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4.0

文化研究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数字文化
  • 媒介理论
  • 后现代主义
  • 批判理论
  • 社会学
  • 传播学
  • 文化批评
  • 科技与文化
  • 全球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回顾文化研究的历史,陈述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重要性,论述麦当劳化、迪士尼化、咖啡资本主义、流行文化、文化工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公民身分(所谓文化公民权)、生活美学(与所谓公民美学)、手机与行动文化的概念定义与理论意涵,并探讨本土文化的研究议题(夜市文化、布袋戏文化、眷村文化、文化研究本土化)。本书为文化研究的学术着作,亦可作为大学校院教学用书。读者可在本书中一窥文化研究之堂奥,领略文化研究迷人之处。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文化研究4.0”的内容: --- 书名:《寰宇星图:古代天文学的演变与宇宙观重塑》 内容简介 《寰宇星图:古代天文学的演变与宇宙观重塑》是一部深度剖析人类文明早期对宇宙认知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天文学史叙事,着重探讨了不同文明背景下,天文学知识体系如何与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乃至政治权力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早期人类的宇宙观。 全书共分为七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古代天文观测实践及其理论构建。 第一部分:星空下的起源——史前观测与神话的萌芽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最早期的天文活动,深入考察了巨石阵、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天文指向性,分析了这些早期结构如何反映了对季节、月相等基本天象的掌握。重点讨论了早期文明中,天象如何被转化为神话叙事,星辰与神祇的对应关系如何构建了早期社会的秩序感。我们探究了苏美尔、古埃及等文明的早期占星学雏形,指出早期天文学与占卜实践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二部分:巴比伦的遗产——精确观测的基石 重点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特别是新巴比伦时期的天文成就。详细阐述了他们如何建立起一套高度系统化的观测记录体系,包括对行星运动、月食、日食的精确预测。本书分析了巴比伦“历书”和“天文日志”的结构及其对后世天文学的影响。我们详细解读了他们所使用的数学工具,特别是对七曜(七大行星)的识别和运动模型的初步构建,这些成果为希腊天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第三部分:希腊的理性觉醒——从图像到几何模型 本部分考察了古希腊文明如何将经验观测提升至理论思辨的高度。从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宇宙形态的最初猜想,到柏拉图学院的哲学思辨,探讨了“完美圆周运动”理念如何主导了早期希腊宇宙观。重点分析了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物理学体系——地心说(Geocentrism)的建立及其对中世纪西方思想的深远影响。书中还详述了埃拉多塞测量地周长的方法,展示了古希腊人利用几何学处理天文问题的非凡能力。 第四部分:托勒密的集大成与修正 本书用相当篇幅分析了克劳狄乌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的《至大全》(Almagest)。我们不仅剖析了其复杂的地心说模型——包括本轮、均轮、偏心轮等工具的使用,还探讨了该模型在解释行星逆行等现象时的逻辑严密性。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评估了托勒密模型的局限性,指出其在描述天体运行的“物理实在性”上的不足,但肯定了其在数学预测上的巨大成功。 第五部分:东方天文学的独立发展与独特视角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古代中国和印度的天文实践。在中国,重点介绍了浑仪、简仪等观测仪器的发展,以及“浑天说”与“盖天说”的理论辩论,并分析了二十八宿、星官系统在中国历法制定中的核心作用。在印度,我们探讨了阿耶波多(Aryabhata)等天文学家对太阳系认识的进步,特别是他们对地球自转的假设,对比了东西方在处理历法精度、以及宇宙结构描述上的差异与互鉴。 第六部分: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桥梁作用 详细描述了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如何继承、翻译和发展了希腊和印度的天文学知识。重点介绍了马若加(Maragheh)天文台的建立及其对托勒密模型的修正尝试,如“图斯定理”(Tusi Couple)。分析了比鲁尼(Al-Biruni)等学者在三角学和天体测量学上的贡献,展示了他们如何在不彻底推翻地心说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计算的精确度。 第七部分:宇宙观的重塑与新时代的序幕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古代天文学知识如何被引入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并最终在文艺复兴时期遭遇挑战。本书简要概述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模型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数千年来的地心宇宙观,并指出这一“革命”的背后,是古代不同文明积累的观测数据和数学工具的共同支撑。结论部分总结了古代天文学家面对未知时所展现的求知欲、理性方法论,以及他们留给后世人类理解宇宙的深刻遗产。 目标读者与价值 本书适合历史学、天文学史、科学哲学以及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学者、学生及具有深厚文化探求兴趣的普通读者。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和跨文化的比较分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人类的宇宙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无数次观测、计算、哲学思辨和权力结构共同塑造的复杂成果。它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边界不断拓展的历史叙事。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佳煌


