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令风尚

二十四节令风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传统文化
  • 生活美学
  • 节令饮食
  • 时令穿搭
  • 民俗风情
  • 中国文化
  • 季节生活
  • 风俗习惯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秋猎, 古人不在春天行猎。「秋后问斩」古人春天不杀生。这些均与节气有关。  
  春天要顺应生发之气,不可起杀念。秋季执行死刑,正是顺应天地间的肃杀之气。
  送大船、抢孤、迎财神、打春牛、炒虫、元宵节、中秋节到过“年”。

  无论是海上的、农地里的,宅地间的,一切无非是要趋吉避凶,
  庶民生活但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岁岁平安、阖家团圆。

  一切都围绕着美好的生活愿望而生。

  二十四个节气就这样週而复始地 365 天循环转动, 到了什么时节,就做相应的事,吃相应的食物。是现代人身心平安的生活借鑑。深究其里, 是对生活的提点和经验的总结。

  夏至是一年中黑夜最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 一天。
  冬至则是一年之中,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
  冬至阳气初动从阴转爲阳。夏至阴气萌发从阳转阴。
  二分日(春分、秋分)则属于阴阳气转交之时,
  当节气发生更替,体弱者会有特殊的不适感,慢性病者病情将加重。重病者,可能恶化成死亡。

  这些确实与相待医学统计结果不谋而合,足见古人的智慧

  古人将一年分爲十二个月,每一个月都有一个节气,以及一个中气。即立 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共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物侯,借动、植物的变化来观察时序的推移,因此有七十二物侯。二十四节气表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情况。

