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政治制度 下册

中古政治制度 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史
  • 中古史
  • 政治制度
  • 欧洲史
  • 历史学
  • 中世纪
  • 社会史
  • 文化史
  • 西方文明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通过对西欧中世纪和中国中古政治制度的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考察它们对民众生活和经济社会运动的影响,以及对两种社会不同发展前途的影响。在世界各个地区的政治制度中,中古时代西欧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典型性。对它们的集中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对当时世界上其他政治制度的理解。本书对于政治制度分析的原则是:重点不在具体的机构、组织、法规,而在体现于这些机构、组织、法规中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权利、义务关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中古政治制度 上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请注意,这份简介完全基于一个假设的“上册”内容来撰写,因此不会涉及你提到的“下册”中的任何具体主题。 --- 《中古政治制度 上册》图书简介 导言:理解中世纪的权力结构与社会基石 《中古政治制度 上册》是一部深入剖析中世纪(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西欧及部分周边地区政治、法律和社会组织形态的专著。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侧重于解析在古典文明衰落后,如何在日耳曼习俗、罗马遗产与基督教精神的复杂交融中,逐步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层级分明的权力体系。 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中世纪早期至盛期的政治景观,探究那些看似原始、实则精妙的制度安排,它们如何塑造了从国王、领主到自由民、农奴的社会关系,并最终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我们聚焦于权力分配的非集中化特征,以及不同层级权威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冲突。 第一部分:王权的起源与演变:从蛮族王到封建君主 本卷开篇,我们首先考察西欧政治秩序的重建过程。在罗马帝国崩溃的废墟之上,日耳曼部落建立的诸王国——法兰克王国、西哥特王国、伦巴底王国等——如何继承和改造古典政治遗产,成为本书探讨的起点。 第一章:蛮族王权与世袭传统 详细分析日耳曼部落的“王”的概念,即其权力往往根植于军事领导权和部族亲缘关系,而非抽象的“国家主权”。我们研究了早期王国中王室的继承模式、王室事务与公共事务的混淆,以及这种原始王权如何通过基督教的“圣化”过程获得神圣合法性。 第二章:墨洛温与加洛林时代的权力巩固 重点分析法兰克王国的演变。本书细致考察了墨洛温王朝的衰落,宫相职位的崛起,以及丕平献土与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如何标志着世俗权力与教皇权力的首次重大结合。加洛林帝国的短暂复兴及其瓦解,揭示了早期帝国制度在缺乏有效官僚体系支撑下的内在脆弱性。 第三章:加洛林帝国解体后的权力碎片化 本章深入探讨了九世纪后半叶,随着维京人、马扎尔人和穆斯林入侵,中央权威的进一步削弱。地方贵族和军事首领(如伯爵、公爵)如何利用权力真空,在各自领地内行使近乎主权的权力,为封建主义的兴起埋下了制度性伏笔。 第二部分:封建制度的制度性基础:领土、契约与人身依附 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核心,本书用大量篇幅来解构其复杂的结构与运作机制。我们认为,封建主义并非简单的土地授予,而是一整套基于契约、忠诚和义务的网络。 第四章:采邑的诞生与封君封臣关系 详尽梳理了“采邑”(Fief)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军事赏赐到后来世袭化的土地权。重点分析了“效忠宣誓”(Homage and Fealty)的仪式及其法律意义,阐明了封君(Lord)与封臣(Vassal)之间相互约束的契约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理论上如何构成整个社会的政治骨架。 第五章:义务与权利的相互性 本书超越了传统上对封建义务的单一化描述,深入探究了封臣的“咨询权”和“保护权”是如何对封君的绝对权力构成制约的。我们考察了封臣对封君在军事、经济和司法上的具体责任,以及在封君失职时,封臣理论上享有的反抗权利(如果存在争议)。 第六章:庄园制:封建制度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封建政治权力的物质基础在于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本章分析了庄园(Manor)作为基本经济单位的运作模式,探讨了自由农(Villein)和农奴(Serf)的法律地位差异,以及领主如何通过司法权、税收和徭役,将经济剥削转化为政治控制。 第三部分:教会的权力与政教关系:双重权威的并存 中世纪的政治生活离不开教会——一个拥有超越国界的组织结构和庞大经济实体的机构。本书的第三部分专门讨论了教会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所扮演的角色。 第七章:教权的理论基础与组织结构 解析了教皇权力的理论来源——圣彼得继承权与“双剑论”的早期形态。我们考察了教会如何建立起一套比任何世俗王国都更为高效和统一的法律体系(教会法)和行政结构(教区、教省)。 第八章:教皇与皇帝的角力:叙任权之争 作为中世纪政治史上的核心冲突,本章详细回顾了从格里高利七世到亨利四世的叙任权之争。通过对这一冲突的制度性分析,揭示了世俗君主试图控制教会人事任命的努力,以及教会在维护自身独立性方面取得的重大胜利,这深刻影响了欧洲政治权力的制衡模式。 第九章:地方神职人员的世俗角色 探讨了主教、修道院院长等高级神职人员在世俗政治中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教皇在地方的代表,又是拥有封地和封臣的领主,这种身份的重叠如何使他们成为封建政治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结论:迈向多中心主义的政治世界 《中古政治制度 上册》总结认为,中世纪的政治并非一个统一的、由中央政府主导的体系,而是一个“多中心”的权力结构。王权、大贵族、地方领主、城市自治体(虽然在早期讨论较少,但作为潜在的政治力量被提及)与教会,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权力博弈场。本书揭示了这些制度在看似松散的外表下,如何通过人身依附、法律契约和神圣仪式,维持了长达千年的社会秩序,并为日后欧洲政治思想中对分权和制衡的探索提供了历史参照。 --- (注:本卷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公元500年至1200年间的制度构建与早期冲突,对盛期和晚期中世纪的城市共和国、代议制萌芽以及绝对王权的早期抬头等议题,将在续篇中详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侯建新


