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

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超現代性
  • 非場所
  • 空間社會學
  • 文化研究
  • 全球化
  • 後現代
  • 城市研究
  • 流動性
  • 身份認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超現代性的世界裏,
人們始終、但又從未在「自己傢」。

--繼《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傢》,馬剋˙歐傑持續在非地方裏探索他的日常人類學

  「非地方」,指的是因應加速人或物的運輸而産生的必備設施(快速道路、交流道、火車站、機場),以及交通工具本身(汽車、火車或飛機),也包括顧客川流的大型連鎖旅館、超市,甚至是那些讓全球難民、流亡者短期棲身的中繼站。

  「非地方是烏托邦的反義詞:
  它存在,但它不作為任何有機社會的庇護。」
  不同於現代性的社會中,
  一旦個體聚集,便組織社會並規畫地方;
  充斥著超現代性的「非地方」空間,
  隻與旅客、顧客、使用者、閱聽者打交道
  --他們隻需在入口確認身分、社會化與定位。

  非地方的使用者,透過他們持有的火車票、機票,經過收費站齣示的信用卡,甚至是在大型購物商場走道來去的推車,建立起某種象徵性的契約關係;人們在非地方藉由錶明身分:護照、信用卡、支票或其他任何得以獲得通行的證照,來取得其匿名性。 人類學傢注意到,人們可以在十字路口擦身而過,然而交流道卻不容許任何相逢。旅人會在旅途中閑散漫步,或抄捷徑迷瞭路,搭高鐵或飛機的旅客則有其明確的目的地。身分的標誌及曆史的位置,已經隨著今日的地錶空間組構改變瞭。

  在這本書裏,馬剋˙歐傑為我們打開新的視野,藉由超現代性的人類學的提齣,引領我們進入孤獨的民族學的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剋‧歐傑


  生於1935年,法國民族學傢、人類學傢,曾任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院長(1985-1995)。早期他的研究田野主要在非洲,特彆是多哥、象牙海岸一帶;後來隨著對現代性、超現代性的興趣,他逐漸把田野拉迴與自己更為貼近的土地:歐洲。1992年齣版的《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深入闡述瞭「超現代性」的特徵,並提齣「非地方」的概念,引起相當的關注,而正是這一年,他與傑哈˙阿爾塔伯(Gérard Althabe)、尚˙巴贊(Jean Bazin)以及艾曼紐˙特瑞(Emmanuel Terray)等多位人類學傢,於社科院成立當代世界人類學研究中心。歐傑的學術著作無法一一勝數,不過我們注意到,脫去學者的身分,他還寫瞭《亞瑟的母親》(La Mère d’Arthur, 2005)、《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 2007)兩本小說。

譯者簡介

陳文瑤


  生於澎湖,颱南藝術大學史評所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科學博士候選人,現從事法文翻譯及藝評寫作。
 

圖書目錄

序麯
Prologue

鄰近與他方
Le proche et l’ailleurs

人類學之地
Le lieu anthropologique

從地方到非地方
Des lieux aux non-lieux

終章
Epilogue

參考書目
Quelques références

馬剋.歐傑著作錶
L’auteur
 

圖書序言

序麯

  開車之前,皮耶.杜邦想去自動櫃員機領點錢。機器確認卡片無誤,允許他提領一韆八百法郎。皮耶.杜邦按下1800這個鍵,機器請他耐心等候片刻,接著吐齣數量正確的鈔票,並提醒他不要忘瞭取齣提款卡。「謝謝您的惠顧」,當皮耶.杜邦把錢放進皮夾的時候,機器一邊總結。

  接下來的路綫很簡單:星期日早上從巴黎走A11高速公路南下可說是一路通暢,在杜爾丹收費站用信用卡刷過路費時也不用等。從交流道繞過巴黎外圍,再走A1到達華西機場1。

  皮耶.杜邦把車停在地下二樓(走道J),將停車卡放入皮夾,接著迫不及待走嚮法國航空的報到櫃颱。他如釋重負地放下行李箱(剛好20公斤),把機票拿給櫃颱小姐,並詢問是否可以給他吸菸區靠近走道的位置。安靜而麵帶笑容的櫃颱小姐,在電腦上確認過後,對他點個頭,接著把登機證給他,並補充:「18點B衛星航站登機。」 他提早安檢進入候機室,好到免稅店買點東西。一瓶乾邑白蘭地(給亞洲客戶的法國見麵禮),一條菸(自用),他把收據跟信用卡仔細地收好。
 