  同时跟着先民的生活轨迹发展初了节日以及一些风俗食尚。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

  24节令的由来、
  相应的节日、节食
  民俗风尚  
  食俗风尚    
  交节 、物侯 、风花信
好的,以下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二十四节令风尚》的具体内容,旨在介绍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深度探讨著作。 --- 图书名称:《古韵新声: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嬗变与重构》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插入一位假想的作者名,例如:陈子墨] 出版社: [此处可留空或插入一家假想的出版社名,例如:华章文化研究社] 字数: 约 1500 字 --- 扉页题签: “溯源,非为复古;致远,方得新生。” 内容简介: 在飞速流转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如同深埋地下的古老根脉,正以令人瞩目的韧性,在当代日常的土壤中寻求新的生长点。《古韵新声: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嬗变与重构》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文化赏析集,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如何被现代社会语境重新解读、吸收、乃至“编码”的深度田野调查与理论思辨之作。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讨一个宏大而具体的命题:在消费主义盛行、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纪,那些承载着数千年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生活哲学与审美范式,是如何在不失其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完成了对现代性的有效回应与转换?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溯源”、“解构”、“重塑”与“展望”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鲜活之间。 第一部分:溯源——被遗忘的叙事与被重拾的价值 本部分聚焦于对一系列被现代生活碎片化处理的传统文化母题进行“原貌”的重访。作者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抽离出来,转向那些细微、日常却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例如,对宋代士人生活美学的重新审视,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更探讨了其背后“简、雅、拙”的处世哲学如何与当代都市人对“断舍离”和“极简主义”的追求产生共鸣。 我们深入考察了传统节庆仪式在当代语境下的“功能性退化”与“情感性强化”的过程。传统仪式如何从规范社会行为的工具,转变为个体寻求身份认同、缓解焦虑的“仪式回响”。书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为例,展示了基层手工艺人在固守技艺边界与适应市场需求之间的艰难博弈,揭示了文化“活化”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收益。 第二部分:解构——符号的挪用与意义的流变 现代商业文明对传统符号的“挪用”是本书着墨甚多的章节。作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大量“新国潮”现象背后的商业逻辑。我们探讨了“龙”、“凤”、“祥云”等核心意象在被简化、平面化、标签化后,如何在品牌营销中被高效地植入消费场景。这种解构并非单纯的指责,而是力图理解:符号的意义是如何在流通中产生位移?当一种文化符号脱离其原有的社会结构而被置入市场竞争,其精神内核是否会被稀释,还是会以一种新的、更具传播力的形式获得新生? 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概念,如何在当代环境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被“重构”为一种生态责任感。这种重构是自觉的文化再阐释,还是无意识的偶然嫁接?作者通过案例比对,展示了文化资本如何在商业资本的推动下,完成一次意义上的“飞跃”。 第三部分:重塑——生活方式的场域实验 如果说前两部分侧重于理论分析和符号审视,那么第三部分则是一场生动的“场域实验”。作者将目光投向那些正在积极实践传统文化回归的当代群体与空间。 本书走访了多个致力于恢复传统生活秩序的社区、手作工坊,以及推崇“新雅生活”的都市精英群体。我们考察了他们如何在建筑空间中融入传统的庭院布局与采光哲学,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实践古老的养生智慧,以及如何在人际交往中重建基于“礼”的互动模式。这些实践并非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传统生活智慧的“适应性重塑”。 例如,书中详细记录了一群年轻设计师如何利用榫卯结构进行模块化家具设计,既保证了结构的坚固与美观,又契合了现代人对灵活性和迁移性的需求。这种重塑的核心在于,保留了古老结构中的“秩序感”和“耐久性”,同时注入了现代生活的“便捷性”和“个性化”。 第四部分:展望——传统的未来语境与文化自信的建构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将视角提升至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层面。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成功“变脸”,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民族身份在复杂世界中进行自我定位的深层需求。 《古韵新声》强调,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固守僵化的古董,而是拥有持续的创造力,能够将古老的养分转化为适应未来的动力。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其形态的不可变,而在于其所蕴含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深刻洞察是永恒的。 本书以开放性的姿态,展望了未来数十年,传统哲学思想在人工智能伦理、数字人文、乃至全球治理等前沿领域可能提供的东方智慧。它呼吁读者,不再将传统文化视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将其视为一套仍在持续运行、有待更新的“操作系统”,需要我们以现代的视角进行持续的维护与升级。 --- 适合读者: 对文化人类学、现代社会学、设计史、以及当代中国文化现象感兴趣的学者、设计师、商业人士,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精神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寻找新出口的普通读者。 阅读此书,您将获得: 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用以审视那些您习以为常的“新国风”现象;一次深刻的文化对话,理解古今之间的连续性与断裂点;以及对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审慎乐观。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留在岁时物候里    13
二十四节气说    15
•二十四节令    17
•七十二物候    19
•二十四番花信风    19
•九九    21
•三伏    22

壹• 岁时节日与节食    25
正月初一——春节    25
年糕    25
屠苏酒    26
椒柏酒    26
七宝羹    27
正月十五——元宵节    27
元宵    29
正月二十——天穿节    29
二月初二——龙抬头    30
爆米花、炒豆    30
猪头肉    31
芥菜饭    31
艾糍    32
三月初三——上巳节    32
蒿子粑粑    32
荠菜煮鸡蛋    33
五色糯米饭    33
乌饭    34
四月初八——浴佛节    34
五香黄豆    35
鼓蕾苜蓿花,吃稚杏    35
五月初五——端午节    36
粽子    36
安苗庆典    38
六月初六——洗晒节    39
食素    39
暑汤    39
其他食俗      39
七月初七——七夕节    40
仙人草、冬瓜    41
巧果    41
食五子    41
七月十五——中元节    42
八月十五——中秋节    43
月饼    43
桂花酒    44
田螺    44
柚子    45
藕    45
芋头    45
菱角    45
南瓜    46
九月初九——重阳节    46
饮菊花酒    46
食重阳糕    47
十月初一——寒衣节    47
红豆糯米饭    48
十二月初八——腊八节48    
腊八粥    49
腊八蒜    49
腊八豆腐    50

