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DNA

岛屿D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岛屿生态
  • 生物多样性
  • 进化
  • 遗传学
  • 地理
  • 自然历史
  • 环境保护
  • 科学普及
  • 海洋生物
  • 岛屿生物地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继《福尔摩沙三族记》及《生技魅影》
陈P 借由 郑成功与周杰伦的基因密码
重新解构台湾血缘与历史,与您共同关怀这岛屿

  您有百越、平埔、白人,或阿拉伯血缘吗?
  周杰伦的僵直性嵴椎炎透露了什么?
  郑成功是自杀而死的吗?
  干细胞与再生医疗会成真吗?
  台湾应该通过安乐死条例吗?
  为什么鼻咽癌在台湾特别多?代表什么?

  称P已25年的陈耀昌为您解密。
  一本纵横古今台外,横跨科技人文,颠覆观念,扩展视野的奇书。
  身为岛屿现代智识公民的您,不容错过。

名人推荐

  前原民会主委 孙大川
  财信传媒董事长 谢金河
  专栏作家 吴典蓉 联合推荐


  耀昌兄虽然有强烈的本土认同,却结合史料、大众信仰、民俗传说以及基因密码的对校,证实台湾多元丰富的血脉连结及其延续。——前原民会主委 孙大川

  耀昌兄身上充满热力,对社会关怀更是热情,除了介入社运政治,人权关怀,耀昌兄在他专业领域——骨髓移植,法医制度及干细胞治疗,都扮演播种先行者角色。这本新书是耀昌兄的作品集,也是他退休之际对自己半生的交代。——财信传媒董事长 谢金河

  陈耀昌医师喜欢为历史翻案,一本《福尔摩沙三族记》,写活了台湾在大航海时代的精彩故事。若《福尔摩沙三族记》是抢救我们遗忘的历史,《岛屿DNA》就是讲我们茫然不知,深埋在我们血液中、暗藏在我们的基因密码中的古老故事。——专栏作家 吴典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岛屿DNA》的图书的简介,该简介详尽地描述了该书的内容,但没有提及《岛屿DNA》本身。 --- 《珊瑚礁的秘密:一个蓝色星球的进化史诗》 内容简介 《珊瑚礁的秘密:一个蓝色星球的进化史诗》是一部跨学科的巨著,深入探讨了地球上最复杂、最脆弱的生态系统——珊瑚礁的形成、演化及其在现代生物多样性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海洋生物学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时间、压力与生命适应性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深海的呼唤与礁石的诞生 本书的开篇带领读者回溯到数百万年前,追溯生命从深海向浅水过渡的漫长历程。作者以地质学的视角,详细阐述了珊瑚礁的物质基础——碳酸钙骨架的形成机制,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在数千年的时间跨度内,从微小的幼体附着点,逐渐演化为宏伟的亚特兰蒂斯式的海底城市。 地理决定论与生态系统构建: 我们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珊瑚礁(如裙礁、堡礁、环礁)的形成过程,以及构造板块运动、海平面变化和洋流模式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些独特的地理景观。例如,书中详尽分析了印度洋与太平洋区域珊瑚礁形态的差异,阐明了气候带和历史地质事件对当前生态格局的决定性影响。 共生体的复杂舞蹈: 本书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解剖珊瑚虫与其体内虫黄藻之间的至关重要、却又异常脆弱的共生关系。这种被称为“生命引擎”的关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作者不仅描述了光合作用的机制,还细致地揭示了在环境压力(如水温升高)下,这种共生关系是如何瓦解的,即“白化”现象的生理学基础。书中穿插了大量野外观察数据,展示了不同物种的虫黄藻种群对温度耐受性的遗传差异。 第二部分:生物多样性的热点与“孤岛效应”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其物种密度令人震惊。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了礁石上的生命,探讨了为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容纳如此庞大的生物群落。 物种互动与竞争: 我们详细考察了礁石生态系统内的食物网结构,从顶级掠食者(如鲨鱼和石斑鱼)到初级消费者(如鹦嘴鱼和海胆),再到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书中特别关注了那些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的物种,例如,食藻鱼类如何通过啃食藻类,为珊瑚幼体的定植腾出空间。 进化孤岛的奇观: 作者提出了“珊瑚礁孤岛效应”的理论模型,解释了在不同地理隔离的礁体上,物种如何独立地、快速地适应局部环境压力而发生趋同或趋异进化。书中收录了数个案例研究,描述了特定岛屿或海域中特有的、仅在当地存在的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的适应性特征,例如,某些珊瑚礁鱼类在繁殖策略上的极端变化。 第三部分:人类活动与礁石的未来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当代科学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人类世对这些古老生态系统的冲击。这不是一篇纯粹的环保呼吁,而是基于生态毒理学、气候模型和群体遗传学的严肃科学分析。 气候变化的连锁反应: 我们量化了海洋酸化对珊瑚骨骼构建过程的阻碍作用。通过展示一系列跨越四十年的海洋化学数据,揭示了pH值的微小下降如何显著降低了钙化速率。此外,还探讨了间接影响,例如,径流污染携带的营养物质如何促进丝状藻类的过度生长,从而压制珊瑚的生长。 压力下的种群恢复力: 本书探讨了不同地理位置的珊瑚种群对环境冲击的恢复潜力。哪些遗传谱系展现出更高的耐受性?哪些生态管理措施(如海洋保护区、禁渔区)能够最有效地支持这些恢复过程?书中引入了“生态工程”的概念,评估了人工珊瑚繁殖和移植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 第四部分:解码“礁石密码”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前沿研究工具和方法论,旨在帮助下一代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珊瑚礁。 基因组学与保护: 作者详细介绍了宏基因组学和环境DNA(eDNA)技术如何彻底改变我们监测珊瑚礁健康的方式。通过分析水样中的DNA片段,科学家得以在不干扰生态系统的情况下,绘制出物种分布图、识别潜在的病原体爆发,并追踪关键共生体(如虫黄藻)的种群结构变化。 跨学科的视角: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合了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和人类社会学的观点。最终,它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图景:珊瑚礁不仅仅是自然奇观,它们是调节全球碳循环、保护海岸线、并支撑数亿人口生计的关键基础设施。对它们的保护,就是对我们蓝色星球未来的一种投资。 《珊瑚礁的秘密》是一次深刻的旅程,带领读者从微观的细胞相互作用,到宏观的全球气候变化,全面理解这些“海底之城”的脆弱与力量,以及我们肩负的责任。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耀昌教授


