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现代性

时尚现代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时尚
  • 现代性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服装史
  • 消费文化
  • 视觉文化
  • 性别研究
  • 城市文化
  • 流行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学者作家张小虹最新论着
尝试从当代的「折」学理论出发,
连结时尚、性别与现代性研究,
展开历史唯(微)物论的思辨,
以凸显「阳性现代」与「阴性摩登」之间的感性差异。

  从理论到文本,从文化到国族,从时尚到历史,张小虹穿梭在各个不同畛域的缝隙间,以小观大,对民国以来的时尚抽丝剥茧,为我们理出另类现代性的头绪。

  《时尚现代性》是张小虹从时尚研究过程里,重新思考人文学者介入大叙事的方法。时尚是身体发肤和世界接触的界面,「穿梭」内里与公共场域,「践履」物质生活和消费想像。当「变发」与「变法」、改头换面与改朝换代相与为用时,时尚切入历史、政治的力量更唿之欲出。此外,通过本书重新梳理当代理论,做出思想上的推陈出新,尤以一九三○年代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八○年代的德勒玆(Gilles Deleuze)为主。前者是西方左翼先锋,后者是后现代主义大师。在不同历史、理论背景下,两人不约而同,从服装的「绉折」喻象里,发掘历史以及人文思考的新意。

  全书聚焦于生动具体的服饰形制与细节案例,尝试从林则徐的裤子、鲁迅的头发谈到张爱玲母亲的小脚,从上海旗袍、巴黎洋装到日殖时期的服装改革,从鸳蝶派小说杂志封面的「时装美人」到抗日时期的阴丹士林蓝旗袍,以展现历史作为「合折、开折、再合折」的绉折运动可能。

  以此「身体─服饰」的征候为出发,主旨不在于如何阅读这些「身体─服饰」征候,而在于如何让这些「身体─服饰」征候「去病征化」?如何让「旗袍」不再鬼影幢幢,让「西装」不再只是帝国殖民压迫下挥之不去的「服」号?如何走出「创伤现代性」的悲情?如何跳脱「线性进步史观」的套式?而《时尚现代性》一书正是想要以「举重若轻」、「具体而微」的方式,重新面对且重新处理这些议题。

  本书共分八个主要章节。前两章为全书的理论开展,后六章则分别进入不同的服饰装扮细节项目,以开展理论文本与身体─服饰文本的交织。第一章以班雅明与德勒兹的「绉折理论」为出发,铺陈「历史哲学」作为「力史折学」的关键,正在于将「时尚」的创造变化视为「合折、开折、再合折」的时间运动。第二章透过重新阅读班雅明的〈译者的职责〉,提出「翻译绉折」的概念,并以「同字异译」的方式,展开「翻新/时尚」、「现代/摩登/毛断」等字组在概念上的「分裂双重」与性别差异,也以「同音译字」的方式,展开「Shame 代性─羡代性─线代性」、「行势─形式」等字组在概念上的差异微分。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就「男人在头,女人在脚」的中国Shame 代性耻辱着手,第三章谈男子辫发,第四章谈女子缠足,企图将「创伤现代性」的时间灾异断裂,转化为「践履现代性」的时间连续变化。第五章从民国初年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杂志《眉语》封面切入,谈「时装美人」的图像流行,并由此分疏出「阳性现代」与「阴性时髦」之间的时间感性差异。第六章从《妇女杂志》的女子服装改革征文切入,谈「曲直宽窄」如何可以从「身体曲线」的服饰描绘,抽象到「绉折曲线」的「微偏」,并以「折折连动」的动势,打破线性进步史观所建构中/西、传统/现代、宽衣/窄衣、直线/曲线、平面/立体的二元对立系统。第七章以殖民地台湾「旗袍绉折成洋装」的历史案例为出发,回头探讨一九二○年代上海平直旗袍与巴黎直筒洋装,作为「拓扑连结」的可能,并尝试以「中西合襞」的柔软折叠,松动「中西合璧」所预设文化作为刚性粒子的集合想像。第八章则聚焦于化学合成染料阴丹士林蓝,一方面从「质量体战争」的宏观层次,看其如何进入中国垄断市场,如何连结兵战与商战,如何建构现代视觉政体与国民身体,更如何集结出各种时尚现代性的资本与国族编码,而另一方面则从「分子化运动」的微观层次,看阴丹士林蓝如何渗透浸染棉纱棉布,如何给出鲜艳明亮的情动力强度,如何创造身体肤表─染色面料─视网膜─大脑皮质界面触受的变化异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小虹


