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ancis Fukuyama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历史学
  • 政治秩序
  • 政治衰败
  • 工业革命
  • 民主化
  • 全球化
  • 国家构建
  • 政治制度
  • 社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权威性的作品──《华尔街日报》
本书是这个时代的重大成就──《纽约时报》
鲜少谈政治理论的书能让人爱不释卷,但本书做到了──《经济学人》
 
  世界秩序为何动盪不安?

  二○一四年是世界秩序大动盪、最不稳定的一年。第一种不稳定发生在阿拉伯世界到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是中央政府形同崩解,无力维持秩序的危机;第二种不稳定发生在俄罗斯和中国,是中央集权又非常官僚的国家,都有强大实力且在传统领土主权上和邻国发生争端。
 
  太弱与太强的政府都会引起动盪。其实现代国家要实施民主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建立有能力为人民服务,并且保障人民安全的合法现代国家。这就是政治思想家法兰西斯.福山出版《政治秩序的起源》的缘由。本书分上下卷,描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建制的起源、演变与衰败,是探讨政治制度演化的一场历史之旅。
 
  上卷从史前谈起到法国大革命,下卷则检视现代政治发展,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上卷分五部分,从人类的灵长目祖先黑猩猩谈起,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形成,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可问责政府在欧洲的发展。下卷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欧美实例,第二部分讲述亚、非、拉丁美洲等国实例,第三部分综合检讨成功发展政治秩序的因素,第四部分则分析为何导致政治衰败。福山在下卷提出:要建立和维持政治秩序,除了民主,还需要强效的政府和法治,并探讨:
 
  ‧殖民主义是否影响拉丁美洲、非洲与亚洲国家的发展?
  ‧为什么有些社会能成功推翻无能政权,有些社会却失利?
  ‧为什么推翻独裁统治的国家,不能成功建立民主政府?
  ‧为什么像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会崩坏?
 
  贯穿两本书的理论基础是,政治秩序必须具有三种建制──国家建构、法治与可问责的政府:

  第一,国家必须能合法、有效地使用权力;第二,法治是用来限制国家、统治者的权力;第三,一个可问责的政府,会借由公平自由的多党选举等民主程序,迫使统治者以全民利益为优先,而非谋一己之私。
 
  纵然自由市场、有活力的公民社会、自发性的群众智慧,都是民主重要的成分,但都无法取代一个强健、阶层分明的政府。民主建制的存在,并不是评断某国治理好坏的有力依据,未能兑现承诺,才是政治制度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如何向丹麦看齐,建立民主、安全、繁荣又不腐败的国家,是本书追求的理想国度。

书籍特色

  ‧享誉全球巨作《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作者福山教授最新着作。  
  ‧《纽约时报》最受注目好书、《环球邮报》最佳好书、《克科斯书评》非文学类最佳书籍。
  ‧跨学科研究,从人类学、社会生物学、演化心理学、法律制度、经济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等跨学科研究,综览人类政治发展。

获奖记录

  美国亚马逊网路书店选书
  《纽约时报》最受注目好书
  《环球邮报》最佳好书
  《克科斯书评》非文学类最佳书籍

名人推荐

  朱云汉(中研院院士、台大政治系教授)
  杨永明(中华民国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推荐
  陈思贤(台大政治学系教授)/审订、导读

  「福山这本书是给一般大众最好的政治通识阅读材料,看完之后,马上可对国际上各国家民族的政治发展基本上进入状况,对人类数百年来摸索民主的真实情况,了然于心。」──台大政治学系教授 陈思贤

  【权威媒体高度赞誉】

  福山于本书点出重要议题:当今众多社会已经稳定进入民主政治,但为何还有许多国家坚持採用集权政体?──《卫报》
 
  《政治秩序的起源》展现高度的抱负与可读性。──《纽约客》杂志
 
  本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成就,福山更是领先群伦的公共知识分子。──《纽约时报》
 
  本书全面审视人类的行为,及产生的政治现象。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的作品,呈现作者的博学与非常自信的意图。──《华尔街日报》
 
  福山具有大视野的格局,但对于细节也能精准掌握。鲜少谈政治理论的书能让人爱不释卷,但《政治秩序的起源》做到了。──《经济学人》
 
  福山这本新作的重要成就,等同于卢梭、洛克等极具影响力思想家的作品,在道德哲学与经济学的地位,与罗尔斯的《正义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沈恩的作品相较,亦不遑多让。──《克里夫兰诚报》
 
  福山是一位有魅力的作者!透过读者熟知的历史、哲学与社会理论,再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复杂、专业的政治制度。──《旧金山纪事报》
 
