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人类学:民族志阅读与书写的交互评註

诠释人类学:民族志阅读与书写的交互评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民族志
  • 阅读
  • 书写
  • 文化研究
  • 社会科学
  • 学术著作
  • 方法论
  • 诠释学
  • 田野调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今日的全球化论述突显了当前人类学知识生产所遭逢进退两难的窘境:一方是传统研究对象的脸谱逐渐模煳,另一方却是既有的立论基础和调查技术仍无法掌握新兴的研究主题。相较于上一世纪前半期民族志的研究戏法,诠释人类学的修辞转向开拓出不同的研究范式和主题,包括从方法论转为本体论考量的田野工作技艺、自我批判的反思性、民族志书写实践和职权、隐而未显的寓言式意涵,或是借自文学修辞揭露文化文本中。

  本书除了以Clifford Geertz的诠释人类学作为论述基础,详尽说明了当代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深描」方法论、多点田野工作、民族志职权、书写修辞与文类偏好、自我批判与反思,以及田野工作的异文化感知等诸项学科技艺与研究旨趣。作者也透过本书同时彰显书写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重现当今全球化的流动特质,以及人类学此一专业学科与现代世界的互动和应变。
诠释人类学:民族志阅读与书写的交互评注 一部深入民族志文本的深度探索之旅 《诠释人类学:民族志阅读与书写的交互评注》 是一部旨在为人类学学生、研究者以及所有对文化理解和文本解读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新视角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民族志的成果或总结人类学的理论脉络,而是将焦点精确地对准民族志文本本身——那些人类学家经过长久田野工作、精心构建并最终呈现给世界的文化记录。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诠释”与“交互”。它深刻探讨了在民族志的文本生产过程中,研究者如何将田野中的复杂现实转化为可读的文字,以及读者在接触这些文字时,又如何参与到意义的再构建之中。这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的文化劳动。 第一部分:民族志的文本性与诠释困境 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对民族志的“文本”属性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不同于科学报告或纯粹的经验记录,民族志自其诞生之初就带有强烈的叙事色彩和文学建构性。 文本的建构与“在场感”的悖论: 作者开篇即探讨了人类学家在书写时如何努力营造出一种读者身临其境的“在场感”。然而,这种“在场感”本身就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重构。书写者必须在保留田野复杂性的渴望与满足读者对清晰叙事的需求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本书通过分析多篇经典与当代民族志的开篇与结论部分,揭示了作者如何通过句法选择、场景描绘和人物刻画来“制造”经验。 诠释的层次与知识的层叠: 民族志绝非单层面的记录。它包含了被研究者的自我诠释(他们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信仰)、研究者在田野中尝试理解的诠释,以及最终在书写中被固化的诠释。本书着重讨论了这些诠释层级之间的张力。例如,一个仪式在参与者眼中的意义,可能与人类学家试图用理论框架解释的意义存在何种差异?作者强调,优秀的民族志不是消除这些差异,而是清晰地呈现出这些差异本身即是人类学知识的宝贵组成部分。 修辞的力量与伦理责任: 谁在说话?以及如何说话?这是本书在文本分析中反复叩问的伦理问题。民族志的书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权力的运作。作者详细考察了人类学家在描述边缘群体、处理敏感议题时所采用的修辞策略,比如使用隐喻、类比,以及如何选择性地引用田野笔记中的对话。这种修辞选择直接影响了被书写者的形象,并对读者形成关于特定文化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本书呼吁读者像对待文学作品一样,去审视民族志背后的修辞意图和伦理考量。 