  美国密西根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现任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曾任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客座教授。着作包括:

  学术专书
  《性别越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
  《慾望新地图:性别同志学》
  《性帝国主义》
  《怪胎家庭罗曼史》
  《在百货公司遇见狼》
  《假全球化》

  文化评论
  《后现代女人:权力、慾望与性别表演》
  《情慾微物论》

  散文创作
  《自恋女人》
  《绝对衣性恋》
  《感觉结构》
  《肤浅》
  《穿衣与不穿衣的城市》
  《身体折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中西合襞,今古翻新 王德威
自序  理论的如翻锦绣
 
前言  鲨鱼皮与汉服运动
 
第一章
时尚的历史折学
楔子:林则徐的裤子
一‧班雅明:时尚的「虎跃过往」
二‧德勒兹:世界的「折折连动」
三‧时尚─力史─折学
 
第二章
现代性的翻译绉折
一‧翻译的「皇袍绉折」
二‧翻新行势与时尚形式
三‧「现代性」的合折与开折
四‧摩登的「微阴性」
五‧Shame 代性─羡代性─线代性
 
第三章
辫发现代性
一‧雌雄莫「辫」的清末男子发式
二‧变法与辫发:「豚尾」的新耻与旧耻
三‧剪辫与简便:身体惯习与触受强度
四‧Q的翻译绉折:中国方块字的特异性
五‧抓〈阿Q正传〉的小辫子
六‧辫发的姿态:鲁迅与美男子的前浏海
 
第四章
缠足现代性
一‧创伤现代性:惊吓与耻辱
二‧践履现代性:新的重复引述
三‧现代性的小脚
四‧金莲去旅行
五‧女鞋样式的文化易界
六‧莲鞋到高跟鞋的时尚衍化论
七‧杯弓蛇影中间物
八‧缠足的异/易/译类阅读
 
第五章
时装美人现代性
一‧时间的「微绉折」
二‧封面上的男人与女人
三‧时装美人的「封面革命」
四‧阴性时髦的「微绉折」
 
第六章
现代性的曲线
一‧女装的「直线形」与「曲线形」
二‧时装的文化易界─译介─易介
三‧见腰不见胸的文明新装
四‧流线摩登与旗袍
 
第七章
旗袍的微绉折
一‧殖民地台湾的「旗袍」
二‧旗袍与洋装的拓扑连结
三‧从「中西合璧」到「中西合襞」
 
第八章
阴丹士林蓝
一‧染料分子的解畛域化与再畛域化
二‧「流变─蓝色」的美学感受性
三‧阴丹士林爱国布的时尚弔诡
 
后记 十年一觉时尚梦
引用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节录)

中西合襞,今古翻新──张小虹《时尚现代性》/王德威


  张小虹教授是当代华语文学批评界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多年来她倡导性别研究,研究流行文化,拆解国族论述,早已引起广大注意。但张小虹用力最深,最有洞见,而且身体力行的课题,应该是时尚研究。《时尚现代性》是张第十五部着作,耗时十年完成。她对此书所下的功夫不言可喻。而此书不论从理论架构到历史辩证,也足以代表她学术成就的高峰。

  一般以为时尚无非小道,但张却从其中发展出独特的「微物」和「唯物」论:时尚既是穿衣吃饭的微妙结晶,也隐含社会神话学般的深层结构。时尚来去所透露的讯息,从身体的形塑到伦理的尺度,无不意义深长。但张小虹的用心不止于此。她更希望从时尚研究过程里,重新思考人文学者介入大叙事的方法。时尚是身体发肤和世界接触的界面,「穿梭」内里与公共场域,「践履」物质生活和消费想像。当「变发」与「变法」、改头换面与改朝换代相与为用时,时尚切入历史、政治的力量更唿之欲出。