  稍微瀏覽瞭一下精品櫥窗:珠寶、服飾、香水之後,他在書店停下來,翻看幾本雜誌之後挑瞭本輕鬆的書,談旅行、冒險、偵探之類的,再好整以暇繼續閑逛。

  他細細吟味這樣的自由──一方麵來自擺脫行李的事實,另一方麵更是齣於那種隻需等待下一步到來的安心感。現在他已經「符閤規定」,登機證在手,身分已查驗。(「敬我們倆,華西!」)如今,在這些數以萬計的個人路綫彼此視而不見地交錯的人口超載之地,被置入瞭某種無以名狀的魅力,那是原本屬於步履雜遝的空地、廢墟與工地,碼頭、車站與等候區;屬於萍水相逢、讓人短暫體驗由奇遇帶來的可能性、以及讓人隻須「靜觀其變」的地方的魅力,不是嗎?

  登機作業順利進行。廣播請登機證上Z開頭的乘客最後登機,他於是坐在一旁,饒富興味地看著登機證上X、Y開頭的乘客在登機口徒勞地你推我擠。
 
  坐在機艙內等待起飛以及空服員分送報紙的空檔,他翻閱航空公司的雜誌,想像用一根手指畫齣可能的航綫:伊拉剋利翁、拉納卡、貝魯特、特蘭、杜拜、孟買、曼榖,隻消一眨眼的工夫,越過幾個在新聞上不時聽到的地名,就飛完這超過九韆公裏的航程。他看瞭一眼免稅商品目錄,確認長程航綫可以使用信用卡,滿意地閱讀「商務艙」的專屬禮遇──這都要拜公司的慷慨之賜。(「在戴高樂機場第二航廈以及紐約機場皆設有貴賓室,讓您小憩片刻、打電話、影印或使用Minitel網路2……此外還有專人服務及貼心打點,長途飛行機種搭配的新座椅Espace 2000較為寬敞,附有桌子及獨立可調式頭靠墊……」)

  他瞄一眼他的Espace 2000數位控製麵闆,接著又埋頭看起雜誌上的廣告:近期車款的流綫造型令人贊嘆;幾張著名全球連鎖飯店的照片,略帶浮誇地寫著「文明的場所」(馬拉喀什的瑪穆尼亞酒店3,「在成為酒店之前原本是宮殿」;而大都會布魯塞爾酒店則「仍然保留著十九世紀的輝煌盛況」)。隨即意外看到一則與座椅同名的汽車廣告:Renault Espace──「某天,對空間的需求浮現且毫無預警攫住我們,然後,再也不放手。擁有專屬空間的渴望難以抵擋。一個帶領我們雲遊四海的移動式空間,配備俱全應有盡有……」簡言之,就像在飛機上一樣:「空間早已與您閤而為一……在陸地上您不曾感受過身在Espace(太空)這般前所未有的舒適」,廣告一語雙關地結束。
 
  飛機已經起飛。他加緊翻閱雜誌剩下的部分,在〈河馬,河流的主人〉停留瞭幾秒,這篇文章開頭以非洲是「傳說的搖籃」與「魔法巫術的大陸」作為召喚;接著快速掃過關於波隆納的報導(「人們在任何地方都能墜入情網,但是波隆納讓我們愛上它」)。有一瞬間他被一則日本Videomovie攝錄機英文廣告的強烈色彩所吸引(「色澤活潑、聲音逼真、畫麵流暢,讓它們永遠屬於你」)。特內唱的一段副歌不時在他腦中浮現──打從下午時分,他在高速公路上的廣播中聽見之後。或許過不瞭多久,歌裏那句「照片,我青春時的老照片」4的隱喻,對未來的一代將不再具有意義……他自言自語。封存當下的鮮美:攝像冷凍機。另一則Visa卡廣告完全安撫瞭他(「通用於杜拜及任何您所到之處……帶著您的Visa卡放心旅行」)。

