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華、客、閩語匯研究論集

颱灣華、客、閩語匯研究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語言
  • 客傢語
  • 閩南語
  • 華語
  • 語言學
  • 方言
  • 颱灣文化
  • 語言研究
  • 社會語言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目前颱灣語言研究多是單語研究,然颱灣本土語言時有相互影響的情形,若不能「知己知彼」則對話可能流於「雞同鴨講」,甚至不必要的誤解,因此作者主張吾人對颱灣語言應有一綜閤性的瞭解,纔能促進互相瞭解與社會和諧,因而本書係同時研究颱灣三種最常用的語言。此外,「語匯」是「詞匯」與「語句」中間的一個介麵,日常生活有更多「語匯」錶現是「字典」、「詞典」所無法查得,卻又常見於日常口語錶達而有使用上的需要,因此更需多予正視。本書內容涉及「語言政策」、「慣用語」及「委婉語」三大類,所有文章皆曾發錶於各大期刊、學報、專書或研討會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湘雲


  現任彰化師範大學副教授。

  研究方嚮為:漢語詞匯學、客傢方言、閩客比較、語言與文化、中國文學、颱灣文學等。主要著作有《文學的鏡象》、《海陸客傢話語匯研究》等。

圖書目錄

[語言政策]
一、 颱灣語言教育政策與實行成效探討
二、 客傢語文教育的整閤與融閤
三、 颱灣閩客方言比較研究的意義及其語言比較
四、 閩客方言比較的文獻迴顧與展望

[慣用語]  
五、 客、閩、華語三字熟語隱喻造詞類型錶現
六、 颱灣華語四字格套語認知類型探討-以數字式套語為例
七、 華語四字格套語的認知教學探討
八、 颱灣客傢話四字語類型錶現

[委婉語]  
九、 委婉語的性質探究
十、 華語人稱委婉語認知隱喻探析
十一、 華語及客傢話委婉語的認知隱喻探析-死亡及性愛類為例
十二、 客傢小說中的委婉錶現

圖書序言



  本書為筆者近年有關颱灣華語、客傢話及閩南語語匯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探討內容包括颱灣華語、颱灣客傢話及颱灣閩南語,因為目前所見颱灣語言研究多是單語研究,然而颱灣本土語言時有相互影響的情形,若不能「知己知彼」則對話可能流於「雞同鴨講」,甚至因言語解讀錯誤而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因此筆者主張吾人對颱灣語言應有一綜閤性的瞭解,如此纔能促進互相瞭解與社會和諧。其次,探討主題為「語匯」,則是因為筆者以為「語匯」是「詞匯」與「語句」中間的一個介麵,日常生活有更多「語匯」錶現是「字典」、「詞典」所無法查得,卻又常見於日常口語錶達而有使用上的需要,因此更需多予正視。

  本書共計十一篇文章,內容涉及「語言政策」、「慣用語」及「委婉語」三大類,每類收錄4 篇文章,所有文章皆曾發錶於各大期刊、學報、專書或研討會上,詳述如下:

  1.〈颱灣語言教育政策與實行成效探討〉,刊登於2014 年,洪曆建主編《不同語言、文化與政策環境下的漢語教學(Chinese Teaching in Different Language, Culture and Policy Contexts)-第五屆亞太地區國際漢語教學學會2013 年年會論文集》,頁77-p95。上海:新世紀齣版集團、學林齣版社。

  2. 〈客傢語文教育的整閤與融閤〉,刊登於邱春美主編《跨越與發想:通識、觀光、客傢文化》,頁77-94。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3. 〈颱灣閩客方言比較研究的意義及其語言比較〉,刊登於2004年,《問學》第6 期,頁55-84。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係。

  4. 〈閩客方言比較的文獻迴顧與展望〉,發錶於2007 年,「颱灣語言學一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颱中:國立颱中教育大學。

  5. 〈客、閩、華語三字熟語隱喻造詞類型錶現〉,刊登於2011 年,《彰師國文學誌》第22 期,頁241-271。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係。

  6. 〈颱灣華語四字格套語認知類型探討-以數字式套語為例(Four-character Set Phrases in Taiwanese Mandari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tudying phrases with numbers)〉,發錶於2014 年,英國漢語教學研究會年會暨第十二屆高校漢語教學國際研討會,倫敦:攝政大學。

  7. 〈華語四字格套語的認知教學探討〉,發錶於2014 年,「第十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颱北:國立颱北教育大學。

  8. 〈颱灣客傢話四字語類型錶現〉,發錶於2014 年,「第十一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江西:南昌大學。

  9. 〈華語人稱委婉語認知隱喻探析〉,刊登於2012 年,《文化語言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2~p102。颱中:國立颱中科技大學語文學院。

  10.〈華語及客傢話委婉語的認知隱喻探析-以死亡及性愛類為例〉,發錶於2011 年,「族群、語言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桃園: 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11.〈客傢小說中的委婉錶現〉,發錶於2007 年,彰化師大國文係教師學術論文發錶會,彰化:國立彰化師大國文係。

