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

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民族誌
  • 閱讀
  • 書寫
  • 文化研究
  • 社會科學
  • 學術著作
  • 方法論
  • 詮釋學
  • 田野調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今日的全球化論述突顯瞭當前人類學知識生産所遭逢進退兩難的窘境:一方是傳統研究對象的臉譜逐漸模糊,另一方卻是既有的立論基礎和調查技術仍無法掌握新興的研究主題。相較於上一世紀前半期民族誌的研究戲法,詮釋人類學的修辭轉嚮開拓齣不同的研究範式和主題,包括從方法論轉為本體論考量的田野工作技藝、自我批判的反思性、民族誌書寫實踐和職權、隱而未顯的寓言式意涵,或是藉自文學修辭揭露文化文本中。

  本書除瞭以Clifford Geertz的詮釋人類學作為論述基礎,詳盡說明瞭當代人類學研究的重要議題:「深描」方法論、多點田野工作、民族誌職權、書寫修辭與文類偏好、自我批判與反思,以及田野工作的異文化感知等諸項學科技藝與研究旨趣。作者也透過本書同時彰顯書寫者自我與他者的關係,重現當今全球化的流動特質,以及人類學此一專業學科與現代世界的互動和應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徐達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博士,任教於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係。早期旅行文學和短篇小說寫作散見報章雜誌,並曾獲〈海華文藝季旅行文學比賽〉首奬。研究專長包括有詮釋人類學、臨床人類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流行文化,以及殖民/後殖民理論等。

圖書目錄

導論:在地知識與去穩定的人類學運用
「異∕譯」文化脈絡 2
在地知識作為文化脈絡下的理解與辨識 5
去穩定作為人類學研究的另類職責 11
爭論的精細化 15

第一部分 詮釋|深描

第一章 詮釋人類學的註記與詢問
詮釋人類學的褒與貶 21
詮釋人類學的興起與跨學科挪用 25
民族誌的書寫職權 37
文學、寓言與超現實主義操作 44

第二章 地方知識的「迴返」
一場碩士學位返鄉口試 57
從在地者觀點到地方知識的開放理解 64
田野工作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進展 73
在地人類學傢的「自我與他者」雙重處境 84
地方知識的反思與挑戰 92

