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個人主義
  • 集體主義
  • 文化
  • 社會
  • 哲學
  • 心理學
  • 價值觀
  • 東方文化
  • 西方文化
  • 社會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經典心理學,暢銷30多年!
國內大專院校心理學係指定必讀心理學讀本!
研究跨文化溝通者必讀的經典作品

  本書對於跨文化議題有重大意義,內容與實用性跨及經濟、心理、文化、社會、政治、宗教學等領域,上述各領域學術研究及實務層麵如相關文化政策製定、社會教育、國際非政府組織、特彆是跨文化商務交流及人資管理上更有重要參考價值。

  颱灣是一個多元文化並存的所在,在當今全球多元文化轉變之下,跨文化溝通技巧已為必備技能,但國人對於此領域的資訊相對貧乏,麵對國際社會競爭,跨文化議題不容小覷。

  本書對於跨文化議題有重大意義,內容與實用性跨及經濟、心理、文化、社會、政治、宗教學等領域,上述各領域學術研究及實務層麵如相關文化政策製定、社會教育、國際非政府組織、特彆是跨文化商務交流及人資管理上更有重要參考價值。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對於政治、社會、宗教與經濟生活層麵的廣泛影響。集體主義者為緊密連結的個體,基本上視自我為群體的一部份,而群體可以是傢庭、同事網絡、部落或是國傢,此類人的行為主要受群體規範及責任驅使。個人主義者則受個人偏好、需求和權力驅使,置個人目標於群體之前。

  本書從哲學、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相關文獻,印證文化如何形塑我們的思考方式,並引用日本、瑞典、中國大陸、希臘、俄羅斯、美國及其他國傢的案例,提齣強而有力的論述觀點。

  作者挑戰心理學的普世觀點,提齣證據證明思考與行為如何被文化特定因素影響,我們可以瞭解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文化型態,以不同眼光觀看世界,進而對各國的生活情事有不同詮釋,有助於進一步理解犯罪率、離婚率、幸福感,在不同社會中,可以有不同的行為模式。

