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学:政大超人气通识课「从漫画看日本」

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学:政大超人气通识课「从漫画看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化
  • 漫画
  • 通识教育
  • 流行文化
  • 社会观察
  • 台湾视角
  • 政大课程
  • 文化研究
  • 当代日本
  • 轻松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选课人数必破千、每开课必秒杀!
最另类的深度文化观察,培养国际观的最佳素材!
★精选24部日本漫画+人气插画家米洛可生动图解=最促咪的日本文化指南

  这堂课,从2006年开设至今,年年满班,上千名学生抢着选修。
  这堂课,让学校旁边的漫画店,特辟「上课用书租借专区」。
  这堂课,让学生主动关心国际新闻与世界经济。
  这堂课,让学生懂得如何从漫画里得到知识与人文素养。
  这堂课,让学生意犹未尽,庆幸自己曾经上过!

  漫画不只是「ㄤ阿册」,也是兼具知识与文化观察的最佳工具书!

  ● 曾在台湾广为流行的「现金卡」,竟源自日本地下钱庄!
  ● 日本黑道竟然合法有牌,堂口还大剌剌地矗立在街口?
  ● 日本明明是东亚大国,为何也是亚洲最不受欢迎的国家?
  ● 台湾的「肥猫」,怎么在日本地位却有如天神下凡?
  ● 日本男性从大男人主义,纷纷变成「爱妻俱乐部」一员的原因……
  ● 日本的娃娃车,怎么车上载的全是老人家!
  ● 为何日本公务员都出身东大?日本的东大情结如何影响教育方式?

  日本是台湾人最爱的国家之一,但以上这些关于日本的二三事,你都知道吗?

  许多人喜爱日漫,但看漫画等于不求上进,就是浪费时间与生命,只有小孩或阿宅才看漫画吗?其实漫画不只是「ㄤ阿册」,也是兼具知识与文化观察的最佳工具书!以上这些关于日本政治、社会、文化的林林总总,只要看漫画就能明白!

  最受学生欢迎、熟稔日本文化的蔡增家教授,认为许多日本漫画讲究考据与研究精神,只要翻阅探讨政治社会的写实漫画,和讲求专业的知识性漫画,便足以拓展个人视野,更是培养国际观的绝佳素材,例如:

  ● 台日皆然,造桥铺路当政绩,不惜赤字盖蚊子馆的政治乱象──《改革之兽》
  ● 发生灾变也面不改色的日本人,可能都是心理疾病潜在患者──《心理医恭介》
  ● 唿应柳井正、孙正义的成功故事而吹起的创业之风──《金钱之拳》
  ● 前首相爱看、外宾伴手礼,日本上班族必读职场修练圣经──《岛耕作》系列
  ● 蕴含菊的美,却又显露刀的锋芒:解构日本人矛盾又复杂的两面性──《双面魔术师》
  ● 书上不会写,只有漫画看得到:透视日本地下经济的金钱流动──《浪花金融道》
  ● 人人有书读?不如人人有功练!日本工匠,不比学历比专业──《夏子的酒》

  此外,作者更将深入浅出地从政治、社会、专业崇拜、国际观等四大范畴,进一步为读者们介绍最真实,以及你不知道的日本,例如其实日本官僚与庶民生活存在极大落差;比起法院裁判,日本社会更看重「耻感」所带来的约束力;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安危机,日本媒体联手封杀某食品大厂的广告整整两年;面对右派势力的崛起,今后日本将在亚洲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日本是漫画大国,在电车上从小孩到中年人,从学生到上班族,常可看到人手一本漫画的景象,而庞大的漫画产业也孕育出众多优秀的漫画家。本书以日本漫画这一崭新视角,观察日本这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看似理性有序却又处处矛盾、虽实行民主制度,政坛却被政治世家把持的国家,并辅以专业插画家米洛可的插画,希望能带给读者们一次兼具娱乐性与知识教育的阅读经验!

