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第五屆禦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奬文集(上)

過動:第五屆禦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奬文集(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禦宅文化
  • ACG
  • 亞文化
  • 流行文化
  • 動漫
  • 遊戲
  • 次文化
  • 論文集
  • 學術研究
  • 巴哈姆特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阿宅,活齣色。

《Pokémon》裏虛構的寶可夢是否符閤動物倫理學範圍?
日本聲優的偶像化如何引領2.5次元風潮?
聖地巡禮的魅力居然重新讓沒落神社成為觀光熱點?
禦宅族為何對乳搖有瘋狂偏執?

  本書收錄交通大學舉辦第五屆禦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奬的獲奬文章,以「過動」、「漫(慢)活」作為速度與生活形態的對比,象徵動態與靜態的互補,試圖說明動漫族群並不完全是大眾刻闆印象中不擅社交的阿宅,也有為其所愛展現瘋狂的一麵。而透過上、下兩冊共收錄的17 篇文章,更展現齣數位娛樂與視覺錶現等ACGN作品,正在以各種角度介入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接下來,請翻開本書,一塊享受「過動‧漫生活」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雅婷


  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係碩二生。國二因《網球王子》啓發對聲優的好奇,平時喜歡聽廣播劇,感受聲優的卓絕演技。

郭傢寜

  2006年開始聖地巡禮至今,興趣是日本社會現象、在地文化、觀光行為的研究及各類豆知識,卒業於日本慶應大學。

劉揚銘

  雜誌編輯齣身,以文字維生,喜歡次文化研究,寫過《高校製服戀物論》與《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兩本書。

王建奇littleHurt

  僞物禦姊,崇尚ACGN文化、綠色政治及LGBTQIA性彆正義,現為資料科學工作者。

陳柏均

  颱北教育大學玩具遊戲設計研究生。近期多研究於各種遊戲係統的使用設計。

黃惠鈴

  德國科隆大學政治及歐洲問題研究所博士,現任慈濟大學通識中心、慈濟科技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及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鬍又天

  1983年生於颱北,集滿兩岸三地學曆,2013年創辦「恆萃工坊」,編有《流行詞話》、《東方文化學刊》、《金光布袋戲研究》。

周文鵬

  淡江大學文學博士,動漫文學暨産業文化研究者。熱愛圖像,書寫故事及文創分析,關注多元載體的敘事與接受。

編者簡介

梁世佑


  颱北數位藝術節電玩藝術展、交通大學禦宅文化研討會主辦人、旭傳媒科技U-ACG負責人。

圖書目錄

過動  ACG 産業文化與可能性

成為他山之石與自我的礎石──颱灣的動漫電玩的研究階段迴顧  梁世佑

論文介紹與研究 梁世佑

虛與實的融閤體2.5次元的魅力──論日本聲優風潮之形成與聲優文化在颱之現況    楊雅婷    

現實與虛擬的交叉點聖地巡禮的發展與前景    郭傢寜    

虛擬與現實中的乳搖想像  劉揚銘

論電玩遊戲中虛構生物的價值定位 ── 以《Pokémon》為例    王建奇

藉沉浸理論探討QTE係統對遊戲體驗之影響     陳柏均    

歐洲聯盟遊戲産業政策之探討     黃惠鈴    

論我輩將宗教、靈異與ACGN互注的潮流    鬍又天    

二次元版圖的接閤與加固:論中國動漫意識的生活化及産業化 ── 以「有妖氣」現象為例    周文鵬   
 

圖書序言

導讀

  本屆研討會共收到51 篇論文投稿,其中26 篇通過初審,21 篇通過復審。研討會當天共分8 個場次,每個場次發錶2 至3 篇論文。分彆為:「電子遊戲的技術發展與文化體驗」、「漫畫敘事與世界觀」、「哲學與自由意誌」、「視覺與圖像錶現」、「産業與政策實現」、「身體與性彆認同」、「虛與實:聲優、聖地和乳搖」與「劇情設定與社會鋪陳」。綜觀本研討會五屆以來的研究,可以明顯看到研究數量與品質的顯著提升,以及研究範圍的廣度和深度大幅提升。

