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作家张小虹最新论着
尝试从当代的「折」学理论出发,
连结时尚、性别与现代性研究,
展开历史唯(微)物论的思辨,
以凸显「阳性现代」与「阴性摩登」之间的感性差异。
从理论到文本,从文化到国族,从时尚到历史,张小虹穿梭在各个不同畛域的缝隙间,以小观大,对民国以来的时尚抽丝剥茧,为我们理出另类现代性的头绪。
《时尚现代性》是张小虹从时尚研究过程里,重新思考人文学者介入大叙事的方法。时尚是身体发肤和世界接触的界面,「穿梭」内里与公共场域,「践履」物质生活和消费想像。当「变发」与「变法」、改头换面与改朝换代相与为用时,时尚切入历史、政治的力量更唿之欲出。此外,通过本书重新梳理当代理论,做出思想上的推陈出新,尤以一九三○年代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八○年代的德勒玆(Gilles Deleuze)为主。前者是西方左翼先锋,后者是后现代主义大师。在不同历史、理论背景下,两人不约而同,从服装的「绉折」喻象里,发掘历史以及人文思考的新意。
全书聚焦于生动具体的服饰形制与细节案例,尝试从林则徐的裤子、鲁迅的头发谈到张爱玲母亲的小脚,从上海旗袍、巴黎洋装到日殖时期的服装改革,从鸳蝶派小说杂志封面的「时装美人」到抗日时期的阴丹士林蓝旗袍,以展现历史作为「合折、开折、再合折」的绉折运动可能。
以此「身体─服饰」的征候为出发,主旨不在于如何阅读这些「身体─服饰」征候,而在于如何让这些「身体─服饰」征候「去病征化」?如何让「旗袍」不再鬼影幢幢,让「西装」不再只是帝国殖民压迫下挥之不去的「服」号?如何走出「创伤现代性」的悲情?如何跳脱「线性进步史观」的套式?而《时尚现代性》一书正是想要以「举重若轻」、「具体而微」的方式,重新面对且重新处理这些议题。
本书共分八个主要章节。前两章为全书的理论开展,后六章则分别进入不同的服饰装扮细节项目,以开展理论文本与身体─服饰文本的交织。第一章以班雅明与德勒兹的「绉折理论」为出发,铺陈「历史哲学」作为「力史折学」的关键,正在于将「时尚」的创造变化视为「合折、开折、再合折」的时间运动。第二章透过重新阅读班雅明的〈译者的职责〉,提出「翻译绉折」的概念,并以「同字异译」的方式,展开「翻新/时尚」、「现代/摩登/毛断」等字组在概念上的「分裂双重」与性别差异,也以「同音译字」的方式,展开「Shame 代性─羡代性─线代性」、「行势─形式」等字组在概念上的差异微分。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就「男人在头,女人在脚」的中国Shame 代性耻辱着手,第三章谈男子辫发,第四章谈女子缠足,企图将「创伤现代性」的时间灾异断裂,转化为「践履现代性」的时间连续变化。第五章从民国初年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杂志《眉语》封面切入,谈「时装美人」的图像流行,并由此分疏出「阳性现代」与「阴性时髦」之间的时间感性差异。第六章从《妇女杂志》的女子服装改革征文切入,谈「曲直宽窄」如何可以从「身体曲线」的服饰描绘,抽象到「绉折曲线」的「微偏」,并以「折折连动」的动势,打破线性进步史观所建构中/西、传统/现代、宽衣/窄衣、直线/曲线、平面/立体的二元对立系统。第七章以殖民地台湾「旗袍绉折成洋装」的历史案例为出发,回头探讨一九二○年代上海平直旗袍与巴黎直筒洋装,作为「拓扑连结」的可能,并尝试以「中西合襞」的柔软折叠,松动「中西合璧」所预设文化作为刚性粒子的集合想像。第八章则聚焦于化学合成染料阴丹士林蓝,一方面从「质量体战争」的宏观层次,看其如何进入中国垄断市场,如何连结兵战与商战,如何建构现代视觉政体与国民身体,更如何集结出各种时尚现代性的资本与国族编码,而另一方面则从「分子化运动」的微观层次,看阴丹士林蓝如何渗透浸染棉纱棉布,如何给出鲜艳明亮的情动力强度,如何创造身体肤表─染色面料─视网膜─大脑皮质界面触受的变化异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