  成功的播种者(台湾第一位骨髓移植医师、骨髓捐赠发起人、干细胞专利发明人)

  热情的开创者(台大法医所创所所长、台湾细胞医疗促进协会理事长)

  关爱台湾的文创高手(小说《福尔摩沙三族记》入围台湾文学奖、《财讯》专栏作家)

  误入歧途的政治低手(曾任国大代表、红党主席)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知性的解放与捆绑 孙大川  009
「博大精深」看陈耀昌医师 谢金河  013
为台湾身世解谜 吴典蓉  016  
 
作者小语(上)  020
 
台湾人的基因密码
台湾人的疾病人类学初探  024
台湾带给世界的礼物  035
东方有佳人 遗世而独立  042  
都是梅花鹿惹的祸  050
鼻咽癌密码  057  
谈福佬人的父系:闽南人  063  
由鼻咽癌看台湾原住民  070
那些来自中南半岛高地的台湾人祖先  074
台湾人的荷兰基因  080
周杰伦的基因密码  085
台湾人的「欧缘」  090
「今日拜鬼?」  096  
「甲」:台湾的荷兰遗迹  100
在荷兰寻找福尔摩沙  102  
台湾人的阿拉伯血缘  106  
郑成功的DNA密码  110
新的第五族群  118
 
台湾史翻案篇         
错乱的台湾民间历史记忆  126
郑成功是刺面自杀而死?  134
三太子与郑成功  144  
陈泽与陈永华  149
大众庙与大将庙  158  
八宝公主庙  165  
建构台湾英雄史观  175
 
建构法医制度篇    
法医十一年  184
「建立台湾健全之法医师培训和进用制度」建言书  206
林滴娟.叶盈兰.法医所  217     
医学院设法医部 政府应扮推手  220   
台湾需要科技部  223    
科技管理学南韩  227
 
干细胞篇             
干细胞的逐梦之旅  232
胚胎干细胞觉迷录  244
当干细胞「种瓠仔生菜瓜」  250
赛扬奖投手&干细胞医疗风波  255  
敢的人捧去吃  259
苦干实干干细胞  263  
干细胞「山中传奇」启示录  267
一夜神奇狂涨的干细胞公司  273
保存脐带血是政府的责任  276  
苹果掉下来:细胞的自杀基因  281  
迎接细胞治疗新时代  286  
 