第二部分:交互式阅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读者——接收民族志文本的一方。作者挑战了将读者视为被动知识接收者的传统观念,主张一种“交互式阅读”的必要性。 阅读即再田野化: 本书提出,当读者阅读民族志时,他/她实际上正在进行一种“认知上的再田野化”。读者带着自身的文化预设、理论背景和阅读经验进入文本。因此,阅读行为本身就是一次对文本意义的激活和重置。作者引入了“读者反应理论”的视角,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同一篇民族志可能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解读。 文本间的对话与比较的艺术: 交互评注不仅仅针对单一文本,更是强调不同民族志之间的横向对话。本书提供了一套方法论,指导读者如何将两部或多部关于不同地域或不同主题的民族志并置阅读。通过对比它们在研究设计、术语使用和结论呈现上的差异,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人类学知识的相对性与建构性。例如,对比分析一篇关于欧洲民间信仰的民族志和一篇关于太平洋岛屿神话的民族志,可以揭示“神话”这一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解释张力。 批判性注释的实践: 鉴于民族志的文本性质,本书着重介绍了“交互评注”的具体实践。这是一种超越简单标记和高亮显示的深度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地在文本空白处、页边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替代性解释、与自身经验的关联点,以及对作者论证逻辑的质疑。这些评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新的、批判性的文本层。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这种细致的评注过程,将静态的民族志文本转化为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学习工具。 第三部分:超越文本:田野、写作与未来的反思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民族志写作的未来走向,并探讨了文本与田野实践的持续关联。 田野笔记的“未完成”叙事: 作者探讨了田野笔记在民族志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们是未被编辑、充满原始冲动的“第二文本”。通过研究人类学家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笔记中筛选、裁剪和重组材料,本书揭示了写作的“非线性”过程。这种对“未完成”状态的考察,有助于读者理解最终定稿的民族志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遗漏和强调构建起来的。 多模态民族志的可能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民族志的书写不再局限于纯文字。本书也触及了图像、声音、互动媒体在文化记录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这些新媒介对传统文本规范带来的挑战。这种多模态的呈现,是否能更真实地捕捉到人类经验的复杂性,还是仅仅创造了新的诠释陷阱? 总结: 《诠释人类学:民族志阅读与书写的交互评注》旨在培养一种精细的、批判性的文化阅读能力。它将民族志从供人膜拜的“经典宝库”还原为充满争议、需要持续参与和审视的研究文本。通过倡导一种积极、交互式的评注实践,本书邀请读者加入到人类学家构建文化理解的长久对话之中,共同去深入、去质疑、去重新书写我们对“他者”的认识。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升读者对文化知识生产过程的敏感度,使每一次对人类学著作的阅读,都成为一次有意识的、负责任的、充满批判精神的文化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徐达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类学博士,任教于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早期旅行文学和短篇小说写作散见报章杂志,并曾获〈海华文艺季旅行文学比赛〉首奖。研究专长包括有诠释人类学、临床人类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流行文化,以及殖民/后殖民理论等。

