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浮城:15则香港人在台湾的生活札记

岛屿.浮城:15则香港人在台湾的生活札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一四年的初春,李雨梦第一次踏足台湾,并计画于此地停留半年。在充斥着「小确幸」的宝岛,我不知道到底会遇上甚么事、甚么人,又会经历到些什么。于是,带着种种的未知,抱着诸多的问号,还有渴望一尝在异地生活的滋味,她来到了这片距离香港八百五十公里的土地上。机缘巧合下,展开了一个与在台港人交流的访谈计画,尝试了解这样一个群体的生活状况。
 
  跨越在岛屿与浮城之间,李雨梦透过这一本书,十五篇採访记录,追寻流动在两地的生命故事,包括她自己。

本书特色
 
  在岛屿的人们,除了选择土地,原来也选择成为自己所期许的,更好的人。
 
  ◎本书收录15则香港人在台湾的生活故事,从咖啡店主人、牛杂汤老板、到音乐创作人,蒐罗在列。读者可以索骥阅读,阅读多元香港移居台湾图像。
  ◎以「说故事」的方式,让你看完本书,依然记得这家店、这位香港人,并深刻记下他们生活在台湾,最动人的故事。
  ◎这本书的故事,不只是说台湾故事,也是说香港的故事。台港互为对照,呈现两地正在发生的历史。
 
名人推荐
 
  「微妙的时代困境和背景,让台湾成为香港最接近的温暖异地,从那儿汲取的生活案例,成功和失败与否,都像一丝远方美好的极光,光明地放亮。」──刘克襄(作家)
 
  「『台湾』是多数香港人向往的梦想天堂,台湾好山好水好有人情味,只是背后还有好多需要克服的问题或是困难,你了解台湾有多少呢?究竟是选择逃离香港还是爱上台湾呢?」──爵爵&猫叔(在香港生活的台湾插画家)
 
  「李雨梦的《岛屿•浮城》,採访了十五个在台湾的香港人故事,正是提供了这一种眼光,从他人看向自己的双城记、两地书。」──房慧真(作家)
 
  「『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期盼台湾朋友阅读异乡人的二三事,亦能对香港有多些的了解。」──吴蚊蚊(一旧云旅行杂货店长、写作人)
 
  「《岛屿․浮城》记录了二十一世纪的香港人怎样跟台湾谈恋爱的故事,从相识、交往、以至计画白头偕老的生活历练实证;淡淡的,却充满戏剧性之真人真事。」──Ali(香港插画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雨梦
 
  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毕业,曾为香港独立媒体记者。二十二岁那年休学,在东南亚旅行与实习,并旅居台湾半年,一尝独立生活的心愿。对世界的未知与好奇,让她不断思索如何在陌生的异地,将自身与当地连结的方法。这是《岛屿.浮城》诞生的由来,希望透过记录香港人在台湾生活的故事,从他方经验回看我城,读出种种改变的可能与盼望。
 

图书目录

推荐序/从他人眼中看见自己  房慧真
推荐序/我们选择乐土,也选择成为怎样的人  吴蚊蚊
自序/生活在他方
 
Story 1 远在他方的香港小食:士林夜市里的十三座牛杂
Story 2 枪!在我们的肩膀上:CY的阿兵哥日记
Story 3 追梦者的奏鸣曲:Canopy Café & Lifestyle
Story 4 香港的大仁哥:古斌的台湾演艺生活
Story 5 声音与愤怒:陈民官的音乐与人生
Story 6 六个完美的艺术家:当Artista Perfetto成为一种潮流
Story 7 以有涯随无涯:政大教授苏伟业
Story 8 漫活的创业家:林维源与台北漫步旅店
Story 9 飘洋过海的爱情:香港人妻Rositor
Story 10 打狗上的香江风情:我爱香港茶餐厅
Story 11 岛国半生缘:李勉之的漫画人生
Story 12 国境之南:我们退休到后湾开民宿
Story 13 在岛屿上的放肆轻狂:红眼的台湾求学与写作
Story 14 巷弄中的青春梦:黑熊港式食阁
Story 15 离开是为了回来:自由工作者陈瑄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从他人眼中看见自己 房慧真
 
