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的永恆:先天道及其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發展

庶民的永恆:先天道及其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先天道
  • 港澳
  • 東南亞
  • 宗教
  • 民間信仰
  • 道教
  • 華人宗教
  • 宗族
  • 文化人類學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以先天道的發生和沿革為基本綫索,再根據不同時代風貌和地區情況,以經典個案,呈現其發展特點和主要問題。
好的,請看以下關於一本名為《庶民的永恆:先天道及其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發展》的書籍的詳細簡介,此簡介旨在勾勒齣該書可能涵蓋的核心議題、研究範圍和理論視角,同時避免提及“AI”或任何生成過程的痕跡。 --- 書籍名稱: 《庶民的永恆:先天道及其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發展》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瞭一個在東亞及東南亞華人社群中,具有深遠影響卻又常被主流學術界忽視的民間宗教與哲學體係——先天道。該書以嚴謹的田野調查、紮實的文獻梳理和跨學科的理論框架,係統性地描繪瞭先天道自其興起、發展,直至在特定地理區域——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特彆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的傳播、適應與本土化過程。 先天道,作為一種融閤瞭儒釋道三教思想,並帶有濃厚晚明清初民間秘密結社色彩的信仰體係,其核心在於對“先天大道”的體認與追求。它不僅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辨,更是一種關乎世俗生活、道德實踐與社群互助的生命哲學。本書旨在揭示,在社會動蕩、傳統秩序瓦解的時代背景下,先天道如何通過其獨特的組織形式、儀式實踐和救贖敘事,成功地在庶民階層中紮根,並構建起一套穩固的身份認同與精神慰藉係統。 全書結構清晰,大緻可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理論溯源與概念界定;港澳地區的曆史演變與社會功能;以及東南亞的傳播、重構與現代性挑戰。 第一部分:理論溯源與概念界定 此部分首先確立瞭研究的基石。作者詳細梳理瞭先天道在曆史語境中的起源,追溯其與白蓮教、龍華派等民間宗教流派的復雜淵源與區彆。重點剖析瞭“先天”這一核心概念在道傢哲學、佛教禪宗以及民間信仰中的不同詮釋,並將其置於晚明士人對傳統理學反思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書中辨析瞭先天道與其他民間宗教(如一貫道)在教義、組織和政治傾嚮上的異同,力求為後續的區域性研究提供精準的理論工具。作者強調,先天道的“庶民性”並非僅僅是其信徒的社會階層構成,更體現在其教義對日常生活倫理、災厄應對以及現世利益的直接關懷上。 第二部分:港澳地區的曆史演變與社會功能 香港和澳門作為特殊的曆史節點,是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作者將先天道在這些地區的傳播視為一個“嵌入式”發展過程。在殖民統治和快速城市化的壓力下,先天道組織扮演瞭關鍵的社會中介角色。書中不僅考察瞭早期移民如何依靠同鄉、同宗、同信仰的紐帶建立起互助網絡,更深入分析瞭戰後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先天道在社會服務、義學興辦以及社區凝聚力維護方麵的具體實踐。 對於香港而言,本書關注其在工業化和身份認同危機中,先天道如何通過“拜師立會”的儀式結構,為漂泊的靈魂提供歸屬感。而在澳門,則側重於其與傳統士紳階層及特定傢族勢力的互動模式,探討其在特定曆史時期內所具備的政治彈性與隱蔽性。通過對曆史檔案、口述訪談和宮廟碑刻的交叉比對,本部分揭示瞭先天道如何巧妙地在官方意識形態的邊緣地帶生存和發展。 第三部分:東南亞的傳播、重構與現代性挑戰 東南亞段落是本書的亮點之一。先天道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傳播,是一個典型的跨國宗教流動的案例。作者指齣,不同於在原鄉的相對穩定,先天道在南洋群島經曆瞭更為劇烈的本土化重構。在異域文化和多元信仰(如馬來本土信仰、伊斯蘭教)的衝擊下,先天道必須重新定義其“道”的普適性。 書中詳盡分析瞭東南亞先天道如何適應種植園經濟、殖民政策以及後來的民族國傢建構過程。例如,在馬來西亞,先天道如何處理其“秘密會黨”的曆史陰影與官方對宗教組織的管製;在新加坡,則關注其如何在高度世俗化的社會環境中,將教義轉化為強調個人修為與傢庭和諧的現代倫理規範。此外,作者還探討瞭全球化背景下,東南亞的先天道如何通過網絡媒介與信息技術,與港颱地區進行新的連接,並麵對信眾年輕化、儀式變遷以及教義闡釋現代化的多重挑戰。 研究方法與創新視角 本書的研究方法強調“深描”(Thick Description)與“比較曆史”的結閤。作者不僅注重對儀式、經典和口述曆史的細緻記錄,更運用社會網絡分析、宗教人類學及後殖民理論的視角,來解釋先天道在不同社會結構中的功能和意義。本書的創新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一個長期被視為“邊緣”或“非主流”的民間信仰,提升至區域社會史和宗教社會學的關鍵研究課題,展現瞭庶民信仰在構建現代東亞社會文化景觀中的持久生命力與永恆價值。全書語言沉穩有力,邏輯嚴密,是研究近代華人民間宗教、區域社會變遷及跨文化傳播的重量級著作。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本書以先天道的發生和沿革為基本綫索,再根據不同時代風貌和地區情況,以經典個案,呈現其發展特點和主要問題。序1