  一九五一年生于天津,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其后分别在天津师大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会长。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着有《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现代化第一基石》等书。

图书目录

导言  侯建新 1

上册

第一章 「封建」概念辨析与中西政治制度概说  3
第一节 「封建主义」概念在中国之由来  4
第二节 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历史分析  14
第三节 西欧中世纪社会的理论分析  24
第四节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西欧与中国是不同的社会形式  33
第五节 主体权利:解读中西政治制度的切入点  37
一 「主体权利」概念  37
二 从主体权利看西欧中古政治制度  39
三 从主体权利看中国中古政治制度  44

第二章 西欧政治制度渊源  51
第一节 西欧中古政治制度研究概述  51
第二节 日尔曼人的玛律克传统  56
一 玛律克及其自由民大会  57
二 亲兵制  60
三 习惯法,属人法,和解金  61
第三节 罗马法的渗入与融合  64
一 罗马法的复兴  64
二 中世纪权利概念的演绎  70
第四节 基督教的贡献  73
一 《圣经》的政治观念及其影响  74
二 基督教早期的政治实践及其影响  80

第三章 西欧王权与贵族  87
第一节 采邑、贵族与王权  87
一 「原始契约」  87
二 有限王权  91
三 贵族权利  96
第二节 议会君主制分析  100
一 从封地制向领土制的过渡  100
二 法律认定的社会等级  103
三 等级议会的产生  107
第三节 西欧各国的不同记录  111
一 英国:《大宪章》  111
二 各自为政的法国贵族  115
三 德国:选帝侯制度  117

第四章 西欧王权与教权  123
第一节 王权与教权的结盟  123
一 「天国论」  123
二 王权与教权的结盟  127
三 政教并立的二元政治  132
第二节 改变政治秩序的「教皇革命」  136
一 「教皇革命」  136
二 「双剑」与西欧法律体系  138
三 西欧法律传统  142
第三节 各具特征的西欧各国  145
一 对抗教皇的德意志  145
二 借助教权的法国  148
三 拒绝教皇的英国  151

