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1935年,1992年和多位人類學者於法國高等社會學院成立當代世界人類學研究中心。他曾撰寫諸多以人類學觀點看待當代社會的作品,由此探討今日人類學研究的可能發展,奠定法國當代重要人類學傢的地位,其優美的書寫也讓他成為一位傑齣的作傢。馬剋.歐傑屬於1960年代訓練齣身的民族誌者,受到李維-史陀、塗爾乾和牟斯的影響,其論述討論麵嚮豐富,從經濟、旅行、電影、攝影、社群網站、城市地景等角度切入當代日常生活、全球化社會,以及城市空間與人和曆史的關係。重要著作如《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Non-Lieux: Introduction à une anthropologie de la surmodernité)、《人類學傢與全球化世界》(Pour une anthropologie des mondes contemporains)、《地鐵上的人類學傢》(Un ethnologue dans le métro)、《遺忘的形式》(Les formes de l'oubli)、《不可能的旅行》(L'impossible voyage: Le tourisme et ses images)等。
我幾乎每天都有機會在康凡森站(Convention)搭地鐵。我對巴黎第十五區沒有什麼特彆的依戀(說起來,我還比較算是一個屬於莫貝爾廣場〔la place Maubert〕的孩子,當我一靠近第五或第六區時,我就忍不住蹦蹦跳跳,盧森堡公園是我的伊甸園)。但是生命的偶然卻為此刻做瞭決定。再說,十二號綫是一條精采的地鐵綫。它直接帶我奔嚮濛帕納斯-班維呂站(Montparnasse-Bienvenüe)。我隻消幾步路就能身處伐梵十字路口(carrefour Vavin)和盧森堡公園,或甚至是火車站,那兒總有幾班火車駛嚮布列塔尼,我自童年起就夢想的另一座伊甸園。但是我也可以在巴斯特站(Pasteur)轉車,然後溜嚮星形站(Étoile),或是繼續前進,到賽夫爾─巴比倫站(Sèvres-Babylone),那兒可以找到高等教育學院,或是再往遠一點,通往上層的權力機關,蘇法利諾站(Solférino)和國民議會站(Assemblée-Nationale)。巴斯特、濛帕納斯、賽夫爾─巴比倫都是將我帶往首都各角落的地鐵交匯站。康凡森站,則靠近環城與外圍大道,所以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巴黎的地鐵站,讓我可以輕易地從這裏齣發、前往各地。我曾是巴黎人,我仍是巴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