医学与社会篇             
临终.人权.KPI  292
非洲医师启示录    295
临终的医学与哲学  302
「自杀协助尊严死」公投的成熟民主      309
拔管的授权.垂死的尊严  316  
是订做「健康宝宝」,不是订做「救人宝宝」  323 
CEO的健康也该透明化  327
贾伯斯的病与死  332
一场生技规范的战争  336  
超人时代的生技魅影  340  
科学界的女神卡卡  346
进化弄人  349
现代提灯女郎  355
雷射医疗船队下南洋  360  
病历电子化的美丽与哀愁  367  
「病历中文化」不应是「全有或全无」  372  
幽门桿菌启示录  378  
美体小舖的大志  382      
同位素.辐射屋.癌  385  
从反核到反反核的勇气与偏见  391  
小心核废料就在你身边  397
数位医疗时代 台湾的机会  403
解决少子化的唯一祕方  409
利用「台湾多样性」特色发展观光  414  
「不法良品」收购中心  420
必麒麟街头的独白  425    
3D台湾  429      
密特朗、杜尔、凯瑞—健康政治伦理学  432     
李显龙、王鼎昌、胡笙—健康、政治与天命  435  
蕾蒂齐雅妃vs.雅子妃  438    
科学.政治.大同  441          
向胡锦涛先生进一言  444     
先从「大麻医药化」做起  447
Let’s Go Dutch  450
 
后记
向台湾的无名英雄世代致敬  456
 
作者小语(下)  462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知性的解放与捆绑 孙大川


  有一种感受先吐为快:阅读陈耀昌医师的杂文,给人轻松、明朗又充满知性解放的愉悦感。这是成长以来,我少有的阅读经验。

  战后的台湾,因着两岸和国际情势的牵扯,对内对外都处在极端扭曲的状态,从思想意识、法政外交、教育文化到历史认知,充满矛盾、压抑和虚伪。一九七○年代初冷战解冻,我们退出联合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力的释放,台湾在动盪中冲撞体制,遂有民主政治的演变:解严、两岸开放、修宪及总统直选。在这一段新的变局中,从中央到地方的频繁选举,是一切改革最重要的推手;但选举背后群众运动的能量,却不完全来自民主的信念,更多来自族群的动员和选票的考量;这便是一九九○年代之后,台湾族群分裂、蓝绿对决、政党恶斗的现实。这些现实反映在媒体和网路上,许多公共议题愈来愈难以有理性辩论的空间。综合言之,一九四五年至今七十年间,无论是前半段或后半段,台湾整体社会环境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处在某种相同的反智氛围中。不需要理性,也不需要辩论,我们简化一切;脑袋只有是非题没有选择题,我们根本没有耐心、兴趣和时间去分析问题。「知识」的力量让渡给被绑架、被操纵的民意,台湾早已成为一个有理说不清的社会。

  陈医师的学思背景和社会实践经历,使他有条件突破此一反智环境。耀昌兄在医学、科技方面的专业名声我早有耳闻,但真正认识他却是在「红衫军」结束之后。那一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表示有人推荐我以社会公正人士的名义,协助监督运动过后剩余捐款的处理。开过一次会,记忆中有施明德、姚立明、许木柱等人;之后,我没有再直接参与工作,后续情况不得而知。不过,因此和陈医师成了好朋友。几次餐叙,发现他交游广阔,深入产官学各界;除医学专业外,他热爱台湾、拥抱群众;曾是民进党员,担任过国大代表;退出民进党后,又成了红党的核心人物。即便如此,政治染缸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非理性、无脑袋的煳涂蛋,相反地,学术和政治参与之经验,引领他跳脱台湾长期以来的反智环境,为我们提供一个健康、可以唿吸、有门、有窗的主体性建构道路。从《生技魅影》、《福尔摩沙三族记》,到今天出版的《岛屿DNA》,耀昌兄一次又一次证明,谦逊的求知热情,使他在政治、社会红尘打滚的种种诱惑中,始终得以保持清醒和自由。

  作为一个杰出的血液科医师,无论自己介入怎样的政治漩涡,对知识的尊重是耀昌兄立论、行动的阿基米德点。他以严格的学术态度,提出骨髓移植、干细胞研究、医疗环境改革以及法医制度、科技部设立等等议题和积极主张,这当中毫无蓝绿的算计。他虽然有强烈的本土认同,却结合史料、大众信仰、民俗传说以及基因密码的对校,证实台湾多元丰富的血脉连结及其延续:从南岛民族、中原汉族、荷兰西班牙人、满族、日本人、阿拉伯人到台湾原住民,陈医师让我们认清所谓四大族群的分法,是何等狭隘、贫乏;台湾主体性论述,可以有更辽阔的视野与胸襟,不必沦为政治意识形态之俘虏。