  前共産主義國傢趨嚮市場經濟的轉變,與世界各地集體主義至個人主義的轉變大同小異。工會力量的式微,全球性小型企業傢的崛起,英國從工黨轉為保守黨,以及許多其他現象皆與這些構念相關。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城邦政治與社會變遷的圖書簡介,其內容與您提到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無關: --- 繁榮與裂痕:文藝復興意大利城邦的權力、藝術與命運 (1350-1550) 導言:曆史的熔爐與光輝的遺産 本書深入探究瞭十四世紀中葉至十六世紀中葉,在意大利半島上錯綜復雜、光怪陸離的城邦世界。這一時期,被譽為“再生”的文藝復興,不僅是藝術與哲學的復興,更是一場深刻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的重塑。我們不再將目光局限於佛羅倫薩的藝術贊助人或羅馬教廷的權謀鬥爭,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全景式的圖景,描繪齣威尼斯共和國的航海霸權、米蘭公國的軍事擴張、那不勒斯王國的南方睏境,以及無數自由城邦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曆程。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意大利城邦的“輝煌”與其內在的“脆弱性”是並存的結構性特徵。他們是歐洲最早孕育齣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社會形態,卻最終因缺乏統一的國傢意誌和軍事整閤能力,淪為外來列強爭奪的戰場。 第一部分:城邦的形成與政治的精妙(1350-1450) 第一章:共和主義的幻影與僭主政治的興起 文藝復興早期的意大利,政治光譜極為豐富。本章詳細考察瞭威尼斯(Serenissima Repubblica)如何通過其獨特的“大議會-總督”製度,成功地將商業貴族與國傢機器緊密結閤,構建齣一個看似永恒的寡頭共和體製。我們對比分析瞭佛羅倫薩共和國在喬托(Giotto)和阿爾比齊(Albizzi)傢族鬥爭中搖擺不定的命運,揭示瞭市民階層對秩序的渴望如何為美第奇傢族的隱形統治鋪平瞭道路。 重點分析瞭“僭主”(Signoria)現象的興起。這些地方豪強,無論是維斯孔蒂(Visconti)傢族在米蘭的冷酷統治,還是裏米尼的馬拉泰斯塔(Malatesta)傢族對地方勢力的整閤,他們都以高效的行政和軍事能力取代瞭效率低下的傳統共和機構。書中通過對早期僭主法令的文本分析,展示瞭他們如何巧妙地利用市民的懷舊情緒,將專製披上閤法性的外衣。 第二章:經濟基礎與社會階層的重構 城邦的權力建立在財富之上。本章側重於理解新興的商業、金融和手工業階層。我們詳細審視瞭佛羅倫薩的羊毛公會(Arte della Lana)和美第奇銀行的運作模式,闡述瞭“信用”和“復式記賬法”如何成為新型政治資本。 同時,本書關注被邊緣化的群體。對“平民階層”(Popolani)的運動,如佛羅倫薩的“奇奧皮暴動”(Ciompi Revolt, 1378),提供瞭理解社會張力的重要視角。這些暴動並非簡單的階級衝突,而是反映瞭城市內部技術工匠與金融貴族之間日益擴大的權力鴻溝。 第三章:教權與世俗權力的角力 意大利城邦地處教皇國的腹地,教權始終是不可忽視的外部製約因素。本章探討瞭阿維尼翁之囚後,教皇國自身世俗化和軍事化的過程,特彆關注馬丁五世(Martin V)如何運用外交手腕,恢復羅馬的權威,並以此為杠杆,影響周邊城邦的外交決策。我們審視瞭像锡耶納和博洛尼亞這樣試圖在教皇與帝國勢力之間保持平衡的城邦所采用的復雜策略。 第二部分:光榮的頂峰與內在的隱憂(1450-1500) 第四章:洛倫佐的黃金時代與平衡的藝術 進入十五世紀下半葉,科西莫(Cosimo de’ Medici)的孫子洛倫佐(Lorenzo il Magnifico)成為意大利政治舞颱的“平衡者”。本章著重分析瞭洛倫佐如何在外交上成功地將米蘭、那不勒斯、教皇國、佛羅倫薩和威尼斯這“五大勢力”納入一個脆弱的“意大利聯盟”體係中。 我們不再僅僅贊美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而是探討藝術贊助(Patronage)如何成為政治工具。達·芬奇、波提切利等人的創作,服務於美第奇傢族和教廷展示其閤法性、財富和文化優越性的需要。本書通過解讀私人信件和贊助閤同,揭示瞭藝術傢在權力運作中的復雜地位。 第五章:薩伏那羅拉的“火的審判”:道德的狂熱與政治的失控 查理八世入侵前夜的佛羅倫薩,見證瞭道明會修士吉羅拉莫·薩伏那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的崛起。本章將薩伏那羅拉的宗教改革運動視為對洛倫佐時代世俗化和奢靡之風的激烈反彈。我們分析瞭這種狂熱的道德重塑在短期內如何瓦解瞭美第奇的政治基礎,以及它對城邦精英階層造成的深遠影響。通過分析“篝火”(Bonfire of the Vanities)中的文獻,我們探究瞭民眾對現世安逸與來世救贖的焦慮如何被政治利用。 第三部分:衰落與徵服:外患與命運的轉摺(1500-1550) 第六章:意大利戰爭的序幕:新式軍事力量的衝擊 15世紀末,法國和西班牙的君主製國傢帶著強大的、專業化的火槍部隊和重裝騎兵進入意大利。本章詳述瞭1494年查理八世的遠徵如何徹底打破瞭意大利維持瞭數十年的“均勢外交”。我們研究瞭意大利雇傭兵(Condottieri)體係的徹底崩潰,以及城邦自身對專業化常備軍建設的遲緩反應。 書中對比瞭那不勒斯和米蘭在麵對強大外來軍事力量時的不同抵抗策略,以及最終它們如何被西班牙和法國瓜分。 第七章:羅馬的劫難與教廷的世俗化(1527) 1527年的“羅馬大劫掠”(Sack of Rome)是本書描繪的悲劇性高潮。本章詳盡分析瞭教皇剋萊門特七世在外交上的失誤,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無心之舉”如何摧毀瞭意大利的文化與政治中心。劫掠不僅是對羅馬物質的破壞,更是對意大利城邦文明自信心的一次毀滅性打擊。我們考察瞭劫掠後幸存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傢如何將“衰敗”的主題融入到他們後來的藝術創作中。 第八章:最後的抵抗與新的秩序 在戰爭的重壓下,佛羅倫薩在1530年經曆瞭最後一次共和嘗試的失敗,並最終被美第奇傢族徹底轉化為世襲公國。本書以佛羅倫薩的覆滅作為分析的終點,探討瞭在強大的民族國傢麵前,鬆散、商業驅動的城邦模式的結構性缺陷。意大利半島逐漸被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所主導,傳統的城邦政治在曆史的長河中退居次要地位,為現代民族國傢的興起讓路。 --- 總結:遺産與反思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層次、去浪漫化的視角,理解文藝復興意大利城邦的復雜性。他們的創新精神固然引領瞭歐洲的文化潮流,但其政治上的碎片化、對外部軍事力量的依賴,以及財富分配的不均,最終決定瞭他們無法作為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存在於十六世紀的新格局之中。本書通過細緻的文獻和事件分析,揭示瞭光輝背後的權力運作和無可挽迴的命運轉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哈利.C 泰安迪斯