名人推荐

  知名SOHO作家、出版观察家      王干任
  政治大学日本研究学位学程主任     李世晖
  知名旅日作家                     张维中
  日本文化达人、荒野梦二书店主人  银色快手

  「蔡增家老师的作品,毋宁是带领台湾读者认识日本漫画,及其背后社会文化元素的精采导引,错过可惜。」──知名SOHO作家、出版观察家   王干任

  「本书让读者了解到,日本漫画既可以是休闲娱乐,也可以是知识文本,更可以是认识当代日本的窗口。」──政治大学日本研究硕士学位学程主任   李世晖

  「没想到从漫画中可以学到这么多知识,要了解日本这个国家简直轻而易举!」──日本文化达人、荒野梦二书店主人  银色快手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的要求,不包含《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学:政大超人气通识课「从漫画看日本」》这本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书名:日本文化深度探索:从传统到现代的多元脉动 作者:[此处留空,或想象一位文化研究学者]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想象一家严肃的学术出版社] ISBN:[此处留空,或想象一个标准号] 页数:约 520 页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审视日本文化自古代发展至今所经历的复杂演变与多重面向。我们聚焦于日本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艺术思潮以及当代生活美学如何相互交织,共同构建出一个既传统又极具现代性的文化实体。全书摒弃了碎片化的介绍,力求构建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引导读者理解日本文化深层的逻辑与驱动力。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理解现代日本,必须回溯其独特的历史语境——特别是神道、佛教的融合,以及在长期相对封闭的岛国环境中孕育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物哀”、“侘寂”等美学概念的执着。 第一部分:根源的构建——古典与精神世界 第一章:地理与早期社会形态 本章从地理环境对早期日本文化形成的影响入手。探讨了日本列岛的火山活动、季风气候如何塑造了日本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心,并催生了最初的万物有灵观念。详细解析了绳文时代与弥生时代的文化转型,特别是稻作农业的引入如何奠定了其后社会结构的基础,并引出早期部落政治的雏形。 第二章:神道的核心理念与国家建构 深入剖析神道教作为日本本土信仰的本质。我们将考察“八百万神”、“禊”、“祭祀”等核心概念的实际意义,并分析神道如何与天皇制度紧密结合,成为早期政治合法性的基石。本章还辨析了神道在面对外来宗教时的吸收与融合策略,而非简单的排斥。 第三章:佛教东传与本土化 重点研究佛教,特别是天台宗、真言宗和后来的净土宗、禅宗,如何在奈良和平安时代传入并扎根于日本。着重分析佛教义理如何渗透进贵族审美(如‘物哀’的深化),以及禅宗对武士阶层精神训练(如‘不二一元论’)的决定性影响。理解佛教如何与本土神道形成“神佛习合”这一独特的宗教生态。 第四章:平安文学与审美基调的确立 本章考察平安时代的宫廷文化,分析《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等经典文本,不仅仅是文学成就,更是特定时代社会风貌与审美情趣的体现。阐述了“もののあわれ”(物哀)如何成为理解日本人对短暂、易逝之美执着态度的关键。 第二部分:武士道与制度的演进 第五章:镰仓、室町的权力更迭与武士阶层崛起 分析源氏和平氏的兴衰,探讨武家政权的建立对日本政治格局的颠覆性影响。重点剖析武士阶层的伦理体系如何建立,以及“义”与“忠”的观念如何被体系化。 第六章:禅宗对武家文化的浸润 本章深入探讨禅宗美学如何被武士阶层内化,从茶道、香道到剑术(柔术),阐述了“直心是道场”的观念如何转化为实践中的纪律与专注力。这部分内容将着重分析禅宗对日本人在处理生死问题时的影响。 第七章:桃山、江户时代的文化整合与社会固化 考察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如何统一日本,并建立起严密的幕藩体制。重点分析儒家思想(朱子学)在江户时代如何被官方推崇,成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意识形态工具。同时,也探讨在这种高度规范化社会下,町人文化(如浮世草子)的萌芽与发展。 