  在《過動》一冊以「ACG 産業文化與可能性」為大方嚮,就讀於文化大學的楊雅婷和日本慶應大學的郭傢寜同時提齣十分熱門具備吸引力和商業性的題目:聲優和聖地巡禮。「聲優」一詞為日文「聲音的演員」,泛指日本職業化的配音演員,不僅單純的獻聲,隨著高度的商業發展,聲優也逐漸走嚮偶像化,更與各種商業跨界閤作、地方品牌相互閤作。楊雅婷的〈虛與實的融閤體2.5 次元的魅力〉透過口頭訪問和問捲調查,清楚呈現颱灣一般年輕人如何認識聲優,以及對於聲優的看法為何,是理解聲優文化的很好切入點。

  聖地巡禮是指文學作品、電視劇、電影、漫畫或動畫等愛好者根據自己喜歡的作品,造訪故事背景區域或取材、拍攝地,該場所則被稱為聖地。在本質上這與前往曆史遺跡或是宗教徒至特定聖地朝聖並無不同,但隨著日本近十年來日常係動畫以及地方角色經濟的興起,主打聖地巡禮以及以特定現實街道、地理位置為號召的ACG 作品已經如雨後春筍般齣現,此一現象也與當地偶像、地區限定商品有密切的閤作。筆者認為,郭傢寜的〈現實與虛擬的交叉點─聖地巡禮的發展與前景〉是現有相關研究中,通論、廣泛且好讀的聖地巡禮介紹,也是意欲開始朝聖,或是想要對日本更多理解的同好玩傢最好的入門文。

  曾齣版過多本熱門著作,也是知名專欄作傢的劉揚銘為本屆論文提交瞭一篇絕無僅有的大作,一篇關於女性身體乳搖的研究。為什麼動畫中的女性胸部會強調乳搖?乳房的搖擺除瞭感官挑逗和性慾刺激,是否又具備什麼曆史與文化的因素?王建奇的〈論電玩遊戲中虛構生物的價值定位─以《Pokémon》為例〉則以今年度最火紅的精靈寶可夢為主要探討對象,到底虛擬生物在遊戲中是如何被認識和界定的?陳柏均則從沉浸理論探討當今遊戲的深度體驗。不論是在PC、網頁手機或是各大遊戲平颱上,QTE 係統多用來增加玩傢的遊戲臨場感,這兩者無非都是想要給玩傢一個更好的遊戲體驗,在虛擬世界中找到一個全新的歸屬,筆者認為會是人們之所以捕抓寶可夢,或是希望能更加深入在虛擬世界的遊戲體驗中,也莫過於類似的原因。

  黃惠鈴的〈歐洲聯盟遊戲産業政策之探討〉是颱灣少見關於歐洲遊戲産業的觀察與討論,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他山之石,當我們自詡也要扮演相同角色時,更需要多方觀點;鬍又天的〈論我輩將宗教、靈異與ACGN 互注的潮流〉乃是一與眾不同之論文,正如其人之風格。鬍先生畢業於颱灣、中國和香港三所知名大學,分彆完成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研究易經、流行音樂歌詞、東方和布袋戲,多方的涉獵和廣泛的閱覽構成本文的特色和主旨:我們如何把各式各樣的領域和 ACG 結閤?本文雖然充斥個人特色,但此一不符傳統學術規範的作品,或許正是我們輕學術多元價值所提倡的一環。而如果鬍又天的作品是棒喝潮音,那周文鵬的〈2 次元版圖的接閤與加固:論中國動漫意識的生活化及産業化─以「有妖氣」現象為例〉可謂古寺鍾磬,透過條理的分析來說明中國大陸現今市場和産業的變化,值得關心整個廣義華文市場的朋友一讀。

  在《漫活著》則以「讀作品、性彆與人文」為主軸,收錄多篇精彩、各具觀點的作品解析。林齊晧的〈解放命運的奴隸:論《JoJo的奇妙冒險》之人體圖像及其人文意涵〉以荒木飛呂彥老師之知名作品為探討核心,他從《JoJo》中的站姿、身著的衣服看到瞭什麼意涵?這不單單是文藝復興美學的呈現,更是一種人類對於自我命運的再思索。本文獲得巴哈姆特論文奬之肯定,唯受限版權相關因素,在本論文集中難以文圖對照,無法錶現原始發錶的精彩,實為遺憾,在此筆者錶達誠摯的歉意。黃璽宇〈以多瑪斯論《心靈判官》中人之自由與該追求的幸福〉以神學大師St. Thomas Aquinas 為切入點來討論《心靈判官》這部作品。一個生活在完美係統控製下的人們,所有的心理狀態、喜怒哀樂都被數值精確計算著,人的自由又在哪裏?本論文更試圖指齣「人應該處於怎樣的狀態纔是善且完滿的?」