  张小虹告诉我们,鲁迅思索他的脚的尺寸大小,其实是他感时忧国症候群的一端;鸦片战争胜负底线除了船坚砲利,也在于军装剪裁;阴丹士林蓝染织技术与全球资本流动、新生活运动、抗日爱国主义息息相关;台湾日据时期旗袍的绉折设计不妨就是殖民地现代性政治的实践;一九二○年代两截穿衣或直筒剪裁与现代性的速度、动能诉求一体成型。她的研究取径独特,她的发现也令人拍案惊奇。现当代中国文学文化史的研究琳琅满目,像张小虹这般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做出如此细密缝合者,却并不多见。

  而既为学院中人,张小虹的时尚研究还有更大的企图:她希望重新梳理当代理论,做出思想上的推陈出新。在这一方面,部分读者可能会感觉到此书的难度。张小虹的资源主要来自一九三○年代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八○年代的德勒玆(Gilles Deleuze);前者是西方左翼先锋,后者是后现代主义大师。在不同历史、理论背景下,两人不约而同,从服装的「绉折」喻象里,发掘历史以及人文思考的新意。

  对班雅明而言,历史的意义结构不是线性的起承转合,而是一发千钧的豹变─或班氏所谓的「虎跃」。在这爆炸性的一刻,非同质性的时或事自原有时空抽离,相互撞击,产生辩证关系。革命想像与契机因此而起。班雅明上承马克思的服装革命隐喻,发现「法国大革命召唤古罗马的方式,正如时尚召唤过往的服饰」。从似是而非到似非而是,革命向过去汲取未来的灵感,其能量犹如服装的绉折与叶片的开折,卷曲重叠纠结中,瞬间绽放始料/史料未及的样式与意义。历史唯物论者的责任即在于辨识这样由量变「虎跃」为质变的关键时刻。

  德勒玆对张小虹的影响更为明显。德勒玆承继巴洛克时期莱布尼玆(Gottfried Leibniz)「单子论」观点,强调世界的组成法则不是不再可分割的「点」,而是无从分割的「绉折」;不是刚性颗粒的「结构」(structure),而是柔软如衣服的「织理」(texture)。以此类推,德勒玆展开他合折,开折,再合折,褶褶相连的曲率法则。一反笛卡儿(René Descartes)派人本中心主义,莱布尼玆到德勒玆一脉的思想者解放了泾渭分明的理性、类型学典范,代之以绉折的拓扑学。因为绉折,表里、内外、强弱这些畛域被「去畛域化」,促使我们从中认识身体、力量、真理,甚至生死互为表里的折学。德勒玆的名言:「去思考就是去绉折,用共同延展的内在,来层叠翻折域外。」

  识者或有疑问:将班雅明和德勒玆的理论用在中国时尚研究上,尽管言之成理,岂不仍陷入西学中用的窠臼?而时尚研究与「正统」文学文化研究如何釐清?张小虹对此有备而来。本书第二章里,她将绉折理论连锁到翻译实践上,强调翻译之道无他,就是在貌似不相联属的声音、文字、文本、论述、文化符号间,折合交织出层层传衍关系。由此喻彼、密响旁通,翻译一方面指向意义播散、众声喧譁的驳杂性,一方面也投射意义源起、言不尽意的丰饶性。翻译不再是局限在信达雅的封闭循环系统,而是充满制码、解码、再制码─或合折,开折,再合折─的创造性运动。

  这是《时尚现代性》的重点所在。从理论到文本,从文化到国族,从时尚到历史,张小虹穿梭在各个不同畛域的缝隙间,力行她的翻译大计。她找出彼此擦边碰触的着力点,也指认甚至制造绉折痕迹。翻译也是翻「异」、翻「易」、翻「意」。看看她所用的专有名词,历史与「力史」,形式与「行势」,现代性与「shame代性」,我们可以发出会心的微笑。尤其她对「fashion」以「翻新」名之,与常用的「时尚」做出巧妙对比。凡此用意不仅在推陈出新,也促使语言、文化、历史之间的「虎跃」:由刚硬的中西合「璧」到柔软的中西合「襞」。

