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华、客、闽语汇研究论集

台湾华、客、闽语汇研究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语言
  • 客家语
  • 闽南语
  • 华语
  • 语言学
  • 方言
  • 台湾文化
  • 语言研究
  • 社会语言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目前台湾语言研究多是单语研究,然台湾本土语言时有相互影响的情形,若不能「知己知彼」则对话可能流于「鸡同鸭讲」,甚至不必要的误解,因此作者主张吾人对台湾语言应有一综合性的了解,才能促进互相了解与社会和谐,因而本书系同时研究台湾三种最常用的语言。此外,「语汇」是「词汇」与「语句」中间的一个介面,日常生活有更多「语汇」表现是「字典」、「词典」所无法查得,却又常见于日常口语表达而有使用上的需要,因此更需多予正视。本书内容涉及「语言政策」、「惯用语」及「委婉语」三大类,所有文章皆曾发表于各大期刊、学报、专书或研讨会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湘云


  现任彰化师范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学、客家方言、闽客比较、语言与文化、中国文学、台湾文学等。主要着作有《文学的镜象》、《海陆客家话语汇研究》等。

图书目录

[语言政策]
一、 台湾语言教育政策与实行成效探讨
二、 客家语文教育的整合与融合
三、 台湾闽客方言比较研究的意义及其语言比较
四、 闽客方言比较的文献回顾与展望

[惯用语]  
五、 客、闽、华语三字熟语隐喻造词类型表现
六、 台湾华语四字格套语认知类型探讨-以数字式套语为例
七、 华语四字格套语的认知教学探讨
八、 台湾客家话四字语类型表现

[委婉语]  
九、 委婉语的性质探究
十、 华语人称委婉语认知隐喻探析
十一、 华语及客家话委婉语的认知隐喻探析-死亡及性爱类为例
十二、 客家小说中的委婉表现

图书序言



  本书为笔者近年有关台湾华语、客家话及闽南语语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探讨内容包括台湾华语、台湾客家话及台湾闽南语,因为目前所见台湾语言研究多是单语研究,然而台湾本土语言时有相互影响的情形,若不能「知己知彼」则对话可能流于「鸡同鸭讲」,甚至因言语解读错误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因此笔者主张吾人对台湾语言应有一综合性的了解,如此才能促进互相了解与社会和谐。其次,探讨主题为「语汇」,则是因为笔者以为「语汇」是「词汇」与「语句」中间的一个介面,日常生活有更多「语汇」表现是「字典」、「词典」所无法查得,却又常见于日常口语表达而有使用上的需要,因此更需多予正视。

  本书共计十一篇文章,内容涉及「语言政策」、「惯用语」及「委婉语」三大类,每类收录4 篇文章,所有文章皆曾发表于各大期刊、学报、专书或研讨会上,详述如下:

  1.〈台湾语言教育政策与实行成效探讨〉,刊登于2014 年,洪历建主编《不同语言、文化与政策环境下的汉语教学(Chinese Teaching in Different Language, Culture and Policy Contexts)-第五届亚太地区国际汉语教学学会2013 年年会论文集》,页77-p95。上海:新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

  2. 〈客家语文教育的整合与融合〉,刊登于邱春美主编《跨越与发想:通识、观光、客家文化》,页77-94。高雄:丽文文化事业公司。

  3. 〈台湾闽客方言比较研究的意义及其语言比较〉,刊登于2004年,《问学》第6 期,页55-84。高雄: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

  4. 〈闽客方言比较的文献回顾与展望〉,发表于2007 年,「台湾语言学一百週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台中:国立台中教育大学。

  5. 〈客、闽、华语三字熟语隐喻造词类型表现〉,刊登于2011 年,《彰师国文学志》第22 期,页241-271。彰化: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

  6. 〈台湾华语四字格套语认知类型探讨-以数字式套语为例(Four-character Set Phrases in Taiwanese Mandari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tudying phrases with numbers)〉,发表于2014 年,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年会暨第十二届高校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伦敦:摄政大学。

  7. 〈华语四字格套语的认知教学探讨〉,发表于2014 年,「第十一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台北: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8. 〈台湾客家话四字语类型表现〉,发表于2014 年,「第十一届客方言研讨会」论文。江西:南昌大学。