  雨伞运动期间,旺角街头,蓝丝带挑衅,黑警打人,情势最紧张的那几天,在一个夜晚,我随着李雨梦深入险地。
 
  知道我一个异乡人孤身到旺角,李雨梦临时约我同行,我们约在旺角地铁站口,来到亚皆老街、弥敦道的交会处,人群如海潮,一下就把我们淹没。我们被卷入浪潮里,忽而左摆,忽而右摆,黏腻而紧密的身体感,是在金钟感觉不到的。激情的身体其实都暗暗期待冲撞,一发觉蓝丝的踪迹,便团团涌上,还没有开始唱起生日快乐歌,围上了顶多反唇相讥,高举手机录下「证据」。和台湾318运动最大的差别是,这里没有要人守秩序的纠察队,都是群众自发,却能悬崖勒马,止于冲突前的临界点。
 
  我并非一张白纸,我带着半年前记忆犹新的抗争记忆而来,眼光里时时带着对照。二○一四年,岁次甲午,香港和台湾,借由两场民主运动,第一次这么紧密相依。这年夏天也是李雨梦从大学休学,在外旅行一年的终点,她走过中南半岛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并非只是游览,她在异地观察大选,在马来西亚的独立媒体实习,最后来到台湾住下半年,正好目击了三月台湾的太阳花运动,「跟随着一个又一个年轻人,沿着梯子爬进被佔领的立法院内,自以为有种见证的责任。」我记得在那个夜晚,她问了我许多对于太阳花学运的想法,眼前叠映的是雨伞现场,什么经验可以学习,什么错误可以避免。我们在十月深秋的旺角,共同回忆起台北济南路,三月早春的那场骚动。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台北观光区的街头,在捷运里,在咖啡店,在诚品书店,甚至在东部花莲的民宿,南部垦丁的沙滩,耳边传来的时常是广东话。搭飞机一个小时就到的台湾,成了中港矛盾下,香港人喘口气的他方,或者像何韵诗所说的「后花园」。这几年也常听香港朋友说,想要移民台湾,台湾的房租低廉,但工资奇低,让他们却步。这座当初在荷兰人眼中惊艳不已的婆娑之岛「福尔摩沙」,如今政治纷扰,社会问题频传,台湾人时常以「鬼岛」称唿,为什么还有人想来?比台湾更具国际化现代化的香港,如何反身过来,想像台湾?李雨梦的《岛屿.浮城》,採访了十五个在台湾的香港人故事,正是提供了这一种眼光,从他人看向自己的双城记、两地书。
 
  在阅读《岛屿.浮城》的过程中,浮想连翩,频频招唤在「我城」里其实一直存在的香港人,早在中港矛盾之前,他们就已前来。我读中学时,同学间已经不耐于妈妈爱去的家庭美容院之老土,我们习惯存零用钱,去装潢新潮的店找香港设计师剪头发。香港师傅语言不通,动作俐落,把我削了短发,像王靖雯刚出道唱〈天空〉的样子,后遗症是那年夏天,我常被叫做小弟,在进入女厕时被投以白眼。这样以香港设计师为卖点的发型屋,也就是李雨梦书中所写的汤建业,他的出香港记前后有两波,第一波经营美容美发生意,在台湾拥有好几家美容分店。那是一九八七年前后的事,台湾解严前后,社会最有活力,也是经济蓬勃发展的年代。汤建业却生意失败,毅然走进台湾工地,当起苦力揹水泥爬鹰架。
 
  生活在他方,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然后,便来到了一九八九,大限过后,富一点的移民美加纽澳,小康一些的就近落脚台湾。港式烧腊店钻进街巷,成为台湾的庶民吃食。每间学校附近一定会有一间烧腊店,门口挂着鸡鸭肝肠,师傅大多穿着一件白汗衫,拿起菜刀剁鸭腿、片叉烧,有模有样,铺在白饭上,配上酸菜,桌上一定有一壶粗茶。从前总不能明了,为什么白饭那么多,没有其他配菜,后来到香港,才知道这是给劳工苦力吃的「碟头饭」,饭量多其来有自。在八九前后第一波大举移民的香港人,学会一手烧腊手艺渡海而来,帮忙跑堂的通常也是一家人,店里水清无鱼,没有太多装潢,做点小生意,过上小日子,不知不觉间,安家落户二十五年过去,当时的夫妻生一个孩子,如今都大学毕业了。
 
  上发型屋给香港师傅设计造型,上烧腊店外带一个三宝便当,这是八九前后的第一波移民风景。那么李雨梦书中的第二波「出香港记」,则大多不是因为单纯的恐惧共产党而远离。第二波,是对于香港高度发展下的资本主义竞逐,感到厌恶,希望寻求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从谋生到寻梦,所以偏安一偶,没有太大野心,经营咖啡馆、开民宿的多了,学艺术做设计,读文学写小说的多了,寻求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可能性。
 