  这样的族群理解,当然也影响陈医师的台湾史观。在他写《福尔摩沙三族记》的时候,已经展现了他对汉族中心史观的否定。而今,他更借考古学、历史语言学、细菌人类学、人口学等等科学材料,重绘了台湾的地理广度和历史纵深。论及历史人物,他对郑成功情有独钟,还准备写有关于郑氏家族的小说。有趣的是,陈医师以他的医学专业,判定郑成功是刺面自杀的,并从心里分析的角度,指出三太子信仰和郑成功的关系,使我们对这位「民族英雄」悲剧的一生,有更深刻的认识。耀昌兄对台湾文史掌故和历史人物保有高度的兴趣,他看庙、踏查遗址、阅读文献,认为台湾需要建构一个英雄史观,使我们的年轻人能碰触到有血有肉的人格典型。文学与史学的结合,因而成了陈医师写作另一个明显的风格,和他的科学理性竟如此和谐相融、天衣无缝。理解到台湾族群的多元以及错综复杂的历史,陈医师提议可以把「英雄」的想法改一改,建立「台湾感念祠」,他说:

  「只要对台湾社会有大奉献、有大贡献,在『身后』仍被台湾民众长久感动与追念的,不论是哪一国籍(更不论『族群』)、哪一世代,都可以入祠……这些被感念者的事蹟,就可以丰富台湾的历史,滋润台湾人的心灵,更重要的,可以促进台湾的族群融合,提升台湾的幸福。」

  同样主张台湾史的独特性,陈医师和那些政客们的观点何其不同,简直有天壤之别。

  前不久在陈医师宴请的退休餐会上,他谈到未来生活的规划,研究、写作和社会关怀依然是其生命的主轴;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洋溢在整个餐会上,彷彿他又要迈向另一个知性解放之旅。台湾需要这样的胸襟和大气!

推荐序        

「博大精深」看陈耀昌医师 谢金河


  在《财讯》双周刊阅读陈耀昌医师的专栏,是很细腻也是很愉快的享受,因为他总是能从很特殊的角度,提供我们知识的线索。

  从○二年以来,耀昌兄在《财讯》双周刊写专栏,他总能用最浅显的语言透析很深奥的学理内涵。印象最深刻的是二○一○年他在《财讯》发表的〈周杰伦的基因密码〉,我看到这个标题,立刻阅读此文,才知才华洋溢的周杰伦有欧洲血统,还有僵直性嵴椎炎。

  还有一篇是〈赛扬奖投手&干细胞医疗风波〉,我是美国职棒大联盟球迷,看到赛扬奖老投手柯隆(Bartolo Colon)东山再起,本来就感到好奇,这位一九九七年站上大联盟舞台的老投手,○九年手臂多伤,本来以为从此结束投手生涯,后来却从洋基到运动家,到现在落脚大都会,这位一九七三年出生的老投手今年已四十一岁,但投球威力不减,耀昌兄最后揭开谜底是柯隆接受「自体干细胞治疗」。

  耀昌兄担任台大医院血液及肿瘤医师三十多年,是台湾骨髓移植先驱,也是干细胞研究的开拓者。他在《财讯》的专栏中写了很多有关干细胞移植的文章。像是他写的〈干细胞「山中传奇」启示录〉,记录了诺贝尔奖得主山中伸弥把成熟纤维细胞变为类似胚胎干细胞。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耀昌医师也注意生技产业的股价的反应,在台湾生技股还没有狂热之前,他就写了一篇〈一夜神奇狂涨的干细胞公司〉,细数 Osiris 这一家成体干细胞治疗公司,一夜之间狂涨一四五%的传奇。

  干细胞是十分专业且难懂的领域,但耀昌兄总能透过他的神来之笔,把很多专业且难懂的知识,让人一看就懂,这是耀昌兄最大的本事。

  但是更令我惊叹的是耀昌兄对台湾史的精通研究,我看他写〈三太子与郑成功〉,深入探索电音三太子风靡全台,成为「台味」代表。这个「台味」的由来,耀昌兄从十七世纪汉人移民台湾,从闽南文化谈到庙宇信仰,令人拍案称奇。