第一章 緒論3
一、庶民的永恆:民間的終極關懷  4
二、先天道的特點及影響  8
三、跨越時空的民間教派12
四、學術界對先天道的關注及研究18
五、研究的資料與方法24
六、本書的基本框架27

第二章 金丹度劫:先天道的修煉與追求31
一、《九蓮經》中的先天道基本信念  31
二、先天道的丹與禪 47
三、先天道的功與果 71
四、先天道的二元化架構85

第三章 青蓮盛開:先天道的奠立和發展99
一、在傳說與現實之間99
二、道啓江西:吳紫祥與何若 116
三、弘化天下:袁誌謙  127

第四章 水為天一道根:步嚮全國性大教門的先天道143
一、徐楊頂劫前後的領導架構143
二、被摘的〝天命〞──葛依玄151
三、雲城會議上的教權爭奪 158
四、〈普度規條〉與先天道的改革168
五、先天道的彭超凡時期 177

第五章 金水相生:先天道的規戒建設193
一、〈普度規條〉的恩職規條與金水時期的恩職條規193
二、〈普度規條〉中的禁宜規條202
三、彭超凡時期的條規與先天道基層管理建設 210
四、林周官時期的戒規與先天道管理架構建設  229
五、萬全堂正己化人條規與修行婦女的禁宜  241

第六章 天人之間:先天道的科儀建設 249
一、信仰係統的調整與先天道神聖空間的構建 250
二、從日用科儀和慶祝科儀看先天道神聖時間的構建266
三、生命的聖化:先天道的道場科儀283
四、靈魂的聖化:先天道的歸西科儀304

第七章 兩廣道興:在分裂中發展的先天道321
一、因分裂而寬鬆,因寬鬆而分裂321
二、由群山走嚮大海 325
三、金祖法脈,早著機先  331
四、水祖法脈,後發先至  336
五、林法善與清遠藏霞古洞 342
六、李植根的錦霞洞八賢堂 349

第八章 香江弘道:先天道與現代的邂逅365
一、走入宗教自由的桃源 365
二、派宗法善的首個十地香港辦事處375
三、齋堂──嚮婦女的呼喚 382
四、亦儒亦商的善慶一脈 397

第九章 乘桴齣海:先天道走齣國門 415
一、從應許之地掉落絕望之鄉415
二、曾漢南與先天道最高機構移港426
三、硃存元開荒暹羅  442
四、先天佛教在泰京崛起 449
五、萬全堂遷離中土 456

第十章 星馬越南:不同的曆史,不同的命運 465
一、以商治道的飛霞道脈 465
二、麥泰開及飛霞洞經生會 474
三、萬裏霞飛:飛霞道脈在東南亞國傢的開拓 479
四、東初派先天道在海外的流傳484
五、篳路藍縷的越南萬全堂派先天道496
六、浴火重生:南越解放初期的先天道  505
七、南宗明師道──東初派先天道的越南道脈 509

第十一章 結語:民間宗教與時代及文化519

後記  527

附錄 531
藏霞本源集( 遊子安教授藏本) 531
傳登錄( 作者自藏本) 546
硃老師緣遊記寶捲( 作者自藏本)  551
大道至孝歌/ 先天道常識閤編( 作者自藏本) 583
大道(一)( 作者自藏本)  597
大道(二)( 作者自藏本) 608

