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权威性的作品──《华尔街日报》
本书是这个时代的重大成就──《纽约时报》
鲜少谈政治理论的书能让人爱不释卷,但本书做到了──《经济学人》
世界秩序为何动盪不安? 二○一四年是世界秩序大动盪、最不稳定的一年。第一种不稳定发生在阿拉伯世界到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是中央政府形同崩解,无力维持秩序的危机;第二种不稳定发生在俄罗斯和中国,是中央集权又非常官僚的国家,都有强大实力且在传统领土主权上和邻国发生争端。
太弱与太强的政府都会引起动盪。其实现代国家要实施民主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建立有能力为人民服务,并且保障人民安全的合法现代国家。这就是政治思想家法兰西斯.福山出版《政治秩序的起源》的缘由。本书分上下卷,描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建制的起源、演变与衰败,是探讨政治制度演化的一场历史之旅。
上卷从史前谈起到法国大革命,下卷则检视现代政治发展,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上卷分五部分,从人类的灵长目祖先黑猩猩谈起,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形成,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可问责政府在欧洲的发展。下卷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欧美实例,第二部分讲述亚、非、拉丁美洲等国实例,第三部分综合检讨成功发展政治秩序的因素,第四部分则分析为何导致政治衰败。福山在下卷提出:要建立和维持政治秩序,除了民主,还需要强效的政府和法治,并探讨:
‧殖民主义是否影响拉丁美洲、非洲与亚洲国家的发展?
‧为什么有些社会能成功推翻无能政权,有些社会却失利?
‧为什么推翻独裁统治的国家,不能成功建立民主政府?
‧为什么像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会崩坏?
贯穿两本书的理论基础是,政治秩序必须具有三种建制──国家建构、法治与可问责的政府:
第一,国家必须能合法、有效地使用权力;第二,法治是用来限制国家、统治者的权力;第三,一个可问责的政府,会借由公平自由的多党选举等民主程序,迫使统治者以全民利益为优先,而非谋一己之私。
纵然自由市场、有活力的公民社会、自发性的群众智慧,都是民主重要的成分,但都无法取代一个强健、阶层分明的政府。民主建制的存在,并不是评断某国治理好坏的有力依据,未能兑现承诺,才是政治制度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如何向丹麦看齐,建立民主、安全、繁荣又不腐败的国家,是本书追求的理想国度。
书籍特色 ‧享誉全球巨作《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作者福山教授最新着作。
‧《纽约时报》最受注目好书、《环球邮报》最佳好书、《克科斯书评》非文学类最佳书籍。
‧跨学科研究,从人类学、社会生物学、演化心理学、法律制度、经济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等跨学科研究,综览人类政治发展。
获奖记录 美国亚马逊网路书店选书
《纽约时报》最受注目好书
《环球邮报》最佳好书
《克科斯书评》非文学类最佳书籍
名人推荐 朱云汉(中研院院士、台大政治系教授)
杨永明(中华民国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推荐
陈思贤(台大政治学系教授)/审订、导读
「福山这本书是给一般大众最好的政治通识阅读材料,看完之后,马上可对国际上各国家民族的政治发展基本上进入状况,对人类数百年来摸索民主的真实情况,了然于心。」──台大政治学系教授 陈思贤
【权威媒体高度赞誉】 福山于本书点出重要议题:当今众多社会已经稳定进入民主政治,但为何还有许多国家坚持採用集权政体?──《卫报》
《政治秩序的起源》展现高度的抱负与可读性。──《纽约客》杂志
本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成就,福山更是领先群伦的公共知识分子。──《纽约时报》
本书全面审视人类的行为,及产生的政治现象。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的作品,呈现作者的博学与非常自信的意图。──《华尔街日报》
福山具有大视野的格局,但对于细节也能精准掌握。鲜少谈政治理论的书能让人爱不释卷,但《政治秩序的起源》做到了。──《经济学人》
福山这本新作的重要成就,等同于卢梭、洛克等极具影响力思想家的作品,在道德哲学与经济学的地位,与罗尔斯的《正义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沈恩的作品相较,亦不遑多让。──《克里夫兰诚报》
福山是一位有魅力的作者!透过读者熟知的历史、哲学与社会理论,再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复杂、专业的政治制度。──《旧金山纪事报》
福山的敏锐本能,让他无可避免地触及世界各地的地缘政治战略,也证明自己是当代最畅销的政治学家作者。──《新闻週刊》
这是一部主题庞大的作品,也是具有勇气的着作。这部上下卷的巨作绝对令人铭记在心,其地位不亚于史学家冯.兰克。──《华盛顿邮报》
在人类历史上,国家的权威与私人领域之间,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与紧张的关系,福山的散文式作品对此关系做出精辟的专业分析。──《出版人週刊》
全球媒体赞誉 《卫报》(The Guardian)
《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克里夫兰诚报》(Cleveland Plain Dealer)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新闻週刊》(Newsweek)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杂志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对世界各地很多人来说,当代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约束力量强大、过度自负,或实际上非常专制的政府。人权团体会寻求法律机制以保护脆弱的个人,不致于受到政府滥权的伤害。民主派激进分子会希望用民主选举的方式,就像在乔治亚与乌克兰领导玫瑰革命与橙色革命的人,以及在阿拉伯之春一开始的突尼西亚与埃及示威分子,希望透过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的统治者。但不只威权政府会滥权,自由民主政体也会,为了应付恐怖分子或其他威胁,民主政府也会擅改人权规则。
美国人民就一直严加防备公权力被滥用以及被认为是滥用的现象,例如环保要求过度繁杂、枪枝管制与国家安全局进行国内监视。
因此,这几年很多关于政治发展的探讨核心,都是放在约束权力的相关制度,也就是法治与民主问责。但在限制政府权力之前,政府必须要先有确实能做事的权力。换句话说,政府必须要有治理能力。
政府能提供基本的公共行政,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很多国家会贫穷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政府没有治理能力。在已经失败或正在衰败的政府,包括阿富汗、海地、索马利亚等国家非常明显,在这些地方,生活一片混乱也没有保障;但在很多比较富裕且有良好民主制度的社会,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以印度为例,从一九四七年建国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民主政体。一九九六年,政治运动人士与经济学家德雷兹(Jean Drèze)发表一份基础教育的报告,调查印度各邦的基础教育。最令人震惊的一项发现是,在乡下地方有四八%的老师旷职,根本没出现在课堂上。可以理解的是,这件事引起家长的强烈抗议,印度政府只好在二○○一年推出大型的改革计画,以提升基础教育的品质。
虽然这项改革的努力带来大量且明显的行政举措,但二○○八年的追踪调查却显示,教师缺席率却和十年前一模一样,还是四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