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边界:一段跨越身分与国族的人类学旅程

忧郁的边界:一段跨越身分与国族的人类学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田野调查
  • 跨文化研究
  • 身份认同
  • 国族认同
  • 移徙
  • 边缘人群
  • 社会文化
  • 亚洲研究
  • 情感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恨旅行。而我热爱冲破我们和他们的边界线,从东亚各国回望台湾。」――阿泼

  新闻科班出身并受过人类学训练的作者阿泼,
  以记者的广度和人类学的深度走读东南亚各国,
  让我们第一次对这些似曾相识的邻国一窥堂奥。

  为何文明与文明、国家与国家之间竟拉扯出如此具毁灭性的仇恨?
  从肯认到存疑,乃至迷茫困惑,
  身分是一种建构,是一项浮动的、摆盪在不同光谱之间的识别。

  为什么我们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西方的文化点滴,却不熟悉时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东亚文化? 越南、柬埔寨、寮国、缅甸、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离台湾这么靠近的国家,我们为什么却感到陌生?我们有多少成见,使得我们不愿意甚至回避于认识这些地方?而只把他们归为「外籍」或「陌生」的一类,这些边界是谁画出来的?

  从事媒体工作,具有人类学背景的阿泼,效法人类学家的精神,到东亚各国旅行时不忘田野调查,寻找边界如何具体而微地作用在不同国族的人群之中;而阿泼也以与当地人同桌吃饭为目标,在深刻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东亚并非想像中陌生,台湾和他们也同样有着因边界而造成的忧郁情景,而他们和台湾之间有各式各样的关系。

  她沿着边界行走,一路追索着每条国界上那些难分难解的认同与暧昧的身分:她在越南古芝地道体验越战的烙印,也前往南北韩三十八度线理解韩战的寒冷;她到澳门不住豪华酒店,而住进木板隔间的破旧旅馆,看见城市嫖赌不分的难堪过去;她从中国与北朝鲜边境乘坐廉价巴士前往北京,体验底层中国的生活;她进入泰缅边境小镇探访,甚至在越南火车上被警察误以为是中国偷渡客……一般旅客不敢做的事情,她都勇于尝试,原因在于,她想要更深入当地,重新越过忧郁的边界,找出认同为何困惑的答案。

  阿泼站在东亚各国的边界上,对每一个性鲜明但又揹负着跟台湾类似殖民历史的国家,作出关于边缘、身分、认同这几个主题深刻且生动的描述,而她也点出了新一代人关于认同的想法。透过一次次边界的旅行,阿泼勇往直前,她让我们理解:「在边界之外,还有更多的边界。」而这些边界,在当今的社会与人心之中,始终暧昧地作用着。

名人推荐

  东南亚诸国在人们印象中,虽是亚洲相对熟悉的地区,但底层生活真实现象仍多数未被报导,也很少进入台湾民众的知识领域。当地人们的故事,值得我们随着阿泼凭借几分胆识与傻劲所踩踏的脚步,进入异乡探索。――余佳璋,公视「全球现场」节目主持人

  她的旅行是寻找而非放弃,不是流浪或放逐,而是寻找问题与答案。――柯裕棻,作家、政治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 

  阿泼没有辜负记者与人类学家的身份,以她一如其名时而活泼时而泼辣的文字,累积出这本百转千回的田野笔记,带领读者进入谜一般的世界。――张正,灿烂时光书店负责人、前《四方报》总编辑

  这本书除了记录阿泼的流浪足迹,也有她身为一个新闻记者者所具有的社会观察本能,既热情又冷静,充满批判却不忘包容。――张瑞昌,《中国时报》执行副总编辑 

  只有不断行走,走出我们经验与人为的边界,才能对抗遗忘与狭隘的地方主义。阿泼是不一样的旅者,这本书亦是不一样的旅行札记。――张翠容,香港资深新闻工作者

  阿泼揉合人类学式的、旅行书写的、新闻题材的风格,任何习于从阅读过程中增益认知与乐趣的人都会发现,本书让人开卷有益。――冯建三,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 