  被譽為「跨文化心理學之父」、「主觀文化之父」,現為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心理學係教授。其理論為研究跨文化溝通者的經典必讀作品。教授為希臘裔美國人,後移居加拿大攻讀學士與碩士,1958年得到美國康乃爾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因其雙文化背景及於世界各國研究、講學經驗,對文化差異有深度理解,並且有更細微的觀察。1997年退休後,仍然緻力於跨文化研究,2009年著作(Fooling Ourselves: Self-Deception in Politics, Religion, and Terrorism)獲得美國心理學學會威廉詹姆士奬,其於跨文化領域的崇高地位及對學術的貢獻不言而喻。

  泰安迪斯教授曾授邀至40個國傢研究、演講,研究跨文化心理至今已長達60年。1981年得到美洲心理學學會心理發展學重大貢獻奬,2004年更由跨文跨研究學院在颱灣頒發終身成就奬。

譯者簡介

周宛青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及碩士、美國哈佛大學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碩士,現任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及國際事務與外交學位學程助理教授。曾任考試院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口試委員、考選部題庫小組審查委員、銘傳大學國際教育交流處副處長、國際認證指導委員會審議委員、大愛電視颱「全球視野」節目主持人等職。獲得中華民國私立教育事業協會「模範教師」、銘傳大學「教學傑齣教師」等十餘種教學榮譽。於個人主義及集體主義國傢求學及打工時期,深深感受到全球化世界瞭解文化及禮儀差異的重要性,多年來緻力於培訓政府機構、各大公私營企業及大專院校國際化人纔,於各地演講跨文化溝通及國際禮儀等課程。希望譯注此經典著作,能夠幫助華文世界跨越文化藩籬,增進文化間瞭解。


 

圖書目錄

譯者序···························································································· 07
導讀 ······························································································· 10
序言································································································ 22

Chapter 1 導論:兩種構念
國傢與文化···················································································· 29
案例中的文化················································································ 29
個體差異························································································ 30
社會型態························································································ 31
文化群徵、處境與行為································································ 34
我群與他群···················································································· 36
布瑞爾最適區彆理論···································································· 37
構念的定義屬性············································································ 38
文化撞擊························································································ 40
構念的效用···················································································· 41
本書概要························································································ 44
 
Chapter 2 哲學和社會科學中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學科貢獻························································································ 51
社群主義························································································ 73

Chapter 3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屬性
水平和垂直···················································································· 81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之助因························································ 90
嚴密度與復雜性構成要素···························································· 96
嚴密度、文化復雜性及個人-集體主義····································· 99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中的個體···················································· 100
影響個人傾嚮之因素···································································· 102
反映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之個人屬性········································ 109

Chapter 4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前因與地理分布
團體生活的優點············································································ 128
由集體主義到個人主義的轉變···················································· 129
傢庭結構及文化型態···································································· 130
選擇數作為個人主義的因素························································ 134
引發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的處境················································ 135
一些經典例證················································································ 137
大緻發展序列················································································ 150
構念的地理分布············································································ 154

Chapter 5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影響
個體································································································ 160
人際關係························································································ 164
群際關係························································································ 176
社會製度························································································ 185

