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第二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第二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竹塹學
  • 學術研討會
  • 人文科學
  • 自然科學
  • 科技發展
  • 交叉學科
  • 颱灣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會科學
  • interdisciplinarity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第二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總計蒐錄二十四篇海內外專傢學者佳構钜作,包括兩篇專題講座與座談討論實錄,取徑地方視角,分從竹塹堡與科技城,上溯竹塹光燦人文曆史,如竹塹傳統文士及其移動紀遊、地方文史與經學傳播、義民信仰與城隍崇祀、自然地誌與族群文化、區域社會與科技産業、現當代在地作傢作品、地方語言與地域教育等等展開論述,並針對竹塹與東亞文化交往現象,提齣平行與影響之比較性議題,呈現新竹地方學的文化殊趣、文學脈絡與學術特色。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陳惠齡


  颱灣澎湖人。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畢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係碩士、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中國語文學係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颱灣文學、現代小說、文學理論與批評、竹塹學等。二○○五年以論文〈試析白先勇《孽子》追逐的永恆傢園〉獲「賴和奬──颱灣文學研究論文奬」。專著有《鄉土性.本土性.在地感──颱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颱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現代文學鑒賞與教學》等,並主辦第一、二屆颱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協同主持「苗栗文學地圖建置規畫專案」,編有《傳統與現代──第一屆颱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此外,曾發錶四十餘篇論文於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近期研究則為新鄉土、颱灣地方學和華文文學。
 

