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書序(節錄)
描述颱灣的三種寫作策略 從巨船蓬萊丸底甲闆上凝視著颱灣底春天,那兒錶麵上雖然美麗肥滿,但隻要插進一針,就會看到惡臭逼人的血膿底迸齣。
─楊逵〈送報伕〉
藉,假也。從人,昔聲。
─《說文解字.人部》
2014年3月18日,在颱灣社會上,發生瞭學生抗議颱灣政府在審核兩岸服務貿易協定黑箱作業,進而攻占立法院的學運運動,也就是人稱的「太陽花學運」,這樣的學運並不是第一次在颱灣發生,早在90年代,確切地說,應該是1990年3月16日到3月22日,就有將近六韆位學生來到中正紀念堂,抗議「萬年國會」議題的「野百閤學運」運動。
但是這次的318學運卻是衝擊著我。1990年的我,當初還是懵懂求學時期,上國小的毛頭小子,當然無法體會到國內社會運動的「價值」(Value),但是,目前已經為「三十而立」的青年,且旅居在韓攻讀博士班的我,在異鄉看著颱灣社會發生這樣的一場大學運,不禁令我重新反省,當然也包含在颱灣的人民,重新質問著自己,「颱灣價值是什麼?」、「颱灣人到底是什麼?」,而這樣的一本小書,就在這樣的機緣下寫成。
在坊間,要找到論述有關於颱灣文化,或者是颱灣價值的書籍可以說是很少,甚至跟其他鄰國比較起來,颱灣反倒取代瞭韓國,成為瞭當今亞洲的「神秘之國」。
而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颱灣缺乏瞭「論述」(Narration)。
會這麼說的原因,是當我們目光轉嚮亞洲鄰國,如早在上個世紀,有關於日本人論的探討、議題早在全世界發酵著,如在中國有著第一本論述日本文化,即戴季陶寫的《日本論》,或者是大傢耳熟能詳,蔣百裏寫的《日本人》等;在國外學者,最著名的莫過於是在二戰之時,國際知名的美國人類學者,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 1887-1948)於1946年齣版的《菊花與劍》(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一書開啓瞭「日本人論」風潮;但是,其實在日本國內,早在1899年,日本人新渡戶稻造(にとでいなぞう,1862-1933)就於美國寫作齣《武士道》一書來探討日本民族性格,且又如同之後提齣日本人有著「嬌慣」意識的精神科醫生土居健郎(どい たけお,1920-2009)的《嬌慣的結構》(「甘え」の構造),以及日本當地社會人類學傢中根韆枝(なかね ちえ,1926-)的《縱嚮社會的人際關係》(タテ社會の人間関係)等等眾多傑齣的著作,都可以看到不論是在日本國內外,對於日本人特性、日本民族性都做齣一次次的反省,且有著相當程度的成就、結果。
而在韓國人個性以及反省,我們可以提齣第二代韓僑金兩基《朝鮮古代信仰史入門》、《古代朝鮮曆史和文化》,從藝術、曆史探求韓國人特性,以及韓國當地,鄭秀福(音譯,정수복)《韓國人文化定則》(한국인 문화적 문법),由韓國「儒教」、「宗教」來論述起韓國人的文化特性。除此之外,還有朝鮮日報論說委員李圭泰(이규태)《韓國人的陋習1、2》(한국인의 버릇1, 2),從觀察日常生活韓國人的習性,寫作齣一篇篇韓國人曆久以來的生活「壞習慣」雜文,最後,還有李禦寜(이어령)《土地與狂風──這就是韓國人》(흙 속에 저 바람 속에)、金文學寫作諸如《醜陋的韓國人》、《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等等通俗、入門等介紹文化差異書籍,來做為反省韓國民族性的著作,且就目前韓流席捲全世界的趨勢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在坊間書店對於韓國特性、社會解讀、翻譯的書籍也如雨後春筍般問世。
而提到對中國研究的書籍,更不用說瞭,從古至今,國內外對於中國大陸社會、教育、個性等層麵的研究可以說是不勝枚舉的,如大傢耳熟能詳的魯迅的《阿Q正傳》、《狂人日記》,到柏楊《醜陋的中國人》 等等眾多著作,且最近在各國際間興起老外學中文,研讀中國經典四書五經、詮釋的「漢學」(Sinology)或稱「中國學」(China Studies),就可證明此點。
唯獨缺少的,就是颱灣。
颱灣成瞭亞洲最神秘的一角、一個國傢。
迴過來重新審查颱灣自己國內大多論述颱灣的書籍,多是從觀光角度、工具書的角度來看颱灣,介紹給他人颱灣有什麼好吃、好玩、好逛的地方,根本無助於人們觀察到颱灣精神;繼之,在另一方麵,「近年」來颱灣國內解讀颱灣、論述颱灣人的言論,大多從政治角度齣發,如李登輝1998年10月14日提齣的「新颱灣人論」,或者是蔡英文2011年7月9日提齣的「颱灣人論」等等,這些論述都從政治、選舉上考量的口號,從某個角度而言,根本是沒有論證的。如當年李登輝言:「無論是什麼族群,不管何時來到颱灣或來自何處,隻要愛颱灣,認同颱灣這個安全繁榮的民主社會的人,就是颱灣人!」或者如同蔡英文:「其實,任何住在颱灣、認同颱灣的,都是颱灣人……『我是颱灣人』,那代錶著民主社會、進步的價值。」等等,這些言論都是齣現在「選舉場閤」,已經帶某種「目的」而被說齣。
除此之外,端看近代選舉場閤所提到的「颱灣人論」,是跟中國大陸連在一起講,若是沒有中國大陸威脅的存在,基本上,在選舉場閤上,這些言論是沒有太大「效用」的。
換句話說,他們並沒有真正的解決「颱灣人是什麼?」、「颱灣價值是什麼?」 等等,這些讓現今颱灣人倍感焦急,而需解答的問題。
而今,如果我們不從「實用性」角度齣發,不把颱灣當做一個觀光場所,或者跳脫「政治角度」(選舉)來看颱灣,試圖轉變個「態度」(Einstellung, attitude),從文化、價值上來重新反省颱灣,我們會看到什麼呢?
也因此,在有著留學背景的我,能與颱灣保持點距離觀看颱灣,且又專攻哲學背景,在國內進行瞭幾場文化差異講座之後,整理瞭這幾年的所思所得,決定以這本小書拋磚引玉,來試圖描述「颱灣的現象」、「颱灣價值」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