  一本学术教科书难以完全打破那道台湾与东南亚社会之间的文化藩篱,但是一本人类学家的旅行笔记,也许就此扭转你对东南亚的认同想像。――杨宗澧,社会运动工作者

  关于这位菜鸟人类学家观看世间的独有视角,以及对文化与社群的无尽关怀,绝对值得大伙好好捧读此书,尽情享受。――赖树盛,NGO工作者 

  这本书里的每个故事背后,以及书写的风格,都有阿泼对于人群、地方、国家,尤其是在边界会遇处――也许冲撞、混乱、拉扯、协商――的深刻关怀与反省。――简美玲,交通大学大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客家文化学院副院长 

  阿泼的书写往往从感官经验进入,让读者在阅读时,也引起色彩、声音、气息、温度、味道、触觉,以及整个身体投入的感知。――罗正心,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副教授

  (依姓氏笔画排列)
 
邊界地帶的聲音:跨越文化與身分的田野札記 本書收錄了多篇獨立的田野調查報告與深度訪談,聚焦於全球化浪潮下,那些處於傳統與現代、主流與邊緣交界地帶的群體。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和敏銳的觀察力,深入探討了身份認同在不斷變動的社會結構中所面臨的挑戰、韌性與重塑過程。 第一部:都市叢林中的異鄉人 本部分聚焦於大都會區的移民社群,探討他們如何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努力維持既有的文化習俗,同時又必須適應新的社會規範與經濟壓力。 一、水泥森林中的記憶編織者:倫敦南亞移民的飲食文化與社群空間 作者長期跟隨倫敦東區的一批孟加拉裔移民家庭,觀察他們如何將傳統的香料、烹飪方式,轉化為維繫家庭與社群情感的核心紐帶。本書細緻描繪了「家庭廚房」如何超越了單純的食物準備場所,成為一個抵抗文化失落、實踐族群認同的微觀政治場域。訪談中,長輩們對於下一代在英語環境中逐漸疏遠母語的擔憂,與年輕一代在尋求個人自主性與維護家族榮譽之間的掙扎,被深刻地記錄下來。其中一章節專門探討了清真寺旁的社區中心如何成為資訊交換、社會支持和非正式法律協商的場所,展現了移民群體自發的互助網絡。 二、矽谷的「隱形勞動者」:科技移民的階級流動與文化疏離 本書的另一組田野調查,將視角投向了北美西岸高科技產業中的印度裔和華裔工程師群體。與傳統上對「成功移民」的刻板印象不同,作者揭示了這群高學歷專業人士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所承受的極端工作壓力、跨文化育兒焦慮,以及他們與當地主流社會之間難以逾越的文化隔閡。他們在追求「美國夢」的過程中,如何重新定義「成功」,以及他們如何看待自己作為全球勞動力市場中「可替換零件」的角色,構成了對現代資本主義下知識工作者生存狀態的批判性反思。 第二部:後殖民地邊陲的儀式與抵抗 這部分將讀者帶往地理上較為邊緣化,但文化上極具活力的地區,探討傳統知識體系在面對全球化衝擊時的變異與再生。 三、安地斯山脈的「時間交易」:秘魯高地農民對氣候變遷的詮釋 在秘魯安地斯山區,作者與一群堅持傳統農耕方式的克丘亞語族群進行了長達數年的對話。本書深入分析了當地人如何將異常的降雨模式和氣溫波動,置於他們自身的宇宙觀和神靈信仰體系中進行解釋。他們並沒有將氣候變遷視為純粹的科學事件,而是「與自然界關係失衡」的體現。本書特別呈現了他們透過傳統的「Pachamama」(大地之母)祭祀儀式,試圖恢復平衡的努力,以及這些儀式在當代政治經濟壓力下所承受的商業化和意義稀釋。 四、東南亞島嶼上的「幽靈船」:漁業社群對海洋資源枯竭的集體記憶 在南海某個歷史悠久的漁業社群中,作者記錄了隨著過度捕撈和國際漁船的介入,當地漁民的生計如何被徹底顛覆。本書不著重於經濟數據的呈現,而是著重於口述歷史的研究。當地長者不斷講述關於「大魚消失」的故事,這些故事已從簡單的捕魚經驗,轉化為道德警示和對現代性的不信任符號。透過對這些「幽靈船」的傳說分析,本書揭示了環境變遷如何內化為一種集體的、帶有哀悼性質的文化敘事,以及這種敘事如何成為社群抵抗外部干預的潛在動能。 第三部:身體、技術與身份的重構 最後一部分探討了在科技和醫療介入下,個體如何體驗並表達其身體與身份的複雜性。 五、中歐邊界城市的整形診所:身體美學的跨國市場 本書追蹤了位於歐盟邊緣地帶,專門接待來自東歐和中東富裕階層的醫美中心。這裡的消費者往往追求一種「去地域化」的、全球標準化的美貌。作者分析了這些整形手術如何成為一種消費行為,用來抹去地域性的「痕跡」,並試圖購買一種更高階的社會資本。更深層次的是,本書探討了性別與國族身份如何透過身體的物質改造,進行一種被期待的「升級」,以及這種升級背後所隱含的對自身原生身份的某種否定。 六、虛擬世界中的身體編碼:老年社群的數位賦權與孤立 在對某個西方國家養老院的研究中,作者記錄了一群高齡長者如何積極參與虛擬實境(VR)遊戲和社群平台。對於這些身體機能逐漸衰退的個體而言,數位身份提供了一個不受肉體限制的空間。本書探討了虛擬世界如何成為他們重申主體性、建立新型友誼(甚至進行情感連結)的場所。然而,這種數位參與也帶來了新的焦慮:當數位形象與真實的衰老身體產生巨大落差時,身份的連續性如何維繫?這部分挑戰了傳統上對老年群體「數位落差」的單一化理解。 總結:在縫隙中尋找連結 這六個看似獨立的田野報告,共同勾勒出一幅全球背景下人類經驗的多元圖像。它們無一例外地指向這樣一個事實:無論是身處大都會的移民、遠離中心的傳統社群,還是被科技重塑的身體,個體始終在不斷協商、建構和捍衛其在不斷變動世界中的位置。本書意在展示,真正的「邊界」並非靜止的地理分界線,而是存在於語言、身體、儀式與科技交互作用的無數縫隙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阿泼