第五章 基层组织:西欧乡村共同体  159
第一节 西欧乡村共同体基本概念  159
第二节 乡村共同体的管理  161
一 生产活动的协调与管理  161
二 公共事务的协调与管理  163
三 村民的法律生活  166
四 庄官制度  171
第三节 乡村共同体与统治者的关系  176
一 王权与乡村共同体  176
二 法律对领主的制约  180
三 争取佃农权利的斗争  186

第六章 基层组织:西欧自治城市  195
第一节 西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195
一 城市兴起的社会经济背景  195
二 城市兴起的历史过程  197
三 城市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199
第二节 城市的自治和自由  201
一 城市争取自治的运动  201
二 城市的自由权利  205
三 城市的市政管理  208
四 城市同盟  213
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关系  216
一 城市的社会分层  216
二 行会政治时期  218
三 寡头统治与行会革命  221
四 市民阶级力量成长  225
第四节 近代国家兴起和自治城市衰败  227
一 国王与城市的结盟  227
二 近代国家的雏形:城市共和国  230
三 民族国家兴起与城市自治权萎缩  233

第七章 西欧中古赋税制度  237
第一节 西欧赋税理论  237
一 共同利益  237
二 共同需要  243
三 共同同意  245
第二节 赋税机构  251
一 作为权力集体的制税组织  251
二 管理机构  261
第三节 赋税征收  263
一 征收  263
二 「补偿原则」(redress before supply)  269
第四节 赋税支用  272
一 体制  272
二 主要用项  275

下册

第八章 西欧王权与军队  279

第一节 西欧国王军队的来源与构成  280
一 贵族及其率领的骑士  281
二 外国雇佣军  290
三 民团—一种民兵性质的军事力量  293
第二节 姗姗来迟的常备军  296
一 国王的私人武装力量  296
二 常备军的逐步建立  298
第三节 国王召集军队时的限制性因素  302
一 西欧军队的贵族性质  302
二 代议制度下的军费开支  304

第九章 中国政治制度渊源  311
第一节 中国中古政治制度研究概述  311
一 「救亡图存」与诸说并起  311
二 在政治重负之下  313
三 走进创获时代  314
第二节 中国政治制度的初始  317
一 地理环境及其文化影响  318
二 由《尚书》的有关记述看中国政治制度的发轫  320
三 商周之制  323
第三节 中国政治制度的定型  328
一 「百家争鸣」  328
二 战国之制  333
第四节 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备  341
一 秦汉制度的继承与确立  341
二 专制政体的完备  344

第十章 中国皇权与官僚士大夫  349
第一节 理想的君臣一体政治  349
一 君主与官僚士大夫  349
二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358
第二节 一元权力结构下的君臣关系  366
一 不容他人染指的君权  366
二 处于附属地位的官僚士大夫  372

第十一章 中国皇权与教化  379
第一节 「天人感应」与王权  379
一 天人相通  380
二 灾异谴告  383
第二节 儒家宗法观念与王权  387
一 石渠阁会议  390
二 白虎观会议  392
第三节 佛教、道教与王权  395
一 佛教:「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396
二 道教与王权的结合  400

第十二章 基层组织:中国乡村共同体  405
第一节 中国乡村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405
第二节 乡村共同体的管理  408
一 宗族  408
二 乡约  412
三 衿绅  416
四 村民在村庄共同体生活中的地位  420
第三节 政府的行政管理  425
一 乡里保甲组织  425
二 宗族、乡约与乡里保甲的关系  428
三 王权与乡村共同体的关系  433

