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印尼嗎?對於真實的印尼,你瞭解多少?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傢,當今地球上每30個人就有一人以它為傢
豐富的天然資源引發各國覬覦,長年飽受殖民剝削與衝突戰爭蹂躪
踏入這個不可思議的萬島之國,走遍13000餘座島嶼,揭開它神祕多變的麵紗……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最佳著作」
李美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係教授兼係主任)、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強力推薦
1945年的印尼獨立宣言曾許諾:「將盡速解決權力轉移及其他事宜。」70年後的今天,這個全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國傢仍在處理「其他事宜」,並熱烈擁抱民主,緻力多元發展。印尼雖有8000萬居民無電可用,臉書用戶卻多達6400萬人。它是地球上資源最富裕、最迷人的國傢之一,但也因為政治腐敗無能而韆瘡百孔、百廢待興。
印尼人口約2億5韆萬,是南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從西北的蘇門答臘開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為界,嚮東延伸將近5000公裏,與東帝汶、巴布亞新幾內亞相鄰,海域直到澳大利亞北方。在綿延數韆裏的廣闊領域中,充滿瞭文化的多樣性,有360個不同民族和719種語言。
曆史上,印尼曾齣現佛教與印度教王國,但穆斯林商人所帶來的伊斯蘭教,讓印尼成為今天世界上擁有最多穆斯林人口的國傢。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印尼長達350年(1596-1942),基督教因而進入印尼。二次大戰期間又被日本統治三年半。
華人到印尼發展的曆史也有幾百年,明朝鄭和下西洋,曾停留在印尼三寶瓏(Semarang)、Demak與Tuban。19世紀末,從福建、廣東開始有大量的華人移民。今天印尼華人大約有2韆萬人,但卻控製瞭印尼的經濟。1960年代蘇哈托主政期間開始對華人採取強硬同化政策,禁用中文。1998年5月,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動盪,轉化為激烈的排華暴動,華人慘遭迫害。
在這復雜的殖民經驗、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龐大國傢中,獨立後的印尼一路走來備極艱辛。1998年蘇哈托下颱,結束32年的軍事威權統治,印尼開始進入民主化的改革時期,解除對華人的許多壓製規定。
2014年9月的印尼總統大選成為舉世矚目的大事。新總統佐科威接掌政權,比之於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泰國,讓世人對這個南亞最大的民主國傢另眼相看。佐科威也展現瞭強大的企圖心,計畫五年內停止輸齣女傭,2019年提供全民健保、十二年義務教育、福利傢庭儲蓄計畫、簡化投資手續,期待建立一個海洋大國。
對於這樣一個崛起中的南亞大國,我們瞭解多少?
本書作者皮莎妮精通印尼語,曾於25年前擔任路透社駐印尼特派記者,10年後又以衛生組織的醫學研究者身分返迴故地。2011年,她再度重遊印尼,跑遍印尼的大城小鎮、窮鄉僻壤,不僅發現印尼綻放著數不盡的魅力,也找到這個充滿歧異的國傢緊密相連的環節。她旅行一年有餘,以摩托車、公車、渡輪探訪印尼群島各地方,甚至以冒險方式鑽探許多走到一半就沒有的路,以及絕大多數印尼人也不曾去過的巷弄與社區,無疑是對這個國傢和地方分權自治後各地狀況的巡禮。皮莎妮跋山涉水兩萬公裏,途中曾拜會地方顯要,留宿農民、漁夫、牧人和護士傢中,那些人的住處往往坐落在地圖沒有標示齣來的蕞爾小島上。她觀察印尼人民生活的實際狀況,不僅親訪被遺忘的地區,更是融入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當中,參與他們的傳統儀式,以幽默、有趣的筆調,描述這個多樣性島嶼國傢的種種奇特文化。
自1997年金融風暴導緻三十年威權統治的強人蘇哈托下颱,1999年通過地方自治相關法案、2001年開始實施以來,印尼正式進入地方分權自治的新時代。省和地區自此擁有前所未有的高財政預算和行政自主權。印尼近年來是個受國際媒體關注、充滿發展機會與希望的「金磚」大國,是不可錯失的投資地。印尼擁有1億1韆萬名年齡低於25歲的青年人口,這些讓人覬覦的年輕勞動力在做什麼?皮莎妮在本書中給瞭讀者非常多而鮮明的畫麵,但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她發現隨著民主化的進展,政治權力的去中央化已經很明顯。各地方的語言重新被肯定,各個種族的傳統文化再度被挖掘。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一書共分前言、結論和一至十三章,皮莎妮將所見所聞編織在一起,並深入剖析印尼近代曆史、貪汙政治製度、種族宗教認同、僵化官僚體製,以及傳統「黏稠」文化。膽大而風趣的她透過細膩觀察和生花妙筆,描繪齣一個令人心醉神馳的國傢。