贰,民俗风尚    51
一,立春    51
迎春。祭拜东方之神    51
打春。鞭春牛    52
咬春。嚼春菜    54
抬春色    54
戴春鸡    56
二,雨水    56
撞拜寄    57
回娘家    58
张灯结彩以骗神    58
三,惊蛰    60
祭白虎    60
打小人    61
蒙鼓皮    62
四,春分    63
竖鸡蛋    63
祭日    64
送春牛    65
五,清明    66
扫墓    66
荡秋千    67
插柳    68
放风筝    70
踏青    71
六,谷雨    73
禁蝎    73
牡丹花会    74
七,立夏    76
迎夏    76
秤人    77
穿耳朵    78
八,小满    79
小满戏    79
抢水祭车神    80
端午节传说        81
九,芒种    82
送花神    82
药浴    83
打泥巴战    84
十,夏至    85
祭地    85
十一,小暑    87
尝新    87
十二,大暑    88
迎圣会    88
送大暑船    89
十三,立秋    90
秋忙会    90
十四,处暑    92
抢孤    92
放河灯    93
十五,白露    95
祭禹王    95
十六,秋分    97
祭月    97
十七,寒露    99
插茱萸    99
十八,霜降    100
送寒衣    100
十九,立冬    102
扫疥    102
二十,小雪    103
祭祀水官    103
二十一,大雪    104
冰嬉    104
二十二,冬至    106
赠鞋    106
祭孔    106
二十三,小寒    107
祭腊    107
二十四,大寒    108
尾牙祭    108
祭灶    109

叁,食俗风尚    113
一,立春    113
吃萝卜    113
吃春饼    114
炸春卷    115
屠苏酒    115
二,雨水    117
吃汤圆    117
喝糟羹    118
三,惊鸷    120
吃梨    120
炒虫    122
黄酒    123
绿萼梅茶    124
四,春分    126
春菜    126
太阳糕    127
梨花酒    12
五,清明    130
桃花粥    130
青团    131
炒螺狮    132
馓子    134
滚坡酒    135
桃花酒    136
六,谷雨    138
香椿    138
谷雨茶    139
稠酒    141
七,立夏    143
鼎边煳    143
乌米饭    144
立夏羹    146
姜茶    147
雪泡梅花酒    148
八,小满    151
苦菜    151
粽子    152
鹧鸪茶    154
雄黄酒    155
九,芒种    157
煮梅    157
青梅酒    158
十,夏至    159
夏至面    159
馄饨    160
狗肉    161
荔枝酒    163
十一,小暑    165
黄鳝    165
莲藕    166
十二,大暑    167
吃仙草    167
喝暑羊    168
十三,立秋    170
啃秋    170
贴秋膘    171
十四,处暑    174
吃鸭子    174
十五,白露    176
白露茶    177
白露米酒    178
十六,秋分    180
月饼    180
蟹秋    181
桂花酒    183
十七,寒露    185
重阳糕    185
菊花酒    186
十八,霜降    188
柿子    188
十九,立冬    190
饺子    190
二十,小雪    192
糍粑    192
二十一,大雪    194
夜作饭    194
二十二,冬至    196
打边炉    196
赤豆糯米饭    198
二十三,小寒    200
腊八粥    200
菜饭    201
二十四,大寒    203
糖瓜粘    203

