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香港文化(合集) -《寻回香港文化》+《都市漫游者》

寻回香港文化(合集) -《寻回香港文化》+《都市漫游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化
  • 城市文化
  • 文化研究
  • 香港历史
  • 都市漫游
  • 文化遗产
  • 社会文化
  • 香港
  • 文化合集
  • 非虚构写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多年前,李欧梵教授从美国哈佛大学提前退休,定居香港。香港成为他现在的家,四九年前作者辗转从河南到台湾,再负笈美国留学教书,几十年后再跟香港人结婚,回到故地,感慨之余更以思考香港文化为己任,这就是作者居住香港的观察和批判思考。十多年前分别以《寻回香港文化》和《都市漫游者》两书出版,现结为一集。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一份不包含《寻回香港文化(合集) -《寻回香港文化》+《都市漫游者》》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贴近真实出版物的风格: --- 《古今交响:全球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与未来都市》 内容简介 探索人类文明的脉动,洞察城市演进的轨迹,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在信息洪流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如何重新审视那些构建了我们身份认同的文化基石?《古今交响:全球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与未来都市》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编年史或地域志,而是一部深度剖析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如何被理解、保护、重塑与超越的思辨之作。本书集合了多位领域专家的精妙洞察,聚焦于全球范围内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文化现象、物质遗存及其与现代都市生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一部分:失落的记忆与重建的叙事 本部分着眼于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消解风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那些被时间侵蚀的物质遗存。我们深入探讨了“记忆的考古学”——如何通过口述历史、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的记录与传承,来挽救那些即将消失的文化碎片。 书中详细分析了后工业时代的遗产保护困境,例如,欧洲的煤矿工业遗产如何被转化为旅游景观,以及亚洲一些古老手工艺者面临的技艺断层问题。我们提出的核心观点是: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的“在场性”,更在于其在当代语境下所激发的情感联结和身份认同的“重构性”。 我们通过对不同文化案例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文化记忆如何被政治、经济力量选择性地利用或边缘化。特别关注了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少数族群或边缘化群体的文化表达,力求展现一个更立体、更具张力的文化图景。 第二部分:未来城市的生态学与人文关怀 全球约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未来的文明形态将在城市中得到最终的塑造。《古今交响》的第二部分将视角投向了未来都市的发展蓝图,但区别于侧重于工程技术或摩天大楼竞赛的常规论述,本书强调的是“人文生态学”。 我们审视了那些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崛起的“慢城市”运动,探讨了如何将生态智慧融入城市规划,例如,垂直农场与城市绿地的融合、历史街区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书中包含了一组对新加坡、哥本哈根、首尔等城市的深度田野观察报告,分析了它们在平衡高密度开发与居民福祉方面的创新实践。 更重要的是,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数字孪生”与“虚拟遗产”的概念。在元宇宙兴起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通过新兴技术手段来模拟、记录甚至“复活”已逝的文化空间?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挑战,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当实体消逝,精神的载体是否可以转移到数字维度?书中对数字人文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行了梳理,探讨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文化教育和遗产传播中的潜力和伦理边界。 第三部分:跨界融合:艺术、科技与身份的重塑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与融合的能力。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当代艺术与科技如何作为催化剂,推动文化表达的边界拓展。 本章引入了对新媒体艺术、声音艺术和沉浸式剧场的分析,这些媒介如何挑战传统的美学范式,为古老的文化主题赋予全新的诠释。例如,探讨了传统音乐元素如何被电子音乐采样和重组,形成新的全球性听觉体验;以及传统视觉符号如何在当代广告和时尚设计中被挪用和解构。 此外,我们重点分析了全球流动性对身份认同带来的深远影响。随着移民和跨国交流的增加,“故土”的概念变得愈发流散和多层化。书中通过对“离散社群”文化实践的研究,揭示了文化如何在漂泊中保持韧性,并发展出新的混合身份(Hybrid Identities)。这些身份不再固守单一地域的文化框架,而是在不同文化交汇点上生成新的意义系统。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锚点 《古今交响》的终极目标,是引导读者超越对过去单纯的怀旧,以及对未来盲目的乐观或悲观。它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帮助我们在一个加速变化的世界中,理解文化遗产的动态本质——它既是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是创新的无限源泉。 本书适合所有对城市发展、文化人类学、历史保护、以及艺术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诚邀您加入这场跨越古今的对话,共同思考:面对一个日益同质化的世界,我们如何珍视和培育那些独一无二的文化印记,从而为构建一个更具人性化和可持续性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 【作者简介】 陈望山 (主编):知名文化地理学家,专注于城市记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学科研究。 林婉清:空间社会学家,长期从事后工业城市转型与社区营造研究。 李子豪:数字人文领域专家,致力于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复原中的应用。 [编者按]:本书集合了三位作者近年来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前沿期刊上发表的精选研究成果,并经过系统整合与全新拓展,力求形成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实用价值的理论专著。 【出版信息】 ISBN: 978-988-XXXX-XXX-X 定价: HKD $288.00 / RMB ¥250.00 页码: 640页 装帧: 精装 / 附赠全彩插图索引 [推荐语] “《古今交响》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文化在现代性压力下的多重光谱。它不仅是一部学术力作,更是一份对我们共同未来的深刻警示与期许。” —— 著名建筑评论家 王建国 教授 “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体验编织在一起,读来令人深思,豁然开朗。” —— 《全球文化评论》主编 张美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欧梵