圖書目錄

縣長序 邱鏡淳 001
主編序 陳惠齡 001
專題演講
竹塹堡、科技城與烏托邦:我的科幻小說創作專題演講 張係國 001
自然、人文與共構交想—竹塹學的建構提要與進程 李喬 27
論文發錶
魏清德島外紀遊作品芻論—以對東亞各地文明狀況的觀察和思考為中心 硃雙一 41
從新竹到南安—以新史料重探舉人鄭傢珍生平事蹟 詹雅能 77
鄭用錫詩歌特色重探 餘育婷 115
葉際唐及其詩話研究—以編纂背景及取材來源、評詩內容為討論核心 許俊雅 141
眾聲喧嘩—《竹塹文獻》雜誌與口述曆史 江天健 179
清領時期颱灣竹塹地區二鄭經學的通經與緻用—兼論《靜遠堂文鈔》的文獻來源 林保全 215
逆寫當代愛情:李喬《情世界—迴到未來》之知識與價值 蔣淑貞 255
英靈與時疫:義民信仰的中元之疑 羅烈師 269
日治時期統治者、知識份子、社會大眾對新竹城隍廟的接受與文化意識 翁聖峰 291
日治時期蘇維熊文藝思想的曆史考察—以〈自然文學〉為中心 嶋田聰 323
失敗的潛能:關於釣運的文學反思 張重崗 343
從徽學到竹塹學—論地域人文與時代學風的關係 徐道彬 369
文情與畫意—席慕蓉散文與插畫之互詮性 林淑貞 385
從颱灣到南洋的萬裏尋妻—以默片演員鄭連捷和周清華為媒介的通俗劇探析 許維賢 413
凝視、再現與自我書寫:邵僴小說中的城市文本 陳惠齡 445
民間故事與文化記憶—論張漱菡於《當代文藝》之「小樓春雨」係列作品的發錶策略與創作意涵 王鈺婷 479
東方矽榖—新竹科技産業發展探源 吳淑敏 503
新竹市公共地區的語言轉移:1978年及2015年的比較分析 陳淑娟、鄭宜仲 529
漢詩文化研究對地方教育學之貢獻—以新潟縣燕市、岐阜縣高山市、颱灣新竹市為主 森岡緣著、黃耀進譯 551
以閤作學習教學及跨國綫上閤作方式提昇新竹在地華語教師的專業 劉宜君 579
尺寸韆裏,濛書新題—從傳統「地理誌」書寫看《颱灣三字經》的體例與特色 曾美雲 623
「地方學的起點與開新」座談會紀錄 677
二○一五第二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議程 701
二○一五第二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名錄 709
二○一五第二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工作人員名單 71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名對社會發展趨勢保持高度關注的讀者,我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它直擊瞭我們時代的核心議題:如何在快速發展的科技麵前,保持人文關懷;如何在追求物質進步的同時,守護自然的和諧。書名中的“共構交響”四個字,讓我聯想到一種和諧而又充滿活力的狀態,不同元素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著我們的世界。我期望在書中能夠看到對這些領域之間復雜關係的細緻梳理和深入探討。或許,會有學者提齣關於如何平衡科技進步與社會公平的理論模型,又或許,會有關於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來解決環境問題的實踐案例。而“竹塹學”的加入,則為研究注入瞭地域性的特色,我期待瞭解竹塹地區在這一“交響”中的獨特貢獻和經驗,這或許能為其他地區提供藉鑒。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可持續、更人文、更具創新性的未來的啓示。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和排版就已經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簡潔而又不失專業感,散發齣一種沉靜而有力量的學術氣息。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在“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這個宏大的主題下,不同的研究者們是如何解讀“共構”這一概念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還是可能存在著張力與挑戰?在“第二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語境下,我尤其好奇,那些關於竹塹地方特色的研究,是如何與更宏觀的自然、人文、科技議題相結閤的。是藉助地方的獨特案例來探討普遍性的規律,還是在普遍的理論框架下,發掘地方的獨特性?我對那些能夠提供新穎視角、打破學科界限的研究尤為感興趣,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聯係被揭示,例如,古老的生態智慧如何啓發現代的綠色科技,或者,傳統的人文價值觀如何在數字化浪潮中獲得新的生命力。我期待書中能夠湧現齣那些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思考,為我們理解當前復雜的世界提供新的思考工具。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標題,我立刻被其中的“交響”意象所吸引。它預示著一種和諧的、多聲部的共存狀態,而不是單調的獨奏。自然、人文、科技,這三個看似獨立卻又息息相關的領域,在“共構”中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不同學科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學者們如何將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落實到具體的研究和案例中。尤其是在“竹塹學”這個特定的學術平颱上,我好奇如何能夠將地方的自然環境、人文傳統與現代科技發展相結閤,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或許,會有關於如何利用地方自然資源發展綠色産業的探討,又或許,會有關於如何傳承和創新竹塹地區人文精神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打破常規、啓發思考的觀點,讓我們看到不同領域之間並非對立,而是可以相互賦能,共同走嚮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前瞻性,讓我不禁想要一探究竟。它所涵蓋的“自然、人文與科技”這三個宏大的主題,恰恰是當今社會發展最為關鍵的三個維度,而“共構交響”的提法,則暗示著一種積極而富有建設性的互動關係。我期待在書中能看到學者們如何深入挖掘這三者之間的內在聯係,如何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作為一本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我更期待它能提供具有學術價值的、前沿性的研究成果。考慮到“竹塹學”的背景,我猜測書中會有一些基於地方實際的案例研究,來闡釋這些宏大主題。例如,竹塹地區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是如何在自然環境、人文傳統與科技進步之間取得平衡的,或者,在現代社會中,又麵臨著哪些新的挑戰與機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而多元的世界。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第二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我被它所蘊含的深刻主題深深吸引。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每一篇具體的論文,但從書名本身,我就能感受到一種跨越學科、融閤多元視角的宏大敘事。它不僅僅是一份學術記錄,更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邀請讀者一同探索人類文明在不同維度上的交織與發展。我尤其期待那些能夠展現自然科學的嚴謹探索如何與人文精神的細膩體察相互映照,又如何共同驅動著科技創新的脈搏的篇章。那些關於竹塹地區曆史文化的研究,想必會為我們理解地方特色與全球化浪潮的互動提供獨特的視角。或許,書中會有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創新解決方案,又或許,會有對數字時代下人際關係和社會倫理的深刻反思。我設想,不同背景的學者們,帶著各自的專業知識和學術熱情,在這場“交響”中碰撞齣思想的火花,共同譜寫齣對未來發展道路的探索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