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俗神鬼传说

二十四节俗神鬼传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神话传说
  • 节气文化
  • 民间故事
  • 传统文化
  • 鬼怪
  • 奇闻异事
  • 文学
  • 历史
  • 风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年复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年竟是何物?

  本书以24节令为时序,从年终送灶神,到过“年”到过了年迎财神
  一年24节里的38为神鬼

  本书侧重介绍神鬼传说与相关习俗的缘由

  中华传统节日,包括春节、 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七夕节、中秋节等,都依托着四时规律的变化和上古神话传説,被赋予了诸多内涵。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华夏民族,神话体系是较爲完整的,参照《山海经》、《封神榜》和教派信仰。从混沌时代、原始时代、部落时代、禅让时代至道教、佛教所对应的衆位天神,都各司其职,掌管着人间的时序方位。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民族的历法,用以时间、季节的根据与气象预报。

  长期以来先民的生活以此为基准最终寄託了生活经验与对美好人生的期待。

  节庆之于神话传説,是相互衍生、融合的关系。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 人们对历史和生活的记录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与二十四节气的本质一样,在这些节庆、诸神传説,里面实则是上古时期社会对自然的观察及感应。比如二月二龙擡头,这是天上的「龙角星」 开始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准备迎接春耕的日子,有着隆重的仪式与神秘的禁忌。

  古籍《说文解字》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又云:「神,会意字, 从示申。」「申」,即是指天空中的闪电形状。以前,古人以爲闪电变化莫测, 威力无穷,故称之爲神。而传説中的神,就代表了天地万物的主宰者或创造者。

  生活在蒙昧时期的先民,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情感认知, 均遵照上古代代相传下来的神话传説一一开展。
《古物鉴赏与收藏指南》 本书是一本详尽的古物鉴赏与收藏指南,旨在为广大的古玩爱好者、初入收藏领域的藏家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与历史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知识体系。全书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基础鉴别技巧到不同门类古玩的深入解析,力求做到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完美结合。 第一部分:收藏基础与入门篇 本部分着重于为收藏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首先探讨了收藏的理念与意义,阐述了收藏活动如何与历史研究、文化传承紧密相连。随后,我们详细介绍了收藏的“五要素”——年代、材质、工艺、稀有度和品相,这些是评估任何古玩价值的核心标准。 鉴别技术的篇幅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我们引入了“眼学”与“科学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在眼学部分,我们细致讲解了如何通过观察器物的神韵、时代特征、制作工艺的细微差异来判断真伪。例如,在观察瓷器时,如何辨识不同朝代的釉面质感、圈足处理和款识特征;在面对书画时,如何分析笔墨的晕染、纸绢的纤维结构以及印章的刻工与朱泥的特性。 科学检测方面,我们简要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如紫外荧光灯在鉴定玉器、瓷器和书画老化程度中的应用,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XRF)在确定金属器物成分上的辅助作用。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大量图例对比,展示了真品与仿品的关键区别点。 此外,我们还讨论了收藏环境的维护,包括如何科学地储存各类材质的藏品,如书画的防潮防光、陶瓷的防磕碰以及金属器物的防锈蚀处理,确保藏品能够安全地度过漫长的时间。 第二部分:中国陶瓷艺术的演变与鉴赏 陶瓷,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门类最丰富的艺术门类之一,在本指南中拥有专属的章节。我们按照历史脉络,系统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几何印纹陶,到商周的原始青瓷,直至明清官窑与民窑的巅峰。 重点剖析了各个重要窑口的风格。例如,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釉色特点、烧制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我们详细描绘了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般的釉色,哥窑的“金丝铁线”开片特征,以及定窑的覆烧法与“泪痕”现象。 明清瓷器是收藏的热点,因此我们给予了细致的解读。永乐、宣德时期的官窑,以其胎釉结合的紧密性和青花料的层次感著称;成化斗彩的精巧与“一怔”款的独特;以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彩瓷高峰,包括粉彩、珐琅彩的技法创新和纹饰寓意。对于款识的辨识,我们提供了不同时期官款的字体、落款位置和规制变化,帮助读者识别高仿伪款。 第三部分:青铜器与玉器的世界 青铜器与玉器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两个高峰,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研究古代礼制和信仰的钥匙。 在青铜器部分,我们从夏商周的礼器形制入手,讲解了鼎、簋、彝器等主要器皿的功能划分。重点介绍了商代雄浑威严的兽面纹(饕餮纹),西周礼器制度化、趋于严谨的纹饰风格,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纹饰向写实化、繁缛化的转变。铸造工艺的探讨包括范铸法、失蜡法,以及锈色的自然形成与人工做旧的差异辨别。 玉器部分,我们追溯了玉文化自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起源。详细阐述了古代玉材的种类,如和田玉、岫岩玉等,并分析了不同玉材在受沁(即埋藏环境导致的玉石变化)后的不同表现。玉器的雕琢技法是鉴别的关键,从商代“双勾技法”到汉代“汉八刀”的粗犷,再到清代精细入微的镂雕、俏色工艺,每一步都蕴含着时代信息。读者将学会如何通过观察抛光痕迹和砣具留下的细微痕迹来判断年代。 第四部分:古代书画与文玩杂项 古代书画的鉴赏是一个综合性的学问。本章首先界定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原则,指导读者如何从书法和绘画的笔法、构图、意境中把握时代风貌。对卷轴装裱的知识进行了介绍,因为良好的装裱本身就是书画收藏价值的一部分。我们分析了明代唐寅、仇英的风格特征,清代“四王”的摹古与创新,以及近现代书画家的独特印记。 文玩杂项涵盖了诸多领域,本部分精选了几个热门且具有研究价值的门类: 1. 古代钱币: 介绍布币、刀币、圜钱等形制,重点解析了不同时期的年号钱和地方铸币的版别差异。 2. 竹木牙雕: 讨论竹雕的透雕、浮雕技法,以及如何区分苏派与浙派的雕刻风格。对于牙雕,则着重强调了合法性与老旧程度的判断。 3. 古籍善本: 讲解了古籍的版本学基础,如蝶装、线装的演变,以及“精写本”与“刻本”的辨识。 结语:收藏之道 最后,我们回归到收藏的更高层面。收藏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的滋养。我们提供了如何建立个人收藏体系、如何进行学术研究、以及如何参与到规范的收藏交流活动中去的建议。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文物,以严谨之态对待收藏实践,真正享受探索和传承的乐趣。全书配有数百幅高清实物图片,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国人就是活得讲究    13