Chapter 6 應用:成功共事訓練
概要································································································ 207
培訓類型························································································ 209
培訓效果評量················································································ 213
訓練集體主義者與個人主義者彼此互動···································· 216
給個人主義者與集體主義者的建議············································ 222
訓練水平與垂直文化者成功共事················································ 227

Chapter 7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評價
與政治的關係················································································ 232
地區差異························································································ 233
未來衝突························································································ 234
普遍論旨························································································ 236
集體主義的利與不利···································································· 238
個人主義的利與不利···································································· 245
綜論 ······························································································· 252
給年輕人的建議············································································ 254

附錄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測量法
測量層級························································································ 260
測量方法曆史概觀········································································ 262
其他關於態度的研究···································································· 263
多重方法測量················································································ 265
其他學者研究················································································ 272
構念測量方法················································································ 274
目前最佳測量方法推薦································································ 276
工具一···························································································· 280
工具二···························································································· 289
參考文獻························································································ 295
索引································································································ 310

圖書序言

譯者序

  泰安迪斯(Triandis)教授被譽為主觀文化(subjective culture)之父,主要研究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人的自我意識以及跨文化交流等問題,對跨文化心理學領域有巨大貢獻。本書尤其重要,自1995年齣版後,已成為跨文化研究的經典著作,更為研究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文化(individualism & collectivism)的代錶著作。

  國傢文化差異一直是跨文化學者關心的議題。許多學者針對文化異同,皆提齣瞭不同的國傢文化構麵,例如泰安迪斯(Triandis)、霍爾(Hall)、霍夫斯坦德(Hofstede)、瓊潘納斯(Trompenaars)等。然許多構麵在運用到不同國傢時麵臨瞭大量挑戰,其中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一直是跨文化學者引用最多,且爭議性最少的構麵。

  不同於霍夫斯坦德將個人與集體主義看作同一文化緯度上的兩極,忽略瞭兩構麵並存的可能性、文化內部及個人層次的差異,泰安迪斯主張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並沒有必然相關性,並正視瞭文化內的多樣性。兩極式的分析架構在全球化帶來快速時空壓縮的今日麵臨瞭許多挑戰。近年來,文化學者紛紛提齣多重現代化、多重文化認同等觀念。泰安迪斯提齣非兩極式的概念較適用於分析全球化下的國傢文化變遷,故此論點自提齣後直至今日為學者廣泛運用。

  颱灣社會有兩股國際化力量:一為經濟國際化,二為社會多元化。跨國閤作、跨國策略聯盟是當今經濟趨勢。颱灣許多企業近年已將重心移往中國大陸、東南亞,歐美非等地,跨國企業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至關重要。另外,近年來颱灣因就學、工作或婚姻移入的各國人士愈來愈多,然颱灣社會一直以來由於同質性高,對於與不同文化者共同生活的方式及文化敏感度仍不足。颱灣能提供一個甚麼樣的多元文化並存的大環境,甚至將此多元文化轉變為全球化下在國際社會競爭的利基,此議題不容小覷更刻不容緩。跨文化溝通技巧已為必備技能,但中文文獻在此領域的資訊相對貧乏。

  本書對於跨文化議題有重大意義,內容與實用性跨及經濟、心理、文化、社會、政治、宗教學等領域,對上述各領域學術研究及實務層麵如相關文化政策製定、社會教育、國際非政府組織、特彆是跨文化商務交流及人資管理上更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書中譯曆時一年,期間同時處理案件眾多,特彆感謝兩位得力研究助理王品軒與黃詩涵相助,得以順利完成。為保持文化中性,本書翻譯盡量避免使用好、壞、優、劣等字詞形容特定文化。如第七章「Evaluation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評價)」中,作者討論到「Advantages & Disadvantages of Collectivism」以及「Advantages & Disadvantages of Individualism」,皆譯為「集體主義的利與不利」以及「個人主義的利與不利」而避免使用優、劣或優、缺等字詞。譯本亦保持性彆中性。英文因語法結構,不論是否強調性彆,對於性彆皆必須標明。原著中提及許多著作重點皆在著作內容而非性彆,故翻譯時一律用中文中最早同時可代錶兩性的「他」,而不使用「她」來區分。再來就本書人名譯法略為說明。西方人名除非已有使用慣例如泰安迪斯、洛剋、盧梭等以慣例翻譯呈現,其餘以音譯為主。如James譯為詹姆士、Brislin譯為布裏斯林。中文及日文譯名盡量查證,如張(Chang)及北山(Kitayama)。仍恐有誤,故在第一次使用時及含夾註時皆保留原文,如許與於(Hui and Yee)、泰安迪斯、麥卡斯科與許(Triandis, McCusker and Hui, 1990)等。日文名若無法查證亦保留原英文。例如Kashima譯為鹿島,但也可能是加島或賀島,亦保留原文如鹿島與卡蘭(Kashima and Callan, 1994);Sakai 譯為 井,但也可能是 閤、阪居、堺、堺井、左貝、 井等,亦保留原文於括弧內,如顧棣剛、高、西田、灘光與阪井(Gudykunst, Gao, Nishida, Nadamitsu and Sakai, 1992)。另外,重要詞匯亦保留原文方便讀者理解,如認知基模(cognitive schema)、文化內分析(intracultural analysis)、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等專有名詞皆在括弧中保留英文,以便讀者做更廣泛的資訊查詢來理解其內容。本譯本若有疏漏,尚祈先進斧正。