圖書序言

危丁明君囑為序,我欣然領受。

  丁明君報考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投入我門,時年47 歲,是我弟子中年齡最長者。由此可知,他嚮學之心之熱忱。

  此前,丁明曾入北京大學哲學係攻讀研究生。而二十年間,他在香港從事圖書齣版事業,曾齣版過足以傳世之巨著,成就斐然。

  在攻讀博士學位近三年間,來往於京、港之間,既要孜孜不倦於學術,又要忙碌於生計。師生之間每次探討學術,搜秘討奇,都是人間大樂。師生皆樂觀、豁達之人,故有此樂。

   我研究中國民間宗教三十餘載。特於明、清時代羅教體係多有創發。1992 年版《中國民間宗教史》第五、六、七、十、十四、十八、二十、二十一章所研究諸教派,皆發源於羅教。其間紛繁復雜,流脈共呈,難一言以畢之。此處所要提及 的是第十八章《一貫道的源流與變遷》。此章與危丁明君博士論文大有關聯。第十八章不僅用明清檔案、官書、方誌,及教內資料對一貫道數百年間的前世今世、來 龍去脈,爬梳分解,而且充份肯定瞭一貫道的宗教地位,並非什麼會道門。

  這是一種思想解放和秉筆直書的史傢作派。此章對道光二十五年後 北方的一貫道作瞭充份的考證。但對南方的先天道卻未曾著筆。危丁明君接著《中國民間宗教史》第十八章,繼續研究。將道光二十五年至今的先天道作為博士論文 之內容,深入而精準的考據,還原瞭先天道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真實麵貌。

  危丁明君博士論文《先天道及其在港、澳與東南亞地區的發展》有如下貢獻:

   第一、清道光二十五年以來江南先天道脈缺少細緻考析,而史料散見於各類文本中,頗難為功。丁明君多年於兩廣、八閩、港、澳及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新加 坡等省、地區及國傢進行多次田野考察,對先天道流脈的走嚮及其演變,瞭然於心,澄清疑團,添補民間宗教教派研究的空白,僅此即達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 水準。

  第二、教派史研究僅是宗教史研究的一半,另一半則是教法之研究。丁明君深入諸類先天道的道堂,與信眾結成多年的友誼。故對先天道的道規、科儀、丹道心法知之甚詳,書內有多章考證、分析。

   第三、在我看來,一部好的宗教史,固然要依據史料為基礎,爬梳精準,閤於內在邏輯之走嚮,明確史實之真姿。進一步則要走進研究對象之內裏,於其有同情之 理解,以博大的胸懷入於精神世界。探討信仰者生命旅程與生活方式。要問幾個為什麼?信仰者何以捨其一生,放棄紅塵之戀,遁入空門,不婚不娶,終生不悔?丁 明君對此深有體悟。故他的博士論文又叫《庶民的永恆》。他真正探討到瞭先天道的根性瞭。僅此兩條,他的博士論文就徵服瞭全體評委,而獲得瞭優等博士論文標 準。

  第四、我曾多次訪問香港講學,以我淺見,危丁明博士的這部著作是前輩學者羅香林先生《流行於贛閩粵之真空教》問世以來,香港學界最齣色的一部民間宗教教派史的研究。它足以代錶香港學術界在民間宗教研究方麵的最高水準。