  福山的敏锐本能,让他无可避免地触及世界各地的地缘政治战略,也证明自己是当代最畅销的政治学家作者。──《新闻週刊》
 
  这是一部主题庞大的作品,也是具有勇气的着作。这部上下卷的巨作绝对令人铭记在心,其地位不亚于史学家冯.兰克。──《华盛顿邮报》
 
  在人类历史上,国家的权威与私人领域之间,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与紧张的关系,福山的散文式作品对此关系做出精辟的专业分析。──《出版人週刊》

全球媒体赞誉

  《卫报》(The Guardian)
  《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克里夫兰诚报》(Cleveland Plain Dealer)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新闻週刊》(Newsweek)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杂志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撰写的关于《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该书所探讨的核心议题、理论框架以及历史脉络,但不会直接引用或概括该书的具体内容,旨在提供一个关于该主题领域背景的详细介绍。 --- 权力、进步与迷思:探寻现代世界的政治结构与演变轨迹 自人类社会步入近代以来,我们赖以生存的政治秩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烈转型。从昔日的君权神授到今日的代议制民主,从古典的中央集权到全球化的复杂网络,政治形态的更迭不仅重塑了国家间的权力平衡,更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共同体的内部结构与公民福祉。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漫长而曲折的演进历程,特别是聚焦于工业革命催生的巨大社会经济变迁,如何与政治思想的激荡、国家权力的重组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相互作用,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复杂的政治图景。 工业革命:现代性的双刃剑与秩序的重构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层面的飞跃,它更是对既有社会契约的根本性挑战。蒸汽机、工厂与大规模城市化带来的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彻底瓦解了前工业时代基于土地和血缘的传统政治基础。财富的集中与阶级结构的固化,催生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工人阶级、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传统精英阶层之间的张力,成为现代政治斗争的核心驱动力。 在这个剧变时期,政治理论家们试图理解和规范这种爆炸性的力量。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与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之间,展开了持续的拉锯战。如何分配工业化带来的巨额财富?如何处理劳资冲突?如何将庞大的城市无产者纳入政治体系而不致引发革命?这些问题,迫使各国政府重新定义“主权”的边界和“公共利益”的内涵。我们看到,国家权力开始向经济生活渗透,以期调和市场失灵,这不仅催生了福利国家理念的萌芽,也为后来的集权主义提供了潜在的理论温床。政治秩序不再仅仅是关于法律和军事的维护,而日益演化为关于资源分配和社会正义的持续协商与斗争。 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崛起 工业化的加速进程,与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构成了强有力的历史共振。为了有效组织资源、动员人力进行工业竞争乃至战争,一个统一的、具有清晰边界的现代民族国家成为必要的政治载体。教育体系的普及、大众媒体的出现,以及国家强制力的提升,都在共同构建着“国民”的身份认同,试图将多元的社会群体熔铸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 然而,现代性的进步并未带来政治的和解,反而催生了更具颠覆性的意识形态竞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乃至后来的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它们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以及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深刻地撕裂了二十世纪的政治光谱。这些意识形态不仅指导了国内的政治改革和革命,也成为定义国际关系、划分阵营和发动冲突的核心准则。理解这些宏大叙事的兴衰与内在逻辑,是把握现代政治秩序变迁的关键。 全球化的浪潮与政治权威的稀释 进入后工业时代,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政治秩序的特征转向了日益紧密的全球化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和跨国资本的流动——使得国家边界的传统意义受到挑战。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加深,使得单一民族国家解决跨国环境问题、金融危机或流行病的能力被削弱。 在这一背景下,新的权力中心开始浮现: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由信息技术催生的全球性社会运动。政治权威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结构,而演变成一个多层次、多主体的复杂治理场域。这种权威的稀释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但也引发了“民主赤字”的担忧——当关键决策权被转移到透明度较低、问责机制不健全的国际机构时,公民如何保持对自身命运的控制? 此外,全球化在带来财富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内部的不平等和文化冲突。在一些传统上根基稳固的政治体系中,对全球化失落感的集体记忆,可能转化为对本土主义和威权主义的诉求,构成了对既有自由民主秩序的严峻考验。 政治衰败的幽灵:秩序的内在张力 一个看似稳固的政治秩序,往往内含着自我瓦解的种子。历史经验表明,技术进步和经济繁荣并不能自动保障政治的良性运作。当一个社会的政治结构无法有效吸纳新的社会力量、无法回应公民日益增长的合法诉求时,衰败的迹象便会显现。 这种“政治衰败”可能表现为制度的僵化与功能失调,精英阶层的自我封闭与道德腐蚀,或是意识形态的极端化与对理性协商的排斥。当曾经被视为进步阶梯的制度,反过来成为阻碍社会适应外部变化的桎梏时,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基础便会动摇。如何识别这些衰败的早期信号,如何在变革的压力下实现制度的自我更新与韧性,成为了所有现代政治体面临的共同难题。 本书试图从历史的纵深和制度的微观结构入手,审视这些宏大力量——工业革命的遗产、意识形态的角力、全球化的重塑——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和考验着现代政治秩序的持久性与公正性。它不是对既有成就的颂扬,而是对支撑我们今日生活的复杂结构进行的一次审慎的、去魅的探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法兰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生于一九五二年,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是知名学者杭亭顿(Samuel P. Huntington)入门弟子。一九八九年共产瓦解前夕,福山发表论文〈历史的终结?〉,引发各界热烈讨论,一九九二年出版《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登上畅销排行榜,全球超过二十种语文版本。