  他隨意瞄瞭幾則書介,基於專業興趣,在一本名為《歐洲行銷》(Euromarketing)的摘要前停瞭一下:「需求以及消費行為的同質化,是構成企業嶄新國際環境的大趨勢中的一環……在這份以全球化現象對歐洲企業、歐洲行銷的內容與有效性、國際行銷環境可預見的變革所造成衝擊的研究報告中,辯證討論瞭許多問題。」書介結尾並提及「對於更為標準化的混閤行銷發展的有利條件」以及「一種歐式傳播的架構」。
 
  有點恍神,皮耶.杜邦放下雜誌。「係上安全帶」的指示燈已經熄滅。他調整好耳機,打開第五頻道,任由海頓C大調第一號協奏麯慢闆將他佔據。在這幾小時的時間裏(飛越地中海、加勒比海以及孟加拉灣的時間裏),他總算可以獨處。
 

圖書試讀

路綫、交點、中心以及紀念建築的概念,不僅單純地適閤描述傳統人類學之地。它們亦局部地解釋瞭當代法國空間,尤其是都會空間。弔詭的是,這些概念盡管能夠將之刻畫得像個特殊空間,然而在定義上,它們卻又構成瞭眾多對照標準。
 
我們經常說法國是個中央集權國傢。很顯然是因為至少從十七世紀以來,它在政治層麵上就是如此。盡管近年在地方分權上有所努力,在行政層次上它仍是中央集權的(甚至法國大革命原本的理想,是根據一個純粹而精密的幾何模型來分割行政區域)。中央集權留駐在法國人的精神裏,尤其從公路與鐵路網絡的規劃即可看齣,至少在一開始,它們都被設計成一張由巴黎佔據核心的蜘蛛網。
 
更確切地說,我們必須清楚指齣,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首都像巴黎這樣布局,那麼在法國,則沒有任何一個城市不嚮往成為這樣一個範圍可大可小的地區中心;而且它們皆在曆經多年、曆經數個世紀之後,成功地形成一個紀念性中心(我們所謂的「市中心」〔centre-ville〕),既具體又象徵化瞭這個嚮往。再小的法國城市或甚至是村鎮也有一個「市中心」,那裏並排著紀念建築,一個象徵宗教權力(教堂),另一個代錶市政權力(市政府、行政省副行政官署或是重要城市的行政省中央行政官署)。教堂(法國大部分地區屬於天主教)座落在一個廣場,為橫貫城市的路綫頻繁經過之地。
 
而市政府一定在不遠處,盡管它屬於特定空間,還有一個市府廣場緊鄰教堂廣場。同樣地,在市中心,而且總是在教堂、市府附近,會矗立著亡魂紀念碑。這是世俗的構想,與宗教無關,它不是真正的祭儀之地,而是具有曆史價值的紀念碑(嚮那些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的人緻敬,並將他們的名字刻在石頭上):在某些一年一度的紀念日裏,特彆是十一月十一日,市府當局或有時是軍方代錶會在此追念他們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這些,就像人們所說的,是「紀念儀式」,十分閤乎塗爾乾針對宗教行為所提齣的廣義的,亦即社會式的定義。毫無疑問地,這些紀念儀式藉由其所在地而獲得獨特的效用,那個地方在從前,以一種最為日常的方式,錶達瞭生者與死者之間的親密:在一些村子裏,我們仍可發現能夠追溯到中世紀布局的蛛絲馬跡,在那個年代,墓園圍繞著教堂,就在熙來攘往社會生活的中心裏。

用戶評價

评分

**評價二:** 《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這個書名,就如同一個精心設計的謎語,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張力。我之所以會被它吸引,是因為我長期以來都對“全球化”這個詞語所帶來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感到睏惑。我們生活在一個聯係日益緊密的世界,信息的傳播速度快到令人咋舌,地理的距離似乎不再是障礙,然而,在這種錶麵的“連接”之下,我卻常常感受到一種疏離感和不確定性。這本書的名字恰恰點齣瞭我內心深處的疑問——我們是否正在走嚮一種“非地方”的狀態?而當“人類學”這個詞被冠以“超現代性”的前綴時,我更加確信,這本書將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我期待作者能夠跳脫齣傳統的文化相對論,以一種更加宏大而深刻的視野,來分析技術、資本、信息流如何在空間和時間上重塑人類的生存方式。這本書或許會探討那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卻又深刻影響著我們的“非地方”現象,例如虛擬社區、全球性消費文化、跨國遷徙帶來的身份認同危機等等。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後的邏輯,並提供一種理解我們當下生存境況的新的理論工具。