  2015年香港书展年度作家,河南太康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中央研究员院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曾任教普林斯顿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着述包括:《铁屋中的吶喊: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学的徊想》、《西湖的彼岸》、《上海摩登》、《狐狸洞话语》、《世纪末呓语》、《寻回香港文化》、《都市漫游者》、《清水湾畔的臆语》、《我的哈佛岁月》、《苍凉与世故》、《又一城狂想曲》、《交响》、《睇色戒》、《人文文本》等。

图书目录

一寻回香港文化
3香港回归五周年有感
7为香港打气
21香港与上海
25通事与通才
32文化政策与文人空间
36小众变大众
39没有昨日的酒店文化
43卧虎藏龙为何迷倒美国?
47艺术节
51博物馆
55古蹟换新颜
59成龙的电影
63香港导演许鞍华
67香港牛棚书院
71香港大学讲习班
75绝望之于希望
79狮子山下有感
83香港媒体与公共性
88香港的高等教育

都市漫游者
103澳门,历史幽魂的栖息地
107马来西亚,从现代发现传统
111新加坡,多元文化都市
114新马华人,新三民主义
118台湾,与恶俗为清流
122深圳,发现文化动力
126北京,在北大校园散步
129上海,时尚与品味
133上海图书馆的文人空间
137纽约,浩劫后的反思
141美国人VS纽约客
145世界文明的冲突
149零点地
153世界主义的心态
155全球化的文化争论
159从梁启超到世界主义
163全球华人与世界主义
166尴尬的过度现在化
170好书与好书店
174知识份子的当代作用
178报纸的反思空间
185文化杂志与文字之美
189诗人企业家的灵感
193中国第六代导演
197寻找城市的文化建筑
201生活方式的原味
205电影文化的幕后英雄
209渡假遨游历史与文化
212奥运精神之多少
216多元英语势不可挡
220国语还是普通话
224方言、国语与文学
228艾萨克。史坦
232台湾媒体的语言暴力
236奏出祖国的悲壮
244日常生活的文学
247夏日读书不沉重
258都市漫游者

图书序言

前言

  最近几年,我发现自己的中文文章有点精神分裂。我对于当代文化的关注,似乎已经超过学术研究的范围,而想亲身介入,用一种叫主观的文体做文化批评,所以学术的深度不足。但另一方面我似乎又不愿意放弃学院中的文化理论,甚至在杂文中也引经据典,生怕学界同行以为我已沦落江湖,作不了学者。然而我对近代十年来美国学院中的「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的理论导向,也颇有不满之处,它非但不注视文化本身的意涵──特别在一个世界性的多元语境──而且往往把文化作为学院政治的符码,多以性别和种族的「弱势」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的主流文化。把这种理论用以分析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文化,免不了就有偏差,往往主题先行,表态至上,面对于细节的掌握和分析失之浅漏,而且语言过度抽象,长篇大论之余,反而不知所云。