壹,草木先知春    17
立春:二月三至五日交节    
过“年”    17
春神    19
东方句芒执柳鞭    20
青帝灵威仰    22
玄鸟生商    23

贰,天街小雨润如酥    25
雨水:二月十八至二十日交节    
宫女元宵与东方朔    26
元宵或汤圆    28

叁,冻雷惊笋欲抽芽    30
惊鸷:三月五至七日交节
花神女夷    31
雷神    32
白虎神    34
打小人驱恶灵    35

肆,绿柳才黄半未匀    37
春分:三月二十至二十二日交节    
冼太夫人拜荔枝    38
日月之神帝俊    39

伍,清明    42
清明:四月四至六日交节    
寒食东风御柳斜    46

陆,一夕轻雷落万丝    49
谷雨四月十九至二十一日交节    
牡丹花会    51
牡丹花仙    52
仓颉求谷雨    55
祭献海神    57

柒,残红一片无绿处    58
立夏五月五至七日交节    
牛王诞    60

捌,麦穗初齐稚子娇    63
小满:五月二十至二十二日交节    
小满戏    64
蚕神    65
嫘祖始蚕    66
马头娘    68
古蜀青衣神    70
端午临中夏    72
迎涛神    76
恶日说    78
古越龙图腾    79
孝女曹娥    81

玖,年年披絮插秧寒    83
芒种:六月五至七日交节    
送花神    83

拾,绿荫幽草胜花时    86
夏至:六月二十一至二十二日交节    
并蒂莲    88
莲花之神玉姬    90
火把节与喜鹊姑娘    91
火烧松明楼    92
掌火天神    94
兇神    96

拾壹,青草池塘处处蛙    98
小暑:七月六至八日交节
稻神娅王    100

拾贰,映日荷花别样红    103
大暑:七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交节    
五圣瘟神    103
六月家家作半年    106

拾叁,满街梧桐月明中    107
立秋:八月七至九日交节    
立秋节    108
蓐收    109
神秘的西王母    112

拾肆,漠漠轻寒上小楼    115
处暑:八月二十至二十二日交节    
中元普渡孤魂    115
放河灯    117
目莲救母    118
抢孤    120

拾伍,草木摇落露为霜    122
白露:九月五至七日交节    
白露节    122
仙人承露盘    123
祭禹王    125

拾陆,风清露冷秋期半    127
秋分: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交节    
月是故乡明    128
祭月    130
月神常羲    132

拾柒,最是橙黄橘绿时    136
寒露:十月八至九日交节    
瘟魔    137

拾捌,万类霜天竞自由    140
霜降:十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交节
霜降节    140
娅莫    142