第二部分 超現實主義|文化寓言

第三章 李維史陀的超現實思維
遲到的哥倫布 103
神秘交換法則 108
一人學派 111

第四章 藝術作為文化寓言
《豬剛強》作為受苦生命的文化諷刺 118
《天書》和《背後的故事》作為主體的自我覺察 123

第五章 主體的失悟招領
三個白盤兩個黑盤的主體部署 131
類戲劇作為社會文本 137
後現代精神分裂癥式混仿 151

第三部分 後殖民|全球化

第六章 颱灣的後殖民景觀
《悲情城市》作為後殖民集體情緒 166
混淆的後殖民文化認同 177
雜揉身分的文化協商 187
全球化下的懷舊景觀 195

第七章 鄉民懂得怎麼笑,那是他們特有的專長
世界的虛擬與網路的真實 205
網路印刷術與文本變裝秀 210
網路鄉民的嘲諷技法 243
嘲笑作為精神氣質 247
人類學知識生産的挑戰與任務
人類學在居性與移動路徑 257
民族誌書寫與《日記》作為世俗性民
族誌小說 264
「意義的危機」作為當代人類學知識生産之挑戰 269
後危機追尋 276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種知識的“共建”。“詮釋人類學”本身就暗示瞭理解的多樣性和主觀性,而“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則把這種“詮釋”的過程具象化瞭。我理解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在於教會我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分析,如何去錶達自己的觀點。民族誌,作為人類學研究的基石,總是充滿著無數的細節和故事,而“閱讀”它們,本身就是一種對人類復雜性的探索。更讓我著迷的是“書寫”和“評註”的“交互”。我猜想,這本書會鼓勵我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書中的民族誌樣本,而是要去反思,去質疑,去思考作者的視角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自己的視角又會如何影響我對這些文本的理解。這種“交互”,在我看來,是將讀者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一個積極的參與者,一個知識的共同創造者。我期待這本書能賦予我一種新的學術眼光,讓我能夠以一種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方式去理解人類世界的豐富多彩。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太吸引人瞭!“詮釋人類學”本身就點明瞭研究的核心,而“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人類學,尤其是民族誌研究充滿好奇,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難以窺探其精髓。這本書的名字似乎提供瞭一個“解密”的鑰匙,它不隻是簡單地介紹理論,而是強調“閱讀”和“書寫”的“交互評註”,這暗示著一種動態的學習過程,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通過批判性的閱讀和反思性的書寫來理解和構建人類學的知識。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深入到那些充滿異域風情、卻又深刻反映人類共性的民族誌文本中,去體驗研究者們是如何觀察、記錄、分析,又是如何將這些復雜的現實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評註”,如何從一個更深的層次去理解民族誌的意義,如何形成自己獨立的學術見解。這本書的名字給我一種強大的學術期待,仿佛我將獲得一把探索人類多樣性與普遍性之門的鑰匙。

评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它似乎在挑戰我既有的閱讀習慣。以往閱讀學術著作,我更傾嚮於直接吸收結論和理論框架,很少有機會深入到“閱讀”和“書寫”的“交互”層麵。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股清流,引導我去思考“如何閱讀”一門學問,而不是僅僅“讀懂”它。民族誌,作為人類學研究最鮮活的載體,承載著無數關於人類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文化觀念的細節。而“交互評註”的提法,讓我覺得作者將賦予我一種主動參與的姿態,去與文本對話,去質疑,去補充,去重塑。這不僅僅是學習人類學知識,更是一種認知訓練,一種批判性思維的磨礪。我設想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遇到許多令我睏惑或者心生共鳴的地方,而這本書正鼓勵我將這些感受轉化為文字,與他人的觀點進行碰撞,從而加深理解,甚至激發新的思考。這種體驗式的學習方式,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仿佛我不是在學習一門學科,而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和學術探險。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這個書名,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非常理論化、晦澀難懂的書。然而,仔細品味“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這幾個字,我反而覺得其中蘊含著一種極大的開放性和實踐性。人類學的民族誌,總是描繪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現著我們所不熟悉的社會風貌,而“閱讀”這些文本,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體驗。更關鍵的是,“書寫”與“評註”的結閤,則將讀者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轉化為瞭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我猜想,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民族誌的經典案例,而是會引導我們去分析民族誌作者的寫作策略,去理解他們是如何在田野調查的限製下,構建齣一個被認為是“真實”的民族社會。同時,它也會鼓勵我們去思考,我們作為讀者,如何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解讀、評價,甚至“改寫”這些文本,讓民族誌的意義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語境下得到新的闡釋。這是一種令人興奮的學術視角,它打破瞭文本的壁壘,讓學術研究充滿瞭活力。

评分

《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瞭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我一直對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很感興趣,特彆是民族誌,感覺它是瞭解不同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但是,光是閱讀民族誌的成果,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就像是在欣賞一幅畫,卻不知道畫傢是如何構思和下筆的。這本書的“交互評註”概念,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渴望。它不僅僅是教我怎麼去理解民族誌的內容,更是教我如何去“讀寫”民族誌。我理解的“評註”,可能意味著要去分析文本的結構,去辨析作者的立場,去發現文本中隱藏的未言之意。而“交互”則意味著這種評註不是單嚮的,而是讀者與文本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甚至讀者與作者(通過文本)之間的對話。這讓我聯想到,也許這本書會提供一些具體的閱讀和寫作方法,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到人類學知識的生産和再生産過程中。這種動態的學習體驗,讓我覺得非常新穎和有吸引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