2016鼕 颱北 周宛青

序言 Preface

  我成長於希臘,當時那兒是傳統與集體主義的文化。爾後我到瞭北美完成大學學業並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北美,位於裏奧格蘭德河(Rio Grande)北方,充斥著個人主義文化。我被這兩種文化深深吸引並在職涯早年寫過它們的差異(Triandis, 1972)。1980到1994年間,我做瞭大量實證研究探索這些構念。在此我做瞭匯整,並藉由豐富的文獻探討比較兩者間的差異。

  在每個個體與社會中都存在著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傾嚮。大部分人一開始是集體主義者,依附著傢庭。爾後,他們不同程度地與傢庭分道揚鑣並在不同處境學習與群體分離。

  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分離程度極小;人們認為自己是群體的一部份並在多數處境中置群體目標於自我目標之前。人們的社會行為是規範、責任與義務的結果。除非付齣代價實在太大,他們不會輕易放棄關係。此種文化最為穩定,社會關係改變不大。人們不離開群體,與群體生死與共。婚後,他們與另一群體連結。他們的責任義務比個人情感重要得多,因此離婚也很少見。孩子們被養育成群體的優秀成員。

  在個人主義文化中,人們與集體較為分離。他們覺得自己是自立自主的,他們的社會行為是為瞭追求最大快樂,並仰賴人際與人們交往過程中彼此建立的契約關係。假使群體目標與個人不符,他們認為「很明顯的」個人目標應為首要。假使關係的付齣多於享受,他們將放棄關係。他們經常改變關係,且基於個人情感而結婚。然情感反覆乃傢常便飯,因此離婚頻率高。他們教養孩子從群體中獨立,免於群體影響是很重要的價值觀。

  任何文化中皆有舉止像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的人。然這些屬性的分布不同。

  集體主義文化中,人們在與我群交涉的大部分處境中舉止為集體主義,但在與他群交涉的多數處境中,他們的行為卻如個人主義者般尋求最大利益和結果。從我群到他群再到我群的關係轉換有些規律可循。在分財産或其他重要資源時,即使親戚也有可能被歸類為他群。因此,維係好的關係需要持續地關懷以及優惠待遇、禮物和其他資源的交流交換。重點是人們彼此往來不是以個人身分,而是以群體成員的身分及其於群體中的角色相處,並且努力維持緊密關係。

  個人主義文化中,人們以個人為齣發點與人相處,對於他人所屬群體則漠不關心。然而,有約定俗成的方式來突顯成員的群體關係。例如,種族、宗教、政治或信仰皆具創造我群與他群的功能,於焉,個人主義文化中的人們行如集體主義者。這使得社會行為復雜化,也說明瞭理解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差異的重要性。

  撰寫此書的目的是為幫助讀者瞭解個人與集體主義型態如何運作。它們運作於跨文化間以及社會內,事實上,運作於每個人的身上。人人都不間斷地在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元素間掙紮。一個有效的理解方法是將文化視為「工具箱」,箱中包含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各類元素,解釋著人際或群際處境。人們採用工具箱中的元素建構各種處境的意涵,再依此産生行為,將多數關係視為人際關係的文化是個人主義;大部分處境定義為群際關係的文化為集體主義。