  以上「語言政策」文章可讓我們對現當代颱灣語言政策有一基礎方嚮上的瞭解;「慣用語」論文有助於日常生活常用熟習語的掌握;而「委婉語」是一種語言修辭方式,希望能幫助我們在口語錶達時不隻說得正確,也能說得更加得體。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語言真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變化的實體。作者以一種近乎“解剖”的精細,將颱灣的“華、客、閩語”這幾種方言的詞匯差異和語音變遷展現在我們麵前,而且不是那種枯燥的列錶式呈現,而是將這些詞匯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客語”在不同地區的變異,作者通過比較一些地域性的詞匯,生動地勾勒齣瞭客傢先民在遷徙過程中,如何根據當地環境和與其他族群的交流,創造齣或吸收瞭許多獨特的錶達方式。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口中的“方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承載著曆史的痕跡,也記錄著族群的生活智慧。書中的某些章節,更是將語言的研究與社會變遷緊密結閤,例如探討瞭在不同政治經濟環境下,某些詞匯的流行與衰落,這讓語言學不再是象牙塔裏的學問,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為語言學研究提供瞭寶貴的資料,更讓我們普通讀者能夠以一種更加宏觀和深入的視角,去欣賞和理解颱灣豐富多元的語言景觀。

评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但它吸引我的地方,更在於作者如何將抽象的語言學概念,轉化為能夠引起讀者共鳴的生動敘述。在探討“華、客、閩語”的詞匯構成時,作者並非簡單地列舉詞匯,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小故事,展現瞭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演變。我記得書中可能描述瞭某個客傢傢庭,如何在傢中使用一種特殊的詞匯來稱呼某個物品,然後作者會深入分析這個詞匯的詞源,以及它為什麼會在這個特定族群中流傳。這種“以點帶麵”的寫作方式,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颱灣的鄉間小鎮,親身感受不同語言碰撞和交融的魅力。書中對一些“邊緣化”的語言現象的關注,也讓我覺得十分可貴,它提醒我們,那些不那麼主流的語言,同樣承載著重要的曆史和文化信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在“體驗”,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的重要性。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語言研究並非僅僅是關於文字和發音的枯燥分析,它更是一個關於人、關於曆史、關於文化的宏大敘事。作者在梳理“華、客、閩語”的詞匯時,並沒有拘泥於孤立的詞條,而是將它們置於更廣闊的社會語境中進行考察。比如,在討論某個特定詞匯在閩語和客語中的不同用法時,作者可能會深入分析這兩個族群在曆史上的交往模式,以及這種交往如何影響瞭他們的語言錶達。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整本書充滿瞭深度和廣度。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模糊地帶”的探討,比如那些難以明確歸類為“華、客、閩”任何一類,但又普遍存在於颱灣話語中的詞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迴避,而是嘗試去理解它們的形成機製和傳播路徑。這讓我意識到,語言的生命力在於它的流動性和包容性,而颱灣的語言狀況,正是這種生命力最生動的體現。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一次深入的文化探險,每一次翻頁都能發現新的寶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寫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又不乏文學性的色彩。作者在梳理“華、客、閩語”的詞匯體係時,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詞義辨析,而是進一步挖掘瞭這些詞語在不同族群中的文化內涵和使用習慣。比如,在介紹客傢諺語中與農耕相關的詞匯時,作者穿插瞭許多生動的例子,仿佛能讓我們看到先民們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的場景,感受到他們樸實而智慧的生活哲學。這種“以詞匯見文化”的視角,讓整本書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充滿瞭畫麵感和人情味。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生活中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詞匯的細緻考證,它讓我驚嘆於語言背後隱藏的豐富信息。例如,書中可能提到某個在閩南語中非常普遍的動詞,然後追溯其起源,並分析它在現代漢語中的對應詞匯,揭示兩者在細微之處的差異。這種深入淺齣的分析,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的認知,對颱灣的語言文化産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學術研究的沉穩氣息,簡潔卻不失內涵。當翻開書頁,立刻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語言學領域深厚的功底。雖然我本人並非科班齣身,但文字間那種嚴謹的邏輯和細緻的考證,足以讓我體會到作者付齣的巨大努力。尤其是在探討“華、客、閩語”這三種語言在颱灣的演變和融閤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詞匯,而是深入剖析瞭曆史、社會、地理等多種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瞭它們獨特的麵貌。比如,在某個章節中,作者對不同時期移民帶來的語言特徵進行瞭詳細的比對,並引用瞭大量當時的文獻和口述資料,這種考證的紮實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閩語”分支如何在大眾傳播媒介中形成某種程度的“標準化”過程的討論所吸引,這讓我重新思考瞭語言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尋求新的生存空間。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深入颱灣語言的寶藏之地,每一次翻頁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和啓迪,讓我對這片土地的語言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