,再到帖木儿帝国的短暂复兴,中亚的历史充满了对统一与分裂的反复拉锯。帖木儿(Tamerlane)的征服,虽然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但也促进了学术和艺术的空前繁荣,尤其是在他定都撒马尔罕之后。他的帝国代表了中世纪晚期中亚文明的最后一次辉煌的集中展现。 进入近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海上贸易路线的兴起,中亚陆上通道的战略重要性逐渐下降,但这片地区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沙俄的向南扩张与清朝的西进,在中亚腹地形成了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本书最后部分将分析“大博弈”(The Great Game)对这片区域的影响,以及二十世纪初布尔什维克革命如何彻底改变了这些汗国和苏丹国的命运,直至今日它们成为独立的国家,继续在全球化进程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本书的资料来源极为丰富,涵盖了考古发现、古代旅行家的手稿(如玄奘、马可·波罗的记载)、波斯史诗、阿拉伯地理学著作以及俄国探险家的记录。我们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亲耳听到丝绸之路上驼铃阵阵,感受到绿洲城市中不同民族交谈的声音,理解这片土地上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纹理。它是一扇通往人类文明交汇核心地带的窗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德青


  二○○八全球华文部落格大奖得主。
  淡江西班牙语文学系、成大艺术研究所毕业。曾蜗居视觉、听觉、表演艺术产业多年。
  对于冷门与非主流的偏爱怀有一种孤芳的坚持,但对于媚俗与形而下的东西也能找到归属的快感。
  二○○六至二○○八年随夫婿派驻越南胡志明市,目前旅居美国马里兰州。
  近期文章见于分机815的美国故事馆,脸书南向跫音DVW等。

  作者网页
  「南向跫音 D.V.W.~ 」部落格移至:www.facebook.com/vie912
  「分机815的美国故事馆」部落格:ext815.blogspot.tw/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破除歧视的「跫音」(文╱张正)
推荐序二 如何认识一个有深度的邻居(文╱陈颖青)
自序  听我来唱「越」光曲

第一部 历史故事
百年殖民下的优雅与残酷──法属印度支那
莒哈丝的情人与神农氏六世孙──汉化的国度
从法国商船的厨子到越南革命家──国父胡志明
孙中山是白云洞仙人弟子?──高台教的祕密
格雷安‧葛林的西贡灵魂──《沉静的美国人》
越共的游击圣地与地下总部──古芝地道网
潜伏在《时代》杂志的完美间谍──将军范春安
末代皇后南芳与第一夫人陈丽春──越南美人志
第一大城的七种混血文化──胡志明市建筑

第二部 文艺巡游
越侨的乡愁与导演陈英雄──越南主题影展
亚洲第一位萧邦钢琴大赛冠军──邓泰山传奇
没看过等于没来过越南──水上木偶戏
端庄挑逗的传统国服与设计师黎仕煌──长衫旗袍
越南的巴布狄伦与民歌之父──大师郑公山
街头油画与九大艺术家群像──越南美术史
髹揉漆汁与镶嵌蛋壳之作──国宝磨漆画
让阿嬷夺回青春的〈旱‧雨〉──艾索拉舞团
外国小说家最钟爱的山城──蜜月胜地大勒

第三部 食乐札记
跟着名人吃高级越南菜──四大天王料理
舌尖上的三道沙龙香颂──法式氛围餐厅
鸦片工厂里的热巧克力布丁──炼毒小酒馆
顺化牛肉面与创意春卷──惊艳连锁餐厅
值得等待七分钟的黑色香醇──滴滴壶咖啡
越南咖啡王国的两大品牌──中原与高原
比莲花茶好喝的家常茶饮──阿迪苏茶
释迦冰沙、罗望子糖、榴槤饼──零食大搜祕
老板厨师跑堂全是越共伪装的──平字号河粉店

第四部 旅越生活
越南信义计画区与台商的打拚──富美兴市镇
李玉明的高级日用瓷王国──明隆第一瓷
结合黄麻椰纤的居家小物──爱上肉桂拖
最环保无污染的老式交通工具──三轮车风情
精巧迷人的书店纪念品──立体纸卷卡片
每月吃喝玩乐的英日版圣经──越南的外文杂志
我的私房绿氧行程──平贵休闲度假村与草禽园

