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带着”命题”开始的旅程,
以后殖民知识分子的自省式独白,
解构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信仰与文明的冲突矛盾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波尔最具争议性作品.
★英语世界重量级作家 争议不断的当代文学大师
★书写功力超越文坛巨匠D.H.劳伦斯、格雷安‧葛林
★连劲敌萨依德都不得不折服
★让深交30年的保罗‧索鲁与他反目
促使V.S.奈波尔展开为期七个多月的伊斯兰国度之旅,起因来自他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伊朗什叶派革命的相关报导,一向对第三世界政治局势关心的他,决定不放弃这个机会去亲身体会伊朗革命的浪潮。
1979年,奈波尔的第一站便是伊朗,然后是与他自己的印度文化背景关系密切的巴基斯坦;再来是东南亚的两个国家──马来西亚与印尼。奈波尔所造访的这四个国家都不是所谓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而令他感到讶异的是,途中所见的这些波斯人、印度人、马来人等非阿拉伯民族,其对伊斯兰教的经典与信条之遵奉同样严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奈波尔的伊斯兰之旅有两个一再探讨的主题,一是,那些誓言回归伊斯兰正统信仰的虔诚信众如何看待源自于西方的文明;二是试图带领我们进入一种历史情境,即第三世界「后殖民」知识分子的困境,也是对自己所出身的传统社会之落后与封建充满无奈,另方面又对西方文明惟恐造成传统社会与价值的崩坏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感与内在矛盾在那些西化较深来自第三世界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尤其明显……
辗转七个月的行旅,奈波尔与无数的阿亚图拉、毛拉及穆斯林晤谈,并以这段旅程与访谈纪录为基础,探索四个伊斯兰国家的常民生活与文化,以及其内部波澜起伏的政治激流:伊朗,革命的怒火继续延烧;巴基斯坦,自从标榜为印度裔穆斯林建立祖国,独立建国以降,三十二年来,还是宿命性地一筹莫展,萎顿于未开发状态;马来西亚,政局由穆斯林独揽,经济却由构成全国百分之五十的华人寡占;印尼,无解于穆斯林身分与文化根源之冲突,困惑于不到四十年间,四朝执政的更迭与杀戮。
奈波尔所描绘的是个与现代世界格格不入的伊斯兰教世界,其唯一的动力来源只有坚信不移的信仰意志。他以精辟的见解与流畅的文笔,引领读者深入了解伊斯兰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