  福山现任史丹福大学弗里曼史巴克里国际问题研究所(FSI)资深研究员、知名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研究员、美国国务院政策计画处副处长。曾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学院(SAIS)、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SPP),另有着作《跨越断层:人性与社会秩序重建》、《后人类未来: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信任》、《强国论》。

审订者简介

陈思贤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政治学博士,专长:西洋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

译者简介

林丽雪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毕业。专职译者。曾任职国会助理、记者与编辑。喜欢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热爱文字工作。译有《QBQ!就是要杰出》、《3300万人的聊天室》、《学校没教的就业学分》、《我用死薪水,让钱替我赚钱》、合译有《怪咖成功法则》、《虚拟货币经济学》、《如何打造营收上亿的App》等书。

图书目录

导  读:为何有些国家政治好,有些则否?           台大政治学系教授 陈思贤
绪  论:到法国大革命为止政治建制的发展
 
第一部  政府
第一章  政治发展是什么?
第二章  发展的层面
第三章  文官制度
第四章  普鲁士的文官制度
第五章  腐化
第六章  民主诞生之地
第七章    义大利与低信任泥淖
第八章  酬庸与改革
第九章  美国的侍从主义
第十章  分赃制度的终结
第十一章  铁路、森林与美国的政府建造
第十二章  国家建造
第十三章  好政府,坏政府
 
第二部  外国制度
第十四章  奈及利亚
第十五章  地理条件
第十六章  金银与糖
第十七章  不会叫的狗
第十八章  一张白纸
第十九章  动盪的非洲
第二十章  间接统治
第二十一章  本土或进口的建制
第二十二章  通用语言
第二十三章  强大的亚洲政府
第二十四章  中国迈向法治的奋斗
第二十五章  中国政府的改造
第二十六章  三个地区
 
第三部  民主
第二十七章  民主为什么会广为流传?
第二十八章  迈向民主的漫漫长路
第二十九章  从一八四八到阿拉伯之春
第三十章  中产阶级与民主的未来
 
第四部  政治衰退
第三十一章  政治衰退
第三十二章  法院与政党的政府
第三十三章  国会与美国政治二次家产化
第三十四章  美国彷彿是否决政体国家
第三十五章  自主性与附属性
第三十六章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注释

图书序言

导读

为何有些国家政治好,有些则否?

台大政治学系教授 陈思贤
 
  福山近年写了上下两卷的关于政治秩序的巨着,上卷《政治秩序的起源》中译本已由时报出版公司在去年推出,现在下卷也已译出。其实福山所谓的政治秩序即是具良好政治建制与良好治理之意,也可说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国,而这样的理想国,就可以现代欧美的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为代表。这两卷的关联是,前者叙述世界各民族所打造的政治建制从史前到近代(法国大革命)的演变,后者则是其后迄于今,各国政治建制发展状况的评论。

  所以简要说来,本书作为这一系列的下卷,宗旨在于解释为何今天有些国家政治好,有些则否。所谓好就是符合自由民主制的理想状态:政府行政能力强,有法治人权,施政者需受问责。福山把这样的状态(或趋向它)称为政治秩序,反向而行者则是政治衰败。本书共四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欧美实例,第二部分讲述亚非拉丁美洲等国实例,第三部分综合检讨成功发展政治秩序的因素,第四部分则析论为何导致政治衰败。读者若想从详细完整的数百页论述中直取其理论精要,则先读最后两章即可。