  元智大学社会暨政策科学学系专任教授

  研究领域:资讯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理论、批判的文化研究
 

图书目录

自序  iii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文化研究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1
第二节 文化研究的危机  10

第二章 文化研究简史  19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与奥马学派  19
第二节 英国新左派与伯明罕学派  28
第三节 文化研究的全球发展  41

第三章 文化研究的方法、方法论与学术伦理  55
第一节 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55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学术伦理  68

第四章 社会的麦当劳化  77
第一节 麦当劳与麦当劳化论题  77
第二节 麦当劳化论辩与麦当劳化研究  90

第五章 星巴克与星巴克化  99
第一节 星巴克简史  99
第二节 星巴克化 vs. 麦当劳化  105

第六章 咖啡资本主义  119
第一节 咖啡生产与消费的历史过程  119
第二节 咖啡资本主义的空间结构  125
第三节 台湾对咖啡的社会学与文化研究  134

第七章 迪士尼与迪士尼化(一)  137
第一节 迪士尼发展简史  137
第二节 迪士尼化  147

第八章 迪士尼与迪士尼化(二)  153
第一节 迪士尼乐园的空间结构  153
第二节 迪士尼动画的文本分析  158

第九章 生活风格  169
第一节 社会学理论的生活风格论述  169
第二节 生活风格研究的概念、方法与台湾的相关研究  185

第十章 流行文化  193
第一节 流行文化的定义、理论观点与台湾的研究  193
第二节 流行音乐研究的理论与台湾的相关研究  207

第十一章 文化创意产业  217
第一节 文化工业、文化研究、文化政策  217
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迷宫  227
第三节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学术研究与政策效益  243

第十二章 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与生活美学  259
第一节 文化公民权  259
第二节 公民美学与生活美学  271

第十三章 手机与行动文化  287
第一节 手机与行动通信的资料快照  287
第二节 手机与行动通讯文化的研究  295

第十四章 台湾的夜市文化  303
第一节 台湾的夜市经济  303
第二节 台湾的夜市与社会文化  310

第十五章 台湾的布袋戏文化  321
第一节 台湾布袋戏演进简史  321
第二节 台湾布袋戏与文化研究  329

第十六章 台湾的眷村文化  337
第一节 台湾的眷村研究  337
第二节 台湾眷村文化的时空分析  349

第十七章 结论  359
第一节 各章节略  359
第二节 文化研究的未来  361

参考文献  367
索引  429
 

图书序言

自序

  这本书可谓迟来五年。早在五年前,就已起心动念要写一本这样的书。但因研究、教学、行政工作繁忙,撰写这本书更需要阅读大量书籍、论文与资料,写作的步调只得放慢。尽管如此,五年的沉淀、思考与书写,还是慢慢累积成现今这本书。

  文化研究是新的学术时尚,许多大学生、研究生趋之若鹜,开设这类课程的老师也大受欢迎,相关的书籍、期刊论文纷纷面世,学位论文也急速增加。走一趟诚品,逛一逛国家图书馆,在Google上搜寻浏览,都可以感受到文化研究这个领域与相关主题有多热门。

