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气祐新庄:新庄地区土地公庙访查实录

福气祐新庄:新庄地区土地公庙访查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新庄地区
  • 土地公庙
  • 民俗信仰
  • 地方史
  • 台湾宗教
  • 庙宇研究
  • 口述历史
  • 文化人类学
  • 福气祐新庄
  • 新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介绍新北市新庄区45间土地公庙
尘封的记忆与地方的脉络:一座城市的生命史诗 书名: 繁华落尽,乡音犹存:艋舺早期街巷聚落的变迁与记忆 作者: 王文清 出版社: 台湾地方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份: 民国一百零三年(2014年)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单一宗教信仰的考察,而是以台湾北部早期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与移民熔炉——艋舺(今台北市万华区)为核心研究对象,深入挖掘自清代中后期至日治初期,此地复杂而多元的街巷聚落结构如何形成、演变,并最终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定型或消逝的过程。 《繁华落尽,乡音犹存》旨在重建一幅关于艋舺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它关注的焦点在于“人”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建立起生存秩序、商业网络、社会互动模式,以及这些空间如何承载了不同族群(如泉州府晋江、同安移民,以及后期的客家族群和外省移民)的记忆与认同。全书以严谨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爬梳为基础,辅以大量的口述历史访谈记录,力求还原一个有温度、有层次的早期艋舺。 本书的叙事脉络,是从艋舺最早期的渡口(艋舺口)开始,沿着河流(艋舺溪)的走向,逐步剖析各个主要街道——如贵德街、广州街、环河快速道路周边区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转换。作者认为,理解艋舺的变迁,关键在于理解其作为“商业转运站”与“生活聚落”的双重身份如何在空间上进行角力与共存。 第一部分:河流、港口与初始聚落的奠基 本书的开篇部分,详细考证了艋舺作为台北盆地重要对外贸易门户的地理优势。通过对清代漕运记录、海关数据的比对分析,作者描绘了艋舺港口初期繁荣的景象。 港埠的兴衰逻辑: 探讨了艋舺港区如何从浅滩码头发展成为能够停泊中型帆船的商业枢纽。重点分析了早期移民抵达后,如何依循水路优势,选择在特定的岸边建立临时或半永久性的住所。 “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形成: 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比较了艋舺与其他早期台湾港口城市在人口结构、资本积累速度上的差异。作者指出,艋舺的快速崛起,与其对周边农业腹地的垄断性贸易地位密切相关。 早期街屋的形态学分析: 基于现存较早期的建筑图籍和残存的旧照片,本书重构了清代晚期艋舺主要街道(如八甲町周边)的店屋建筑特征,包括其天井设计、木构架技术,以及临街铺面与后巷生活的空间关系。 第二部分:街巷间的社会网络与行业垂直分化 本书的核心研究在于剖析艋舺社会如何通过地理空间的分化,来组织其复杂的商业与生活活动。作者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不同行业聚集形成的“行口”现象。 商业中心的轴线转移: 详述了艋舺商业活动如何从最初的临水区域,逐步向内陆的“大稻埕”(虽然大稻埕另有专著,但本书将其视为艋舺外溢效应的一部分)和艋舺自身的核心商业街(如贵德街与长州街一带)迁移的过程。这种迁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水患的威胁、政府规制的介入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出现。 行业聚落的形成与互动: 详细描述了如南北货、制药、船舶修造等行业在特定街巷的集中布局。例如,对特定宗族(如泉州同安籍的特定家族)如何垄断某一行业,并利用其血缘关系建立起稳固的商业壁垒进行了深入分析。 庙宇周边的公共性空间: 与其他侧重单一信仰的著作不同,本书将庙宇视为社区的“非正式行政中心”和“商业集散地”。通过考察如龙山寺周边摊贩的分布图,揭示了宗教活动如何与日常经济生活紧密交织,形成特定的“庙口经济”。 第三部分:记忆的叠压与空间的重塑 进入日治时期后,随着都市计划的推行和现代交通系统的介入,艋舺的传统格局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本部分着重探讨了空间记忆的断裂与重塑。 “新式”街道的入侵: 记录了日人推行市区改正(如兴建新的道路、设立新的官署)对原有街巷肌理造成的物理性切割。对比了日治初期绘制的地图与战后台湾的街景,清晰展示了传统街廓的消失速度。 口述历史的重建工作: 收集了大量居住在万华区六十年以上的长者对“消失的景象”的回忆。这些口述资料包括:对某些被拆除的旧式民宅内部结构的描述、对过去特定时间点(如庙会、收成期)市集声音与气味的记忆。这些细节构成了冰冷的历史文献之外的“地方体感”。 功能置换下的文化韧性: 研究了在物理空间被改造后,原有的社会功能和地方认同是如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戏曲、特定节庆习俗)或空间中的“微观遗迹”(如不易被拆除的石板路、遗留的古井标记)得以延续的。 结语:逝去的商业帝国与留存的社区灵魂 本书最终指出,艋舺的演变史,是台湾早期城市发展中,商业资本、移民文化与殖民现代化力量相互作用的缩影。它警示读者,城市的发展往往以牺牲原有的生活尺度和社区连续性为代价。 《繁华落尽,乡音犹存》的价值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细致地还原到了每一条街道、每一间老店的门楣之下,提醒我们,那些被快速遗忘的“地方”,才是构成一个城市真正灵魂的基石。本书适合对台湾都市史、社会地理学、以及地方文史研究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和研究人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江铭