  六年级生,本名黄奕潆。受过新闻与人类学训练,担任过记者、偏远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志工和NGO工作者,现专职写作。将社会当成一个「田野」来观察,尤其对文化议题感兴趣,喜欢自学亚洲各国语言。渴望了解世界,喜欢自助旅行,总是发挥人类学家精神赖着当地人聊天,以「是否和当地人同桌吃饭」作为旅行成功与否指标。

  曾获两岸交流纪实文学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导文学类奖、开卷好书奖。另着有《介入的旁观者》,合着有《看不见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梦想》、《咆哮志》等。

  Facebook:「岛屿无风带」
 

图书目录

.推荐序:边界时空中的记忆与真实/张翠容

【第一部】暧昧的边界
.越南:边界的误会
.柬埔寨:没落的古国
.寮国:湄公河的故事
.印尼:模煳的他者
.泰缅:失去身分的异乡人
.新加坡:马来之海中的华人岛屿

【第二部】历史的迷途
.沖绳:是不是日本人?
.韩国:北纬三十八度线的悲剧
.中国:我是朝鲜族
.越南:他人的战争
.婆罗洲与马来西亚:雨林里的战士

【第三部】身分的岔路
.香港:成为香港人
.澳门:三本护照的身分认同
.马来西亚:别叫我华侨
.缅甸:哪里是我的国家?
.越南:日久他乡是故乡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二部】历史的迷途     沖绳_是不是日本人?
 
