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行文化与香港

日本流行文化与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首本谈论日本与香港两地流行文化互动的专书。

  香港是东方一个文化全球化的重镇,东西文化交汇,日本文化的影响尤大,生活各层面随处可见日本的影子。

  本书以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的在地消费及文化想像为两大切入点,梳理近半世纪日本流行文化包括漫画、动画、游戏、电影、电视剧及小说等,传入香港的历史及其与本土文化的互动。同时阐述日本人眼中的香港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

  作者认为香港的流行文化没有趋向日本化,反而是透过挪用、在地化及混种化的策略,将新生命带入本地的流行文化事业,表达香港的情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伟明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教授,专攻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旁及港日关系史及日本流行文化。近年研究以德川时代的中国人传说、明治易学及港日文化交流为重点。着作包括:《易学对德川日本的影响》、《在日本寻找中国》、《东京暴走搜查线》及《知日部屋》等。

图书目录

自序
导论
 
历史与在地消费篇
第一章  日本色情电影在香港的历史考察
第二章  香港的日本电视剧:历史与影响
第三章  从《街霸》与《拳皇》看日本游戏在香港的在地化
第四章  《午夜凶铃》在香港的在地消费与文化挪用
 
文化想像与互动篇
第五章  金庸武侠小说与日本流行文化的互动
第六章  日本游戏中的香港情怀:东方主义的再思
第七章  日本漫画对香港漫画界及流行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香港动画的日本元素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自序
   
  日本流行文化一直陪伴港人成长,说俗一点,战后出生的香港人可以说是饮日本文化奶水长大的。上世纪后半出现的Space Invaders、Super Mario、佐田雅志、かぐや姫、五轮真弓、《柔道龙虎榜》、《青春火花》、《怪医秦博士》、《飘流教室》、《IQ博士》、《龙猫》、《阿信的故事》、《阿基拉》、《101次求婚》、《东京爱的故事》、中岛美雪、Mr. Children、SPEED及千禧年后的《20世纪少年》、《死亡笔记》、《半泽直树》等都曾令我如痴如醉,这不单是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回忆,亦是战后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能够将「心头好」变成事业是一种福气。本人少年时喜欢看中文版的日本动漫及电视剧,赴日留学时接触原汁原味的日本流行文化,被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及丰富的创造力所深深吸引。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我在新加坡目睹席卷亚洲的「哈日热潮」,1998年开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开设「日本流行文化入门」单元,而且从事日本流行文化在新加坡的在地消费研究。自2001年回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学任职,开始讲授「日本流行文化与文化全球化」及研究港日在流行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近年我在欧美港台的学术期刊发表多篇相关论文,但因忙于日本思想史及东亚易学史的研究,一直未有出版日本流行文化相关学术专书的计划。2013年11月在中文大学跟商务印书馆的陆国燊先生、毛永波先生及韩佳女士吃午饭,谈话中大家感慨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如此重要,但至今仍未有专书可供大专生及一般读者参考。他们问我是否有兴趣用中文写一本以香港人为主要对象的专书。我觉得此举很有意义及具挑战性,所以即席欣然答允。没有他们的鼓励与邀请便没有这书,我在此表示衷心感激。研究助理邓曜强先生协助校正稿件,在此一併致谢。
   
  此书梳理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的历史及其与本土文化的互动,内容包括漫画、动画、游戏、电影、电视剧及小说。原本的计划还包括音乐、饮食、旅游及AV,但因篇幅及时间所限只好割爱,若有机会推出续篇才再跟大家分享吧。书中部分章节的早期版本曾在《文化研究》、《媒介凝想》、《香港社会科学学报》、《二十一世纪双月刊》及《亚洲文化》刊登,感谢它们允许使用。
   
  俗语有云:「万事起头难。」这是首本有关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的专书,希望可收抛砖引玉之效。其对象不是专家学者,而是一般读者及大专生。它没有使用艰涩的术语及理论,只提供平实的资料分析及带出淡淡的怀旧情怀。全书以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的在地消费及文化想像为两大切入点。每章均有其独立性,跟读者回顾一段又一段的港人集体回忆。此书献给喜欢日本流行文化的香港人。
 
                                           吴伟明
                                       2015年正月
                  于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日本学研究中心
 
