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印尼吗?对于真实的印尼,你了解多少?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当今地球上每30个人就有一人以它为家
丰富的天然资源引发各国觊觎,长年饱受殖民剥削与冲突战争蹂躏
踏入这个不可思议的万岛之国,走遍13000余座岛屿,揭开它神祕多变的面纱……
《华尔街日报》与《经济学人》杂志「2014年最佳着作」
李美贤(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张正(「灿烂时光」东南亚主题书店负责人、前《四方报》总编辑)强力推荐
1945年的印尼独立宣言曾许诺:「将尽速解决权力转移及其他事宜。」70年后的今天,这个全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国家仍在处理「其他事宜」,并热烈拥抱民主,致力多元发展。印尼虽有8000万居民无电可用,脸书用户却多达6400万人。它是地球上资源最富裕、最迷人的国家之一,但也因为政治腐败无能而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印尼人口约2亿5千万,是南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从西北的苏门答腊开始,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为界,向东延伸将近5000公里,与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相邻,海域直到澳大利亚北方。在绵延数千里的广阔领域中,充满了文化的多样性,有360个不同民族和719种语言。
历史上,印尼曾出现佛教与印度教王国,但穆斯林商人所带来的伊斯兰教,让印尼成为今天世界上拥有最多穆斯林人口的国家。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统治印尼长达350年(1596-1942),基督教因而进入印尼。二次大战期间又被日本统治三年半。
华人到印尼发展的历史也有几百年,明朝郑和下西洋,曾停留在印尼三宝珑(Semarang)、Demak与Tuban。19世纪末,从福建、广东开始有大量的华人移民。今天印尼华人大约有2千万人,但却控制了印尼的经济。1960年代苏哈托主政期间开始对华人採取强硬同化政策,禁用中文。1998年5月,因为亚洲金融风暴引发的经济动盪,转化为激烈的排华暴动,华人惨遭迫害。
在这复杂的殖民经验、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庞大国家中,独立后的印尼一路走来备极艰辛。1998年苏哈托下台,结束32年的军事威权统治,印尼开始进入民主化的改革时期,解除对华人的许多压制规定。
2014年9月的印尼总统大选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新总统佐科威接掌政权,比之于缅甸、寮国、柬埔寨、越南、泰国,让世人对这个南亚最大的民主国家另眼相看。佐科威也展现了强大的企图心,计画五年内停止输出女佣,2019年提供全民健保、十二年义务教育、福利家庭储蓄计画、简化投资手续,期待建立一个海洋大国。
对于这样一个崛起中的南亚大国,我们了解多少?
本书作者皮莎妮精通印尼语,曾于25年前担任路透社驻印尼特派记者,10年后又以卫生组织的医学研究者身分返回故地。2011年,她再度重游印尼,跑遍印尼的大城小镇、穷乡僻壤,不仅发现印尼绽放着数不尽的魅力,也找到这个充满歧异的国家紧密相连的环节。她旅行一年有余,以摩托车、公车、渡轮探访印尼群岛各地方,甚至以冒险方式钻探许多走到一半就没有的路,以及绝大多数印尼人也不曾去过的巷弄与社区,无疑是对这个国家和地方分权自治后各地状况的巡礼。皮莎妮跋山涉水两万公里,途中曾拜会地方显要,留宿农民、渔夫、牧人和护士家中,那些人的住处往往坐落在地图没有标示出来的蕞尔小岛上。她观察印尼人民生活的实际状况,不仅亲访被遗忘的地区,更是融入当地原住民的生活当中,参与他们的传统仪式,以幽默、有趣的笔调,描述这个多样性岛屿国家的种种奇特文化。
自1997年金融风暴导致三十年威权统治的强人苏哈托下台,1999年通过地方自治相关法案、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印尼正式进入地方分权自治的新时代。省和地区自此拥有前所未有的高财政预算和行政自主权。印尼近年来是个受国际媒体关注、充满发展机会与希望的「金砖」大国,是不可错失的投资地。印尼拥有1亿1千万名年龄低于25岁的青年人口,这些让人觊觎的年轻劳动力在做什么?皮莎妮在本书中给了读者非常多而鲜明的画面,但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她发现随着民主化的进展,政治权力的去中央化已经很明显。各地方的语言重新被肯定,各个种族的传统文化再度被挖掘。
《印尼etc.:众神遗落的珍珠》一书共分前言、结论和一至十三章,皮莎妮将所见所闻编织在一起,并深入剖析印尼近代历史、贪污政治制度、种族宗教认同、僵化官僚体制,以及传统「黏稠」文化。胆大而风趣的她透过细腻观察和生花妙笔,描绘出一个令人心醉神驰的国家。