第八章:锁国政策下的日本文化特异性 详细分析长达两百多年的“锁国”政策(萨摩藩、对马藩除外)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是内部文化的纯粹化与深化,另一方面是技术与思想的相对停滞。探讨了长崎出岛的“兰学”如何成为知识分子接触西方科学的有限窗口。 第三部分:明治维新与现代性的剧烈转型 第九章:强制现代化与“脱亚入欧”的文化冲击 本章分析明治维新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更是一场剧烈的文化重构运动。考察日本如何以惊人的速度吸收西方文明,以及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遭受的冲击与抵抗。探讨“国粹主义”的抬头与对西方化的反思。 第十章:近代国家构建中的“天皇神话” 解析明治宪法如何建构一个现代化的君主立宪框架,但同时将天皇神化,使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象征。这部分将讨论这种神圣化如何服务于国民教育和战争动员体系。 第十一章:大正民主与文化多元性的爆发 聚焦大正时代,分析短暂的民主尝试与西方思潮的涌入(如浪漫主义、自由主义)。探讨此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价值的反思与批判,以及都市文化(摩登主义)的兴起。 第十二章:昭和前期:思潮的压制与战争动员 研究从九一八事变到二战结束期间,国家权力如何系统性地压制异议,并利用神道、国家主义精神鼓动全民参与战争。分析“精神决战”如何成为其宣传机器的核心口号。 第四部分:战后重建与当代文化景观 第十三章:战后占领下的社会重塑与伦理重构 探讨盟军占领对日本政治、教育和法律体系的根本性改造,特别是民主化进程和对战争责任的反思。分析“非军事化”与“和平主义”如何成为战后日本国民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四章:经济奇迹与“企业人”的崛起 分析战后日本如何通过高效的产业政策和独特的劳动伦理,实现经济腾飞。探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文化如何成为新的社会契约,以及其对个人自由的潜在束缚。 第十五章:城市化、家庭结构与个体意识的觉醒 考察高度发达的城市社会(如东京、大阪)带来的社会问题,如“过劳死”现象、都市人际关系的疏离感。分析新的消费主义文化如何挑战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性别角色。 第十六章:当代日本的文化出口与全球影响力的再定义 本章评估战后日本文化(如电影、音乐、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讨论当代日本在保持其独特的内部秩序感的同时,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新的角色。关注环保意识、生命关怀等新议题在日本社会中的探讨。 --- 本书特色 宏大叙事与细节并重: 不仅描绘了朝代更迭和制度变迁的宏大历史脉络,也深入挖掘了支撑这些变迁的日常审美、宗教观念和伦理规范。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历史学、宗教学、社会人类学和艺术史的分析方法,提供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 深入的哲学探讨: 聚焦于“物哀”、“侘寂”、“间”(Ma)等核心日式美学概念,并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 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全书按照时间线索和主题脉络精心组织,旨在帮助读者系统性地建立对日本文化的整体认知,避免陷入对单一文化现象的片面解读。 本书适合所有对亚洲文化、比较宗教学、历史社会学,以及希望进行深度文化研究的读者阅读。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读者能够跳出表象,把握日本文化复杂而迷人的内在肌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增家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亚太所研究员,兼日本研究硕士学位学程教授,学术专长为东北亚区域研究、日本研究、朝鲜半岛研究。

  专精日本研究的蔡增家老师本身从小就爱看漫画,为了让学生们确实吸收到最丰富的知识,他苦思教学方法,于是发现许多日本漫画讲究考据与研究精神,轻松就能达到目的。他从2006年开始于政治大学开设一门通识课:「从漫画看日本」,顾名思义系以漫画为教材,让学生认识真实的日本。