拾玖,晴窗早觉爱朝曦    144
立冬:十一月七至八日交节    
立冬节    145
冬神玄冥掌雪    146

贰拾,坐看青竹变琼枝    148
小雪十一月二十二至二三日交节    
祭祀水官    149
下元节    150
霜雪女神 青女霜里斗婵娟    151

贰拾壹、天地无私玉万家    154
大雪一二月六至八日交节
三女找太阳    156
侗年    157

贰拾贰,萧萧寒雨湿枯荄    159
冬至一二月二十一至二三日交节    
冬至节    160
窑神    161

贰拾叁,侵凌雪色还萱草    164
小寒一月五至七日交节
农神    165
神农制耒耜    166
后稷稼穑    168

贰拾肆,重裘藏手取微温    171
大寒一月二十至二十一日交节
掸尘过小年    172
祭灶    174
灶神    17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二十四节俗神鬼传说》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独特的书名,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古老而深刻的哲学,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感知。而当“神鬼传说”这几个字与节气结合时,我便充满了遐想。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将抽象的节气,比如小满的微雨、大暑的酷热,转化为具象的神话故事的描述。我希望它能够讲述,在每一个节气轮回的特定时刻,有哪些与自然力量、民间信仰相关的神话人物,比如掌管雨水、风暴,或是与丰收、灾祸相关的神明,他们的故事是如何展开的?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古人在庆祝或应对这些节气时,所形成的独特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以及这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评分

《二十四节俗神鬼传说》这本书,怎么说呢,第一次翻开的时候,就被它古老而神秘的气息给吸引住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那些奇闻异事、神神鬼鬼的故事挺感兴趣的,总觉得这些传说背后藏着我们老祖宗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这本书的标题就正中下怀,二十四节气本身就充满了时间的哲学和自然的韵律,再配上神鬼的传说,光是想想就觉得内容会非常丰富。我原本期待它能像一部精心编织的 tapestry,将节气的流转与那些或喜或悲、或神圣或诡谲的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比如掌管某个节气的神祇,或是与节气相关的山川精怪、乡野神灵,来讲述民间流传的那些关于祈福、禳灾、祭祀、甚至是离奇遭遇的民间故事。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节气符号,转化成具体可感的人物和情节的?比如,立春的生机勃勃,是否会对应着某个神灵的降临,带来丰收的希望?而冬至的严寒,又是否会引出那些蛰伏的、需要被敬畏的神秘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让我感受到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认知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认知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信仰之中。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融合了自然规律与民间信仰的故事深感着迷,所以《二十四节俗神鬼传说》这个书名一出现,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预想这本书会像一个宝藏,里面藏着无数关于节气与神灵、鬼怪之间错综复杂的故事。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节气,比如谷雨的润泽、立夏的初热,赋予生命和意义的。我希望书中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在每一个节气到来的时候,有哪些神祇会现身,他们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又或者,是否有关于因为某种节气而产生的、与自然界中的生物或是超自然力量相关的传说?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那些古老的村庄,人们在特定的节气里,举行着神秘而隆重的仪式,故事就这样在世代的口耳相传中,与节气的轮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种古朴、纯粹的民间智慧,以及人们在面对未知时,所展现出的既敬畏又充满好奇的心态。

评分

《二十四节俗神鬼传说》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充满了神秘和吸引力。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根植于日常生活,又带有奇幻色彩的民间传说。二十四节气本身就承载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而如果将这些节气与神鬼传说相结合,那一定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描绘出,在每一个节气,有哪些与季节变化、自然现象相关的神话故事。比如,惊蛰的雷声,是否会与某个掌管惊醒万物的神灵有关?处暑的秋意,又是否会引出关于送别的神话,或是与秋收相关的民间故事?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敬畏,通过生动有趣的神鬼传说,代代相传。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那些古老的传说,是如何与时间的节奏、自然的韵律,如此巧妙地融为一体的。

评分

刚拿到《二十四节俗神鬼传说》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心里充满了期待。我总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而神鬼传说则是这种智慧在民间的一种生动体现。这本书的名字,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些与节气息息相关的神灵、妖怪、或是古老习俗的想象。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每一个节气是如何与特定的神话人物、民间传说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很好奇,清明时节,除了扫墓祭祖,是否还有关于春神、花神或是与生命轮回有关的神话故事?夏至的炎热,又会引出怎样的关于火神、雷神,或是与驱邪避暑相关的民间传说?我期望这本书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节气的科学性与传说故事的趣味性相结合,让我不仅仅是了解节气的时间节点,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我想象着,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自然界的变迁,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各种仪式和故事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