  1. 2013担任行政院劳工委员会职业训练局大台南宗教服务职业工会举办「民俗艺阵培训班」八家将类别学科讲师
  2. 2013担任新北市三重社区大学举办「2013三重艺文祭全国神将创艺大赛」评审
  3. 2012担任屏东慈凤宫主办阿猴妈祖文化季八家将、官将首观摩比赛裁判长(8)
  4. 2011担任屏东慈凤宫主办阿猴妈祖文化季八家将、官将首观摩比赛裁判长(7)
  5. 2010担任屏东慈凤宫主办阿猴妈祖文化季八家将、官将首观摩比赛裁判长(6)
  6. 2009担任屏东慈凤宫主办阿猴妈祖文化季八家将、官将首观摩比赛裁判长(5)
  7. 2008担任屏东慈凤宫主办阿猴妈祖文化季八家将、官将首观摩比赛裁判长(4)
  8. 2008担任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主办「台湾阵头艺术—官将首汇演」活动副主持人兼执行总监
  9. 2007担任屏东慈凤宫主办阿猴妈祖文化季八家将、官将首观摩比赛裁判长(3)
  10. 2006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大百科网路版词条撰写计画—民俗类」谘询委员
  11. 2006担任屏东慈凤宫主办阿猴妈祖文化季八家将、官将首观摩比赛裁判长(2)
  12. 2006担任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举办台北艺阵嘉年华系列活动协同主持人
  13. 2005承办「总统府地方文化展---台北县文化展」芦洲神将展演活动
  14. 2005担任行政院体委会主办青少年活力擂台赛---民俗文化体育创意竞赛评审
  15. 2005协助台北县政府文化局举办台北县宗教艺术节「文采昌茂魁星高照」活动
  16. 2004担任屏东慈凤宫主办阿猴妈祖文化季八家将、官将首观摩比赛裁判长(1)
  17. 2003协助台北县政府文化局举办台北县宗教艺术节「昭忠褒义赞关帝」活动
  18. 2002协助台北县政府文化局举办台北县宗教艺术节「法鼓雷音妈祖情」活动
  19. 2001协助台北县政府文化局举办台北县宗教艺术节「新庄大热闹—天将神兵」活动
  20. 1999台北永和社区大学「庙会文化与艺阵研究」民俗课程讲师
  21. 1995台北县中和市举办家将研习营
  22. 1989十月成立【采风民俗学会】
  23. 1967出生于台北县中和乡

