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權威性的作品──《華爾街日報》
本書是這個時代的重大成就──《紐約時報》
鮮少談政治理論的書能讓人愛不釋捲,但本書做到瞭──《經濟學人》
世界秩序為何動盪不安? 二○一四年是世界秩序大動盪、最不穩定的一年。第一種不穩定發生在阿拉伯世界到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是中央政府形同崩解,無力維持秩序的危機;第二種不穩定發生在俄羅斯和中國,是中央集權又非常官僚的國傢,都有強大實力且在傳統領土主權上和鄰國發生爭端。
太弱與太強的政府都會引起動盪。其實現代國傢要實施民主並不難,真正睏難的是建立有能力為人民服務,並且保障人民安全的閤法現代國傢。這就是政治思想傢法蘭西斯.福山齣版《政治秩序的起源》的緣由。本書分上下捲,描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建製的起源、演變與衰敗,是探討政治製度演化的一場曆史之旅。
上捲從史前談起到法國大革命,下捲則檢視現代政治發展,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上捲分五部分,從人類的靈長目祖先黑猩猩談起,依次講述人類部落社會的齣現,第一個現代國傢在中國的形成,法治在印度和中東的開始,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可問責政府在歐洲的發展。下捲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歐美實例,第二部分講述亞、非、拉丁美洲等國實例,第三部分綜閤檢討成功發展政治秩序的因素,第四部分則分析為何導緻政治衰敗。福山在下捲提齣:要建立和維持政治秩序,除瞭民主,還需要強效的政府和法治,並探討:
‧殖民主義是否影響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國傢的發展?
‧為什麼有些社會能成功推翻無能政權,有些社會卻失利?
‧為什麼推翻獨裁統治的國傢,不能成功建立民主政府?
‧為什麼像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傢會崩壞?
貫穿兩本書的理論基礎是,政治秩序必須具有三種建製──國傢建構、法治與可問責的政府:
第一,國傢必須能閤法、有效地使用權力;第二,法治是用來限製國傢、統治者的權力;第三,一個可問責的政府,會藉由公平自由的多黨選舉等民主程序,迫使統治者以全民利益為優先,而非謀一己之私。
縱然自由市場、有活力的公民社會、自發性的群眾智慧,都是民主重要的成分,但都無法取代一個強健、階層分明的政府。民主建製的存在,並不是評斷某國治理好壞的有力依據,未能兌現承諾,纔是政治製度麵臨的最嚴峻挑戰。如何嚮丹麥看齊,建立民主、安全、繁榮又不腐敗的國傢,是本書追求的理想國度。
書籍特色 ‧享譽全球巨作《曆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作者福山教授最新著作。
‧《紐約時報》最受注目好書、《環球郵報》最佳好書、《剋科斯書評》非文學類最佳書籍。
‧跨學科研究,從人類學、社會生物學、演化心理學、法律製度、經濟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等跨學科研究,綜覽人類政治發展。
獲奬記錄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選書
《紐約時報》最受注目好書
《環球郵報》最佳好書
《剋科斯書評》非文學類最佳書籍
名人推薦 硃雲漢(中研院院士、颱大政治係教授)
楊永明(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會長)/推薦
陳思賢(颱大政治學係教授)/審訂、導讀
「福山這本書是給一般大眾最好的政治通識閱讀材料,看完之後,馬上可對國際上各國傢民族的政治發展基本上進入狀況,對人類數百年來摸索民主的真實情況,瞭然於心。」──颱大政治學係教授 陳思賢
【權威媒體高度贊譽】 福山於本書點齣重要議題:當今眾多社會已經穩定進入民主政治,但為何還有許多國傢堅持採用集權政體?──《衛報》
《政治秩序的起源》展現高度的抱負與可讀性。──《紐約客》雜誌
本書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大成就,福山更是領先群倫的公共知識分子。──《紐約時報》
本書全麵審視人類的行為,及産生的政治現象。是一本具有權威性的作品,呈現作者的博學與非常自信的意圖。──《華爾街日報》
福山具有大視野的格局,但對於細節也能精準掌握。鮮少談政治理論的書能讓人愛不釋捲,但《政治秩序的起源》做到瞭。──《經濟學人》
福山這本新作的重要成就,等同於盧梭、洛剋等極具影響力思想傢的作品,在道德哲學與經濟學的地位,與羅爾斯的《正義論》、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瀋恩的作品相較,亦不遑多讓。──《剋裏夫蘭誠報》
福山是一位有魅力的作者!透過讀者熟知的曆史、哲學與社會理論,再以通俗的語言講述復雜、專業的政治製度。──《舊金山紀事報》
福山的敏銳本能,讓他無可避免地觸及世界各地的地緣政治戰略,也證明自己是當代最暢銷的政治學傢作者。──《新聞週刊》
這是一部主題龐大的作品,也是具有勇氣的著作。這部上下捲的巨作絕對令人銘記在心,其地位不亞於史學傢馮.蘭剋。──《華盛頓郵報》
在人類曆史上,國傢的權威與私人領域之間,一直處於不斷變化與緊張的關係,福山的散文式作品對此關係做齣精闢的專業分析。──《齣版人週刊》
全球媒體贊譽 《衛報》(The Guardian)
《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剋裏夫蘭誠報》(Cleveland Plain Dealer)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新聞週刊》(Newsweek)
《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新政治傢》(New Statesman)雜誌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對世界各地很多人來說,當代政治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約束力量強大、過度自負,或實際上非常專製的政府。人權團體會尋求法律機製以保護脆弱的個人,不緻於受到政府濫權的傷害。民主派激進分子會希望用民主選舉的方式,就像在喬治亞與烏剋蘭領導玫瑰革命與橙色革命的人,以及在阿拉伯之春一開始的突尼西亞與埃及示威分子,希望透過選舉産生對人民負責的統治者。但不隻威權政府會濫權,自由民主政體也會,為瞭應付恐怖分子或其他威脅,民主政府也會擅改人權規則。
美國人民就一直嚴加防備公權力被濫用以及被認為是濫用的現象,例如環保要求過度繁雜、槍枝管製與國傢安全局進行國內監視。
因此,這幾年很多關於政治發展的探討核心,都是放在約束權力的相關製度,也就是法治與民主問責。但在限製政府權力之前,政府必須要先有確實能做事的權力。換句話說,政府必須要有治理能力。
政府能提供基本的公共行政,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很多國傢會貧窮的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政府沒有治理能力。在已經失敗或正在衰敗的政府,包括阿富汗、海地、索馬利亞等國傢非常明顯,在這些地方,生活一片混亂也沒有保障;但在很多比較富裕且有良好民主製度的社會,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
以印度為例,從一九四七年建國以來,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民主政體。一九九六年,政治運動人士與經濟學傢德雷茲(Jean Drèze)發錶一份基礎教育的報告,調查印度各邦的基礎教育。最令人震驚的一項發現是,在鄉下地方有四八%的老師曠職,根本沒齣現在課堂上。可以理解的是,這件事引起傢長的強烈抗議,印度政府隻好在二○○一年推齣大型的改革計畫,以提升基礎教育的品質。
雖然這項改革的努力帶來大量且明顯的行政舉措,但二○○八年的追蹤調查卻顯示,教師缺席率卻和十年前一模一樣,還是四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