二○一○年,结束一场沖绳旅行后,来自沖绳的比嘉夫妇、外间小姐和我约在台北六条通的一家日本食堂吃饭,讨论我的沖绳之旅,同时交换自己对故乡的记忆。餐厅的老板安里也是沖绳人。
 
六条通位于中山北路和新生北路之间,这一块区域昔日被称为大正町,曾是日治时期行政官员的宿舍所在,「通」(とおり)在日文中是「路」的意思,保有旧称即表示保有旧日风情,此地聚集了许多日本料理和酒吧,成为日本商务人士和旅客来台北最常到访之处,当然也吸引许多在台定居的日本人——也包括沖绳人——在此开业。这里,也是比嘉一解乡愁的小天地。
 
比嘉来台湾多年,平时带着点日本人惯有的客气和拘谨,但几杯黄汤入喉,转换母语畅谈时,就显现出南国的热情豪迈。「我在台北图书馆恶补些历史,才了解台日之间的纠葛,哎呀,我的国家真是做了很多不好的事啊。」留着短髭的比嘉摸了摸头顶,顺着短发转了一圈,表情歉然。比嘉多年前和台湾姑娘结婚后,从此在这个南方岛国定居下来,但此前,他对台湾一无所知。
 
「我们的教科书中介绍得多是中国的历史和地理,没有介绍台湾。不过,我觉得和台湾感觉很近,很想认识它。」外间小姐唿应着比嘉的话题。她二十出头,修读国际关系,同样来自沖绳,个性热情爽朗直接,为了精进中文,她申请来台湾教书。刚来不久,人生地不熟,基于同乡情谊,比嘉也邀请她一同聚餐,她们以中日文交杂为我解释沖绳的故事,尽管时而沟通出现障碍,反而显得有趣,用餐气氛一直高昂。
 
「你知道吗?台湾飞到沖绳那霸的飞机上,目的地写的是琉球喔。好有趣喔。」外间突然想起什么似地,大声说。
 
「什么?太夸张。」我心里有些不以为然,想着怎么台湾之于沖绳,还挪用过往的「藩属关系」呢?
 
沖绳诸岛本属琉球王国,过往是明朝的藩属,接受明朝册封,也在明朝帮助下,学到造船技术,得以和东南亚贸易。那霸有个留米村,就是当初这些技术移工的后代。琉球王国的特殊性,曾被日本历史小说家陈舜臣写在《琉球之风》里:「长期受到明朝册封,透过贸易求利的琉球,在德川家康的侵略下,成了两大强国之间苟延残喘的殖民地。」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忧郁的边界》这个书名,脑海中便勾勒出一种幽深而广阔的画面:在迷雾笼罩的地平线上,个体与群体、身份的界限模糊不清,探索的足迹在其中艰难跋涉。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穿越,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追寻。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人类学的独特视角,解剖那些在跨越国界、跨越文化时,个体所经历的身份认同的摇摆与挣扎。那些“忧郁”,想必并非简单的悲伤,而是更深层次的、关于归属感、关于自我认知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错位与重塑。我好奇作者会选取哪些具体的个案或群体,来呈现这种“边界”的复杂性?是那些在故土与异乡之间辗转的移民,还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试图调和自身传统与现代性的年轻人?书中是否会描绘出,当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不再仅仅由单一的国族或文化标签来定义时,他所面临的挑战与可能获得的解放?“一段跨越身分与国族的人类学旅程”,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充满动态的叙事,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生动的田野调查细节,能够触及最真实、最细腻的人类情感,展现出个体在历史洪流与社会变迁中,如何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如何定义“我”与“我们”。