  福山承其师杭亭顿教授之博学,喜好上下历史,纵览寰宇,而发为结论。故读者从他们的着作中可学到大量知识,但最精彩的是他们在理论结晶的造诣上也很强,辄能推出另人深省之结论。政治学界思维多元,派别林立,未必人人都同意这些结论(他与他老师的),但却都需严肃面对,因为这些显然出自第一流的社会研究。我们现在试着把本书一些与通常观念不同处任举数例罗列出来。

  第一就是民主政治中久被垢病的政治精英以资源贿赂民众的情形,也就是恩庇侍从与酬庸分赃制度,福山认为是动员弱势与边缘群体的有效方式,是民主的早期形式而非腐化。他看见的是美国早期历史中,来到大都市讨生活的外国移民、少数族裔及乡村农民们,他们本来是因为忙于煳口维生而跟本不会涉入政治的一群人,但却因为恩庇侍从主义而被动员到选举中,福山认为这是民主早期必经之路, 让下层大众有诱因参与政治过程。这看法颇为特别。但我们须知恩庇侍从主义也有不同类型及脉络,例如台湾的地方派系政治,我们很难说它是民主的真精神所在啊。

  其次就是视天下为私有,以国库通家库的古代传统家产制政治的本质在当代正死灰复燃,而它乃以利益团体、游说集团的形态出现!旨哉斯言,福山正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金权政治及利益团体政治的邪恶本质。二○○八年的金融海啸岂不是最佳例证?最后美国财阀银行集团们之呆帐或捅出之大纰漏竟由全民买单,肥猫们毫发无伤。我们回头想想台湾的政商勾结,损害民众利益之事不也是层出不穷?

  第三是福山有关各国社会安全制度与年金保险濒于破产的看法。这多半是由于人口老化所致,再加上所得差距扩大,年轻一代已无法支撑社会保险制度。福山的特别观点来了:他认为死亡与世代交替对个人而言是坏事,但对整个社会却是好事。换句话说,他认为人活太长寿并不好,最后会拖累社会。比较不是怪制度设计或是政府财政规划,而是先质问人活那么长何益?这福山也真是敢言。

  此外,福山还有两点观察特别值得在台湾的我们深思。第一,就是讨论各民族对于构成良好政治秩序之三种建制的贡献中,欧美政治发展的历史最终是镕铸出法治与问责,而古代中国及东亚却是早早就有了高效能的政府(否则无以丈量土地,广为收税及主持灌溉工程等等)。社会精英被吸纳进官僚体制中,因此政府行政能力强;相较之下,其他许多民主国家是政策方向能被确定,却由没有具效能的国家机器来执行。但是台湾现有不少高素质的公务员,政务及政策却经常摇摆不定,瞻前顾后进退失据,真枉费了我们有较其他文化早熟且有经验的国家机器传统。

  此外,福山于书中再三强调的是中产阶级的出现与其规模跟民主之进展高度相关。他甚至认为这是构成政治秩序之三种建制背后共同的元素与主要的推手。这点并非新论,但福山给予的高度比重颇令人吃惊。台湾现在所得差距快速恶化,M型社会特质在年轻世代更明显。也许由于教育水准普遍提升,我们的新世代中产阶级可以被重新定义了:变成了生产力高、知识丰富却因所得太低而口袋空空,愤怒的青中年人。这样下去,对我们民主的冲击究竟如何是个好课题。

  总结之,福山这本书是给一般大众最好的政治通识阅读材料,看完之后,马上可对国际上各国家民族的政治发展基本上进入状况,对人类数百年来摸索民主的真实情况,了然于心。而它同时也是这领域专家们展开热烈辩论的起点,因为抛出了太多有趣的问题及观点。

图书试读

对世界各地很多人来说,当代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约束力量强大、过度自负,或实际上非常专制的政府。人权团体会寻求法律机制以保护脆弱的个人,不致于受到政府滥权的伤害。民主派激进分子会希望用民主选举的方式,就像在乔治亚与乌克兰领导玫瑰革命与橙色革命的人,以及在阿拉伯之春一开始的突尼西亚与埃及示威分子,希望透过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的统治者。但不只威权政府会滥权,自由民主政体也会,为了应付恐怖分子或其他威胁,民主政府也会擅改人权规则。
 
美国人民就一直严加防备公权力被滥用以及被认为是滥用的现象,例如环保要求过度繁杂、枪枝管制与国家安全局进行国内监视。
 
因此,这几年很多关于政治发展的探讨核心,都是放在约束权力的相关制度,也就是法治与民主问责。但在限制政府权力之前,政府必须要先有确实能做事的权力。换句话说,政府必须要有治理能力。
 