  这篇文章在二○一○年的《财讯》发表时,我就发现耀昌兄对台湾史用力很深,没想到一年后,他就出版《福尔摩沙三族记》,耀昌兄意外发现他有个荷兰女性的远亲,意外追出一段珍贵的家族史。他还原了十七世纪大航海时代台湾多元种族的互动,他把三个完全不同的家族在台湾的交会及命运,谱成了动人的历史篇章,以一个医师,对台湾的历史用力之深,实在令人敬佩不已。

  我用「博大精深」来形容耀昌兄。首先是他的知识广博,鲜少人能及,除了医学专业,耀昌兄对社会运动关注,对台湾史用力很深,都是他人所不及。耀昌兄身上充满热力,对社会关怀更是热情,除了介入社运政治,人权关怀,耀昌兄在他专业领域,包括骨髓移植,法医制度及干细胞治疗,他都扮演播种先行者角色。

  他这一生活得精彩,这本新书是耀昌兄的作品集,也是他退休之际对自己半生的交代,《财讯》能与耀昌兄结缘,我们十分珍惜,也期待耀昌兄在退休后,优游自在,有更多「惊人」作品发表!

推荐序  
                                                                 
为台湾身世解谜 吴典蓉


  陈耀昌医师喜欢为历史翻案,一本《福尔摩沙三族记》,写活了台湾在大航海时代的精彩故事,在陈医师笔下,台湾不再是个悒郁、悲情的所在,那时还很年轻的福尔摩沙一出场,就活跃于世界史,而且是世界史的要角。

  陈耀昌在晨星晓月陪伴下,写出这些曾被后代政权刻意压抑、后人无心遗忘的史诗篇章,矢志要「为台湾留下历史,为历史记下台湾」。

  如果《福尔摩沙三族记》是抢救我们遗忘的历史,那么,这本《岛屿DNA》,讲的同样是台湾的故事,但我们茫然不知,因为这些是深埋在我们血液中、暗藏在我们的基因密码中的古老故事。

  就像陈耀昌最佩服的作家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本是医学院教授,二十岁就「平行」发展出第二个研究生涯,研究南岛文化,到五十多岁又发展出环境历史的第三种研究领域。

  同样的,陈耀昌医师也「平行」发展出不少研究兴趣,台湾史当然是其一,即使是医学本科,陈耀昌也能悠游越界,从医学横跨到人类学,再辅以历史,一个立体的世界就此卓然成形。

  〈幽门桿菌启示录〉中提到,幽门桿菌的发现,本身就是个医学上有趣的故事,一直到一九七九年,两位澳洲科学家才发现,消化性溃疡是幽门螺旋桿菌造成的,会在家族间传染,这是一大颠覆 ,原来,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传染病,和生活形态,或紧张过劳都没有关系。

  这些我们大都知道了,我们不清楚的是,幽门桿菌造就了「细菌人类学」。因为,六万年前,人类在走出非洲之前就已感染幽门桿菌,两者几乎是相依为命的好朋友,一起迁徙,一面变异,因此人类如何地理分布,幽门桿菌也跟着如何地理分布。

  〈东方有佳人 遗世而独立〉就铺陈出,我们的原住民老祖宗从非洲出走后的大迁徙路线。人类的祖先走出非洲,一支往北向欧洲迁徙 ,另一支则向中亚移动,进入黄河流域,最后这些带有东亚型幽门桿菌的古早人类向东南迁移到了台湾,成为第一批到达台湾的人类。台湾以东,是大海洋,已无陆地路线可以迁徙,于是这些人类定居下来,成为台湾十六族原住民的共同祖先,而台湾也成为东非人类地球大迁徙的陆地终点站。

  上述是他自别人的研究延伸融合而来,更可贵的则是他的原创观点,例如鼻咽癌密码。

  原住民身世解谜,同样的,闽南人也不只是「居住福建南部」的南方汉人,〈鼻咽癌密码〉中提到,全世界八○%的鼻咽癌病人集中在广东、福建、广西及台湾,陈耀昌的推论是,这些都是当年的「百越」之地,二千三百年来,百越民族虽然被汉化而消失了,从风俗、相貌、姓氏都看不出来,但是却留下了一种全世界其他民族都没有的疾病,那就是鼻咽癌。