得奖纪录 《华尔街日报》与《经济学人》杂志「2014年最佳着作」
名人专文推荐 李美贤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张 正 「灿烂时光」东南亚主题书店负责人、前《四方报》总编辑
国际媒体一致赞誉、强力推荐 过去25年,作者皮莎妮先后以驻外记者和爱滋病流行病学家的身分,在不同时期住过印尼,对这个集诡谲、矛盾、神祕、挫折、魅力于一身的国家深深着迷,喻之为「身材巨大的坏男友」。印尼拥有13000多座岛屿,居民种族超过360个,方言达700余种──民族、文化混杂是荷兰殖民与日本占领的结果之一。皮莎妮历经一年时间随机周游印尼诸岛,行脚两万公里,途中去过首都雅加达,也待过丛林和小村庄,为了深入了解印尼的风土民情,曾与农民、政客、教士、渔夫、老师、军人、护士等人交谈,也参加过未成年小新娘的婚礼、剽悍年轻人的马术竞技,甚至陪死人喝过茶。她透过亲身体验,为这个全球人口第四多、努力在现代世界寻求自我定位的国家塑造出迷人风采。── 《书单》杂志
大胆而热情的皮莎妮在书中带领读者搭乘五花八门的交通工具,从喧嚣纷乱的雅加达,走向印尼最小、最偏远的岛屿和乡村。旅程结束时,我们会感到筋疲力竭、灰头土脸、口干舌燥,也会开怀大笑,自认对这个复杂多变、动人心弦的国家有了一番了解。这是一部深刻隽永且充满趣味的旅游纪实上乘之作!── 威伦茨(Amy Wilentz),《雨季》(The Rainy Season)作者
皮莎妮足迹遍及拥有13000余座岛屿的印尼,并透过流畅的笔调驾轻就熟地阐述第七世纪以来的印尼史,敢于尝试完成这类壮举的着述(或作者)寥寥无几。── 葛里斯沃德(Eliza Griswold),《第十条平行线》(The Tenth Parallel)作者
本书作者对一个违反世俗观点的国家做了深入的描写……是值得对印尼有兴趣的人拜读的好书,也适合每一位想了解其他开发中国家应如何克服内部问题以创造惊人成就的读者参阅。── 纳瑟(Vali Nasr),《伊斯兰资本主义的崛起》(The Rise of Islamic Capitalism)作者
很难想像写这本书需要投入多少精力、毅力和高深的背景知识,幸好皮莎妮兼具了这些特质。就算你不认为你对印尼感兴趣,也要开卷一读──内容饶富趣味,可挑动你无穷的好奇心,让你感受到作者的热情,窥知印尼对地缘政治的信心和实验。── 拉金(Emma Larkin),《在缅甸寻找乔治欧威尔》(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作者
本年度最引人入胜、最具知识性的游记之一……皮莎妮的作品甚至能激起旅行行家的好奇心和旅游癖。── 《护照》杂志
我们彷彿身历其境地看见了全球第四大人口国的庐山真面目。── 《自觉》杂志
本书及时填补了印尼相关着作文献的缺口,对印尼有细腻深入的刻画,驾轻就熟地描绘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国家。──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取材广泛,言之有物……皮莎妮是个阅历丰富的观察者,对印尼的奋斗历程了若指掌。── 《纽约客》
文采不俗,趣味十足……坊间有助于一般读者了解印尼的着作屈指可数,本书为箇中翘楚。── 《经济学人》
一部成就非凡的游记佳作……皮莎妮象征一股自然力量。── 《华尔街日报》
本书是即将造访印尼的旅人必备的良伴。── 《卫报》
内容深刻扎实,具娱乐性而无陈腔滥调,富知识性而不令人厌倦。── 《雅加达邮报》
笔调锋利、融入政治观点的游记。── 《金融时报》
对关注印尼的读者而言,书中趣闻犹如罕见的可口小菜。── 《纽约时报》
洞悉印尼的趣味通俗读物……为21世纪的「国家纪实」见闻录提供了一个范本。── 《亚洲书评》
是认识印尼不可或缺的指南……透过事实与趣闻凸显该国的诸多矛盾。── 《亚洲之家》
本书读来刺激有趣,并深入访查印尼这个国家得以持续运作以及偶遇失败的过程与原因。── 东尼‧惠勒(Tony Wheeler),寂寞星球出版社共同创办人
皮莎妮精彩叙述旅途中的动人细节和趣味故事。── 《西雅图时报》
皮莎妮习惯在旅游故事结尾提供一针见血的评论,令人激赏。── 《雪梨晨锋报》
皮莎妮的文字充满想像力──用词犀利且精彩,彷彿传递一张盖上异国邮戳的明信片。── 《邦诺书评》
皮莎妮以逗趣的幽默感吸引了读者……创造了一个能让印尼的新访客和常驻者同感新鲜的作品。── 新曼陀罗社
这本书说明,在一个极其复杂多元的国家当中要建立一套可充分实现和永续经营的政治体制还有多少努力空间,以及为什么我们有必要更加关注当地的现况。── 澳洲《每月》杂志
许多人认为,印尼是个拥有皮影戏和香料群岛的神祕国度,而看过《我是杀人魔》这部电影的观众,则可能因为其中描绘的1960年代印尼反共大屠杀事件,而在心中留下巨大的阴影,但是皮莎妮用分析精辟、情感丰富的新作,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脉络较为清晰的印尼图像。── 《前景杂志》
观察入微、内容有趣、结构严谨的着作。作者文字流畅,以外地人的眼光看出印尼的异常与独特之处。── 《文学评论》
一名勇于冒险、活力充沛的作家揭开了一个奇妙多变国家的面纱。── 《科克斯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