政府能提供基本的公共行政,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很多国家会贫穷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政府没有治理能力。在已经失败或正在衰败的政府,包括阿富汗、海地、索马利亚等国家非常明显,在这些地方,生活一片混乱也没有保障;但在很多比较富裕且有良好民主制度的社会,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以印度为例,从一九四七年建国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民主政体。一九九六年,政治运动人士与经济学家德雷兹(Jean Drèze)发表一份基础教育的报告,调查印度各邦的基础教育。最令人震惊的一项发现是,在乡下地方有四八%的老师旷职,根本没出现在课堂上。可以理解的是,这件事引起家长的强烈抗议,印度政府只好在二○○一年推出大型的改革计画,以提升基础教育的品质。
 
虽然这项改革的努力带来大量且明显的行政举措,但二○○八年的追踪调查却显示,教师缺席率却和十年前一模一样,还是四八%!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这本书,我便被其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宏大的视野,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工业革命的轰鸣声开始,他细致地剖析了现代国家如何一步步崛起,以及政治权力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不断演变。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国家能力”和“社会资本”的讨论所打动。作者阐述了强大的国家机器如何通过有效的税收、军事力量和官僚体系来维持秩序,而社会资本的构建,则关乎公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是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石。然而,当这些要素出现问题时,政治衰败的种子便开始萌发。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在追求民主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的描绘,让我对“民主”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一蹴而就的理想状态,而是充满曲折和反复的艰难旅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方式,他总能在宏观叙事中找到微观的切入点,让那些冰冷的历史数据变得鲜活生动,充满人性。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充满了好奇,也对政治秩序的脆弱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

对于《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这部巨著,我只能用“惊为天人”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作者在开篇便以一种极为宏大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由工业革命催生的全新时代。他不再仅仅关注表面的政治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无论是经济的变革、技术的突破,还是意识形态的碰撞。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国家”这一概念的解构,他没有将其视为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有机体,其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充满了暴力、妥协与创造。书中关于“合法性”的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政治体制,其合法性的来源并非仅仅是选票,而是更加复杂的多重因素,包括社会契约的构建、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以及对公民权利的保障。而当这些要素出现裂痕时,政治衰败的阴影便会悄然笼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一些曾经辉煌的文明走向衰落的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是更加注重内部的政治失调、精英的腐败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秩序的维系绝非易事,它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精心的维护,否则,即使是再先进的制度,也可能在岁月的侵蚀下分崩离析。

评分

《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全方位的。作者对于历史进程的描绘,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一种充满了哲思和洞察的梳理。他将目光聚焦于工业革命这一关键节点,探讨了它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并为现代政治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尤其赞叹作者在分析“国家构建”时所展现的严谨性,他清晰地阐述了不同国家在寻求统治权和合法性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了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而书中关于“政治衰败”的论述,则更是让我深思。作者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快的现实,而是直接揭示了许多看似强大的政权走向瓦解的内在逻辑。我被书中关于“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所吸引,它们如何相互激化,最终导致社会的分裂和政治的失灵,这一点在当今世界尤为值得警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像是一份对人类政治命运的深刻预言,它提醒我们,即使在看似繁荣的民主时代,政治秩序的脆弱性依然存在,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和反思。

评分

《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震撼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将我们从工业革命的起点出发,一路引领我们审视了近几个世纪以来全球政治秩序的演变。我被其对“国家合法性”的深刻解读所折服,他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能够成功地建立起稳定而持久的政治体制,而另一些国家则在动荡和混乱中挣扎。书中关于“工业化”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更是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与政治变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当书页翻到“政治衰败”的部分,我更是被作者对现实的无情揭露所震撼。他没有回避那些曾经辉煌的文明如何走向没落,也没有回避那些民主国家内部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精英集团”和“大众动员”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博弈,往往是政治失序的根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不断的调整、改革和警惕。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读完《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的初版,我内心波澜壮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那些宏大叙事下的隐秘角落和反复出现的模式。作者在梳理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如何被技术革新、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角逐所重塑的过程中,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我尤其被其对于“国家构建”和“政治合法性”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书中详尽地描绘了不同国家如何通过战争、税收和官僚体系的演进,一步步巩固其统治权,并在全球舞台上确立自己的地位。而“政治衰败”的部分,更是让我触目惊心。当一个国家过度依赖抽象的价值观,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政治秩序维护时,其崩溃的逻辑似乎早已埋下伏笔。作者用大量案例证明,即使是最先进的民主制度,也可能因为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和精英阶层的失能而走向衰败。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政治制度,思考它们成功的根基,以及潜在的危险。那种对历史的宏观把握和对细节的精准捕捉,让我觉得作者简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医生”,在为人类社会的“病症”进行诊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