  陈耀昌认为,鼻咽癌是百越民族的密码,如果此说成立,台湾人的鼻咽癌现象,显示了台湾人的「唐山公」,除了汉族血统,竟然还背负着已经消失的百越血缘。

  更奇妙的是,越南当年也是所谓的百越之南,当现在至少一成五的台湾之子,他们的母亲来自越南时,我们又在另一个时空,碰到另一群背负着百越血统的人。

  陈医师专攻血液学,选择骨髓移植作为终生事业,并完成台湾首例骨髓移植。此一专业领域让他注意到〈台湾人的荷兰基因〉。一九九五年左右,日本的骨髓登录库才募集了差不多六万人,就有七成五的日本人可在耳中找到HLA(人类白血球抗原)相符合者。相较之下,台湾那时骨髓登录库已经将近十万人,但只有六成台湾人可以找到HLA相符的捐髓者。陈耀昌形容,台湾人的血统真的很「混」。

  有趣的是,陈耀昌从医师专业注意到台湾人种血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最终还是回归台湾史,「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孤立封闭的台湾其实只是想像,血液说明了我们不知道的台湾多元故事,《福尔摩沙三族记》也许就是在此视角下诞生。

  从疾病看历史,从一个细胞也可以了解到社会、甚至哲理。老年人得淋巴癌,总可以和平共存一段时间,这是因为成熟的淋巴细胞死得太慢,〈苹果掉下来〉指出,这是人类的「凋亡基因」因突变而失去调控功能,这群「老而不死」的细胞愈积愈多,就成为癌症。而「凋亡基因」的原文 apoptosis,apo 是 apple(苹果)之意; ptosis 则是掉下来(falling); apoptosis 正是「苹果熟了,就掉下来」。

  陈耀昌除了赞叹生物体之神奇,神奇到会在自己的细胞内安装「自杀基因」,他的体悟是,苹果熟了,就掉下来。那么,人老了,就非凋亡不可,这是大自然铁律。但反观现代科技,似乎正逆向而行。

  也许,这正是陈耀昌的老派人文医师风范,虽是研究干细胞治疗的先行者,但「干细胞」系列所收集的专栏,每一篇念玆在玆的就是新科技的伦理命题,也是少数点出干细胞在临床应用有罩门,对社会现况不一定正面的迷思。这些保留意见,在以商业利益导向的一片叫好声中,成了关键的「minority report」。

  〈超人时代的生技魅影〉正是忧心,生医科技已可以让人变成超人,偏偏生医科技专家往往人文素养相对不足,这些也许是电影的最佳素材,但终有一天会造就人类的悲剧,陈耀昌力倡ELSI﹕任何先进科技计画须有三至五%预算用于谈新科技对伦理(Ethical)、法律(Legal)与社会(Social)之影响(Impacts)。

  好一个老派人文医师,这本书诚如陈耀昌所言,是对自己半生的交代;对读者而言,则是一次阅读的享受,就让这位老派医师不带偏见的、带领我们进入另一个台湾世界吧﹗

作者小语(上)
  
  二○一四年五月,台大医院同事告诉我,七月二十六日要帮我办「欢送宴」,我才勐然想到应该在退休之际出版一本书,来作为对自己半生的交代。

  我的中、小学教育,是鼓励学生要当「有志之士」,要能「经世致用」。在大学时代,我的role model 是胡适之、傅斯年这种开创社会新局的播种先行者,或罗素、爱因斯坦那种具真知灼见,对人类社会充满关怀的智者。因此我长久以来,以先行者自勉,期能为台湾医疗或社会开拓新领域,注入新观念。

  我二十五岁服完兵役,进入社会,迄今正好四十年。在学术圈中,我在台湾的骨髓移植、法医制度、干细胞治疗,都扮演了播种先行者的角色;也一本关怀社会的初衷,介入社运政治、人权关怀;更高兴台湾史小说《福尔摩沙三族记》广受好评。回首半生,也算无愧于先人、社会及国家了。有愧的是对家人,付出太不够。

  这本书不同于前辈教授退休时习以出版的自传或论文,而收集了数十篇过去发表于杂志、报章专栏的文章,可说都是我对台湾社会的观察及建言。我自己很喜欢颠覆台湾人血缘及翻案台湾历史的两个单元。在「法医」的单元内,我放进了一些我亲身参与的制定《法医师法》和创立「台大法医学研究所」过程中的文件,应具历史价值。为了 update,我在五个单元之前都新写了引言。

  感谢孙大川、谢金河、吴典蓉为我作序,特别是大川兄与金河兄都是众所皆知的大忙人,真是铭感于心。感谢印刻张老板,愿意在极仓促之中为我出版这本书。也感谢《财讯》曾嬿卿、《非凡新闻e周刊》李美惠,让我可以在财经杂志专栏不限题材,天马行空。最后感谢十多年来的两位助理陈佳慧与廖祺财,总能在最后一分钟帮我把文稿搞定。

