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铭读吴文藻、费孝通:中华民族理论之解读

王铭铭读吴文藻、费孝通:中华民族理论之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吴文藻
  • 费孝通
  • 中华民族
  • 民族理论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历史学
  • 王铭铭
  • 学术著作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甚么要谈「民族」? 费孝通将20 世纪概括为「世界范围的战国时代」,以强调过去一百年中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与国家对等性观念的强化,乃至国际冲突加剧的历史趋势。而早在1942 年,他的老师吴文藻就曾大胆指出「中国应与整个欧洲来比,才能明了中国文化悠久的意义」,并试图以民族与国家关系的不对称性来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分析中央与区域独立性之间的关系。

  本书作者王铭铭通过梳理吴文藻、费孝通的民族思想,强调中国是一个超民族、超社会的大体系,我们不应陷于以单一民族国家构成「新战国」的思维范式,而应回归到吴文藻、费孝通时代的宽阔视野,重新思考「民族」、「国家」、「世界」之间的关系,寻找中国这个超民族的大体系得以运转的机制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铭铭


  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兼任新疆「天山学者」特聘教授。曾在巴黎、芝加哥、大坂、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于2006 年创办《中国人类学评论》杂志,担任主编。主要着作包括《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1998)、Grassroots Charisma(合着,2001)、《无处非中》(2003)、《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2005)、《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2008)、Empire and Local Worlds(2009)、《人生史与人类学》(2010)、The West As the Other( 2014 ),以及多篇重要学术论文等。

图书目录

讲稿
第一讲 吴文藻与他的〈民族与国家〉 3
第二讲 费孝通与他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37

文本
民族与国家 吴文藻 85
边政学发凡 吴文藻 113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 143

附录
建议阅读书目 203
慢下来,静下来(总序) 甘阳 205
中国文化论坛简介 209
中国文化论坛理事会构成 213

图书序言

慢下来,静下来
「经典通识讲稿」原序
甘阳


  中国文化论坛在2005年于北京香山饭店召开的首届论坛曾以「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为主题,对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现状以及开展通识教育的可行性作了广泛的讨论。那次会上许多学者专家初步达成的共识认为,我国大学的本科教育应该大力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而通识教育的开展则应该首先着重建设「核心课程」,特别是「中外经典文本研读」核心课程。在此共识基础上,中国文化论坛委託我从2007年暑期开始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汕头大学等合作开办了每年一次的「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讲习班的具体方式为每次请若干资深教师细读讲解若干经典文本,每天上午授课3课时,下午授课3课时,学员除必须参加上午和下午的课程外,还要求参加至少两次小班讨论(晚上)。目前这个纯粹公益性的讲习班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年,每次接受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正式学员二百人,加上旁听的人数常达四百人以上,对于传播推广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这套丛书以讲习班部分教师的讲稿为基础,同时接受其他优秀的通识讲稿,目的即在让更多读书人分享通识教育的成果。我愿借此机会感谢这些热心通识教育事业的教师,感谢为历届讲习班提供教学场地和行政后勤支持的大学领导和同事,更要感谢参加历届讲习班的数以千计的学员。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大学领导、大学教师和本科生、研究生的理解与支持,幸运的是,现在这样的支持者正越来越多。

  需要说明,中外经典文本细读当然不是通识教育的全部,而只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我们之所以特别注重这个方面,说到底是希望重新树立认真读书的风气。

  经典阅读的第一个要求是:Slowdown!(「慢下来!」)而不是快餐式阅读。我相信,当今教育的最大敌人就是弥漫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而通识教育就其植根于古典自由教育理念而言,首先必须提倡慢下来,静下来,克服现代人的浮躁气和功利心。许多历史悠久的欧美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之所以今天仍然要求必修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并不是旨在把所有学生培养成古典学家,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些并无实用性的古典语言让学生慢下来,静下来,从而成为能自由思考的自由人。

  我想对所有的大学生说︰大学四年,慌甚么?毛甚么?急甚么?慢下来,静下来,开开心心读点书!

2012年六一儿童节

图书试读

讲稿
 
本讲稿根据王铭铭先生在2009年7月中国文化论坛「第三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第一讲吴文藻与他的〈民族与国家〉
 
(一)
 
吴文藻这个名字,各位不一定熟悉,而对他的学生费孝通,大家肯定熟悉得多。若是细读吴文藻和费孝通的着作,你会发现,费孝通对吴文藻的「超越」,主要是经验研究上的,在观念上,却不是那么显然,在两者之间,更多是一种继承性的关系。
 
这两天,我们有六个小时,我会讲讲吴先生与费先生这两个人的一些共通的想法。我们可借此机会来看看两位前辈如何思考所谓「民族问题」。
 
(二)
 
为甚么要谈「民族」?「民族」这两个字,对于吴文藻和费孝通到底意味着甚么?费孝通的一句话,能起画龙点睛的说明作用。费先生在1989年的一个会上(21世纪婴幼儿教育与发展国际会议)作了一个报告,他的报告题目是〈从小培养21世纪的人〉,报告里有这样一句话:「20世纪是世界范围的战国时代。」1这句话是我们为甚么要讲「民族」的一个理由。所谓「战国时代」,对我们中国来说,就是没有大一统,诸侯自立为王,而且争着当「王中王」。每一个王都会想,我所管辖的范围是非常神圣、不容侵犯的,你若侵犯就是对我荣誉的污蔑。并且,因为是「战国」,所以王根据武力来扩张也成为正当之事。至少是从神话学的意义上,「战国」之前的天下是大家的信仰,但「战国」时,人们满足于把国家当作力量和信仰的最高单位。在天下时代,人们认为世界是由三个层次组成的:家、国、天下。国之外还有天下。到了战国时代,天下这个大格局就沦落了。为甚么费孝通先生说20世纪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国时代」呢?这当然是一种形容,不过它却是一种贴切的形容,对我们思考古今都有启发。
 
回过头去看,20世纪经过了几个阶段,都跟每个民族想获得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有关,而且对这种主权的景仰往往导致国家之间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由盟国制定了世界秩序的纲要,欲求使之成为世界政治准则,他们在制定这个纲要的时候,强调了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由成为一个国家。可是,到1960年代,问题就出现了。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