  ☆ 主持研究计划专案
  1. 2013.5~2014.4   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台南佳里吉和堂八家将团及其衍派调查研究》
  2. 2013.5~2013.11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福气旺板桥──板桥地区土地公庙访查实录》
  3. 2012.5~2013.4   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台湾家将团种类之调查研究》
  4. 2011.5~2012.5   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大溪神将之调查研究──以桃园县大溪镇地区为范畴》
  5. 2011.5~2011.11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福气兴中和──中和地区土地公庙访查实录》
  6. 2009.5~2010.4   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台湾家将脸谱艺术──官将首卷之调查研究与出版》
  7. 2008.5~2008.11  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台湾家将脸谱艺术──八家将卷之调查研究与出版》
  8. 2008.5~2009.3  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兰阳神将之调查研究──以溪北地区五乡镇为范畴》
  9. 2006.5~2007.4  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兰阳神将之调查研究──以溪南地区六乡镇为主》
  10. 2006.5~2006.12  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冠友一家之调查研究──以三重冠友忠义堂及冠友一家交谊进庙之发展脉络为主》
  11. 2004.5~2005.9  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八将之调查研究──以台北市鲲溟八将团和万华青山宫八将团及其繁衍之阵团为主》
  12. 2004.5~2004.12  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芦洲神将之调查研究》
  13. 2002.1~2002.12  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新庄官将首研究》
  14. 2000.7~2001.6  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台湾家将阵团传系之调查研究──以嘉南地区重要传系为主》

  ☆ 出版着作---图书作品:
  1. 2013 《福气旺板桥—板桥地区土地公庙访查实录》 台北:石渠出版社ISBN 978-986-81870-6-1
  2. 2011 《福气兴中和—中和地区土地公庙访查实录》 台北:石渠出版社ISBN-978-986-81870-4-7
  3. 2010 《台湾家将脸谱艺术—官将首卷》 台北:石渠出版社ISBN-978-986-81870-3-0
  4. 2008 《台湾家将脸谱艺术—八家将卷》 台北:石渠出版社ISBN-978-986-81870-2-3
  5. 2006c《冠友一家》─下册 冠友交谊境庙卷 台北:石渠出版社ISBN-978-986-81870-1-6
  6. 2006b《冠友一家》─上册 冠友忠义本堂卷 台北:石渠出版社ISBN-978-986-81870-1-6     
  7. 2006a《板桥慈惠宫妈祖庙庆祝建庙一五一週年嘉年华纪念专辑》台北:板桥慈惠宫妈祖庙第五届管委会  ISBN-957-41-3435-0     
  8. 2005 《八将》 台北:石渠出版社  ISBN-986-81870-0-1     
  9. 2004b《芦洲神将》─下册 神将艺术赏析卷 台北:唐山出版社ISBN-986-7748-69-7
  10. 2004a《芦洲神将》─上册 神将文化阅览卷 台北:唐山出版社ISBN-986-7748-68-9     
  11. 2002 《官将首》─唯一发源于台北县的家将艺阵 台北:唐山出版社ISBN-986-7748-00-X
  12. 2002 《家将》─嘉义地区重要传系之调查与分析 台北:财团法人绿色旅行文教基金会编印ISBN-986-80203-0-1

