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像一只小风车,转得我们眼花撩乱
但始终固定在不变的支点上
杨照解读,结构主义人类学开山经典《忧郁的热带》
梳理人类学百余年发展系谱
进入人类学宗师克劳德‧李维史陀的心灵深处
建立在共同基本结构上千变万化的综合思维
结构主义开枝散叶的创见根源
李维史陀认为,社会和人一样,会做梦,会将其群体意志无法完成的事,投射到梦里。艺术就是社会集体的梦,集合了社会的挫折与满足不了的慾望。从这个角度看,他所进行的知识活动,是社会的精神分析。
我们必须停止自欺,我们要承认:随时都活在文明的投影下的人,意识不到、感觉不到在异文化、在野蛮中生活了八个月后产生的领悟。正因为遇到了太多稀奇古怪的现象,逐渐地,现象再也刺激不了稀奇感,所有的稀奇古怪都变得不稀奇、不古怪了,于是现象退位,「结构」浮凸了出来。
人类的文化多样性不可能是无穷的。这是李维史陀的信念,是他到远方想要证明的。他会不断在多样中看出规律,也就无可避免在多样中找出了千篇一律,找出了「野蛮」的共同逻辑,找出了「文明」的共同结构,也就等于找出了自己大可不必跑那么远来的理由。
李维史陀之后,有了拉冈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有了傅柯的结构知识史,有了罗兰.巴特的文学结构主义……从结构主义衍伸出后结构主义,再到德希达的解构主义、李欧塔的后现代主义,来自法国的一波波思想浪头,持续冲击全世界。
从哈佛大学人类学课程出发,杨照披露其多年来学习人类学的经验,细细解读最重要的人类学经典──《忧郁的热带》,引领读者踏上李维史陀的思路历程,展现李维史陀融合科学规范与艺术想像的卓越成就。
如果人类学(anthrology)指的是「研究人类」的学门,那么它和同为「人类研究领域」的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等学门有什么不一样?
杨照清楚指出,李维史陀在人类学领域中的鲜明特质与特殊之处,在于他为这门学科开辟了新方向,超脱于细碎繁琐的民族志纪录之外,致力追寻对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全面性解释,重在涵括与贯串,而非个别的细节或特例。唯有具备巨大勇气与想像力的卓越心灵才能胜任这样的任务,《忧郁的热带》正是最能呈现李维史陀学思精髓的经典着作。
阅读李维史陀的着作,犹如朗诵以科学写就的诗歌,《忧郁的热带》是其中最出色的杰作。杨照认为,即使人类学门在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长足进展,此书依然是屹立不摇的经典,因为它不只提供了当年远远走在时代之先的学术思维,更展现了宏大深邃的智慧与企图心,那是永远不可能过时的学习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