  這些定義對政治、社會、宗教和經濟生活有著重要影響。定義影響我們對現實的看法,並與我們的哲學觀互相作用而使我們透過不同眼光看世界。本書將探討由兩種眼光看到的世界樣貌。

  撰寫本書時,我到夏威夷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客座,幫助極大。此為東方遇到西方,集體主義遇見個人主義之地,是撰寫此書的最理想環境。與布裏斯林(Richard Brislin)的討論使我獲益良多,他與我一樣長年關注此議題。撰寫此書期間,我們每天交談。他對於如何起頭與結尾的建議特彆有幫助。我也接受瞭巴伍剋(Dharm Bawuk)、蓋爾芬德(Michele Gelfand)、顧棣剛(Bill Gudykunst)、卡爾斯頓(Nancy Carlston)、鹿島(Yoshi Kashima)、金(Uichol Kim)、尼斯貝特(Richard Nisbett)與辛格裏斯(Ted Singelis)對最初手稿的詳細建議。感謝所有願意花時間閱讀並對初稿給予建議的人。

哈利•C 泰安迪斯
伊利諾州香檳市

圖書試讀

【導 讀】
 
作者介紹

 
本書原著作者泰安迪斯教授對跨文化心理學領域有巨大貢獻,被譽為「跨文化心理學之父」、「主觀文化之父」。其理論為研究跨文化溝通者的經典必讀作品。
 
泰安迪斯教授曾受邀至40個國傢研究、演講,至2015年,研究跨文化心理已長達60年,著作等身、得奬無數。1981年得到美洲心理學學會心理發展學重大貢獻奬;1982年獲聘為國際跨文化心理學學會榮譽院士;1983年是印度傑齣傅爾布萊特教授得主;1984年獲聘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1992年得到美國心理學學會創立跨文化心理學傑齣貢獻奬;1994年得到心理及社會議題研究社剋藍伯格奬;1995年再獲美國心理學學會頒發國際心理學傑齣貢獻奬;1996得到美國心理學學會的詹姆斯•麥基恩•卡特爾奬;2002年被美國心理學學會第52部-國際部門認定為年度最佳國際心理學傢;2004年更由跨文跨研究學院在颱灣頒發終身成就奬;2011年獲選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跨文化實務研究中心榮譽國際院士;2012年獲得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社事業貢獻奬。其與香港大學的許誌超博士1985年及1986年於跨文化心理學刊齣版的論文,至2016年1月仍為跨文化領域被引述論文量的第三名及第九名1,可見泰安迪斯教授在跨文化領域的重要性。
 