  ☆ 出版着作---文章发表:
  1. 2013「台湾阵头文化-以新竹市为例」《台湾源流》第62/63期(页:103~113)新竹:台湾省姓氏研究学会
  2. 2012「家将概说-浅谈东港家将」《台湾民俗仪式祭典-东港迎王平安祭》(页:61~105)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中心
  3. 2011「台湾与虎信仰相关之艺阵」《新虎相传2011─新港导览解说营》(页:22~58)嘉义 :财团法人台湾省嘉义县新港奉天宫
  4. 2010「台湾庙会文化面面观」《新庙会祭拜论坛》(页:71~101)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5. 2010「台湾家将脸谱下的奥秘」《刺青极限》5月号(页:14~23)台北:聚络创意先行有限公司 ISSN4-712558-51001-1
  6. 2008「侍卫神祇信仰-以台北霞海城隍庙为例」《心镜宗教季刊》第19期(页:354~36)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ISSN-1812-5344
  7. 2007「神将工艺艺术」《北县文化》第96期(页:57~71)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8. 2007「神将的故乡『芦洲神将』文化浅释」《北县文化》第93期(页:53~63)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9. 2007「中和烘炉地土地公信仰探寻」《北县文化》第92期(页:87~93)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10. 2007「冠友一家 艺阵大家庭」《道教月刊》第14期〈页:48~49〉台北:楼关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1. 2007「民俗艺阵领航员-『冠友一家』王文冠」《传艺》双月刋 第68期(页:43~46)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ISSN-1680-1490
  12. 2006「八将阵头艺术」《心镜宗教季刊》第8期(页:24~32)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ISSN-1812-5344
  13. 2005「驱邪除煞话家将-消灾解厄的宗教阵头」《心镜宗教季刊》第5期(页:18~20)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ISSN-1812-5344
  14. 2004「争奇斗艳展神气-台湾家将服饰」《传统艺术》第49期(页:43~46)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ISSN-1680-1490-49
  15. 2003「寺庙内宝藏─民间家将服饰配件的收藏」《传统艺术》第30期(页:36~39)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ISSN-1680-1490-30
  16. 2003「民间艺阵表演团队介绍」、「<武动人心>武舞、武术表演团队介绍」、《昭忠褒义赞关帝/2003台北县宗教艺术节》(页:90~133、148~149)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17. 2002「领令上马,护驾绥境─台湾嘉义地区家将之舞」《传统艺术》第22期(页:11~13)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ISSN-1680-1490-22
  18. 2002「妈祖作客祈褔活动参与宫、庙介绍」、「妈祖文物展」、「民间阵头队介绍」《法鼓雷音妈祖情/2002台北县宗教艺术节》(页:39~65、86~92、100~121)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19. 2002「关渡花灯庆元宵」<文化快递>第22期(页:14)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20. 2001「艋舺迎青山王记实」<文化快递>第20期(页:14)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21. 2001「盂兰济施话中元」<文化快递>第16期(页:14)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22. 2001「大稻埕霞海城隍祭」<文化快递>第13期(页:14)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23. 2001「神秘与威严」《新庄大热闹/2001台北县宗教艺术节》(页:21~105)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24. 2001「台湾传统艺阵-家将概论」《北县文化》第69期(页:68~87)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25. 1999「浅谈官将首」《话说新港-88年解说新港活动手册》(页:29~36)嘉义:财团法人嘉义县新港奉天宫
  26. 1996「将神人钦四方名---浅谈官将首」《北县文化》第48期(页:42~52)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 重要作品---折页:
  1. 2012(台北紫微天后宫)沿革简介 台北:台北紫微天后宫发行

图书目录

文化局长序……………………………………………………2
自序……………………………………………………………3
作者简介………………………………………………………4
目录……………………………………………………………14
新庄土地公庙的信仰概况……………………………………16

兴直区
1 文德里 新庄福德祠………………………………………34
2 兴汉里 兴汉福德宫………………………………………38
3 兴汉里 潮江寺福德祠……………………………………42
4 全安里 全安宫……………………………………………46
5 海山里 海山里福德宫……………………………………50
6 海山里 福祠……………………………………………54
7 忠孝里 慈福宫……………………………………………58

中港区
8 恆安里 中港福德祠………………………………………64
9 中港里 中港厝俊贤宫……………………………………68
10 中隆里 中港福德宫………………………………………72
11 中华里 福德宫……………………………………………76
12 立泰里 福泰宫……………………………………………80

头前区
13 福基里 头前庄福德宫……………………………………86
14 头前里 福成宫……………………………………………90
15 福兴里 兴珍宫……………………………………………94
16 思源里 平安公庙…………………………………………98
17 文明里 英灵祠附属福德宫………………………………102

福营区
18 福营里 营盘福德宫………………………………………108
19 福营里 桥头仔福德宫……………………………………112
20 国泰里 国泰宫……………………………………………116
21 裕民里 富裕福德宫………………………………………120
22 琼林里 琼林庆临宫………………………………………124
23 丰年里 丰年福德宫………………………………………128
24 泰丰里 集善堂附属福德祠………………………………132
25 丹凤里 寿山宫……………………………………………136
26 丹凤里 寿山路福德宫……………………………………140
27 丹凤里 水源地土地公庙…………………………………144
28 丹凤里 樟脑寮土地公庙…………………………………148
29 丹凤里 牡丹心福德宫……………………………………152
30 丹凤里 凤德宫……………………………………………156
31 丹凤里 天祥福德宫………………………………………160
32 丹凤里 十八份冢福德祠…………………………………164
33 丹凤里 新庄生命纪念馆福德正神………………………168
34 双凤里 天泉福安宫………………………………………172
35 双凤里 双凤福德宫………………………………………176
36 双凤里 福正宫……………………………………………180
37 合凤里 双凤宫……………………………………………184
38 祥凤里 福德宫……………………………………………188
39 龙福里 福德宫石头公……………………………………192
40 龙凤里 合兴宫……………………………………………196