  此通识课甫开设便年年爆满,上千人排队候补选课,甚至有学生连选六学期都选不到,一直坚持到大四才抢修成功。如今,「从漫画看日本」已成为政治大学最知名的通识课。热门程度连政治大学附近的漫画租书店,都推出专柜收藏他的书单漫画。

图书目录

作者序  从漫画来理解真正的日本

第一部:从漫画看你不知道的日本政治奇观

1. 如「天神」般的日本官僚(《县厅之星》)
2. 不依赖政府的日本人(《王牌至尊》)
3. 日本的蚊子馆(《改革之兽》)
4. 日本的「老人政治」(《政治最前线》)
5. 外交如料理,都是酸甜苦辣(《大使阁下的料理人》)
6. 右翼想像下的国家正常化(《沉默的舰队》)

第二部:从漫画看你不知道的日本社会万象

7. 从「雇用型社会」到「创业型社会」(《金钱之拳》)
8. 不鼓励竞争的日本职场(《岛耕作》系列)
9. 讲究耻感的日本人(《圣堂风云》)
10. 集体约束力造就低犯罪率(《信》)
11. 怕给别人添麻烦的日本人(《心理医恭介》)
12. 从大男人主义到爱妻俱乐部(《家栽之人》)
13. 合法的黑道,光明的地下钱庄(《浪花金融道》)
14. 礼金与日本人的两面性(《双面魔术师》)
15. 超高龄社会下的奇特现象(《黄昏流星群》)
16. 银发照顾,刻不容缓(《看护工向前冲》)
17. 绿灯笼背后的食安故事(《银之匙》)

第三部:从漫画看你不知道的日本专业崇拜

18. 东大,日本官僚的摇篮(《东大特训班》)
19. 尊重专业的工匠精神(《夏子的酒》)
20. 诺贝尔奖是恩赐,还是诅咒(《邻家美眉》)

第四部:从漫画看你不知道的日本国际观

21. 从安重根看日本的东亚情结(《少爷的时代》)
22. 「零核电」终究是神话?(《核爆末世录》)
23. 《进击的巨人》与中日关系(《进击的巨人》)
24. 风起了,日本要走向何方?(《风起》)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从漫画来理解真正的日本


  我在国立政治大学开设「从漫画看日本」这堂课,转眼已迈入第七年了,在这七年当中,每学期都吸引将近八百位学生来选修,但受限于教室的座位,我每次最多只能收一百二十位学生,而学生也把这门课视为在政大必定要修的一门课程,甚至还有学生戏言,没有修过「从漫画看日本」这门课,就好像没有念过政大。

  其实这门课以前并没有那么热门,其前身课名是「日本政治经济之研究」,当时每学期修课的学生屈指可数,这让我感到相当失望,我一直在思考,日本是台湾学生最喜欢的国家,为什么他们会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没有兴趣?我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我的表达方式不够好,还是我的教材不符合学生的需求,我反覆地思索。

  直到有一天,我在日本东京的电车上,看到一位中年欧吉桑正在看漫画,这个举动让我感到相当好奇,因为在台湾,看漫画的年龄层大多是小学生或国高中生,成年人如果看漫画,一定会被他人看做是一项幼稚的举动。而这位欧吉桑到底在看什么漫画呢?我好奇地看了一下封面──《黄昏流星群》,我下了电车,立刻冲到漫画店找出来看,一看之后让我相当震惊,也让我迷上这本漫画。

  原来,《黄昏流星群》这本漫画是在探讨日本迈入高龄化社会所出现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告诉所有的年轻人,其实老人要的不只是物质金钱,而是需要子女更多的关怀,这颠覆我过去对于漫画只是运动漫画、少女漫画的刻板印象,原来漫画也能讨论那么严肃的社会问题,这也难怪在日本就连成年人也会看漫画,因为在日本,看漫画就跟看书、看小说一样,都是能获得知识的管道,只是一个是用文字,一个是用图像表达。而使用图像来表达,反而更能吸引读者,同时让人印象深刻,连日本的选举手册都是用漫画来呈现。