作者小语(下)

  本来希望这本书在我退休前出版,但我对文字的龟毛,「一书既出,驷马难追」,三挑四改之后,就拖了下来。

  过去半年的退休日子,并不比退休前空闲,反而觉得摆脱了 full time job 之后,时间更有弹性,有更多的梦想待开发完成。再回想到二○一三年那一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抗癌日子,更感谢上苍能重赐我健康的身体,希望在未来七至十年之间能完成两大心愿:

  一、身为医者,希望能自对病人的「一对一治疗」,进入「一对众制药」。我很幸运,在临退休之际,与林泰元老师共同研发的胎盘干细胞专利,可望获得青睐,完成「技术转移」。更希望不负期待,更进一步与技转公司共同打拚,成功制造出台湾第一个有品牌「细胞药物产品」(cell medicine product)。一则医更多的病,救更多的人﹔二则为台湾的「细胞治疗」产业创立新局,进入国际。

  二、继《福尔摩沙三族记》之后,希望能完成「台湾命运三部曲」,以台湾原住民与外来民族的互动为主题。第一部是与西方人,第二部与日本人,第三部与清廷。退休后,有空就写第一部《傀儡花》,已完成粗稿。希望二○一五年能顺利推出。

  先大胆说出这两大心愿,以示破釜沉舟之心,鞭策自己完成。

图书试读

周杰伦的基因密码

台湾的小天王周杰伦当年不用当兵,因为他患有「僵直性嵴椎炎」。换句话说,他年纪轻轻的,就「龙骨」发炎。因此,别看他又唱又跳又拍电影,他应该是寡人有疾,寡人背痛。然而,这个诊断书也洩漏了一个天机。首先,他应该有个 HLA-B27 基因,因为 HLA-B27 几乎是诊断僵直性嵴椎炎的唯一标准。其次,我大胆臆测他的祖先中有白人或原住民血统,因为他出身淡水。这一带在十七世纪前期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前后统治了三十多年,荷兰人建有安东尼堡(今红毛城),长期驻有军队。
 
HLA-B2705 亚型,来自欧洲
HLA-B27 最特别的是它与某些自体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特别是僵直性嵴椎炎。这种病并不多见,而有这个病的人,绝大多数带有 HLA-B27 基因;然而带有 B27 基因的,却又不一定会出现僵直性嵴椎炎。

在〈台湾人的荷兰基因〉一文,我提到西欧及北欧白种人(包括荷兰)约有七至八%带有HLA-B27,高于亚洲黄种人的二%。而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岛语族玻里尼西亚种,HLA-B27 的分布倒是在各亚族之间颇有出入,西部平埔如巴宰海、西拉雅甚高(七至一一%),高山原住民如阿美族等则低(一至二%)。至于台湾系汉人带有 HLA-B27 基因者在五%左右,明显高于一般亚洲人及中国汉人(二%左右)。

大约在二○○○年左右,医界又发展出新的解析方法,可以把 HLA-B27 再细分成 2701 至2710 十种亚型。其中之 B-2705 及 B-2704 亚型,与僵直性嵴椎炎相关。有趣的发现是,欧洲白人几乎都是 2705 亚型,而 2704 亚型则最常出现于南岛语族,但也在亚洲藏人出现。

HLA-B2705 亚型可说是西方型。在荷兰、比利时有七至八%,愈向东或向南逐渐减少,例如芬兰六.一%、克罗埃西亚三.七%、法国东南二.三%、保加利亚一.八%,其他如北印度因属亚利安种,故亦为 B2705。意外的是,阿拉斯加 Yupik 及印地安人虽然应该是起源于亚洲,却反而 HLA-B2705 的阳性率高达一一.五及八.六%。