评分

**評價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先鋒感,那種抽象的幾何圖形和冷峻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書的那一刻,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信息載體,預示著一場智識的冒險。我一直對“超現代性”這個概念很好奇,總覺得它超越瞭我以往對現代性的理解,帶著一種更深邃、更難以捉摸的意味。這本書的標題《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更是吊足瞭我的胃口。我想象著,它或許會帶我探索那些超越傳統地理界限、在數字空間、全球流動中形成的新的“地方”概念。人類學對於我來說,通常意味著對異域文化的田野調查和細緻入微的觀察,但“超現代性”和“非地方”的組閤,讓我預感到這本書會顛覆我對人類學固有的認知,將研究的視角拉升到全球化、技術發展以及信息爆炸的宏大背景下。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新穎的理論框架,為我解構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讓我明白在這個“非地方”時代,人類的身份、認同和社會關係將如何被重塑。這本書無疑是那種能夠引發深度思考,並在閱讀後久久不能平靜的作品,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第一頁,潛入作者構建的這個充滿未知的思想海洋。

评分

**評價五:** 初見《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的書名,我就被其獨特的學術氣質和前瞻性所吸引。我長期以來對人類學領域的發展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那些能夠捕捉時代脈搏、引領思想潮流的新興研究方嚮。在我看來,“超現代性”這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挑戰性,它預示著一種對現有現代性理論的超越和深化,可能涉及到更復雜的社會動力、更尖銳的矛盾以及更具顛覆性的技術變革。而“非地方”的概念,則進一步拓展瞭我的想象空間。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人口流動的全球化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難以將個體或社群簡單地定位在某個具體的地理空間。“非地方”可能意味著一種新的存在方式,一種超越物理界限的連接,一種在虛擬與現實交織中形成的獨特體驗。將這兩者結閤,我預感這本書將是一部深刻而富有啓發性的作品,它可能會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人類社會在“後地理化”時代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嚴謹的人類學方法,對這一深刻而又普遍的現象進行深入的剖析,並為我們描繪齣“超現代性”下人類文明的未來圖景。

评分

**評價四:** 《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這個書名,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入口。我一直在思考,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所理解的“地方”和“社群”的概念是否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地理空間似乎不再是我們定義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的唯一維度。取而代之的,可能是那些跨越國界、不受物理限製的連接,那些虛擬的互動,以及那些由共同興趣、理念或消費習慣形成的“隱形”社群。而“超現代性”這個詞,則暗示著一種比我們當前所處時代更為前沿、更為復雜的狀態。它讓我聯想到那些我們尚未完全理解,卻又真切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種現象:人工智能的崛起、虛擬現實的普及、全球供應鏈的交織等等。將這些元素與人類學研究相結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全新的理論框架,幫助我理解在這種“非地方”的超現代性語境下,人類的生存狀態、社會結構以及文化形態將會發生怎樣的演變。這本書無疑具備瞭一種顛覆性的潛力,它可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認知之門,讓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正在被重塑的世界。

评分

**評價三:** 讀到《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這個標題,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些非常有趣的畫麵。我一直覺得,我們現在的世界,好像不像以前那樣有那麼清晰的“地方感”瞭。以前,你說一個地方,大傢腦子裏就會有一個很具體的形象:可能是熟悉的街道,可能是具有代錶性的建築,或者是當地特有的風俗習慣。但現在呢?我們通過網絡就能“去”到世界各地,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到來自不同文化的信息,我們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趨同。這種“無處不在”又“無處可歸”的感覺,讓我覺得非常奇妙。而“超現代性”這個詞,更是增添瞭一層神秘感。它暗示著一種超越我們現有認知的、更加尖銳和復雜的現代性。將人類學與這兩個概念結閤,我猜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在信息爆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類的“地方感”是如何被消解,又是如何以一種新的形式被構建的。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為我呈現那些我們可能忽略的、潛藏在“非地方”現象背後的深刻的人類學意義,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究竟是誰,我們又將走嚮何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