  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的賴蕓儀〈論自然法與自由意誌兩大古典課題之辯─從希臘悲劇《安蒂岡妮》到日本輕小說《廢棄公主》〉是一篇非常深入但也不太好讀的作品,或者筆者應該坦白地說,寫下本篇序言時,隻記得當天賴小姐帶著貓耳頭飾進行發錶,其他的都通通不記得瞭(笑)。吳思萱和陳柔安各自提交瞭關於性彆討論的論文,這兩篇〈《少女革命》─論女性主體的性彆角色、認同與齣走〉和〈《玻璃假麵》麵具前後的性彆與能動性〉剛好以兩部非常重要,但是其中「女性角色」意義十分不同的作品作為切入點。《玻璃假麵》描繪女主角北島真夜(麻雅)學習演戲和成為職業演員的曆程,是一個努力熱血嚮上的故事,當然周圍會有許多討厭嫉妒她的人,所以必須剋服各種難關;而《少女革命》則是一個因為世界上太多公主渴望白馬王子,不如自己來扮演王子的刻闆印象再詮釋。這兩篇關於性彆的論文,實在非常適閤一起讀。

  趙海涵〈論細田守傢族題材作品中「母性」與「母職」的衝突─以《狼的孩子雨和雪》為例〉,探討細田守的代錶作之一。不管是《夏日大作戰》、《怪物的孩子》,貫串細田守作品的中心觀念都是人與傢族的羈絆和守護,而貫串瞭雨和雪十餘年成長過程的,最後到底是狼還是人?筆者深覺這是一篇探討母親意義的優秀論文。陳韋佑〈歡迎來到地球─試論飯島敏宏的巴爾坦星人論〉乃是本屆論文中篇幅最長的大作,他細緻地考察瞭巴爾坦星人,並思考其中關於暴力、文明、正義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筆者雖然不是《超人力霸王》係列的相關粉絲,但拜讀這篇論文時,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熱情,並認為此種熱愛是ACGN 迷群最重要的一件事。楊哲豪的〈漫畫作為溝通互動的場域─以《航海王》為例〉,則是以知名漫畫《航海王》(ONE PIECE)為例,探討漫畫如何作為一敘事的切入點來連結當代社會的許多議題,例如關於恐怖主義、文化消費等問題。最後漫畫作為一個載體可以成為一個共享的場域,讓不同國傢、語言的讀者都可以透過相同的圖案來交流這些深入但重要的議題, 到達「視域融閤」(Fusion of Horizons)之效果。下冊最後一篇為筆者的〈《FINAL FANTASY》的真實幻想論〉,該文試圖以《FINAL FANTASY》這款知名的角色扮演遊戲為例,說明其概念的「幻想」乃是建立在一套中介現實世界和虛構添加物下的閤理結果,使得這樣的幻想可以超越文明的時序性和曆史直綫進步主義,達成一種混沌且多元的想像。

  綜觀本屆論文,不僅題材多元、內容豐富,許多深刻的題目也開始被關注到。誠如序言所說,我們期待下一屆會有更多優秀的作品,以及關於日本、歐美乃至於颱灣本土作品來進行文化的研究、跨界的思索與多元的解釋,這也是我們衷心的期待。現在,請充滿熱情和意念,享受著「過動‧ 漫生活」吧!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這本《過動:第五屆禦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奬文集(上)》,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的“論文奬”標簽。這讓我預感到,書中的內容絕非泛泛而談,而是經過瞭一番嚴謹的學術打磨。想象一下,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研究視角的學者或愛好者,圍繞著“禦宅文化”這一主題,提交瞭他們最精彩的學術成果,經過層層篩選,最終脫穎而齣。這本身就說明瞭其內容的深度和原創性。我個人對某些特定領域的研究尤其感興趣,比如“虛擬偶像”的崛起,以及它們如何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符號和經濟現象;或者“同人創作”背後的社群動力和版權倫理問題;亦或是“二次元經濟”的商業模式創新與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這些話題的最新研究動態,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現象和背後的邏輯。更重要的是,我期待看到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將理論框架與現實觀察相結閤,提齣具有前瞻性的觀點,甚至為未來禦宅文化的發展趨勢提供一些預測和思考。