HLA-B2704 亚型可说是东方型。自欧洲进入亚洲后,就由 2705 亚型独大渐渐变为 2704 亚型独大。全世界 2704 型最多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 Karimui 高地住民,达二二.五%。台湾原住民包括巴宰海(一○.九%)与西拉雅人(六.九%)也属高比率,其他西藏人(七%)、汉人(一至二%)、代表古代百越的广东人(二%)、泰国人(二%)、菲律宾原住民(一%)、中国内蒙(一.五%),都是 B2704 亚型,显然 HLA-B2704 是属于东方人的基因,但分布甚为特殊。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岛屿DNA》,我以为会是一部讲述某个具体海岛地理风貌、动植物多样性的科普读物,或者是一部聚焦海岛居民生活习俗、文化传承的社会学著作。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炼金术士,将看似零散的岛屿元素——那些孤悬海外的土地,独特的生物群落,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时间淘洗过的文化碎片——巧妙地熔铸在一起,提炼出一种更为抽象、更为普遍的精神内核。我开始猜测,作者可能是在用“岛屿”作为一种隐喻,去探讨人类文明在独立、封闭环境下的演化轨迹,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独特的生存智慧和思维模式。书中描写的那些在与世隔绝中形成的奇特生物,或是那些在有限资源下发展出的别具一格的社会结构,都让我联想到我们自身在面对限制时所激发的创造力。这种从微观的岛屿视角切入,却最终指向宏观的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方式,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在这些看似遥远的岛屿故事中,找到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共鸣点,又将如何通过这种“DNA”式的解读,揭示出隐藏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深处的普遍规律。

评分

收到《岛屿DNA》这本书,我第一时间的联想便是“生命在边缘的绽放”。我开始想象,书里可能描绘的是那些被广阔海洋环绕的孤岛,这些地理上的“边缘”,往往孕育出最“独特”的生命。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那些在隔离环境中,独自演化出的奇特动植物,它们身上可能携带着某种“遗传密码”,在漫长的岁月里,书写着只属于它们自己的生命故事。我猜想,作者或许是在用“DNA”这个概念,来解读这些岛屿上的生命现象,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遗传物质,更是一种深层的、不可磨灭的“印记”。这种印记,可能也体现在岛屿居民的文化、习俗乃至思维方式上。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揭示,这些与世隔绝的社群,是如何在独特的环境下,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存哲学和价值观念,他们的“DNA”是如何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是一场关于“隔离”与“演化”的深刻探索,一场关于“特立独行”的生命赞歌。

评分

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试图从《岛屿DNA》中寻找关于“独立性”和“独特性”的哲学思考。我的第一反应是,岛屿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物理上的隔离,这种隔离是否会孕育出截然不同的生物演化路径,亦或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发展模式?我开始推测,作者或许是在用岛屿作为例证,来探讨“基因”在决定生物特征上的作用,并将其延伸至文化和社会的“基因”,即那些代代相传、不可磨灭的特质。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分析一些岛屿特有的生物,它们的起源、变异以及在孤立环境下形成的独特适应性。同时,我也期待着,作者能将这种“DNA”的概念,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研究上。例如,某些岛屿居民独特的语言、宗教信仰、社会组织形式,是否也能被视为一种“文化DNA”,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不断复制、演化,最终形成一种难以被轻易改变的独特文化。这种将生物学概念类比于社会文化现象的尝试,在我看来,无疑是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微观的“DNA”碎片,串联起来,构建出一种关于生命、演化和文化的大图景。

评分

当我翻开《岛屿DNA》时,我预设的阅读体验是进入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地理空间,想象着那里碧海蓝天,奇花异草,或是古老的传说和淳朴的民风。我甚至开始脑补那些书中可能会描绘的,世代居住在岛屿上的人们,他们如何与大海为伴,如何适应独特的自然环境,他们的生活节奏,他们的节日庆典,他们的口头禅和民间故事。我期待着书中能有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海风的吹拂,聆听海浪的拍打,甚至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带领我穿越不同的岛屿,从马达加斯加的狐猴,到加拉帕戈斯的巨龟,再到某个鲜为人知的太平洋小岛上奇特的部落文化。我希望书中能充满细节,那些关于植物的形态,动物的行为,以及人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细节。我想象着,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我不仅能了解到一些地理和生物知识,更能从中体会到生命在不同环境下的顽强与多样,以及人类在适应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韧性。

评分

在我拿到《岛屿DNA》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关于“孤立”与“创造”的画面。我设想,作者可能是在通过描绘那些地理位置偏远、与大陆隔绝的岛屿,来探讨“限制”是如何激发“潜能”的。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讲述一些在岛屿上发现的,独一无二的动植物物种,它们是如何在长期的隔离中,演化出与大陆物种截然不同的特征,这种“特立独行”是否正是生命适应环境的极致体现?更让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否会将这种思路延伸到人类文明的范畴。那些在岛屿上建立起独特社会体系、发展出别样文化的人类社群,他们的生存智慧,他们的社会结构,他们的艺术表达,是否也是在“限制”的环境下,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那些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案,那些在有限资源下,人们如何巧妙地设计生活,如何维系社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这种从“孤立”的地理空间,到“独特”的生命形态,再到“创新”的文化实践的逻辑链条,无疑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