2015 年1 月
寫於北京西四古槐堂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不得不說,《庶民的永恆》為我提供瞭一種全新理解華人宗教文化傳播的視角。本書的核心在於“先天道”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發展”,這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拓展,更是一個文化融閤與轉化的過程。作者沒有將研究對象孤立看待,而是將其置於全球華人移民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這一點尤為令人贊賞。 我被書中關於先天道在不同文化語境下所呈現齣的獨特樣貌所吸引。作者詳細闡述瞭先天道如何在港澳地區,與本土的民間信仰、甚至是其他宗教産生互動,並形成瞭獨具特色的融閤形態。而在東南亞,麵對更為多元復雜的社會環境,先天道又展現齣瞭更強的適應性和變通性。書中對這些細微差異的精妙分析,讓我深刻認識到,任何一種宗教的傳播和發展,都並非簡單的復製粘貼,而是與當地的社會結構、文化傳統以及曆史變遷緊密相連的動態過程。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一個特定宗教的研究,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跨文化宗教傳播的普遍性框架。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理解華人社群如何在海外維係其文化認同,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作者在《庶民的永恆》中,將“先天道”這一信仰作為綫索,巧妙地串聯起瞭港澳及東南亞地區華人社會的發展軌跡。書中不僅僅聚焦於宗教本身的教義和實踐,更重要的是,它將先天道置於更廣闊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 我被書中對先天道信徒群體多樣性的描述所打動。從早期的下南洋的勞工,到後來的商賈、知識分子,乃至今天生活在不同階層和職業的現代人,他們因為共同的信仰而形成瞭一種特殊的聯係。作者通過對這些不同群體的信仰動機、實踐方式以及社會功能的分析,揭示瞭先天道如何成為連接個體、傢庭乃至社區的重要紐帶。這種對信仰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中發揮作用的細緻描繪,讓我看到瞭宗教在庶民生活中的真實力量。

评分

《庶民的永恆:先天道及其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發展》這本書,確實打開瞭我認識“庶民信仰”的新視角。在以往的閱讀經驗中,對於宗教的關注往往集中在主流教派或曆史上的重要事件,而這本書則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流傳,卻又深刻影響著普通人生活的信仰體係。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明確指齣,先天道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發展”,並非僅僅是教義的傳播,更是其在不同地域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的過程。 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先天道在融入當地社會結構中的細節描述印象深刻。例如,書中探討瞭先天道如何通過建立互助組織、參與慈善事業,甚至在某些時候扮演瞭民間調解者的角色,從而獲得瞭社會的認同和生存空間。這種從“庶民”視角齣發,關注信仰如何與日常生活、社區互動緊密結閤的研究方式,讓我看到瞭宗教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強大生命力。本書的敘述語言樸實而不失嚴謹,邏輯清晰,即使是對宗教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啓發。

评分

初次翻閱《庶民的永恆:先天道及其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發展》,我便被它那深邃的學術氣息和對地方性宗教文化發展脈絡的細緻梳理所吸引。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以一種極具洞察力的視角,深入探討瞭“先天道”這一在中國傳統宗教版圖上相對邊緣卻又頑強生長的信仰體係,如何在港澳及東南亞這片華人移民聚居、文化交融的特殊土壤中,尋找到生存的根基,並逐漸發展壯大。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清晰地勾勒齣瞭本書的研究框架,強調瞭從“庶民”視角切入的重要性,這讓我意識到,本書並非僅僅是宏大敘事下的宗教史,更是一部關乎普通人信仰、社區構建乃至社會互動的鮮活篇章。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先天道在港澳地區發展時,所呈現齣的那種在地化、多元化的觀察。書中關於先天道如何與當地的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巧妙融閤,甚至在某些時期扮演瞭社區凝聚力核心的角色,這些細節的描繪,讓我對這個信仰的生命力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對一些具體道觀的選址、組織架構、儀式活動以及信徒群體構成的分析,都顯得尤為紮實。作者似乎親身走訪瞭許多地方,並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爬梳,纔得以捕捉到這些稍縱即逝的文化印記。這種深入基層、關注細微之處的研究方法,使得本書的論述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失實踐的溫度,讀來令人信服。

评分

《庶民的永恆》一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在於其對先天道在東南亞地區,特彆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發展的獨特視角。作者沒有將這些地方視為中國宗教的簡單移植地,而是強調瞭在殖民曆史、多元族群和不同文化土壤的影響下,先天道所經曆的復雜演變。書中對先天道如何吸收當地宗教元素、如何在不同民族社區中尋找認同、以及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調整自身形態的分析,都展現瞭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先天道在東南亞地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的論述感到著迷。例如,在某些國傢,宗教的閤法性問題、與其他宗教的競爭、以及信徒年輕化趨勢的缺失,都是先天道需要麵對的現實。但與此同時,隨著華人社群的壯大和對自身文化認同的加強,先天道也迎來瞭新的發展契機。作者通過大量案例研究,生動地展現瞭這些信仰如何在新的環境中尋求平衡與發展,這種對宗教與社會變遷之間復雜互動的深刻洞察,使本書極具思想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