  我得这一种矛盾反应,形之于文,就表现在这两本集子(另一本《都市漫游者:文化观察》)的各篇杂文之中。这些文章,大部分是应《亚洲週刊》总主编邱立本先生之邀而定期写就的「文化观察」专栏,本拟写完一年半载就停笔让贤,生怕自己文思枯竭之后,无法维持该栏应有的水准,然而在邱先生坚持之下又欲罢不能,目前还在时断时续的写着。持续的主要原因是该刊的读者群范围较广,地域遍及中、港、台、新、马,和欧美华人社区,而且除了学界知识分子之外尚包括各地政界和商界的白领阶级,我想每一个写文化评论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较广泛的共鸣,甚或引起争论,发生影响,但我又往往觉得自己属于「小众」,曲不高而和寡,所以也很少顾及到自己文章的流传度。这又是另一种矛盾。
 
  《亚洲週刊》上刊载的文章,「公共性」较强,所以我很少做个人抒情式的感喟(此类文章已收入其他集子中),然而「公共批评」的文体定位比抒情散文也更困难。我不愿把自己架空──高高在上,故作客观──所以往往作介入式的论述,而这种介入的出发点就是香港。最近几年,我已经变成半个香港人:来港居住和任教的时间越来越长,所以亲身介入香港文化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文章的内容涉及香港的分量也越重──甚至佔满了一本集子。(这也是牛津大学出版社林道群先生的主意,他多年来为我编辑文集,在此要再致谢意。)其他的文章另编成本书的第二部分,则较注重某些理念(如「全球化」和「世界主义」)的讨论和香港与其他亚洲城市──特别是上海──的比较。这个「双城记」目前已成为热门话题,我算是始作俑者之一,十几年前初创此意的目的是为我的上海都市文化研究(见《上海摩登》一书),开拓一个更广阔的比较空间,却没有料到我的「理论」竟被急骤变化的现实所取代,则非我意料所及。然而,我认为都市文化的互动是多元文化的必备条件,不是你死我活的经济问题。目前香港人对上海的恐惧或嫉妒,和上海人自觉已经超越香港的自大自满,都是不必要的心态。对于我这个「都市漫游者」,任何一个有文化生机的大都市,我都有兴趣,而且乐观其成,所以最近有些上海学者批评我对于新旧上海都太过乐观,因此也产生观察和研究上的偏差。也有香港学者私下对我说我对香港太过偏爱,甚至爱之太深而责之益切。我对于这些批评都一概接受,并且欢迎进一步的讨论。我之所以处处为当代华人的都市文化──上海、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槟城──打气,皆是基于一种信念:我认为当代文化的范畴就是都市,而中国读者对于都市文化的认识──特别是都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国际性──往往不足。「五四」以来,中国的城乡分歧愈来愈深,但知识分子虽大多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依归,所以才会产生「乡土中国」的心态。中国的都市文化的发展,当然是不均衡的,而贫富不均和阶级不平等一向是最为知识分子诟病的现象。然而这一种基于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的批评态度,往往也对都市文化产生偏见,或从道德或从经济立场出发,把都市文化的种种弊病批评得体无完肤,特别对都市的通俗文化更视之如敝帚。如此看来,非但上海禁不起这种严格的审视,而且香港可能更乏善可陈,不愧为「文化沙漠」。

  我个人并不赞同这种心态和立场。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对都市文化应该培养一种「文化敏感」(cultural sensitivity),这种「敏感」应该是一种理性和感性、思维和形象的混合体,单靠抽象理论或印象观察都嫌不足。这两个集子中的文章,也可说大多是用来磨练我对都市文化的敏感性,是否有成,自当留待读者决定。我一向对自己的语言能力(特别是中文)的信心不足,也许我的文体无法充份驾驭或表达我的意念和感想,在港台各散文大家面前,我只有自惭形愧。然而,能够把这么多有公共性的文化批评文章公诸于世,我自觉非常幸运。愿在此再次向发表过这些文章的香港报刊杂志──《亚洲週刊》、《明报月刊》、《明报》副刊、及《信报》文化版──表示谢意。除此之外,我竟能在一两年间写出这么多文章,自己也觉得意外,这份灵感的来源,当然是我的妻子玉莹。我们结婚时,我曾答应把今后所写的每一本书献给她,此二书算是开始。

二○○二年七月十九日于香港

图书试读

─寻回香港文化
 
香港回归五週年有感

 
香港回归五年,从文化意义而言,是否可以断言已经回归了祖国文化?「一国两制」的制度,是否仍然适用于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文化?最近香港政府提出的口号──香港成为「亚洲」的国际都市,其文化意涵是甚么?是否要超越「祖国」的国际大都市──如上海?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个人在回归五週年前夕所能想到的,却不一定能够提出充份的解答方案。不过,既然已经提出了命提,不妨也试着演绎一番。
 
