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现代性的世界里,
人们始终、但又从未在「自己家」。
--继《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马克˙欧杰持续在非地方里探索他的日常人类学
「非地方」,指的是因应加速人或物的运输而产生的必备设施(快速道路、交流道、火车站、机场),以及交通工具本身(汽车、火车或飞机),也包括顾客川流的大型连锁旅馆、超市,甚至是那些让全球难民、流亡者短期栖身的中继站。
「非地方是乌托邦的反义词:
它存在,但它不作为任何有机社会的庇护。」
不同于现代性的社会中,
一旦个体聚集,便组织社会并规画地方;
充斥着超现代性的「非地方」空间,
只与旅客、顾客、使用者、阅听者打交道
--他们只需在入口确认身分、社会化与定位。
非地方的使用者,透过他们持有的火车票、机票,经过收费站出示的信用卡,甚至是在大型购物商场走道来去的推车,建立起某种象征性的契约关系;人们在非地方借由表明身分:护照、信用卡、支票或其他任何得以获得通行的证照,来取得其匿名性。 人类学家注意到,人们可以在十字路口擦身而过,然而交流道却不容许任何相逢。旅人会在旅途中闲散漫步,或抄捷径迷了路,搭高铁或飞机的旅客则有其明确的目的地。身分的标志及历史的位置,已经随着今日的地表空间组构改变了。
在这本书里,马克˙欧杰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借由超现代性的人类学的提出,引领我们进入孤独的民族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