导论
   
  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自开埠以来一直是东方一个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的重镇,是中、日、欧、美等各地文化交汇及融合之地。港人的衣食住行从某种意义而言均是混种文化(hybrid culture)。以往我们一直强调「东西合璧」是香港文化的特色,其实日本文化的影响甚大,香港作为中日文化大熔炉的角色亦不容轻视。香港亦是日本流行文化在亚洲的主要集散地及消费中心之一,日本流行文化对香港的创意产业、年青人文化及消费文化均带来冲击。此研究以《日本流行文化与香港》为题,不但审视各类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的历史及影响,亦同时探讨日本与香港在流行文化的互动。
   
  研究香港的日本流行文化有不同的方法及观点。在方法论方面,历史学从资料搜集及口述历史重整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的发展。人类学透过实地调查、访问及问卷获得一手资料及探讨消费者的心态。传媒研究(media studies)重视传媒在普及日本流行文化的角色及观众的反应。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从一些文化理论分析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兴起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意义。以观点而言,有从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及文化移植(cultural transplant)出发的负面分析,有从道德、教育、心理及宗教等立场对日本流行文化的评论,亦有以全球化(globalization)、跨国文化互动(transnational cultural flows)、混种性(hybridity)及在地化(localization)展开的较正面及中性的论述。本研究主要採历史学 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及文化全球化理论为观点,整理近半世纪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的发展及对本地文化的冲击。

  《日本流行文化与香港》由历史与在地消费篇(1-4章)及文化想像与互动篇(5-8章)两大部分组成。前者探讨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的普及过程及港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将日本元素加以改造以丰富本地文化;后者梳理日人对香港的文化想像及港日流行文化如何互动。

  第一章回顾日本色情电影自1960年代以来在香港的兴衰及其 对香港同类电影的影响。「文化接近性」(cultural proximity)的概念 可解释香港观众对日本色情电影的喜好。日本色情电影在香港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的全盛期,成为四十岁以上香港男性的集体回忆。日本色情电影更成为香港同类电影的重要参考。除长期聘用日籍脱星演出外,香港色情片在内容及手法上都不时向日本色情片及借镜。它们并不是盲目抄袭日本,而是将日本性文化一些明显的成分换上香港背景及故事加以利用,属于套用日本形式而更换其内涵的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此研究指出日本色情电影能在香港普及与产生影响,是因为香港人对日本色情电影的在地消费时经过一番在地化(localization)功夫,调节色情程度与表达方式,以符合香港的社会风气、较保守价值观、观众的口味及 相关法例。

  第二章从历史发展、内容分析及文化互动等角度讨论日剧在香港的普及与影响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香港人是看日剧长大的,不同年代的港人都有各自追看日剧的集体回忆。日剧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在香港大行其道,1990年代下半它成为「哈日热潮」的主力,追看日剧成为一种社会及文化现象。日剧对香港的电视剧、电影、年青人的消费及价值观等都有颇大冲击。香港在输入日剧及参考日剧时都有经过一轮在地化的功夫。港剧对日剧元素的吸收一直停留在文化挪用的阶段,骨子里仍是彻头彻尾的港剧。日剧对香港电影有相当冲击。香港电影吸收日剧成分比港剧高明,其中以港产文艺片在这方面较成功。日剧对香港年青人的消费模式及价值观亦有影响。日剧对在香港普及日本时装、音乐及动漫等不同流行文化都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日剧传播日本年青人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帮助港人认识日人对爱情、友情、家庭、事业、婚姻及人生的看法。

  第三章从历史及人类学的角度与方法,以《街霸》(Street Fighter)与《拳皇》(The King of Fighters)这两大经典日系格斗游戏系列在香港的流行史作个案研究,分析日本电子游戏如何在亚洲展开全球化及在地化。在香港游戏史上,《街霸》及《拳皇》是香港成年男性的集体回忆,它们在街机的影响力最大。在消费《街霸》及《拳皇》街机时,香港玩家建立一套独特的打机术语与规则,他们将香港功夫、武侠小说、电影及低下阶层的语言及规则带进《街霸》与《拳皇》,使它们与香港的本地文化同调。本地漫画家喜欢将它们改编为香港漫画,其中的人名、地名、武术、语言、绘画与表达方式均被在地化。本研究亦显示《街霸》与《拳皇》在香港的在地化不是Capcom及SNK(Playmore      )在「全球在地化」(  globalization)市场策略下的产品,而是香港玩家、漫画家、电影工作者及消费者 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促成的一种文化杂种化(hybridization)及外来文化在地化。
   