记得九七年回归的前夕,香港人最关心的认同问题:香港人的身份究竟是甚么?将来有何变化?而这种认同焦虑的背后因素,当然是政治和历史。
 
然而,曾几何时,认同问题已经没有人讨论,似乎也不成问题了。香港人已经认命,乖乖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区公民,持特区护照和回乡证,但往返祖国与外国,却比祖国人民更方便,这不得不说是「一国两制」之赐。
 
但香港人似乎也不再讨论英国殖民的历史遗产。作了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地公民,他们竟然可以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从「女皇」改认「同志」(这个典故来自当年罗大佑的一首名歌《皇后大道中》);从英国米字旗(英国曾有「大不列颠世界永不日落」的殖民口号)改升中国五星旗;从「亲英」突然变成「亲中」(特别见之于香港的富豪和高官),这个现象,似乎也没有人作更深层的讨论。
 
我认为这是英国殖民主义最典型的特色,它和法国殖民主义最大的不同,就是对殖民地的统治只重制度和经济,不重文化。影响所及,英国殖民地的人民对于英国王子的文化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当然也没有依恋。
 
诚然,不少其他英国殖民地的精英,如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V.S.Naipaul),在留学英国后沾染了不少英国人的习惯,甚至比英国人更「英化」,但他们的心理也较香港人复杂,对英国主子的爱恨交织,远较香港人为深。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对一些关于城市文化变迁的书籍特别感兴趣,而《寻回香港文化(合集)》正好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觉得,一个城市的文化,是构成其独特魅力的关键。香港,作为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枢纽,其文化演变的过程必然充满了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香港文化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又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融合与创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香港在地社群、生活方式的描写,例如那些老区的邻里关系,街头小贩的经营智慧,又或者是一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副标题“都市漫游者”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充满了好奇,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发现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文化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是理解其独特气质和发展脉络的钥匙。《寻回香港文化(合集)》这个书名,精准地抓住了我想要探索香港文化的那份渴望。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香港历史建筑、传统街区、市井生活等方面的深入描写,让我能够穿越时光,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同时,“都市漫游者”的身份也暗示着这本书可能包含一些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感悟,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文字,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充满人情味的香港。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和文化的陈述,更是一次情感的连接和共鸣。

评分

我通常对那些过于学术化的历史书籍有些望而却步,但《寻回香港文化(合集)》给我带来的感觉却完全不同。从书名和副标题来看,它似乎是将严肃的文化梳理与个人化的都市探索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个人比较喜欢那些能够“讲故事”的书,能够将历史事件、文化现象以一种更具象、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不是枯燥的年代罗列。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有很多有趣的案例,比如对一些标志性建筑背后故事的挖掘,对香港流行文化(如粤语电影、音乐)的溯源,甚至是关于一些传统节庆习俗的细致描绘。同时,“都市漫游者”的视角也让我充满期待,它或许能让我看到一个不同于旅游攻略的香港,一个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甚至是隐藏着许多都市传说和街头智慧的香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香港这座城市的灵魂,理解它为何能成为一个如此独特的存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深沉的色调搭配着一些模糊的香港旧影,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复古而怀旧的氛围。我一直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充满好奇,尤其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曾经的印记似乎正在慢慢淡去。这本书名《寻回香港文化》本身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知识回顾,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试图在喧嚣的现代都市中,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故事。翻开书页,我期待能看到那些关于老街、市集、传统手工艺,甚至是一些老字号的描写,它们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记忆和生活方式。同时,副标题《都市漫游者》也暗示了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个人视角和探索过程,或许还能读到一些关于城市空间、人情冷暖的细腻观察。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高,希望它能带领我深入了解香港文化更为真实、更为鲜活的一面,让我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中,找到更多值得珍藏的文化印记。

评分

我一直对香港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熟悉又陌生,尤其是在文化层面。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我童年记忆中的香港元素似乎已经模糊不清。因此,当看到《寻回香港文化(合集)》这个书名时,我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重新连接起那些曾经熟悉但已然疏远的事物,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香港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很多关于香港老电影、老歌谣、传统节庆的介绍,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同时,“都市漫游者”的身份也让我期待能够读到一些作者在城市中行走、观察的真实记录,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文化角落和生活片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