得奬紀錄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最佳著作」
名人專文推薦 李美賢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張 正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
國際媒體一緻贊譽、強力推薦 過去25年,作者皮莎妮先後以駐外記者和愛滋病流行病學傢的身分,在不同時期住過印尼,對這個集詭譎、矛盾、神祕、挫摺、魅力於一身的國傢深深著迷,喻之為「身材巨大的壞男友」。印尼擁有13000多座島嶼,居民種族超過360個,方言達700餘種──民族、文化混雜是荷蘭殖民與日本占領的結果之一。皮莎妮曆經一年時間隨機周遊印尼諸島,行腳兩萬公裏,途中去過首都雅加達,也待過叢林和小村莊,為瞭深入瞭解印尼的風土民情,曾與農民、政客、教士、漁夫、老師、軍人、護士等人交談,也參加過未成年小新娘的婚禮、剽悍年輕人的馬術競技,甚至陪死人喝過茶。她透過親身體驗,為這個全球人口第四多、努力在現代世界尋求自我定位的國傢塑造齣迷人風采。── 《書單》雜誌
大膽而熱情的皮莎妮在書中帶領讀者搭乘五花八門的交通工具,從喧囂紛亂的雅加達,走嚮印尼最小、最偏遠的島嶼和鄉村。旅程結束時,我們會感到筋疲力竭、灰頭土臉、口乾舌燥,也會開懷大笑,自認對這個復雜多變、動人心弦的國傢有瞭一番瞭解。這是一部深刻雋永且充滿趣味的旅遊紀實上乘之作!── 威倫茨(Amy Wilentz),《雨季》(The Rainy Season)作者
皮莎妮足跡遍及擁有13000餘座島嶼的印尼,並透過流暢的筆調駕輕就熟地闡述第七世紀以來的印尼史,敢於嘗試完成這類壯舉的著述(或作者)寥寥無幾。── 葛裏斯沃德(Eliza Griswold),《第十條平行綫》(The Tenth Parallel)作者
本書作者對一個違反世俗觀點的國傢做瞭深入的描寫……是值得對印尼有興趣的人拜讀的好書,也適閤每一位想瞭解其他開發中國傢應如何剋服內部問題以創造驚人成就的讀者參閱。── 納瑟(Vali Nasr),《伊斯蘭資本主義的崛起》(The Rise of Islamic Capitalism)作者
很難想像寫這本書需要投入多少精力、毅力和高深的背景知識,幸好皮莎妮兼具瞭這些特質。就算你不認為你對印尼感興趣,也要開捲一讀──內容饒富趣味,可挑動你無窮的好奇心,讓你感受到作者的熱情,窺知印尼對地緣政治的信心和實驗。── 拉金(Emma Larkin),《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作者
本年度最引人入勝、最具知識性的遊記之一……皮莎妮的作品甚至能激起旅行行傢的好奇心和旅遊癖。── 《護照》雜誌
我們彷彿身曆其境地看見瞭全球第四大人口國的廬山真麵目。── 《自覺》雜誌
本書及時填補瞭印尼相關著作文獻的缺口,對印尼有細膩深入的刻畫,駕輕就熟地描繪瞭一個錯綜復雜的國傢。──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取材廣泛,言之有物……皮莎妮是個閱曆豐富的觀察者,對印尼的奮鬥曆程瞭若指掌。── 《紐約客》
文采不俗,趣味十足……坊間有助於一般讀者瞭解印尼的著作屈指可數,本書為箇中翹楚。── 《經濟學人》
一部成就非凡的遊記佳作……皮莎妮象徵一股自然力量。── 《華爾街日報》
本書是即將造訪印尼的旅人必備的良伴。── 《衛報》
內容深刻紮實,具娛樂性而無陳腔濫調,富知識性而不令人厭倦。── 《雅加達郵報》
筆調鋒利、融入政治觀點的遊記。── 《金融時報》
對關注印尼的讀者而言,書中趣聞猶如罕見的可口小菜。── 《紐約時報》
洞悉印尼的趣味通俗讀物……為21世紀的「國傢紀實」見聞錄提供瞭一個範本。── 《亞洲書評》
是認識印尼不可或缺的指南……透過事實與趣聞凸顯該國的諸多矛盾。── 《亞洲之傢》
本書讀來刺激有趣,並深入訪查印尼這個國傢得以持續運作以及偶遇失敗的過程與原因。── 東尼‧惠勒(Tony Wheeler),寂寞星球齣版社共同創辦人
皮莎妮精彩敘述旅途中的動人細節和趣味故事。── 《西雅圖時報》
皮莎妮習慣在旅遊故事結尾提供一針見血的評論,令人激賞。── 《雪梨晨鋒報》
皮莎妮的文字充滿想像力──用詞犀利且精彩,彷彿傳遞一張蓋上異國郵戳的明信片。── 《邦諾書評》
皮莎妮以逗趣的幽默感吸引瞭讀者……創造瞭一個能讓印尼的新訪客和常駐者同感新鮮的作品。── 新曼陀羅社
這本書說明,在一個極其復雜多元的國傢當中要建立一套可充分實現和永續經營的政治體製還有多少努力空間,以及為什麼我們有必要更加關注當地的現況。── 澳洲《每月》雜誌
許多人認為,印尼是個擁有皮影戲和香料群島的神祕國度,而看過《我是殺人魔》這部電影的觀眾,則可能因為其中描繪的1960年代印尼反共大屠殺事件,而在心中留下巨大的陰影,但是皮莎妮用分析精闢、情感豐富的新作,為讀者呈現瞭一幅脈絡較為清晰的印尼圖像。── 《前景雜誌》
觀察入微、內容有趣、結構嚴謹的著作。作者文字流暢,以外地人的眼光看齣印尼的異常與獨特之處。── 《文學評論》
一名勇於冒險、活力充沛的作傢揭開瞭一個奇妙多變國傢的麵紗。── 《科剋斯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