评分

《過動:第五屆禦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奬文集(上)》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一種充滿生命力的、甚至是有些躁動的文化現象。我認為“禦宅文化”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進化、充滿活力的領域,而“過動”這個詞,或許恰恰捕捉到瞭這種文化在當下的某些特質。我非常好奇,在這本論文集裏,會有哪些關於“過動”的解讀?是它錶現齣的強烈的創作欲望和産齣速度?是粉絲社群的活躍度和互動性?還是它對現有文化形態的顛覆和重塑?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對這些現象的深入分析,或許會涉及到例如“粉絲經濟”的再定義,或者“數字原生代”的文化消費特徵。同時,作為“第五屆”的文集,它也代錶著一個階段性的學術積纍,可能會呈現齣一些趨勢性的研究成果。我希望能夠從中讀齣一種前沿的學術視角,去理解禦宅文化在當下社會中的復雜性和多元性,以及它所引發的各種社會、經濟和文化議題。

评分

我一直認為,對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理解,都需要深入其內部,去感受其脈搏,去傾聽其聲音。《過動:第五屆禦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奬文集(上)》恰恰提供瞭一個這樣的契機。光是“禦宅文化”這個主題,就足以讓我産生極大的興趣,因為這不僅僅是關於動漫、遊戲、漫畫,更是一個復雜的社群、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一種價值觀念的集閤。而“研討會”和“論文奬”的後綴,更是讓我看到瞭其內容的專業性和深度。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些被忽視的、被誤解的禦宅文化麵嚮被重新審視和解讀。比如,那些隱藏在看似娛樂至死錶象下的深層的情感需求、社群認同構建,以及在數字時代下,個體如何通過禦宅文化找到歸屬感和自我實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破刻闆印象,以一種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姿態,去展現禦宅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並從中挖掘齣其獨特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意義。

评分

這本《過動:第五屆禦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奬文集(上)》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不像許多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反而透露著一股青春的活力和前沿的思辨。“過動”這個詞,我第一反應是聯想到那些對某個領域充滿熱情、投入巨大精力和時間,甚至有些“癡迷”的創作者和愛好者。這本論文集,匯集瞭第五屆禦宅文化研討會的優秀成果,並且是經過“巴哈姆特論文奬”篩選的作品,這本身就預示著內容的質量和學術價值。我特彆期待看到其中是否有關於“二次創作”的法律與倫理邊界的探討,或者是有關於“虛擬社區”的治理模式和用戶行為分析。再或者,會有人深入剖析“粉絲文化”如何影響商業市場,甚至改變社會價值觀念。總而言之,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真正觸及到禦宅文化核心,並且能夠引發深刻思考的研究。它應該是一扇窗,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見這個我所好奇的世界。

评分

這本《過動:第五屆禦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奬文集(上)》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書名本身透露齣的信息量:一場關於“禦宅文化”的深度探討,並且是第五屆的成果匯集,還有“巴哈姆特論文奬”的加持,這本身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對亞文化,尤其是禦宅文化是如何在當代社會形成、發展並産生影響的感到著迷。從書名來看,它似乎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興趣分享,而是上升到瞭“研討會”和“論文奬”的高度,這意味著裏麵會有係統性的、經過學術審視的研究成果。我特彆期待看到的是,這些論文是如何跳齣刻闆印象,以更具象、更細緻的視角去解讀禦宅族群的動機、行為模式、社群構建,甚至是他們對主流文化的反思與互動。比如,對於“過動”這個詞的理解,是否會從一個看似負麵的標簽,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充滿活力的文化動能?又或者是,它會指嚮某種特定的創作或消費現象?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齣人意料的觀點,讓我看到禦宅文化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學、心理學乃至經濟學意義。同時,“上”這個字也暗示瞭內容的豐富性,讓人期待下冊的精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