改版后记
越南小百科
旅游地址一览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破除歧视的「跫音」
《四方报》前总编辑张正


  或许世间的道理总是这样,知道的愈多,才愈来愈知道自己知道的这么少。

  曾经出入越南将近十次,读了五年半的东南亚研究所,在越南当地学了四个月越文,当了七年越文《四方报》编辑,我以为,我够了解越南了。但是现在,每读一篇由「南向跫音 D•V•W•~」部落格发展出来的《你一定要认识的越南》,都要惊艳一次越南面貌的多样,同时也惭愧自己对越南的认识竟如此浅薄。

  对台湾人来说,飞行时数三个半小时的越南绝不陌生。我们从好莱坞电影里、从台商口中,以及身边的越南配偶越南劳工身上,撷取了许许多多的越南讯息。只可惜,我们都是仅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的凡人,难免以偏概全;而大家也都不是越南专家,即使偶尔察觉嘴里说出的越南见闻自相矛盾不合逻辑(好懒惰vs好勤劳、好浪费vs好节俭、好悲惨vs好善良),似乎也没啥要紧。

  不过,如果完全陌生不认识,也就算了;糟糕的,是错误的认识;最糟糕的,是一知半解、错认误认,还自以为全知全能。而这正是歧视滋生的沃土。

  歧视无所不在。胖的瘦的高的矮的老的小的丑的怪的黑的穷的病的,总之非我族类,都能够信手拈来当作歧视揶揄的靶子。但,谁都不愿意被歧视吧!将心比心,我们也不应该歧视别人,尤其,如果这份歧视其实源自本身的无知。

  网路上流传着一张「台湾人的世界观」的搞笑地图。在中南半岛的位置,写着「一些差不多的国家」,在菲律宾的位置,写着「有很多叫玛莉亚的佣人」。虽然是自我解嘲式的搞笑,但也相当「正确」:正确表达了台湾人对东南亚不经意的漠视、不自觉的歧视。(并不是说台湾人特别恶劣。就我所知,越南人也歧视柬埔寨人,泰国人也歧视寮国人。而西方人对东方人的歧视,「台北人」和「南部人」的相互歧视,大家就更熟悉了。)

  多年前阅读蔡百铨先生翻译的《东南亚史》上下册,是我自觉对东南亚认识不足的起点。但那终究是类似教科书的着作。而近几年来,除了那些商品DM式的旅游指南、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窥奇式杂记、绕着肚脐眼打转的自恋图文集,或者交差了事的学术剪贴簿,书店架上鲜有够诚意的越南相关书籍。而这本《你一定要认识的越南》,不一样。

  说是教科书,但作者从最贴近生活的细微处写起,随着流畅的文字与生动的故事一路读下去,让你绝对不想睡。

  说是旅游书,但作者在介绍人事时地物的同时,图文并茂、旁征博引,洋溢着丰厚的人文关怀。

  说是一本异乡人的思念手札,但作者回望故乡的同时,也真心拥抱她所处的当下当地,写下值得珍藏的纪录。

  读这本书,你将随着作者的脚步深度了解越南。我相信,如果能认识得更清楚,歧视便会相对减少。当我们从历史、文艺、生活等方面多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等于是把自己向上提升一个高度。当台湾更认识越南,也就会对勇敢飘洋过海来台湾的二十万越南人,多一份尊敬。

  所谓「跫音」,比喻「极难得的音信或言论」,作者没辜负这个字眼。

如何认识一个有深度的邻居
资深出版人陈颖青


  第一次去越南是十几年前。回想起来,当年在河内感受的文化冲击,至今仍然在记忆深处激盪。

  十多年前的河内,没有摩天大楼、豪华房车,也没有入夜后五光十色的夜景,你完全看得出来那里是开发中国家,可是在市中心「还剑湖」边,我却看到成片栽种、数量惊人的梧桐树林,把酷热的骄阳完全阻挡在林荫华盖之外。

  漫步湖边,你很难想像自己正走在一个共产政府统治下的首都。那样沁凉、悠闲的小资风情,别说台北没有(真的,大安森林公园的树完全被比下去了),连在巴黎我也没见过(因为我是冬天去巴黎的,呵)。

  一个开发中国家,却有一个世界级的湖边林荫公园。那不只需要一、两百年树木生长的时间,也需要跨越那些时间、数度转手的执政者悉心维护。梧桐也许来自法国的殖民统治者,但那湖边漫步的风情,却是懂得珍惜的人才能保留的。这是我的第一个冲击,为什么越南看起来好像很落后,可是某些优雅的气质却又先进得让人惊叹?