  还是那句话,生活在他方,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在垦丁后湾开民宿的年轻夫妻,原本想要逃离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香港,却才发觉,资本主义无所不在,在静好之地等着他们的是具有争议性的大型开发案。与高墙妥协?或者与鸡蛋站在一起,或者干脆置身事外?反正本来就是一个外人?然而在土地上栽下一朵花,就有连结,就有感情。Kiky和Jacky选择参加当地居民的自救会,一起阻挡怪手的到来。
 
  真正的生活在他方,就不是无忧的乌托邦。刚开幕的牛杂店碰到食安危机,来台湾体验军营生活的,遭遇洪仲丘案,即使只是开一间咖啡店,都没有那么简单,生意清淡,工读生工作态度不佳,台湾慢活、小确幸的另一面是不敬业、生产力迟滞。从他人眼中看见自己,看到台湾的保护主义,本地法规对于移民的不友善,不管是帮佣做工的东南亚人,还是创业自己当老板的香港人,租房子要找担保人,也要多付押金,且不能分期付款,要一次付清。在他人眼中看见自己,同时也看到,玩独立音乐的香港侨生,只要一碗三十元的卤肉饭就能饱肚,三十元在香港要填饱肚子,无异于天方夜谭。在台湾,总还存留着一点点可能,给他的梦想。
 
  雨伞运动之际,香港有难,因此书中的受访者,时常被质疑一个问题:此时选择移民台湾,等于逃离和背弃吗?
 
  这让我想起书里有一间咖啡店,店名取为「Canopy」,用香港话指的是「罩蓬」,也就是中文的「婆娑」。咖啡店主人是这么说的:「Canopy是我们在香港读地理时,热带雨林树冠的意思,我们叫它Canopy是因为《阿飞正传》里张国荣死前一幕,热带雨林的画面,也是树影婆娑的来源。叫Canopy,是因为想在树冠上看美好的风光。」
 
  在热带雨林的树冠上,随着树枝摇曳摆盪,一览最美好的风光。有了这个开阔的视野,与无边的想像,也许,已经不需要答案了。
 
推荐序
 
我们选择乐土,也选择成为怎样的人 吴蚊蚊
 
  晚上骑单车去清粥小菜店吃个宵夜也想来去吃个糖水冰,点了几样菜,要不是收银柜台的妈妈讲了几句我听不懂的台语,才发现我并非本地人。「你国语说得很标准呢!几乎没有什么口音。」
 
  一如众多港人,我对台湾也同样有着无以名状的情结。满城的咖啡香与弄巷书香,慢生活与人情味;年前因为出版首本书的缘起与这片土地结缘,不只曾住上三百六十五个日与夜,现在因工作亦常于两地浮游。
 
  初到台湾生活,在离公馆捷运站步行十五分钟的一幢四层古旧老房,跟编辑和她的两个室友同住。三个女生分住大约八百呎(约二十四坪)的空间,尽管台北的房价愈来愈高,可幸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仍能找到合理而能负担的栖身之所。在这青春的女生宿舍,交错而真实的生活点滴,旅居的经历不只有趣而更在地。比如每日一听到巨大的音乐声响,便要疯狂奔跑追赶垃圾车;又比如盂兰节,可以过得如此幽默,超级市场的超尺度贞子广告和高挂的半价招牌,叫大家放心去「餵饱好兄弟」。
 
  和这书里的几位受访者是朋友,青年旅舍的热血老板,越洋当兵的古怪青年,还有来寻咖啡梦的其中两位咖啡师;都曾经相聚在他们那间装潢素白与摩登的咖啡馆里。这个序言,却是良久未能动笔。以为带着距离与作为旅人的自来自去,总希望对两地可以有着比较客观的看法。因为熟悉,因为喜爱,想说的太多竟变得不知从何说起。
 
  近年港人移民台湾的话题炒得更为热哄,甚至无限发酵,膨胀。谢谢李雨梦的书写和她笔下一个个努力在岛屿打拚的身影,在主流媒体的吹捧以外,让向往与欲窥视异国生活的人们,得以有较为全面而多元的表述与参考。他方的人们各有不同的事业,有音乐人,教授,写作人,和经营青旅的,咖啡馆的,港式食店的创业者……。在追寻理想的片面歌颂,美好的旅游包装纸下,台湾亦面对不少问题。政治,贪污,薪资过低等,在小确幸之下,令人羡慕的风景潜藏着困境。
 