  日本是全世界漫画工业最为先进的国家,甚至日本现任副首相麻生太郎都是个标准的漫画迷,且在一九八○年之后,日本出现许多探讨政治、经济及社会议题的写实漫画,例如《圣堂风云》《岛耕作》系列及《浪花金融道》,以及具教育意义与介绍许多特殊技能的专业漫画,例如《神之雫》《东大特训班》及《将太的寿司》,这些写实及专业漫画不仅大幅提升阅读漫画的年龄层,同时也强化漫画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让阅读漫画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甚至在麻生太郎担任首相时,都把《岛耕作》系列漫画,当成是赠送给外宾的国礼,因为《岛耕作》的内容是最能代表日本社会运作的作品。

  也因此,我便大胆地把课名改成「从漫画看日本」,尝试以漫画为引子,先以阅读漫画,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情境下了解目前日本的现势与走向,之后再引导学生去阅读与日本相关的专业书籍,如此一来想必能够让学生们对日本这个国家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与一番不同的见解,而我在课堂当中所介绍的漫画,自然也是以写实漫画及专业漫画为主体。

  《上一堂最好玩的日本学》这本书,便是依据我这七年来引介给同学的漫画以及上课的内容所编写而成的,希望让无法上这门课的社会人士,也能够借由阅读漫画来了解日本。日本是距离我国最近的工业大国,但是我们对日本的理解却又是何其贫乏。日本不是只有拉面及温泉,更不只有AKB48及109辣妹,期许读者们能透过这本书,学习如何从漫画来理解真正的日本。就让这本书来带领大家认识一个你不知道的日本吧!

图书试读

11. 怕给别人添麻烦的日本人       
 
二○一一年,日本发生三一一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位于日本东北福岛县的灾情最为惨重,有多个村庄几乎都被海啸给淹没,而当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位日本NHK记者访问这些灾民是否需要外界协助,他们的回答竟然是:「对不起,我们给大家添麻烦了。」

再把时序转到二○○四年,有一位日本年轻人香田证生,跑到战乱的伊拉克旅游,不幸却被伊拉克的恐怖分子挟持,最后惨遭杀害,而当这个新闻传回到日本国内时,香田的母亲在大批媒体的簇拥下,流着眼泪说:「对不起,我儿子的行为给大家添麻烦了。」

如果这两件事情发生在台湾,不是痛骂政府援救不力,就是痛哭的在地上打滚,而这些也都是嗜血的台湾媒体最喜欢捕捉的画面,然而日本人不但不责怪政府,反倒「反求诸己」的反应,的确是超乎我们台湾人的常识与认知。

自制自持,是民族性也是教养

日本人怕给别人添麻烦,其实是其来有自。在日本国民小学一年级,《国民生活须知》的第一课便开宗明义的教育日本人:「千万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而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公车及电车上,也到处都立着竖牌,随时提醒日本人:「请注意,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

这样的国民教育,让日本人随时随地都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例如在电车上大声喧扰,会影响到别人的作息,因此,日本人在公众场合讲话总是轻声细语;另外在公车上坐着把脚伸直,会容易让走过的行人绊倒,因此,日本人在公众场合就坐时,总是既安分又直挺挺的。同时这也养成日本不随意请人帮忙的习性,因为请人帮忙所欠下的人情,是一辈子都还不了的。