自序(节录)

理论的如翻锦绣


  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乱世乱穿衣」,颇有悲情嘉年华的况味,往往逼得人哭笑不得。土衣配洋帽,小辫配西装,短袄配旗袍,长袍配西裤。这种「头齐身不齐,身齐脚不齐」的惊悚突兀,确实让许多人借此慨叹近现代中国在西方帝国殖民威胁与改朝换代下的「手足无措」,一种在字义、物质与日常生活服饰衣着打扮上最具体而微的混乱、尴尬与无助。但「乱世乱穿衣」有没有可能被描绘成一种「混宇」(chaosmos)、一种具创造力与开放性的「感觉团块」(bloc of sensation)、一种「翻新」(fashion)的可能呢?

  「翻新」乃是fashion一词最早进入中国的有趣翻译之一,生动之处正在于将原本仅作为名词使用的fashion,转译为同时具有名词与动词想像的「翻新」,「新」来自于「翻」的动作,透过「翻转」、「翻译」、「翻面」而带出了「新」。而构思《时尚现代性》这本书的初衷,不也就是想看看究竟有没有可能小小「翻新」一下中国现代性的论述,不仅是从「时尚」研究的角度切入晚清到民国的历史,也是以「时尚」作为理论概念与方法论的「翻新」,尝试描绘出中国现代性不一样的样貌、姿态与动势。

  曾经在成长的岁月中,最害怕阅读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一路兵败如山倒,割地赔款的战败景象有如原初场景,一再回返,让人触目惊心。而更令人害怕畏惧的,乃是在「国族创伤论」主导下登场的中国「身体─服饰表面」,彷彿让所有的国仇家恨都「穿」(穿戴─穿越─穿刺)上了身,缠绕着「现代惊吓」(速度、变换、无常)与「创伤耻辱」(老、弱、慢)而万劫不复,更别提那男子的辫发与女子的缠足,全都历历在目成了不去不快却又无法彻底「根」除的「国耻」标志。若再循着感时忧国(男性)菁英知识分子的目光放眼望去,中国时尚现代性可是一点也不现代、一点也不时尚,只剩满目疮痍、鬼影幢幢的「身体─服饰表面」,不新不旧、不中不西、不干不净,只有「乱世乱穿衣」乌云盖顶下中衣西穿、西衣中穿、男服女穿、女服男穿、内衣外穿、外衣内穿的数不尽乱象。就连被标举为「国服」象征的「旗袍」(由两截穿衣到一截穿衣,既非满族旗袍又非西方二○年代的流线型连身裙)或「中山装」(德国军服、日本学生服与南洋企领装的来路不明),也时不时成为某种程度的杂种四不像,不断回返着中/西、传统/现代、身体/服饰、字义/喻意、意识/潜意识、内/外的「层次塌陷」。

  那如何有可能逃离「国族创伤论」所一再强化阴沉伤痛、鬼魅盘据的「身体─服饰表面」?《时尚现代性》一书便是尝试以「绉折理论」的不同思路,重新爬梳史料,看看时尚作为「翻新」的理论概念与思考动量,是否得以骚动、折曲、裂变现有的历史研究、时尚理论与现代性论述。全书便从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与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折学」思考开始出发,想要细细展开以「微绉折」去描绘、去贴近、去曲顺历史的物质流变。但什么是「微绉折」及其所可能启动的流变生成呢?此处的「微」不全然只是琐碎细节或尺度的迷你袖珍,而是一种游移不确定、无法预先掌控的创造变化之力,一如此处的「绉折」也不全然只是服饰面料上的翻转折叠,而是更基进地以「折学」的视角重新看待世界,让世界有如一件由柔软织品所翻转折叠而成的「裘尼卡衫」(tunic),让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不可分割的「绉折」,而不是可以分割的「点」。