  「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人们娓娓道出故事,并非要比较两地优劣,去争夺谁比谁更好。而是希望在热潮之下,城外的人别过分浪漫化与听信单一口径,一头烟的便冲进城里去。期盼台湾朋友阅读异乡人的二三事,亦能对香港有多些的了解。
 
  《旅行的异义:一趟揭开旅游暗黑真相的环球之旅》(Overbooked:The Exploding Busi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所探讨隐藏在光鲜亮丽的观光产业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与黑暗面,放诸移民这个议题上一样适用。每个人都有移居的自由, 只是以后的日子真的会如想像中美好?我们又会否将乐土变成当地人的不乐土?
 
  书中十五个故事的主角,至少他们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身体力行走自己的路,实验各种可能性。也为所在的土地负责,努力融入为其中一份子,不做他们口中只会夺取他人成果的人。生活其实在于寻找与实践属于自己的答案与理想,不为自己好好思考而随波俗流的人,或许到哪里都不会有多快乐。
 
  我与雨梦各自在台湾生活过一段时间,其实也算半个在岛屿打拚的港人一员吧。年前我们曾经相约在书内所提到,六个香港大男生所经营的咖啡馆见面。我曾为香港网媒报导二十二万人于凯达格兰大道的示威,雨梦则投身参与太阳花运动。回想台港两地多少人们哭着看新闻,更有香港人飞到台湾立法院声援。没想到有天到香港自身的雨伞运动,我们不只身在其中,与世界一同见证这个里程碑;今次,轮到彼岸的人来支持。而我所认识,很多在台湾或外地留学工作的港人亦特意回港参与。一场运动,叫人们重新定义何处是家,也重新思考自己与土地的关系。
 
  就像运动中一直发声、在台港都有发展,刚宣布成为独立歌手的何韵诗,她说:香港曾经令她失望而想远离,雨伞运动却让她与香港重新「re-friend」。台港两地的公民意识与民主发展,变得更密不可分,两者作为命运共同体,彼此砥砺、支持,带来参考与借镜。我们对于自己城市的想像也不再被动,意识到原来可以争取更多的自主与话语权。那么在来与去之间,不只以土地为界,有更多深层的意义和讨论。
 
  去过台湾的人总说忘不了她的人情味,好像台湾巴士司机都会习惯跟乘客打招唿,说再见。回到香港,虽是一样的挤拥,下车时我想,台湾司机既然给了不少乘客窝心的记忆,那么,吸收了不少正能量的人们可以学习像他们传递温热吧。为自己生活的城市带来喜欢的风景,而不只口里说说自己有多珍重这些情。下车时我先跟司机大声说谢谢,他们都会挥手来回应。
 
  在岛屿的人们,除了选择土地,原来也选择成为自己所期许的,更好的人。
 
二○一五年四月四日写于伊朗旅途之上。
 
自序
 
生活在他方
 
  「在浮城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要靠意志和信心。」——〈浮城志异〉西西
 
  二○一四年的初春,人生第一次踏足台湾,并计画于此地停留半年。在充斥着「小确幸」的宝岛,我不知道到底会遇上什么事、什么人,又会经历到些什么。于是,带着种种的未知,抱着诸多的问号,还有渴望一尝在异地生活的滋味,我来到了这片距离香港八五○公里的土地上。机缘巧合下,我展开了一个与在台港人交流的访谈计画,尝试了解这样一个群体的生活状况。
 
  一直以为,异地最吸引人之处并非壮丽的风光,美景看得太多终究会出现审美疲劳,唯有那些在途上遇见的人,如同呓语又或认真的对话,才能印在记忆的最深处。所谓旅行的意义,大抵如此。
 
  法国诗人韩波说过:「在富于诗意的梦幻想像中,周遭的生活是多么平庸而死寂,真正的生活总是在他方。」
 
  我开始揣想,在台湾生活的香港人,究竟如何阅读台湾?是否与浮城里的居民般,只是念兹在兹想要逃离这一座监狱的枷锁。接触到形形色色居住在台湾的香港人,他/她们之间的故事既相似,也截然不同,让我得以听见媒体以外的声音。文字有时是匮乏的,再多的言说与补充,甚至用上一本书的篇幅,也许并不足以描写出他/她们生命的重量。但我衷心希望,能够诚实且更为立体地把这些人的故事呈现出来。
 