而怕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规范,牵绊着日本人的一举一动,让日本人在公众场合从不轻易展露自己的情绪。例如在东北大海啸发生之后,大家都纷纷寻找自己的亲人,当有位外国记者在访问这些急切寻找自己亲人的日本人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伤痛哀绝的表情,只是淡淡地说:「我还没有找到我的亲人。」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日本学”这个词,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总觉得它离我太遥远,充满了学术的距离感,听起来就充满了各种理论和术语, I’m not really into that. 但“最好玩”这个词,让这本书瞬间变得亲切起来。我好奇它到底能“玩”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就像在玩一个角色扮演游戏,我可以代入到漫画角色的人生中,去体验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又或者,它会像一个寻宝游戏,引导我从漫画的细节中发现日本文化的宝藏?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颠覆我对日本学刻板的印象,让我觉得学习和了解一个国家,可以如此有趣和轻松。我希望这本书不会让我觉得像是在背诵课文,而是更像是在读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集,每一章都像一个独立的漫画故事,但又串联起一个完整的日本画卷。我很想知道,这本书里会不会有让我拍案叫绝的观点,或者让我捧腹大笑的段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色彩鲜艳,还带着一点复古的漫画风格,一看就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日本文化挺感兴趣的,但总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的了解,比如动漫、日剧之类的。这本书的标题“从漫画看日本”,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点。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些我熟悉的漫画角色,它们背后是不是藏着很多关于日本社会、历史、文化的解读呢?比如《灌篮高手》里那种校园生活和对梦想的执着,是不是反映了日本年轻人的一种精神?又或者像《海螺小姐》这样的国民级作品,它所描绘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琐事,又会透露出日本社会哪些不变的传统和价值观?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我最熟悉的漫画语言,来解读我一直好奇的日本。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严肃的日本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那些我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就已耳熟能详的漫画情节里的。这听起来就像是在玩一个侦探游戏,通过漫画的蛛丝马迹,去挖掘日本的深层文化基因。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主动地去思考和解读,就像在玩一场有趣的解谜游戏。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国家,不能只看它的官方介绍或者历史教科书,那些太宏大,也太容易失真。真正鲜活的文化,往往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藏在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里。而日本的漫画,无疑是他们文化输出最成功、也最能代表他们国民精神的一种方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找到了一扇通往日本真实面貌的窗户。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挑选那些漫画作品的?是按照时代划分,还是按照主题分类?比如,那些描绘战后复兴时期的漫画,和如今描写少子化、老龄化社会的漫画,肯定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日本。我又在想,那些在日本社会引起广泛讨论,甚至引起社会变革的作品,这本书里会不会有所提及?比如,有哪些漫画曾经挑战过日本社会的传统观念?又有哪些作品,成功地引发了人们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导游,带我穿梭在日本漫画的黄金时代和当代浪潮中,让我看到日本社会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的,而漫画又是如何精准地捕捉到这些变化的。

评分

日本文化对我来说,一直像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万花筒,每次转动都会有新的惊喜。但有时候,也觉得它像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尤其是在我接触到一些更深层次的日本文化作品之后,比如一些比较严肃的文学作品或者艺术电影,总会觉得里面有一些我无法理解的东西,好像隔着一层纱。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有机会能够透过我最熟悉的漫画,去解读那些更深层的日本。我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日本社会长期存在的议题,比如“武士道精神”在现代日本社会的演变,或者“耻感文化”是如何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帮助我解开那些我一直以来对日本社会的困惑。我希望能从中看到,那些看似普通甚至有些夸张的漫画情节,是如何折射出日本社会独特的价值观、伦理观,甚至是集体潜意识的。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真正“沉浸式”了解一个国家的方式,而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这本书的题目,尤其是“政大超人气通识课”,让我觉得它背后一定有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同时又具备了吸引年轻人的活力和创新。我好奇,这门通识课是如何在课堂上吸引那么多学生的?是不是老师讲课的方式非常生动有趣?又或者,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环节充满了惊喜?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那种课堂上的互动感和知识的趣味性传递出来。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把我带入到一个虚拟的“漫画教室”里,老师(也就是作者)会用漫画作为“教具”,分析每一个画面背后的文化意涵。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用“漫画思维”去看待日本,就像学会了一种新的语言,能够读懂那些潜藏在画面之下的信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