  此「微绉折」运动所形成「连续变化」的虚拟威力,正有助于「翻新」中国时尚现代性的创伤固置与重复强制。如果没有任何认同可以固步自封,没有任何形式可以原地踏步,那历史是否总已是一种「微绉折运动」,一种绉折接着绉折的折折连动?如果一切都是绉折,那原本被视为「层次塌陷」而动弹不得的中国「身体─服饰表面」将如何重新被启动?如果清末民初的男子「辫发」可以被「微绉折化」,那是否这个早已被钉死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却又无法彻底一刀两断的「耻辱象征」可以起死回生,可以带出上一个世纪之交男子发式变迁中充满前折、后折且折折连动的「翻新行势」呢?如果万劫不复的「缠足」也可以被「微绉折化」,那该如何读出民初小脚或半天足女子的身体能动性,或如何在晚清到民国的女鞋时尚中,找到作为特异点的力量布置呢?或如那被男性进步菁英知识分子斥为「美人怪物」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杂志封面,或如那不满不汉、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旗袍,也都有可能被读成一种「微绉折」吗?

前言(节录)

  两种衣服,一个尖端先进,一个极其古老,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但却因为一场全球瞩目的运动盛会,而产生了贴挤与连结。

  第一种是名为「快皮」(Fast Skin)、俗称「鲨鱼皮」(Shark Skin)的高科技泳衣,由跨国企业「速必涛」(Speedo)公司专利研发而成,自二○○○年问世以来,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神衣护体」方式,帮助各国泳将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对各国参赛选手而言,在当前以○‧○一秒决胜负的国际泳坛,「鲨鱼皮」高科技泳衣之即时出现,便成了夺标与否的致胜关键。但为何是「鲨鱼皮」?此泳衣之所以暱称「鲨鱼皮」,正在于成功具体展现当代「衣体成形」的塑化技术,亦即「人皮」与「鲨鱼皮」的完美「模控学合成」(cybernetics)。此技术透过最新科技的「仿生学」,「模拟」海中鲨鱼身上层层交叠的盾鳞,再运用奈米科技在织品表面,创造出无数肉眼无法辨识的绵密V形「绉折」沟槽,造成织品平滑「表面」的「深度」粗糙化(表面作为一种「绉折」的深度,让表面与深度、光滑与粗糙不再二元对立),用来改变紊流边界层的结构与速度分布。

  与此同时,此神奇泳衣也舍弃传统织品的接缝方式,以超音波黏合技术一体成形,其紧缩弹力较一般泳衣强七十倍,乃是直接压迫包塑人体肌肉线条,让泳衣与身体肌肉间完全没有任何得以消耗能量的震动空隙。更有甚者,鲨鱼皮泳衣据称还将当前航太科技研发出的聚氨酯材料(原本用来降低太空船穿过地球大气层表面的摩擦阻力),涂抹于泳衣表面,以降阻增速。故鲨鱼皮乃号称当今世界最轻最快最密合的泳衣,能有效降低水中阻力百分之十,降低氧气耗损百分之五,乃二十一世纪全球泳坛趋之若鹜的最新「高科技时尚」运动商品。

  第二种则是强调「衣裳相连,披体深邃」的「深衣」,此乃中国古代的一种袍服,基本形制为交领(兼有盘领与直领)、右衽、宽袖、系带。深衣与其他中国古代上衣下裳不相连属的冕服与元端服不同,深衣作为袍服的最大特色,乃在上衣下裳分裁但在中间加以缝缀连属(周钖保 54)。根据记载,深衣形制「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盛行于战国、西汉时期。不论尊卑,男女均可着之。其地位仅次于朝服。东汉以后多用于妇女。魏晋以降,则为袍衫等服代替。深衣制度亦随之淹没」(《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140)。但这原本属于中国古代的深衣形制,却在当前由中国网路年轻世代发起、强调「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汉服运动」中「重新出土」,并被标举为中国自上古到明代「衣」脉相承、最能代表华夏文化认同的二十一世纪汉族服饰。根据中国传媒的报导,此号称透过网路集结而在中国各地冒现的「汉服运动」,声势或大或小,并与不同的传统仪式或节庆相结合,「湖北、北京上千名学生身穿汉服在编钟声中完成﹃成人礼﹄、十几位合肥青年身穿汉服推广传统文化、二十余名成都市民穿汉服过冬至节、西安市十余位网友身着汉服﹃祭天﹄等」(〈回顾之三:中国人的大国情结〉)。而这些报导中参与者所穿着的「汉服」,主要皆奉行此宽袖大袍的「深衣」形制。