  这群香港人中,有人在台北开咖啡店,实行在香港未竟的理想;有人来台湾开设青年旅舍,希望能够摆脱急促的步调,宣扬慢活的精神;有人在巷弄贩卖香港小食,传承着香港的道地特色;有人因婚姻留在台湾,然而心里头的家之所在,仍然是香港;有人当起自由工作者,只因台湾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令她可以专心致志做喜欢的工作;有人在台湾玩独立音乐,并深刻地体验到香港对于文化产业的扼杀与摧毁……透过这些故事,拼凑出一张张香港人在台湾生活的斑驳图像。
 
  「为何会来台湾?」、「未来还会留在台湾吗?」我总是会在每次的採访中,提出这两个问题,得来种种不同的答案。
 
  大多数于近年移居台湾的港人,心里不免装载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他们渴望追求一个能够容纳更多可能的空间。尤其是开店的人,客观条件如创业成本及风险,都是他们在选择时重要的考虑因素。像是Artista Perfetto的六个大男孩,选择在高人气的信义区开咖啡店,租金不过是香港的四分之一。又或是自由工作者陈瑄,家便是工作室,八坪的空间,不过八千元(约二千元港币)。
 
  如今香港的楼市被大型地产商垄断,不断上升的租金,高度资本化所造成的「地产霸权」,导致为数不少的特色小店无奈结业。取而代之的是如倒模般印制出来的大型连锁店,无差别地分布在香港各地,加上公共空间不断萎缩,城市的模样与生活方式愈趋单一。在这个被视为发达城市的社会中,物质看似充裕,却产生了二十一世纪式的迫人生活,基层市民变得更难以存活。
 
  进入千禧年后,香港大大小小的保育运动此起彼落,从十年前保育湾仔的「囍帖街」,到要求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天星皇后码头。近年,新界乡村亦处处是纷争,各处因发展之名而被拆迁及征收的土地,导致村民流离失所,并强行打散一个社区的连结。于是,关于「保育」跟「发展」的讨论在社会中一直僵持不下,两者被推至一个对立的位置,看似不能相容。很多年后的现在,我们才渐渐懂得慨叹事物消逝之快速,才会反思「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回事。
 
  同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近年来在经济方面陷入泥沼。面对隔邻的中国在经济与政治方面所施加的双重压力,台湾倍感迷惘与失落。金钱与生活、经济与主权,两者间应该如何抉择,台湾似乎相较于香港更有意识,且更为深层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在反服贸运动爆发后,五十万个台湾人站上街头,也算是为这道难解的习题,印下了重要的註脚。难忘台湾民主先行者郑南榕曾经写下︰「我们是小国小民,但我们是好国好民。」
 
  然而,台湾不是世外桃源,也非乌托邦。政策向着资本家及大财团倾斜的现象同样屡见不鲜,林林总总的都市更新议案、现代圈地运动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准备在垦丁后湾开设民宿的年轻夫妇Kiky及Jacky,最初不过是被后湾的宁静所吸引,却没料到这片祥和之地最后也逃不过大财团的眈视,「后湾开发案」使两人与当地村民建立起一种另类的情谊,虽未至于全力投身于抗争中,但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忙。
 
  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
 
  听着由李双泽所写成的《美丽岛》,歌词中流露出对于这座美丽岛屿的强烈情感,旋律把我的思绪带回印尼的峇里岛,当时在反世贸行动中遇上台湾的行动者,他们献唱此曲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毛管不禁一竖,亦暗自感动,台湾人那份对于土地的热爱,彷彿是自然而然遗传在骨子里的。或者他们并不如香港那般现代化及国际化,但对于乡土的一份情感,却是纯朴而实在的。
 
  台湾的民主与自由,尤其是能够民选自己的总统一事,总令港人心生羡慕。然而,台湾过去的民主化道路极其艰辛,却也更能坚定地迎向光明。或许很多人已然忘记,在过去仍未有言论自由及新闻自由的戒严时代里,香港曾经是台湾所追求的自由之地。漫画家李勉之在台湾解严前夕来到台湾,在校园里头见识到国民党对于管制「政治正确」思想最后的回光返照。解严至今不过二十多年,当我们还为了争取普选而作出不同的抗争之时,台湾的民主化道路已经迈向另一个里程,从前被人揶揄为「台湾式的民主」,成为了香港今天的他山之石,尽管台湾代议民主至今仍然存在千疮百孔的问题,但那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全民共同学习而累积下来的漫漫长路。
 