  作为观光客,我带着无数问号结束旅程,回到焦躁忙乱的上班生活。我曾经想找人写一本关于越南的书,不要只是旅游指南,而是更深入的文化与历史的百科,让一个不是为了考试,而真的想知道这个国家的人,能有个深刻一点的入门。可惜多年来我始终没有进展。

  直到二○○八年中时电子报请我担任部落格大奖的评审。在那个机缘里,我才惊奇地发现了洪德青。这个台湾女儿随夫暂驻越南,却充分发挥同情和好奇的精神,深度地报导她在越南看到、经历的各种细节。我不只在她的文章里发现多年前疑惑的解答,也跟随她的眼睛看到一个迷人、丰富,同时也带着沧桑的国家。

  例如她写越南两百年艺术发展的因缘,意外解答了我当年在河内街头的疑问:为什么河内有这么多卖画的画廊?原来那背后既有殖民者的「恩赐」,也有教育家的远见,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辛酸。千般滋味尽在文章之中。有扎实的学术训练,可是又有部落格写作的亲切,还带着作者独特的人文关怀。写人情时,温暖有余味;写饮食时,历史也在其中,完全突破了浮光掠影的相片图说式旅游报导。

  我在评审感言中忍不住说:「你如果要去越南旅行,请记得先看过『南向跫音 D•V•W•~』(这是作者的部落格名称),那会让你从一个越南观光客,变成一个可以体会越南文化深度,感受历史忧欢的深度访客,赢得十倍的收获。」

  德青一直说要谢谢我欣赏她的作品、愿意帮她出书。我一点也不同意她这种想法。

  应该是我谢谢她才对。她的研究与写作,不只解答了我多年来对越南的诸多困惑,也带给我其他更多知识的惊讶。让我真正看见一个我们以为只是「出产越南新娘」的国度,背后那从不为我们所知悉的历史沧桑与文化深度。

  是德青给予我们可贵的知识与故事,带我们穿越语言与文化的隔阂,真正领略一个民族内在的丰饶。

  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背包旅行者出发前研读的经典──虽然本书毫无疑问当得起这种功能;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醒我们每个人,越南不是一个比我们穷、比我们热、比我们次一等的热带国家,她是一个跟我们一样曾经遭受殖民统治,有无数沧桑历史,同样拥有丰厚的文化传承,并且也充满行动力的国家。

  然而我私心里还有个期盼。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所有来自越南新嫁娘的「新台湾之子」,一个认识「妈妈的家乡」的机会。我们的教育政策没有给他们任何学习「母语」的便利,因此他们无法从越文书籍认识自己母亲的故乡。本书可能是唯一的机会,让他们了解,母亲的故乡不是那个被邻里所嘲讽,被偏见所轻慢,被学校教育所遗忘的落后地区,而是一个充满深度,值得骄傲的出身之所。

  我希望这本书是台湾与越南,相互理解的新触媒。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听我来唱「越」光曲

 
二○○六年,我从台北嫁到彰化,去日本度蜜月后紧接着到越南,前后只花了短短十一天。
 
当飞机降落在胡志明市,机舱门开启的那一剎那,我并不知道我来到了毛姆远游的城市,卓别林度蜜月的国度,以及葛林吸鸦片的地方。我只记得当时手拎行李的我,耳边听的是圣桑的(参孙与达丽拉),而要到好久以后,我才发现这位法国作曲家早我一百一十二年前也来过越南。
 
昨日之声
 
还没来越南以前,我对越南的认识不外乎:怒海求生的《南海血书》、百老汇歌舞剧《西贡小姐》、梁家辉与珍玛琪主演的《情人》、公馆的翠林餐厅、信义路上的越南东家羊肉炉,还有新闻里被虐待成皮包骨的段氏日玲,至于南回搞轨案的陈氏红琛则是后来的事了。
 
当时以为越南就是战乱贫穷、凋敝落后、满城春色,加上临行前又传出禽流感疫情,因此完全没料到这个被中国影响一千年,被印度影响四百年,被法国影响一百年,被美国影响二十年,历经了十年海上难民潮与国际孤立,再到台商投资的大本营,竟然会成为我第一本书的主角!
 