肆,交节 物侯 风花信205
一,立春    205
二,雨水    207
三,惊蛰    209
四,春分    211
五,清明    213
介子推割肉奉君    214
六,谷雨    216
仓颉求谷雨    218
七,立夏    219
八,小满    221
九,芒种    223
十,夏至    225
十一,小暑    227
十二,大暑    229
十三,立秋    231
十四,处暑    233
十五,白露    235
十六,秋分    237
十七,寒露    239
十八,霜降    241
十九,立冬    243
二十,小雪    245
二十一,大雪    247
二十二,冬至    249
二十三,小寒    251
二十四,大寒    25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起《二十四节令风尚》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只是觉得书名听起来还不错。然而,翻开书页之后,我却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用词考究,但又不会显得过于晦涩难懂。我在阅读“大雪”节气时,仿佛置身于银装素裹的世界,感受到了冬日的宁静与肃穆。书中对大雪节气期间人们的起居、饮食以及精神状态的描绘,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将“冬至”与“一阳生”的哲学意义相结合的论述,这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冬至的到来,不仅仅是寒冷的加剧,更是生命复苏的序曲。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关于节气的诗词,这些诗词在作者的解读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节气的介绍,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传递。它让我明白了,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也要心怀希望,等待春天的到来。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在忙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二十四节令风尚》这本书,无疑是满足了我对这份兴趣的进一步探索。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非常有条理,每一节都围绕着一个节气展开,但又不拘泥于节气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清明”的章节,作者不仅仅谈到了祭扫的习俗,更深入地探讨了“清明”所蕴含的慎终追远、感恩先祖的情感。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清明”这个节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小暑”章节,更是让我领略到夏日的热情与活力,作者巧妙地将人们在酷暑中的生活状态,与古人的节气养生方法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我尝试着在“小暑”时多喝绿豆汤,确实感觉身体的燥热感有所缓解。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节气与天文、与地理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融入,让我对节气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这本书就像一个精美的宝盒,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闪光点,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二十四节令风尚》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审视和升华。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很多时候都在追逐表面的光鲜,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让我停下脚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雨水”节气的描写印象深刻。作者将“雨水”描绘成生命萌动的信号,不仅仅是自然的降水,更是万物生长的契机。他用诗意的语言,阐述了古人如何在这个节气里播种希望,如何用感恩的心态迎接新的生命。书中的“立春”章节,让我看到了春天到来的那种欣欣向荣,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作者通过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古人对土地的敬畏,以及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与节气相关的现代艺术作品,比如插画、音乐,这些跨界的融合,让古老的节气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我甚至被书中关于“夏至”的描述所感染,尝试着在炎炎夏日里,寻找一片阴凉,感受那份短暂的宁静。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平和的语言,引领我走进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深度的人生。

评分

说实话,当初是被《二十四节令风尚》那封面设计吸引的,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总让人觉得里面一定藏着不少惊喜。翻开之后,我才发现,这惊喜远不止于此。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行文之间既有对历史文化的考究,又不乏现代人独特的视角。尤其是在描写“白露”这个节气的时候,我被作者那种细腻的笔触所打动。他描绘了清晨的露珠如何晶莹剔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让人心生宁静。书中穿插讲述的与“白露”相关的民俗故事,更是充满了趣味性,让人在捧腹之余,也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秋分”的论述,那里提到“昼夜均分”,作者巧妙地将其引申到人生哲学层面,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懂得平衡工作与休息,追求内心的平和。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节气习俗上的差异也有所介绍,这让我在欣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看到了文化的多元性。我尝试着按照书中推荐的方式,在“霜降”时节进补,感受身体的温暖,真的发现效果很不错。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娓娓道来,分享着他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评分

初次翻开《二十四节令风尚》,就被它那股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光的洪流,我看到了古人是如何依循自然的节律,将生活过得诗意盎然。书中对每一个节气的描绘都细致入微,不仅仅是简单的气候变化,更融入了古人的智慧与习俗。比如,在“惊蛰”时节,我仿佛能听到春雷阵阵,感受到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书中讲述的古人如何在这个时候祈求丰收、如何调整起居饮食,都让我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如“立秋”,那份秋高气爽的惬意,书中描写的“贴秋膘”的习俗,以及与此相关的饮食调理,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古籍的引述,而是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如何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重拾那份对自然节律的尊重和感悟。那些关于节气的诗词歌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现代的插画、摄影作品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我甚至开始尝试书中介绍的节气养生方法,比如在“冬至”时多吃羊肉,在“小满”时多饮茶,都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变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找回内心宁静的生活指南。它像一位温婉的长者,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期待下一次阅读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