  但这两种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衣服,究竟可以产生怎样的贴挤与连结?「快皮」与「深衣」、「鲨鱼皮」与「汉服运动」究竟可以启动何种「现代性」的「绉折」思考?就在二○○八年夏天北京奥运会游泳竞赛场地「水立方」的现场,号称「第四代」的连身式鲨鱼皮泳衣再度大放异彩,夺金选手中穿着此款泳衣者超过九成,而勇夺八项金牌的美国泳将「飞鱼」菲尔普斯(Michael Fred Phelps),更成为此运动时尚品牌的最佳代言人。但就在此「神奇泳衣」引起全世界惊讶目光、成为北京最耀眼「奥运战袍」的同时,汉服运动的「深衣」却以一种「缺席」不在场的方式与北京奥运失之交臂。二○○七年四月由中国一百多位大学与民间机构的教授、博士与学者签名、二十家中国网站联合发布了一份汉服倡议书,内容乃针对一年后即将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要求将汉服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的礼仪服饰,并希望中国汉族运动员在开幕式中能穿着汉服进场。倡议书中指陈一九六四年东京奥运的礼仪小姐穿和服,一九八八年汉城奥运的礼仪小姐穿韩服,皆有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代表性,故应以「深衣」而非少数民族的「旗袍」、「唐装」(「马褂」)或欧美人士的「西装」作为代表华夏文明的服饰。当然此少数人的网路倡议,立即被指摘为乃狭隘大汉民族主义的复辟,严重忽略中国乃多民族的国家组成,此网路连署汉服倡议书遂昙花一现、无疾而终。

后记(节录)

十年一觉时尚梦


  常常挂在嘴边说,时尚研究不是研究衣服,时尚研究是在研究时间与变化,其之所以和哲学或思想史的研究有所不同,就在于时尚研究的时间与变化,有具体而微的物质材料,而许多启动时间强度的变化,正是来自物质材料的「解畛域化」。

  相较于过往,这是一本写了最久的书,十年织就的学术百衲衣一件。有人说,不要把你最喜欢的东西当成学术研究的课题,因为你就会开始讨厌它、逃避它、排斥它。或者还是应该反过来说,就是因为欢喜,而流连忘返于文字的穿凿附会,眼花撩乱于史料的缤纷样貌,还有那一发不可收拾的理论重度迷恋。终究还是搞不懂,这本写了超过十年的书,究竟是写不完,还是舍不得写完。

  以前写时尚,总有个左缠右绕的女人,不用说,当然是张爱玲。这回写时尚,也有个左缠右绕的男人,不用说,当然是鲁迅。做文化研究二十多年,心里最心仪的典范不是那些欧美大师,而是张爱玲与鲁迅。张爱玲的一篇〈更衣记〉或鲁迅的一篇〈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都抵得过好几本大部头的文化研究专书,不是因为她/他们知识渊博、上下古今,而是因为她/他们有身体,能站在时代变动的第一线,细腻体现身体与世界触受关系强度的变化,那种「郑重而轻微的骚动,认真而未有名目的斗争」(张爱玲,〈自己的文章〉20)。

  以前写了太多的张爱玲,这回把张爱玲偷偷藏了起来,反倒是让鲁迅抛头露面打头阵,从头上的辫子,写到脸上的胡子,还一路写到脚背上性别越界的幻象。别人的鲁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师,我的鲁迅则是中国时尚Shame─羡─线代性三现一体的头号代表人物,身体与思想打了结,剪不断理还乱,遂彻底带出身体发肤的物质性与日常性。面对鲁迅,不是中文系、历史系科班出身的我,便多了些放肆,但品头论足处既非造神亦非毁神,只是老老实实把鲁迅也有身体、也是要穿衣打扮这件事,从头到脚搬弄了一番。

