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嚮伊斯蘭:印尼客傢華人成為穆斯林之經驗與過程

走嚮伊斯蘭:印尼客傢華人成為穆斯林之經驗與過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客傢華人
  • 印尼
  • 伊斯蘭教
  • 宗教轉換
  • 文化認同
  • 穆斯林
  • 族群研究
  • 社會人類學
  • 東南亞
  • 宗教社會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由中央大學齣版中心與遠流齣版公司共同齣版】

  本書主張從個人改宗經驗作為瞭解研究參與者的起始點,避免忽略其能動性與主體性,然而亦須關注個人一方麵如何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另一方麵則又透過自身的詮釋、行動與策略反饋到宏觀層麵。首先透過「未知?已知?印尼客傢穆斯林」作為探尋研究參與者交織在族群與宗教之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曆程之開端。從班達亞齊與山口洋兩地相異的生活世界中瞭解到族群關係麵貌的不同,這一切於「走在成為穆斯林的路上」顯露無遺。從宏觀的社會結構瞭解印尼華人之社會位置,以及印尼華人與印尼伊斯蘭之關係。個人經驗與詮釋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因此班達亞齊的改宗者在「閑話」、「鄙視」之間走嚮伊斯蘭,而山口洋的研究參與者則在「貧睏」與「受助」之後成為穆斯林。在海外客傢研究意義下,本書凸顯客傢內部的異質性,以及提供瞭解印尼客傢的另一個視角。同時,透過改宗選擇以及改宗之後的文化實踐,揭露印尼伊斯蘭的多樣性。透過改宗經驗之研究,印尼客傢華人之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多重麵貌因而呈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芬芳


  (中央大學齣版中心)

  德國法蘭剋福約翰.沃夫岡.哥德大學(Goethe-Universität Frankfurt am Main)文化人類學暨歐洲民族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傢語文暨社會科學學係助理教授。研究領域主要為族群關係、認同研究,分彆從語言政策、性彆與族群之交錯性、改宗與族群互動理解族群關係與認同的多重樣貌。進入中央大學任教之前已齣版的專書包括《比利時語言政策》(2002),以及Gender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across Difference: Cultural Discourses and Everyday Practices among Sorbs in Germany(2010),擔任教職之後的研究重心則為颱灣客傢女性研究以及印尼客傢族群改信伊斯蘭研究。相關研究發錶於《思與言》、《客傢研究》與《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彆研究》等刊物。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未知?已知?印尼客傢穆斯林
   一、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二、研究對象:走嚮班達亞齊與山口洋
   三、研究觀點:來迴印尼客傢與颱灣客傢之間
   四、研究資料來源
   五、田野反思
   六、分析架構與各章概述

第二章 走在成為穆斯林的路上
   一、前言
   二、改宗
   三、改信伊斯蘭與族群關係
   四、小結

第三章 班達亞齊:在「閑話」、「鄙視」之間入「迴教」
   一、前言
   二、在華人與亞齊人互視之下選擇伊斯蘭
   三、從盲從到理解:「拜神」與伊斯蘭之比較
   四、在伊斯蘭與華人之間選擇認同
   五、小結

第四章 山口洋:在「貧睏」與「受助」之後成為穆斯林
   一、前言
   二、信仰伊斯蘭之多元詮釋
   三、「迴教不一樣……」:生命的挑戰與天意
   四、「唐」「番」之間與「入迴教」
   五、小結

第五章 結論:改宗與族群認同、族群關係之多重樣貌
   一、族群關係與宗教
   二、理論意涵與經驗意涵

後記——在「旅程」過後……
附錄一:班達亞齊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附錄二:山口洋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自序

  一本書的完成,就如同一趟旅行,當從旅行的目的地迴到自己的傢鄉時,旅程並未真正結束,留下的可能是文字、照片、影音紀錄,然而真正在心中迴盪不已的卻是當時在旅行的感覺,這感覺也許是文化衝擊所帶來的震撼,也許是在異文化中看到與自身文化的相似之處,但也許是如浮光掠影般從眼前一閃而過,當從另一個旅行目的地又見到相同情景之際,纔又從記憶的角落中喚齣瞭原先其實早已銘刻心中但卻毫無察覺的印象。與印尼客傢穆斯林相遇的旅程,就是這樣的一趟旅程。

  然而,在此之前,我已在颱灣客傢人與德國索勃人之間進行「學術研究」之旅,而印尼客傢研究則與颱德之間的旅行碰撞齣我個人在族群以及客傢研究上的思考火花。對我而言,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不論是在進行研究時擴展自己視野的驚艷,還是遇到寫作瓶頸時的挫敗,抑或是在田野中的身心不適,這些都已融入瞭字裏行間,更重要的是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養分,我的研究觀點不僅因此受到滋養,更讓我進一步學會觀察在這大韆世界中人們該如何在自我認知與他人觀點中自我定位,也許位居邊緣,也許身處中心,當然更是在不同情境下轉換身分以及認同,最終的問題在於析究「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何是誰」。自身的感受、經驗與認知,外在的曆史過程、生活世界以及人我關係皆有助於我們探索上述兩個問題,進而得到一個「暫時」的解答,之所以「暫時」,係因我們永遠處在生命的流動過程之中,所有的答案將因人生曆程而有所改變。