  第四章主要从历史及比较角度,探讨《午夜凶铃》对香港鬼片的冲击及日本元素在香港的在地消费与改造。《午夜凶铃》是部开拓新一代亚洲鬼片的经典,它跟传统日本鬼片及香港鬼片都不同,对香港电影工作者及观众带来莫大冲击。香港鬼片从故事、造型及配乐等不同方面吸纳《午夜凶铃》的元素。受《午夜凶铃》为首的日本鬼片的冲击,近年香港鬼片已日渐摆脱天师捉妖、殭尸袭人及艳鬼情缘等旧桥段及以胡闹、搞笑及功夫为卖点的商业元素,转向悬疑及科幻的内容及心理的描述。近年港产鬼片的幽灵十居其八、九都是穿一件头白色长衫及长发盖面的女鬼,而且动作亦像贞子般缓慢及僵硬。《午夜凶铃》的音响运用突发性刺耳高频度声音的手法亦成为港产鬼片的参考。不过大部分香港鬼片只是学到《午夜凶铃》的皮毛,并没有真正吸收新派日本鬼片的精华。骨子里仍是港味十足,在影片节奏、内容及表达上仍是彻头彻尾的港产片。

  第五章探讨    年代后期以来金庸武侠小说在日本的普及原因及对其影响作初步评介,从而探索在文化全球化下港日文化的互动关系。金庸小说作为一种代表香港,甚至中国的通俗文学或大众 文化在日本流传。香港电影为金庸小说日文版铺路,日人对历史小说的爱好亦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普及有一定程度的帮助。金庸小说经日人大幅修改后融入其流行文化。日本年青人在疑幻疑真的想像空间进入金庸武侠小说的世界。一些日本年青人先接触这些金庸小说的副产品,然后才转看日文版小说。这种从元祖衍生的变种倒转过来推广元祖的情况在文化全球化十分常见。金庸小说的日文版,再加上日人制作的金庸动画与游戏,亦多少将金庸小说在地化。日人制作的金庸动漫与电子游戏的人物造型与表达方式都十分日本化。它们正赋予金庸小说现代意义与活力,使金庸小说在彼邦发扬光大,以不同方式延续流传下去。

  第六章透过日本电子游戏中的香港形象看日本人的香港情怀, 并剖析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意义。日本流行文化及传媒的香港形象充满东方主义(orientalism)的凝视及怀旧情怀,它们想像中的香港是个龙蛇混杂的「东洋魔窟」或「魔都」,那里的男性懂功夫,女性穿旗袍,充满不可思议的奇人奇事。这个形象在日本流行文化 及传媒中不断被强化。日本游戏中出现已过世的李小龙及昔日港产片的成龙,可谓是对旧香港的一种怀旧情怀及致敬的表现。日本游戏中的香港街景十分相似,大多是旧区、霓虹灯招牌及庙宇等代表旧香港的风景,这正代表日本人对香港的文化想像。它们以九龙城寨为香港的缩影,因此九龙城寨在日本游戏中不断出现。透过分析日本电子游戏的香港形象,我们明白日本版东方主义与西方版东方主义有其本质的不同。日本版东方主义不一定带有歧视眼光及负面评价,有时反而反映怀旧情怀及浪漫想像,日人在相对落后的亚洲寻找日本已失去的东西及感觉。

  第七章从漫画创作、漫画消费文化及娱乐事业这三大方面,简介日本漫画对香港漫画及流行文化的影响。日漫对港漫的影响已逾半世纪,其影响力深入而全面,而且不断增加。不过日漫的元素并无破坏港漫的特色与发展,反而是丰富了港漫的手法与内容。日本漫画对香港漫画的出版及消费文化有颇大影响。一些香港公司获得日本授权,可以使用日本卡通人物在其产品上。日本卡通人物商品的成功,刺激一些香港公司加入卡通人物商品的市场。同人志、cosplay及maid cafe是从日本传入的动漫文化。日本动漫的流行刺激香港年青人去日本作文化朝圣。日本漫画对香港的娱乐事业,特别是电影及电视剧,均带来相当冲击。香港漫画家及文化人大多不是盲目抄袭日本,而是有选择地将日本元素加以改造及运用。日漫的普及不但没有威胁香港文化,并没有出现「文化移植」(cultural transplant)的现象,反而成为发展本地文化的助力。