评分

这本《忧郁的边界》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社会学与人类学交叉领域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在思考,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族的概念是否还在以我们过去所理解的方式存在?而身份,又是否如同一张流动的画布,可以被无数种色彩和纹理所描绘?这本书承诺的“一段跨越身分与国族的人类学旅程”,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得以从更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去审视这些议题。我猜想,作者在书中会深入剖析那些在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张力,例如,当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与集体主义的传统相遇时,个体该如何自处?当旧有的社会结构被瓦解,新的身份认同尚未完全建立时,那种“忧郁”的感受又源于何处?我想象书中会充满大量访谈和案例分析,展现不同背景下人们如何理解和实践他们的身份,又如何在跨越国界的过程中,面对文化隔阂、歧视,以及对自我“根源”的探寻。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身份认同的新的理论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个体如何在这些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或许,这种“忧郁”也是一种成长的契机,一种对更深刻理解的渴望。

评分

《忧郁的边界》这个书名,像是一扇开启未知世界的门,充满了神秘与引人入胜的张力。它描绘的是一次深刻的人类学探索,一次关于身份与国族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旅程。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的是,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无数个体是如何在文化、语言、历史的交织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所谓的“边界”,我想绝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更是心理上、文化上、情感上的隔阂与连接。“忧郁”,则似乎是对那些在跨越这些边界时,个体可能经历的迷茫、疏离、甚至是一种身份的失落感的凝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当一个人的身份不再是单一的、被清晰界定的标签时,他(她)是如何在多元的文化语境中,去理解自己、去接纳他人,又如何在“我”与“我们”之间找到平衡。人类学式的深入田野调查和细腻的民族志叙事,我想会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我渴望阅读到那些生动的人物故事,那些关于文化适应、身份协商、以及在异国他乡的生存智慧。更进一步,我好奇作者是否会就此提出一些对我们理解当代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社会的新思考,或许,这种“忧郁”也是一种对更深层理解的渴望,一种对真正“回家”的追寻。

评分

仅仅从《忧郁的边界:一段跨越身分与国族的人类学旅程》这个书名,我就被其中蕴含的深邃主题所吸引。它承诺的是一场深入人性核心的探索,一场关于我们如何定义自己、以及如何被外部世界定义的过程。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的画面:离散的族群如何维系他们的文化记忆,移民群体如何在新土地上寻找归属感,以及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个体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变得日益流动和复杂。这本书的“人类学旅程”这一点尤其让我感到兴奋,因为我一直认为,人类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它能够超越宏大的理论框架,去关注个体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忧郁”这个词,在书名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我想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伤感,而是指涉了那种在跨越身份与国族边界时,个体所面临的身份焦虑、文化失落,以及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某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我期待书中能有鲜活的案例,能够描绘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去构建、去捍卫自己的身份。更重要的是,我好奇作者是否会探讨,这种“忧郁”是否也可能孕育出新的、更具包容性的身份认同模式,从而为理解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社会提供新的启示。

评分

《忧郁的边界:一段跨越身分与国族的人类学旅程》,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沉静而内省的探索。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构建的,是一个关于“边界”的广阔而复杂的研究图景。这里的“边界”,我想不仅指地理上的国界,更可能包含了文化、语言、宗教、以及最重要的——个体身份认同的界限。而“忧郁”,也许并非作者个人情绪的抒发,而是对那些在跨越这些边界过程中,个体所感受到的疏离、失落、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迷失状态的学术概括。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当一个人的身份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民族国家归属时,他(她)在多重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是如何被塑造、协商甚至冲突的。是否会触及到那些“边缘人”的故事,那些在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摇摆不定,既不完全属于这里,也不完全属于那里的人们?人类学所强调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写作,想必会是这本书的核心魅力之一。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运用扎实的田野材料,去呈现那些细腻的、个体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如何汇聚成更宏大的社会和文化趋势。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边界感”的思考,或者说,这种“忧郁”是否也隐藏着一种重塑身份、实现某种跨文化理解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