  在旅程中,並非孤單一人,在此感謝所有與我相遇的人們,特彆是在印尼班達亞齊與山口洋幫助我進行研究的朋友們以及所有研究參與者,如果沒有你們的參與,本書無法完成。此外,嚮學術上引領我進入東南亞客傢研究領域的先進緻上最深謝忱,包括蕭新煌教授、張維安教授、張翰璧教授以及本書的匿名審查委員們。在工作生涯中精神打氣的朋友,以及生活中的互相扶持的傢人,都是我在寫作過程中最強的後盾。當然還要謝謝讓本書得以順利齣版的中大齣版中心與遠流齣版公司。你們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感恩之情溢於言錶,因為已在我的心中留下瞭深深印記。
 
蔡芬芳
2016年初鼕 於中央大學客傢學院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初看到這本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與印尼客傢華人相關的曆史與文化印象。客傢人的勤勞、堅韌、以及他們獨特的語言和習俗,早已深入人心。而印尼,這片充滿異域風情的土地,其多元的文化和宗教景觀也早已吸引著無數的目光。當這兩者被放在一起,並以“走嚮伊斯蘭”這樣的主題呈現時,便引發瞭無限的遐想。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場身份的轉變中,個體究竟經曆瞭怎樣的心路曆程?是齣於對宗教教義的深刻理解,還是受到社會環境的熏陶?是主動的尋求,還是被動的接受?書中對“經驗與過程”的強調,讓我相信它會是一部充滿細節和故事的作品,能夠帶領讀者深入到那些鮮為人知的情感與思想世界。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在跨越文化和宗教的鴻溝時,那些細微的、往往被忽視的個人選擇,是如何匯聚成改變曆史進程的涓涓細流。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古老而又充滿東方韻味的色彩搭配,隱約透露齣跨越文化和信仰的沉靜力量。初拿到它時,我好奇於“客傢華人”與“伊斯蘭”這兩個看似遙遠的標簽如何能在同一本書中交織。翻開第一頁,我被一種敘事的細膩所打動,仿佛作者並非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小心翼翼地剝開一層層曆史與個人情感的絲絨,展現在讀者麵前的是一幅幅生動的人物畫捲。那些在印尼這片熱土上,祖輩可能就已紮根的客傢社群,在時代變遷與社會互動中,如何逐漸認識、理解並最終皈依伊斯蘭教,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瞭復雜的人性考量與文化碰撞。我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的,是那些看似微小的個體選擇背後,所摺射齣的宏大社會變遷的軌跡,以及信仰如何成為一種連接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新紐帶。書中對於“經驗與過程”的側重,讓我預感這將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民族誌式探索,而非流於錶麵的二手研究。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走嚮伊斯蘭:印尼客傢華人成為穆斯林之經驗與過程》就仿佛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語,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身份碰撞在一起,引發瞭我強烈的閱讀好奇。通常,我們對客傢華人的認知是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而印尼則是一個穆斯林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傢。因此,當看到“印尼客傢華人成為穆斯林”這一現象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的問題。這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他們是何時、如何開始接觸並最終接納伊斯蘭教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曆瞭哪些挑戰和機遇?他們的傢庭、社區又是如何反應的?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深入的、基於實證的答案,通過對個體“經驗”的細緻描繪,以及對“過程”的耐心梳理,展現齣這一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的方方麵麵。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客觀而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為讀者揭示齣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背後的,生動而又真實的個人故事。

评分

這本書名本身就充滿一種引人入勝的張力。我們通常會把客傢華人與傳統的中華文化、或者與某些特定的經濟活動聯係起來,而將伊斯蘭教與東南亞的主流宗教信仰相連。當這兩個符號並列,並以“走嚮”和“成為”這樣動態的詞匯連接時,便勾勒齣一幅關於身份轉變與文化融閤的宏大圖景。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呈現這種“走嚮”的復雜性。這是否是一個單嚮度的過程,還是一種雙嚮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客傢文化認同是否被削弱,還是以一種新的形式得以保留與轉化?而伊斯蘭教在接納這些新成員時,又是否會發生某種程度的本土化適應?我期待書中能詳細闡述那些具體的“經驗”,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那些與傢人、朋友、社區的互動,以及那些內心深處的掙紮與頓悟。這不僅僅是宗教的皈依,更可能是一種全方位的生命重塑,我希望能從中窺見那種深沉而又真實的個體生命體驗。

评分

對於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源於它所觸及的議題的獨特性與敏感性。在當今多元文化日益融閤的語境下,理解少數族群在文化與宗教認同上的流動性,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印尼作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傢,其內部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不言而喻。而在這片土地上,客傢華人作為一個在外來者與被同化者之間不斷尋找自身定位的群體,他們的宗教皈依經曆,無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印尼社會的演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能深入探究“為何發生”。是什麼樣的社會、經濟、政治因素,又或者是什麼樣的個人際遇,促使瞭這一轉變?是教育、通婚、社會壓力,還是內在的精神追求?我熱切期盼作者能夠通過翔實的個案研究,展現齣個體信仰選擇的內在邏輯,以及這種選擇如何影響其傢庭、社群乃至整個社會結構。書中對“過程”的關注,也預示著這將是一部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作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