后西区
41 南港里 后港福德宫………………………………………202
42 龙安里 圳岸脚福安宫……………………………………206
43 西盛里 旧西盛福德宫……………………………………210
44 西盛里 西盛福德宫………………………………………214
45 光华里 西盛庄福德宫……………………………………218
参考书目………………………………………………………222
版权页…………………………………………………………224

图书序言

自序

  「土地公」又称为「福德正神」,在台湾的民间信仰神祇中是最多人崇拜的神祇,自从明末清初中国汉人开始移民入垦台湾之后,土地公的信仰便随着先民的足迹遍及山林阡陌间,又因不论是漳、泉乃至于粤籍移民都咸认「土地公」具有护庄赐财之神职,所以也就不分族群地在田畴边、溪崁处、墓冢区或是山林小径上各自建造不同属性的土地公庙,缘于此,土地公庙的数量当凌驾其他神祇之上,进而成为全国最多信徒崇奉,筹建的祠庙也最多的信仰神祇。

  「新庄」原是平埔族武朥湾社社域的一部分,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因地震造成地层下陷而形成康熙台北湖,同时亦造就了新庄成为地广土沃及天然良港的发展契机,也因此吸引了陈赖章及胡焯猷等垦户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后陆续鸠众来垦,并在清雍正年间建造「新庄慈祐宫」,迨至清干隆十三年(1748)即已有「重修广福宫前土地祠」之文献记载,由此可知新庄之开发史已历三百年光景。

  如上所述,在新庄的开发史上随着先民们的落地归根,在各垦殖庄头都建有土地公庙已应春祈秋报叇里釂香,如:创建于清干隆时期的「新庄福德祠」、「海山里福德宫」、「全安宫」、「慈福宫」、「中港福德宫」、「琼林庆临宫」、「合兴宫」……等,以及创建于清道光年间的「西盛庄福德宫」等,都是在清代即已建庙崇祀「福德正神」之众多实例,这也显现出新庄子民对于「福德正神」的信仰依赖远超过其他神祇。

  新庄对于我而言并不陌生,在民国九十二年至九十六年间因协助台北县政府文化局筹办「台北县宗教艺术节」时即与新庄的各大寺庙多有联系,其后又因调查研究及出版拙作《官将首》及《台湾家将脸谱艺术─官将首卷》而常于官将首团的发源地─「新庄地藏庵」收集史料,缘于此,新庄区对我而言是个民间信仰的大宝库,所以在筹划「新北市土地公信仰」丛书时,即将新庄区规划于继中和区及板桥区之后的第三个研究出版区域,并以《福气祐新庄─新庄地区土地公庙访查实录》为此专书之书名。

  由于我并非新庄在地人氏,所以在为期半年的调查研究期间还是会遭遇许多旧地名范围或是土地公庙的不易寻访等困境,所以本书能顺利调查完毕并付梓出版首先得感谢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指导,再者也感谢新庄当地所有四十五座土地公庙的报导人,以及新北市市议员蒋根煌的指导,此外陈圆光、简明德、张家精、林长川、陈敬波、林秋福、萧丰裕、卢瑞发等里长的协助也功不可没。最值得一提的是头前国小前校长蔡尊干耆宿不仅博学多闻,且精通地方事志,其不揣鄙陋教言时颁地再三为我解说清代及日治时期新庄辖属十二庄的旧地名及管辖范围,让我在付梓前夕能作为最重要的结案依据,另外「新庄地藏庵」林俊德主任委员为我详说兴直街一至九保的区域范围,亦让我受益匪浅,在此一併鞠躬申谢受教了。此外也得感谢耆老杨禄、钟文盛、连正文的陪同引路寻庙亦使得研究成果事半功倍,幸亏了这些在地长官耆老们的拨冗协助,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其功居阙伟。