  时至今日,两地公民社会之间的连结愈来愈紧密,台湾的反服贸运动爆发后,「今日香港,明日台湾」成为了一道响亮的口号。当时我身在台湾,跟随着一个又一个年轻人,沿着梯子爬进被佔领的立法院内,自以为有种见证的责任。这场运动,不只震撼了台湾人,也深深影响着对岸的香港人。
 
  朋友曾经戏言,我走到哪里,当地的社会都会出状况。离开台湾后,七月回到香港,由于「佔领中环」的酝酿,导致了十月那场波澜壮阔的雨伞运动出现,历时两个多月。运动开始之时,心里暗暗感动,觉得我们终于走在以自己的力量去争取民主的路上了,并不倚赖他人,自己的香港自己救。一幕幕激励人心的画面,导致在台湾留学的香港朋友忍不住回家,例如陈民官,他跟我一样,同时目睹了两场运动的发生。
 
  或许「今日XX,明日XX」终究是个简化的口号。然而,双方渴望互相了解彼此的意愿却是愈来愈强烈。台湾朋友曾跟我说过︰「如果台湾的佔领立法院给了香港雨伞运动很大的启示,那么我们在九合一选举中的蓝天变绿地,某程度上都跟你们的这场运动有所关连,不要灰心,香港总有看得见真正民主的一天。」
 
  把台湾的九合一选举看在眼里,百般滋味在心头,我们最后的一哩路,好像还长着呢!
 
  台湾就像一面镜子,映照香港的美丽与哀愁。想起他们争取民主的历史所充满的血与泪,一代一代人前仆后继所付出过的牺牲,那是以生命换取自由的道路。路途虽曲折遥远,却是教懂我不可轻言放弃的一课。
 
  跨越在岛屿与浮城之间,我想用这一本书,十五篇採访记录,追寻流动在两地的生命故事。包括我自己。

图书试读

Story 1 远在他方的香港小食:士林夜市里的十三座牛杂

台北的冬季多雨,阴阴细细,带给人一种黏腻的感觉。来台湾生活之前,早有朋友提醒过我,台北比香港多雨、潮湿,但真正面临雨季时,才知道衣服永远晒不干的苦恼。刘以鬯在《酒徒》曾说:﹁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若是如此,记忆如潮水,我在台北的雨季里便留下了满满的回忆。

台湾人总觉得香港的都会气息浓厚,具有国际观,连距离天空也比较近一点。在香港生活就像在世界的中心,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相反的,香港人也热爱台湾,总觉得少了一股铜臭味,可换来更多生活品质与水准。两地人民对于他者的浪漫化,呈现出自身位置的困境,不安现状既是一种欲望的投射,也是为了追求理想生活的冀盼。在光影的交错之间,造就了两地观光发展的蓬勃以及移民热潮的吹捧。

「牛杂」,庶民小吃的代表

那个阴暗的下雨天,我走到了香港人最为熟悉的士林夜市,不为观光,只为採访十三座牛杂店的老板汤建业。在香港,汤老板是个名人,除了他的牛杂在香港首屈一指之外,同时他也上遍了大大小小的电视节目与平面媒体,在许多的旅游美食书里,都会提及他的牛杂店。「十三座」可以称得上是香港牛杂的代名词,是家喻户晓的小食代表,一点也没有夸张。

「十三座」一词,来自于汤老板父亲早年在柴湾第十三座公屋下的小贩生意,为了传承或纪念逝去的老时光,故以此为牛杂店的名字。十三座牛杂并非数十年的老店,他在父亲身上承接过来的,不是实体的店铺,而是一种容易失传的手艺。汤生的父亲卖过粥,也卖过饮品,没料到,最受食客欢迎的是卤牛杂,一道便宜的小食,让光顾过的客人念念不忘。然而,他的父亲卤牛杂虽是一绝,但他却拒绝自己的小孩接手牛杂的生意,更警告千万不能开牛杂店。他自己说到这段时,不免感慨:「父亲曾告诫我,什么行业都可以做,就是不要卖牛杂。」

汤爸爸的忧虑不是没有原因的,牛杂的制作流程繁复又耗工费时,往往需要花上两三天的时间做准备,一百斤的牛杂,经过清洁、处理、汆烫、卤制的过程,最后剩下的只有三十斤,成本相当高昂。卖牛杂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前置工作时间非常漫长,不像咖哩鱼蛋、鸡蛋仔、煎酿三宝般,既容易准备,也较容易被市场所接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