  那么,为什么笔者还要写这本书凑热闹?理由大概有三。首先是文化研究的理论化过犹不及的问题,需要好好处理,在理论化与日常化之间求取平衡。一方面,文化研究号称是跨学科、科际,甚至超学科、后学科的研究领域,但这并不表示文化研究不需要重视理论化的工作。虽然文化研究从许多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汲取理论的养分,借用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但笔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主张文化研究应该与社会(学)理论建立坚强的盟友关系,深刻思考如何在具体的研究案例中援引、套用、修正社会(学)理论,或者说加强西方社会(学)理论与在地日常生活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对话与交叉验证。这并不是说,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可以生搬硬套,而是强调我们引用、参照西方理论之前,必须先搞清楚理论内涵、论证是什么,否则往往会略知皮毛,误导认知。台湾许多套用麦当劳化、星巴克化、迪士尼化、生活风格的论着多半有这个毛病。

  另一方面,理论化的工作需要加强,并不表示研究发表一定要诘屈聱牙、装神弄鬼,写到让人听不懂、读不懂,才叫有学问,才算是文化研究。台湾有关文化研究的主流期刊上刊载的某些论文,就有这种毛病。我们回顾西方的文化研究前驱与代表性人物、学派,念兹在兹的多半是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文化议题,以及背后的社会过程与结构,而非只是在象牙塔中谈经论道,故弄玄虚。理论化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回到人间,回到日常生活。

  文化研究的理论工程需要加强,正好反衬出台湾的文化研究在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有些媚俗、盲从的表现,这也是笔者一直批判的主因。文化研究要让老百姓能够看得懂,但重要的是建构批判的观点、深入的论证,避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台湾有些探讨生活风格、文化(创意)产业、生活美学、公民美学、文化公民权、流行文化的论着,这个毛病非常明显。想要在文化研究的领域耕耘,可以思考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台湾的文化研究需要在理论的深度上多下功夫,研究的视野与议题也需要广度与在地的向度。因此,本书各章不但涵盖麦当劳化、迪士尼(化)与所谓的星巴克化,探讨咖啡资本主义、流行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手机与行动通信的文化,也关心台湾特有的夜市文化、眷村文化、布袋戏文化,并尝试促成在地日常生活经验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对话与交叉验证。也就是说,理论深度、议题广度与在地向度彼此需要连结与互动。

  此外,本书特辟专章论述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方法论与学术伦理议题,这应该也是台湾的文化研究论着中比较少见的。受篇幅、主旨与学力所限,本书无法提供文化研究的方法指南。笔者希望的是抛砖引玉,促成文化研究学界对研究方法、方法论的探讨与辩论。同样重要的是强调学术严谨与学术伦理的重要性。台湾的学术环境与高教体系日益重视研究绩效与论文发表,有些大学教授为求拼升等、拼研究绩效,急着量产论文,往往轻忽学术严谨的重要。更糟糕的是利令智昏,剥削研究生的劳动及其研究成果,只求自己挂名作者,完全忽略身为教育工作者与学术研究者该有的基本要求与自我约束。本书提这个议题,必定惹人讨厌,但在乡愿伪善与学术伦理之间,笔者宁可选择后者。

  这里要特别说明,本书麦当劳化、迪士尼化、星巴克化的简化版内容,在《社会学很好用》可以找到。这是因为当时笔者考虑到本书的写作与出版还在规画当中,因此先行撰写这些主题的简化版论述,等本书书稿确定完成,再在书中补上深度的论证。眷村文化这一章的原稿曾在「2007多元文化与族群和谐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报告过,并纳入论文集中。本书在将近十年后修改,纳入更多研究文献与统计资料,更重要的是加上理论的解读与论证。特此叙明。