图书目录

导论:在地知识与去稳定的人类学运用
「异∕译」文化脉络 2
在地知识作为文化脉络下的理解与辨识 5
去稳定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另类职责 11
争论的精细化 15

第一部分 诠释|深描

第一章 诠释人类学的註记与询问
诠释人类学的褒与贬 21
诠释人类学的兴起与跨学科挪用 25
民族志的书写职权 37
文学、寓言与超现实主义操作 44

第二章 地方知识的「回返」
一场硕士学位返乡口试 57
从在地者观点到地方知识的开放理解 64
田野工作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进展 73
在地人类学家的「自我与他者」双重处境 84
地方知识的反思与挑战 92

第二部分 超现实主义|文化寓言

第三章 李维史陀的超现实思维
迟到的哥伦布 103
神秘交换法则 108
一人学派 111

第四章 艺术作为文化寓言
《猪刚强》作为受苦生命的文化讽刺 118
《天书》和《背后的故事》作为主体的自我觉察 123

第五章 主体的失悟招领
三个白盘两个黑盘的主体部署 131
类戏剧作为社会文本 137
后现代精神分裂症式混仿 151

第三部分 后殖民|全球化

第六章 台湾的后殖民景观
《悲情城市》作为后殖民集体情绪 166
混淆的后殖民文化认同 177
杂揉身分的文化协商 187
全球化下的怀旧景观 195

第七章 乡民懂得怎么笑,那是他们特有的专长
世界的虚拟与网路的真实 205
网路印刷术与文本变装秀 210
网路乡民的嘲讽技法 243
嘲笑作为精神气质 247
人类学知识生产的挑战与任务
人类学在居性与移动路径 257
民族志书写与《日记》作为世俗性民
族志小说 264
「意义的危机」作为当代人类学知识生产之挑战 269
后危机追寻 27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诠释人类学:民族志阅读与书写的交互评註》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知识的“共建”。“诠释人类学”本身就暗示了理解的多样性和主观性,而“民族志阅读与书写的交互评註”则把这种“诠释”的过程具象化了。我理解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教会我们如何去提问,如何去分析,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石,总是充满着无数的细节和故事,而“阅读”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类复杂性的探索。更让我着迷的是“书写”和“评註”的“交互”。我猜想,这本书会鼓励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书中的民族志样本,而是要去反思,去质疑,去思考作者的视角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自己的视角又会如何影响我对这些文本的理解。这种“交互”,在我看来,是将读者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我期待这本书能赋予我一种新的学术眼光,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方式去理解人类世界的丰富多彩。

评分

《诠释人类学:民族志阅读与书写的交互评註》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我一直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很感兴趣,特别是民族志,感觉它是了解不同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但是,光是阅读民族志的成果,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画,却不知道画家是如何构思和下笔的。这本书的“交互评註”概念,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渴望。它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去理解民族志的内容,更是教我如何去“读写”民族志。我理解的“评註”,可能意味着要去分析文本的结构,去辨析作者的立场,去发现文本中隐藏的未言之意。而“交互”则意味着这种评註不是单向的,而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甚至读者与作者(通过文本)之间的对话。这让我联想到,也许这本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阅读和写作方法,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人类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这种动态的学习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和有吸引力。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诠释人类学:民族志阅读与书写的交互评註》这个书名,我以为它会是一本非常理论化、晦涩难懂的书。然而,仔细品味“民族志阅读与书写的交互评註”这几个字,我反而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极大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人类学的民族志,总是描绘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着我们所不熟悉的社会风貌,而“阅读”这些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验。更关键的是,“书写”与“评註”的结合,则将读者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了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我猜想,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民族志的经典案例,而是会引导我们去分析民族志作者的写作策略,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田野调查的限制下,构建出一个被认为是“真实”的民族社会。同时,它也会鼓励我们去思考,我们作为读者,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解读、评价,甚至“改写”这些文本,让民族志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语境下得到新的阐释。这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学术视角,它打破了文本的壁垒,让学术研究充满了活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诠释人类学”本身就点明了研究的核心,而“民族志阅读与书写的交互评註”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人类学,尤其是民族志研究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窥探其精髓。这本书的名字似乎提供了一个“解密”的钥匙,它不只是简单地介绍理论,而是强调“阅读”和“书写”的“交互评註”,这暗示着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通过批判性的阅读和反思性的书写来理解和构建人类学的知识。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到那些充满异域风情、却又深刻反映人类共性的民族志文本中,去体验研究者们是如何观察、记录、分析,又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现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评註”,如何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去理解民族志的意义,如何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见解。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强大的学术期待,仿佛我将获得一把探索人类多样性与普遍性之门的钥匙。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诠释人类学:民族志阅读与书写的交互评註》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似乎在挑战我既有的阅读习惯。以往阅读学术著作,我更倾向于直接吸收结论和理论框架,很少有机会深入到“阅读”和“书写”的“交互”层面。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引导我去思考“如何阅读”一门学问,而不是仅仅“读懂”它。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研究最鲜活的载体,承载着无数关于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的细节。而“交互评註”的提法,让我觉得作者将赋予我一种主动参与的姿态,去与文本对话,去质疑,去补充,去重塑。这不仅仅是学习人类学知识,更是一种认知训练,一种批判性思维的磨砺。我设想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遇到许多令我困惑或者心生共鸣的地方,而这本书正鼓励我将这些感受转化为文字,与他人的观点进行碰撞,从而加深理解,甚至激发新的思考。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仿佛我不是在学习一门学科,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和学术探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