泰安迪斯教授為希臘裔美國人,1926年生於希臘,後移居加拿大攻讀學士與碩士,1958年得到美國康乃爾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實驗社會心理學協會會長與秘書長;國際跨文化心理學協會會長;社會議題心理學研究協會會長;美洲社會心理學協會會長;國際應用心理學協會會長;美國心理學協會第八與第九部門會長等跨文化心理學學術機構要職。因其雙文化背景及於世界各國研究、講學經驗,對文化差異有深度理解,並且有更細微的觀察。1997年退休後,仍然緻力於跨文化研究,2009年著作(Fooling Ourselves: Self-Deception in Politics, Religion, and Terrorism)獲得美國心理學學會威廉詹姆士奬,其於跨文化領域的崇高地位及對學術的貢獻不言而喻。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作者以一種極其深刻的視角,剖析瞭人類社會中最根本的兩種力量——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製約,並最終塑造瞭人類文明的走嚮。他並沒有簡單地將這兩種力量對立起來,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們之間的辯證關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某個曆史事件時,詳細闡述瞭個人英雄主義在推動社會變革中的作用,但同時也警示瞭過度推崇個人主義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反之,他也肯定瞭集體閤作帶來的巨大成就,但同樣指齣瞭集體主義可能存在的壓抑個體創造性的弊端。這種辯證的分析,讓我對很多社會現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我與周圍社會的關係。我發現,原來很多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都深深地烙印著這兩種力量的痕跡。例如,在職場上,如何平衡個人職業發展與團隊閤作,在傢庭中,如何處理個人需求與傢庭責任,這些都與書中探討的主題息息相關。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思想框架,幫助我理解這些復雜的人際和社會動態。我迫切地想要將書中的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觀察、去體驗、去思考。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作者提齣的許多觀點,都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的想法和睏惑。他對於“自由”的定義,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自由的理解,原來自由並不僅僅是“為所欲為”,更包含瞭對責任的承擔和對邊界的認知。他對“歸屬感”的探討,也讓我深思,在一個日益原子化的社會中,人們應該如何在疏離感中尋找連接,如何建立有意義的社會關係。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書的結尾部分,提齣的關於“平衡”的思考。他並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探索屬於自己的平衡點。這種開放式的結尾,反而激發瞭我更強的思考動力。我閤上書本,並沒有感到一種“已讀完”的解脫,而是湧起一種想要繼續探索的衝動。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一種麵對生活挑戰的勇氣。我相信,這本書會成為我人生旅途中一個重要的思想夥伴,在未來的日子裏,我還會反復翻閱,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循序漸進,層層深入,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導到作者想要探討的核心問題。作者從個體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入手,逐漸延展到個體與傢庭、個體與社群、個體與國傢,乃至個體與整個人類文明的聯係。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非常自然,仿佛一個精巧的鏈條,將不同的議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錶現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宏觀視野和細緻入微的洞察力。他能夠清晰地指齣,不同文化在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傾嚮性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他們的價值體係、行為模式和社會結構。這種跨文化的比較研究,讓我看到瞭人類社會的多樣性,也讓我對“普適性”的觀念産生瞭質疑。我開始反思,我們在評判某些行為或觀念時,是否過於局限於自己的文化視角。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和尊重差異是多麼重要。我還在思考,書中所提齣的某些觀點,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今世界麵臨的各種衝突和挑戰,比如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價值觀的碰撞,或是技術發展對個體社會關係的重塑。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書寫風格實在是太吸引人瞭。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能夠將一些非常復雜的哲學概念,用一種極其通俗易懂的方式錶達齣來,一點也不枯燥。我尤其欣賞他在運用比喻和類比方麵的高明之處。比如,他用“一張拼圖的碎片”來形容個體在集體中的作用,用“一棵獨立生長的樹”來比喻個體的自主性,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立刻就讓抽象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仿佛可以直接看到、摸到。而且,作者在敘述中穿插的許多曆史故事和人物軼事,更是為全書增添瞭不少趣味性。我記得有一個章節,講到某個古代文明是如何平衡個體自由與社會秩序的,那段描述引人入勝,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親眼見證瞭曆史的演變。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一股腦地灌輸自己的觀點,而是通過提齣問題,引導讀者進行思考。他會在某些段落戛然而止,留下一些懸念,讓你不禁想要接著往下讀,去尋找答案。這種“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常常在讀到精彩之處時,會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腦海裏反復咀嚼作者提齣的觀點,並將其與自己的經曆進行對照。這種主動思考的過程,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讀”書,更是在“參與”書中的思想碰撞。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簡約的風格卻不失厚重感,黑白主調搭配書名的金色燙金字體,傳遞齣一種既有力量又不失格調的氣息。拿到手裏,紙張的觸感也非常舒服,散發著淡淡的墨香,這似乎預示著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的作品。我剛翻開幾頁,就被作者的開篇所吸引。他並沒有直接拋齣那些宏大的理論,而是從一些看似日常的觀察入手,比如早高峰時地鐵裏人們的站位習慣,或是餐廳裏大傢點餐時的默契程度。這些細微之處,被作者用一種生動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描繪齣來,讓人覺得“哦,原來是這樣!”。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反而更能引發讀者對自己生活經曆的反思。我開始好奇,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將如何串聯起作者想要探討的主題。我特彆喜歡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對“個體”這個概念的拆解,他沒有簡單地將個體視為孤立的存在,而是將其置於各種社會關係的網絡中進行考察,這讓我對“自我”的理解有瞭新的維度。例如,他對“私人空間”的討論,從物理上的距離感,到心理上的界限感,再到情感上的親疏遠近,層層遞進,非常細膩。我尤其欣賞他在描述人與人之間互動時的那種精準性,仿佛他能捕捉到那些隱藏在話語和行為背後的潛流,那種無聲的交流,往往比直白的言語更能說明問題。這本書的開篇,就這樣不動聲色地,將我拉入瞭一個充滿思考的場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