  本书能够完成,要感谢父亲王志濂先生、母亲王刘春美女士含辛茹苦,养育栽培。笔者也要感谢曾经教过笔者的老师,特别是淡江大学战略所的硕士论文指导教授李子弋老师、国立政治大学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沈清松老师与李英明老师,以及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社会学系的指导教授Dr. Richard C. Hill。父母之恩如天,师长之恩如地,天覆地载,永志不忘。另外,也要特别感谢学富文化于雪祥先生,愿意再次冒险出版这类比较冷门的书籍。从2000年的《资讯社会学》到2005年的《手机社会学?》,再到今年的《文化研究4.0》,于先生与学富文化一路相挺,笔者永远铭记在心,也盼望读者能多多支持与指教。
 
王佳煌
草于痴愚斋
2016年9月28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文化研究4.0》,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前瞻性和批判性。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当下文化现象的描述,而是大胆地预见了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尤其是在探讨“沉浸式文化体验”时,书中对虚拟现实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的分析,让我感到脊背发凉,同时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在追求感官刺激和便捷体验的同时,可能正在失去一些更宝贵的东西。这本书也非常擅长捕捉那些被主流文化所忽视的边缘声音,并赋予它们应有的关注。我在阅读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时,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它让我看到了许多不同于主流叙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总的来说,《文化研究4.0》是一本让我感到警醒的书,它促使我审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并思考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分

当我翻开《文化研究4.0》的时候,我没想到会收获如此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望。作者在书中关于“文化杂交”的论述,让我对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文化挪用”,而是充满了创造性和生命力的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美食文化的研究,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本身,更是关于食物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身份和社会意义。这种将宏观理论与微观细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不同的文化场景之中,亲身感受着文化的力量。这本书也让我重新思考了“身份”的意义,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身份是如何被建构和解构的?作者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展现了极大的同情心和深刻的洞察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展了,对世界也充满了更多的好奇和尊重。

评分

拿到《文化研究4.0》这本书,我真是太激动了。一直以来,我都对文化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以前接触到的理论视角有些陈旧,不够贴近当下社会的变化。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让我看到了文化研究的全新可能性。书中的理论框架非常扎实,但又不是那种枯燥晦涩的学术文章,作者用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数字时代文化生产的讨论,以前总觉得网络上的内容泛滥,难以找到有价值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这种“泛滥”背后的逻辑和意义。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探讨了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个体如何进行更有意义的文化消费和创造。而且,书中还触及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新模式,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一直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感到好奇。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学识渊博但又充满活力的朋友进行深入的交流,总能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每一个对现代文化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阅读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拿起《文化研究4.0》这本书时,是带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毕竟,“4.0”这个数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科技感,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强调技术对文化的影响,而忽略了人文的深度。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想。它并没有把技术简单地视为工具,而是深入剖析了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感知方式、身份认同,乃至社会结构。作者在探讨社交媒体对个体社交模式的影响时,运用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让我意识到自己每天在屏幕上花费的时间,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的文化逻辑。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批判性地反思了技术带来的“奇观”效应,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奇观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算法文化”时展现出的洞察力,它揭示了我们看似自由的选择,实则可能受到预设算法的引导。读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挖掘出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刻意义。它让我对“后真相时代”的文化传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如何在这个时代保持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评分

说实话,《文化研究4.0》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但让我真正沉迷其中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融会贯通的学术视野。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的理论流派,而是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多种视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而强大的分析工具。这一点在我阅读书中关于文化产业的章节时尤为明显。它不再是简单地批判资本主义对文化的剥削,而是更细致地分析了文化产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中,是如何被建构和再建构的。例如,书中对流行音乐的分析,从歌词的意义到MV的视觉语言,再到粉丝群体的互动,都展现了一种立体而深刻的解读。而且,我发现这本书非常善于连接宏观的社会结构与微观的个体经验,让你在阅读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活生生的个体在文化洪流中的挣扎与创造。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智识上的冒险,让我得以用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周遭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