  《时尚现代性》是从事写作以来的第十五本书,也是进入学院后的第七本学术专书。谢谢女性主义教会我如何「以小搏大」、「以庸俗反当代」,能将学术论述的焦点从经世救国的大论述转到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从国家大事转到发型衣饰,让惯常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时尚」,也有可能成为中国现代性论述的另类「方法论」。心中另有窃喜,看见自己行文之间越来越幽默,越来越会自我调侃,每每回头去校订写好的文字,总是边看边笑,笑自己如何傻唿唿在推论过程中自问自答。以前的论述批判性强,火药味重,解构父权机制使命必达,现在则是边写边放纵更多的文字翻译趣味,「同字异译」与「同音译字」的变本加厉,更多的理论,更多想像力的天马行空,想是要将女性主义的双C,从critique这一端往复推向creation那一端,既要透过「时尚形式」去进行「意识形态」的批判,亦要透过「翻新行势」去揭露「流变生成」的创造,并视创造作为更具威力的最终批判之所在。

  而理论所能激发的创造想像力,显然最是让我着迷。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辫发还能怎么谈?缠足还能怎么谈?史料掉下去总有踏不到底、探不出头的恐惧,而理论则是提供了新的开场白,新的起手势,给出了一种新的蓄势─叙事可能,让我们可以讲出一个不一样的辫子故事,不一样的小脚故事,不一样的旗袍故事,不一样的蓝布故事。而这样的蓄势─叙事策略与理论路数本身,就总已是一种「美学─政治─伦理」的抉择,一种如何看待历史、看待生命、看待世界作为转变可能的抉择。

  二○一四年夏天避居纽约朋友家汇整书稿,同时负责代为看家看猫。皇后区Forest Hills Garden的独栋房子,每天清晨坐定桌前看稿写稿,只见小花园里群雀弹跳,吱喳喧闹,阳光一寸寸移入屋内,我一寸寸闪躲挪移,从玻璃暖房般的书房,躲到了饭厅,再从饭厅躲进了二楼的卧房,一天也就这样安安静静地过去。只有在傍晚时分才出门散步,天涯海角一路走去,逐日头落山。

  那段时间最怕的是「当机」,怕电脑当机,也怕人脑当机。每天兴沖沖也危颤颤,一觉醒来总是庆幸电脑与人脑无恙,还可以开心安心写作,也就顾不得the Antiques Garage Flea Market 关门大吉所带来的失望哀伤。现在想来,去年夏天的纽约之行还真寒碜,连一次中央公园都没去过,倒是关在Forest Hill Garden 的房子里,在繁华锦绣的时尚大千世界里,上下百年。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时尚的历史折学

楔子:林则徐的裤子

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鸦片战争惨败的相关史料,总是让人如此不忍卒睹,而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更是牵动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的悲愤。但就在这一片凄风苦雨、哀戚沉重的历史创痛中,却有一则令人匪夷所思、不禁莞尔的记载,串连起「裤子」与「战争」非比寻常的关系。

一八三九年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上奏主战,其所表列的众多理由中包括了下面这一项:「且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林则徐集:奏稿》36)。林则徐在此大胆自信地向道光皇帝表示,「英夷」的击刺能力差,惟靠枪砲而已,若能顺利引诱其上岸,就有把握将其一举击溃,而其中的关键正在于「英夷」虽人高腿长,但腿足皆「缠束紧密」、屈伸不便,为其弊也。而一年后林则徐又再度上奏,就同样观点加强深入说明:「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该夷则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刃数敌,即乡勇平民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林则徐集:奏稿》36)。此处林则徐所精心谋划的致胜战略,依旧放在「英夷」的军服弱点之上,谓其一但被诱离上岸,则将被我方兵勇轻易歼灭,而其中的关键依旧是在「浑身裹缠,腰腿僵硬」的弱点,英军一击便倒,而倒地便无法复起,只能任人宰割。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