  9. 〈华语人称委婉语认知隐喻探析〉,刊登于2012 年,《文化语言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92~p102。台中:国立台中科技大学语文学院。

  10.〈华语及客家话委婉语的认知隐喻探析-以死亡及性爱类为例〉,发表于2011 年,「族群、语言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桃园: 元智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11.〈客家小说中的委婉表现〉,发表于2007 年,彰化师大国文系教师学术论文发表会,彰化:国立彰化师大国文系。

  以上「语言政策」文章可让我们对现当代台湾语言政策有一基础方向上的了解;「惯用语」论文有助于日常生活常用熟习语的掌握;而「委婉语」是一种语言修辞方式,希望能帮助我们在口语表达时不只说得正确,也能说得更加得体。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语言研究并非仅仅是关于文字和发音的枯燥分析,它更是一个关于人、关于历史、关于文化的宏大叙事。作者在梳理“华、客、闽语”的词汇时,并没有拘泥于孤立的词条,而是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比如,在讨论某个特定词汇在闽语和客语中的不同用法时,作者可能会深入分析这两个族群在历史上的交往模式,以及这种交往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整本书充满了深度和广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模糊地带”的探讨,比如那些难以明确归类为“华、客、闽”任何一类,但又普遍存在于台湾话语中的词汇,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回避,而是尝试去理解它们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路径。这让我意识到,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流动性和包容性,而台湾的语言状况,正是这种生命力最生动的体现。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次深入的文化探险,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学术研究的沉稳气息,简洁却不失内涵。当翻开书页,立刻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语言学领域深厚的功底。虽然我本人并非科班出身,但文字间那种严谨的逻辑和细致的考证,足以让我体会到作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尤其是在探讨“华、客、闽语”这三种语言在台湾的演变和融合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词汇,而是深入剖析了历史、社会、地理等多种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它们独特的面貌。比如,在某个章节中,作者对不同时期移民带来的语言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比对,并引用了大量当时的文献和口述资料,这种考证的扎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闽语”分支如何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形成某种程度的“标准化”过程的讨论所吸引,这让我重新思考了语言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求新的生存空间。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深入台湾语言的宝藏之地,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启迪,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语言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言真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实体。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的精细,将台湾的“华、客、闽语”这几种方言的词汇差异和语音变迁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不是那种枯燥的列表式呈现,而是将这些词汇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客语”在不同地区的变异,作者通过比较一些地域性的词汇,生动地勾勒出了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如何根据当地环境和与其他族群的交流,创造出或吸收了许多独特的表达方式。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口中的“方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也记录着族群的生活智慧。书中的某些章节,更是将语言的研究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例如探讨了在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下,某些词汇的流行与衰落,这让语言学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让我们普通读者能够以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入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台湾丰富多元的语言景观。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它吸引我的地方,更在于作者如何将抽象的语言学概念,转化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生动叙述。在探讨“华、客、闽语”的词汇构成时,作者并非简单地列举词汇,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小故事,展现了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演变。我记得书中可能描述了某个客家家庭,如何在家中使用一种特殊的词汇来称呼某个物品,然后作者会深入分析这个词汇的词源,以及它为什么会在这个特定族群中流传。这种“以点带面”的写作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台湾的乡间小镇,亲身感受不同语言碰撞和交融的魅力。书中对一些“边缘化”的语言现象的关注,也让我觉得十分可贵,它提醒我们,那些不那么主流的语言,同样承载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体验”,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性的色彩。作者在梳理“华、客、闽语”的词汇体系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词义辨析,而是进一步挖掘了这些词语在不同族群中的文化内涵和使用习惯。比如,在介绍客家谚语中与农耕相关的词汇时,作者穿插了许多生动的例子,仿佛能让我们看到先民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场景,感受到他们朴实而智慧的生活哲学。这种“以词汇见文化”的视角,让整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画面感和人情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词汇的细致考证,它让我惊叹于语言背后隐藏的丰富信息。例如,书中可能提到某个在闽南语中非常普遍的动词,然后追溯其起源,并分析它在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汇,揭示两者在细微之处的差异。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认知,对台湾的语言文化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