  每次拙作出版时,书画大师韦逸丞老师都爰例为新书封面题字,以及好友刘能明兄(大明)专程为本书拍摄封面照片等亦都铭感五内,勿勿付梓,谬误难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正,则感幸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福气祐新庄:新庄地区土地公庙访查实录》所呈现的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地方的魅力,往往蕴藏在那些最平凡、最日常的角落里。我原本以为土地公庙只是一个简单的祭祀场所,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它们在新庄地区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精神寄托的符号,更是社区历史的见证者,是当地居民情感联系的纽带。作者的调查细致入微,不仅仅是记录了庙宇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沿革,更深入地挖掘了围绕这些庙宇而生的各种民间传说、节庆活动,以及信众们与土地公之间的独特互动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土地公庙的案例分析,它们各自的特色和故事,都为我们勾勒出了新庄地区多元而丰富的民间信仰图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飞速发展的现代都市中,传统信仰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且与时俱进,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文化研究,读起来既有启发性,又让人倍感亲切。

评分

这本《福气祐新庄:新庄地区土地公庙访查实录》真的让我对新庄这个地方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新庄只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都市区,没想到它背后承载着如此深厚的人文历史和信仰文化。从书中,我看到了土地公庙在新庄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们不仅仅是祈福祭祀的场所,更是社区情感的凝聚点,是邻里之间交流互动的空间。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温情,将每一座土地公庙的故事都娓娓道来,仿佛我亲身走进了那些古老的庙宇,感受着香火的缭绕和岁月的沉淀。书中关于土地公信仰的起源、演变以及在新庄地区的具体体现,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这个对民间信仰了解不深的人也能 readily 吸收。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以及那些默默守护着一方水土的土地公,都让我对“福气”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原来它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身边,体现在每一次的守护和每一次的祈愿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庙宇的介绍,更是一份新庄人集体记忆的梳理,一份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致敬。

评分

《福气祐新庄:新庄地区土地公庙访查实录》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让我看到了新庄地区深厚而多元的土地公信仰文化。作者的访查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像是深度挖掘,他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和资料梳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新庄土地公图景。书中对不同庙宇的建筑特色、历史渊源、祭祀习俗的描绘,都极具价值,让我了解到这些土地公庙是如何在新庄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并与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紧密融合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大量的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记录者,更像是一个虔诚的探索者,用真挚的情感去触碰那些历史的印记和信仰的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福气”的含义,原来它并非虚无缥缈,而是根植于我们身边的土地,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之中。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书。

评分

《福气祐新庄:新庄地区土地公庙访查实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封写给新庄这片土地的情书。作者并非以一个旁观者的冷峻视角来审视,而是带着一种深深的共情和敬意,去探寻每一座土地公庙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无论是庙宇墙壁上斑驳的雕饰,还是香炉中未曾燃尽的香灰,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作者巧妙地将历史文献的考据与田野调查的感性叙述结合起来,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他没有回避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可能被遗忘的角落,而是用镜头和文字,为那些默默守护着一方水土的土地公和它们承载的信仰,留下了珍贵的记录。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新庄的土地公文化,更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和对神明的敬畏之心。这本书让我觉得,信仰并非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而微地存在于生活之中,体现在每一次的感恩和每一次的祈愿里。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拿到《福气祐新庄:新庄地区土地公庙访查实录》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期待,觉得可能就是一本枯燥的学术研究报告。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这不像是一本冷冰冰的访谈录,更像是一位对故土充满眷恋的游子,怀揣着虔诚之心,踏上了寻访之旅。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或历史事件,而是通过生动的描写,将每一座土地公庙的建筑特色、祭祀习俗,以及背后承载的故事,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庙前的锣鼓声,闻到香烛的清香,甚至感受到信众们虔诚祈祷时的那份宁静与力量。书中对不同土地公庙的对比分析也很有意思,它们在规模、风格、供奉的神祇甚至民间传说上都有所差异,这反映了新庄地区多元的文化融合和历史变迁。特别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土地公在地方发展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对“地方守护神”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真的打开了我对新庄更深层次的了解,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新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