  第八章从历史及作品内容,透过考察动画电影、OVA、电视动画、独立动画及同人动画这五大范畴,看日本元素如何促进香港动画的发展及用来表达本土情怀。在香港动画发展过程中,日本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在商业动画制作方面,早期香港动画颇依赖日人的参与。近年香港的商业动画转而主要在香港或中国生产。虽然甚少再有日人的参与,但是不少作品仍然呈现日本风格。这固然是商业考虑,香港动画导演、监制及编剧均看日本动画长大,所以难免受其影响。至于非商业的独立动画及同人动画对日本元素持不同态度,前者刻意保持距离以图建立自己的风格,后者却走日式,而且多是日本作品的二次创作。不论是香港的商业动画或是非商业动画都包含日本元素,但是日本风格背后却是浓烈的本土情怀。也许这种运用外国技巧与风格表达香港情怀正是香港动画的特色所在。

  「历史‧在地消费‧文化想像‧互动」是本书的副题,代表研究日本流行文化与香港的四大范畴。历史而言,日本流行文化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在香港大受欢迎,其普及与影响全面而深远, 对香港的流行文化带来冲击。在地消费指香港人按本地风俗民情,用自己的方式去消费日本流行文化,或将日本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入本地文化。文化想像包括日本人对香港及香港人对日本两个层次。日本作品中的香港及香港人对日本作品的选择及解读均反映文化想像。互动是全球化的大趋势,港日在流行文化的互动日渐频繁,互相合作与影响。香港作品借助日人之力及参考日本的情况相当普遍,一些以香港或中国为背景的日本作品亦有港人在创作团队或吸纳香港元素。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日本色情电影在香港的历史考察
   
日本为「色情文化大国」,其色情文化渗透于不同形式的流行文化及消费文化,而且还输出海外。日本的色情电影、成人录像(adult video或AV)、「变态电玩」(hentai game或H-game)及成人动画在亚洲,甚至欧美都有很大的影响力。香港一直是日本文化商品在亚洲的主要市场之一,日本的色情文化对香港的娱乐事业、消费形态以至个人价值观及审美观都有颇大冲击,而香港电影亦不例外,在选角、故事与情节等多方面都有受到日本色情文化的影响。因为香港电影以功夫片、江湖片及喜剧最受大众欢迎,而色情片只属较次要的剧种,再加上港产色情片的历史不长,票房一般,而且绝少输出,所以一直较少引起注意,也缺乏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本文从历史及电影研究的角度,探讨日本色情电影在香港的历史及其对香港同类电影的影响。

一、日本色情电影在香港的历史
   
日本色情电影在战后香港一直有市场。香港早于1950年代后半已输入日本成人片,这些作品其实并非严格意义的色情电影,但是影片中的接吻、爱抚及露胸镜头,对当时的香港观众来说已是相当新鲜及大胆。香港发行商刻意将它们包装为色情电影,例如东宝的《飞女慾潮》便以「首部日本香艳片」为宣传噱头而引起大众注意。1960年代不少日本「太阳族」电影在港上映,它们以不良青年的颓废生活为题,内容充满性与暴力,而日活便是制作「太阳族」电影的大本营。这类电影在港上映时喜欢採用令人想入非非的片名,不少人是以看情慾片的心态进戏院观看,例如日活「太阳族」大导演中平康的《情慾宝鑑》、《慾海野猫》、《一生误我是风流》及《荡妇迷春》等作品在港上映时因被宣传为色情片而有不俗的票房。别有用心的误导性译名令电影的符号意义改变,色迷迷的中文片名作为一个新的「能指」(signifier),令电影的「所指」(signified)转变为情慾。中平康甚至曾经来港以假名「杨树希」替邵氏拍下《飞天女郎》(1967年)及《猎人》(1969年)等软性色情电影。另一位日活导演村山三男则为邵氏拍了一部叫《人头马》(1969年)的软性色情片,片中有本地第一代「肉弹」狄娜及黄莎莉的大胆演出。日本软性色情电影自1960年代后半大量涌入香港而引起传媒关注。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