今日之音
 
据统计,目前台湾每年赴越商旅人数近四十万人,而台湾的越配、越佣、越劳、越籍留学生加起来逾二十五万人,另外还有八万多具有越南血统的新台湾之子。我们会发现:巷口的蚵仔面线口味有点不同,原来老板雇用越南女子掌厨;逢年过节回中南部老家,隔壁那个双眼慧黠、烧着金纸、拿香对拜的邻居小孩,身上流有二分之一的越南血统;乘坐台北捷运随手取阅的营运资讯,不仅有英日文版,更发行越文版;去医院探视卧病在床的长辈,随侍在侧的可能是年仅二十出头的越佣;到OK便利商店缴费或买饮料时,每月出刊的越文《四方报》就躺在架上;街头巷尾出现愈来愈多的越南杂货店与越南小吃店,甚至台越混血美女也立足演艺圈例如海伦清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书。它不像一本旅游指南那样告诉你去哪里,买什么,而是从一个更深的维度去解读越南。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对越南民间艺术的描述,那种色彩的运用,那种图案的寓意,都展现了他对这个国家文化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热爱。而且,他叙述的视角非常独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俯视,也不是那种刻意的猎奇,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去观察和记录。我读到书中关于越南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描写,那些他们面临的挑战,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困惑,都让我觉得非常真实。这让我意识到,无论身在何处,年轻人的共性总是大于地域的差异。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异域文化”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带着预设的框架去理解,反而错失了最真实的风景。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普遍情感。作者对于越南社会结构的分析,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而是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去解读,使得整个国家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越南女性形象的刻画,她们的坚韧、智慧和对家庭的付出,都让我肃然起敬。而且,作者在描写这些的时候,并没有进行过度拔高或者浪漫化,而是呈现出一种真实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仅是了解它的风景和美食,更重要的是了解它的人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哲学,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每一次思考,都能获得一些新的启示。它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曾完全了解的越南,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朴素中带着些许异域风情的插画,色彩淡雅,但又抓住了一些关键的意象。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联想到了一些模糊的越南印象:河内的老街,湄公河的日落,还有那些似乎永远吃不完的越南河粉。然而,当我翻开内页,却发现它并非仅仅停留在这些表面的感知上。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喜欢什么”,而是不动声色地带你走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些被提及的地理位置,那些书中描绘的人文场景。比如,他描述一位老妇人如何在街角摆摊,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地道的味道,那份烟火气仿佛透过纸页扑面而来。还有他对越南历史的梳理,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记,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故事和人物,让你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如何塑造了它的现在。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越南社会变迁的观察,那些现代化进程中的点滴,那些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都被他捕捉得十分到位。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你不需要亲身抵达,但却能感受到那里独特的脉搏。

评分

我常常觉得,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在阅读之后,还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一些回响。而这本《南向跫音》,无疑做到了。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有着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与书中的世界产生连接。作者在书中对越南的宗教信仰,对传统节日习俗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民族的虔诚和对生活的热爱。我尤其喜欢他讲述的那些关于信仰的小故事,那些朴素的仪式,那些代代相传的信念,都让我对“精神世界”有了新的理解。而且,他并没有回避越南历史上的一些伤痛,但他处理得非常克制和温和,更多的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评判。读这本书,就像在听一位老朋友讲述他的故乡,有回忆,有感悟,有对未来的期许。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很受启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一开始,我带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但很快就被作者的叙事魅力所吸引。他笔下的越南,不是一个标签化的国家,不是刻板印象的堆砌,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和群体。我记得其中有一段,作者详细地描绘了越南的咖啡文化,不仅仅是那种速溶咖啡的便利,而是那种坐在路边小店,看着人来人往,慢慢品味一杯滴漏咖啡的仪式感。那种慢下来的生活节奏,那种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连接,都让我深思。再比如,书中对于越南家庭关系的描写,那种长幼尊卑的传统,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变化,都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一些宏大的叙事或者片面的新闻报道中,这本书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它让你看到,即使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人情味。我甚至会因为书中描述的某一道菜,而特意去尝试制作,那种体验,真的非常奇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