第十三章 基层组织:中国中古城市  439
第一节 中国中古城市的产生  439
一 建城  439
二 首要职能:政治与军事  442
三 经济功能  447
第二节 国家对城市的统治和管理  450
一 城市管理机构  450
二 城市里坊制度  454
三 国家对市民的管制和打压  458
第三节 中古后期城市政治的局部变异  462
一 城市民众组织的出现  462
二 经济发达地区新市镇的兴起  467

第十四章 中国中古赋税制度  469
第一节 中国赋税理论  469
一 理论  469
二 特征  473
第二节 赋税机构  483
一 制税机构  483
二 管理机构  486
第三节 赋税征收  493
一 特点  493
二 赋税  495
三 禁榷  495
四 土贡  497
第四节 赋税支用  498
一 特点  498
二 预算内支出  499
三 预算外支出  502

第十五章 中国皇权与军队  507
第一节 皇帝执掌全国军事资源  508
一 道路和都城建设的军事意义  509
二 直接掌握调动权与指挥权  513
第二节 分割兵权,制造对立,保障皇权的绝对控制  517
一 兵权分割,以文制武,宦官监军  517
二 兵民分裂  523
第三节 国家军力的战略分佈  525
一 重兵屯于京师,震慑地方  525
二 罢地方兵,收地方权  529
重要参考书目  535
重要名词索引  549
后记  55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古政治制度 下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政治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演化的。他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历史,去理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并非是必然的,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从中学会了如何更批判性地看待历史文献,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制度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历史现象相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精巧。作者将复杂的中古政治制度按照不同的主题和地理区域进行了清晰的划分,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深入阅读,或者按照全书的脉络进行系统学习。每一章节的论述都逻辑严密,过渡自然,即使是跨越不同帝国和时期的内容,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找到其内在的联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相互影响和借鉴的探讨,这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连续性和演变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结果。

评分

读完《中古政治制度 下册》,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既有宏观的结构性因素,也有微观的个体性因素。作者通过对大量史实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古政治制度的宏大叙事,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满,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历史的浓厚兴趣。

评分

对于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来说,《中古政治制度 下册》无疑是一部宝贵的财富。它填补了我知识上的许多空白,也让我对中古时期的政治运作有了系统而深入的认识。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值得称道,他不仅依赖传统的史料,还积极引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工具,对政治制度进行了跨学科的解读。这使得本书的研究视角更加开阔,结论也更加具有说服力。特别是在讨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来源时,书中对神权、君权、民意等不同合法性基础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政治权力的演变是如何与人类对社会秩序的理解相伴相生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梳理了中古时期的政治制度,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的独特视角。作者通过对政治制度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类社会组织和权力运作的普遍规律。虽然书中所述的时代和地区与我们当下生活有所不同,但其中关于权力、治理、合法性等问题的探讨,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也能为我们思考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评分

我一直对中古时期那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模式非常感兴趣,而《中古政治制度 下册》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政治制度的罗列和介绍,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制度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经济基础以及哲学思想。作者没有局限于表面现象,而是层层剥茧,追溯制度的起源,分析其演变的原因,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比如关于封建制度的解体是如何一步步改变了权力格局,又比如宗教在中古政治生活中究竟扮演了怎样一种双重角色,既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有时又成为挑战皇权的潜在力量。书中关于各个时期主要政治思想家的观点阐述,也极具启发性,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国家治理和理想社会的。

评分

每次翻开《中古政治制度 下册》,我都会被书中那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打动。作者在每一个论断之前,都会进行详尽的考证,力求找到最可靠的史料依据。即便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作者也会呈现不同的观点,并进行客观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采信。这种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榜样。我从中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艰辛和不易,也更加珍惜那些能够给我们带来真知灼见的著作。

评分

《中古政治制度 下册》的阅读过程,宛如一场漫游于历史长河的旅程。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宏观的视野,也有微观的细节。在描绘某个帝国政治制度时,他不仅仅局限于描述制度本身,还会穿插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使得冰冷的政治概念与鲜活的历史场景融为一体。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历史人物的命运,或者某个关键历史事件的发生,而对书中关于政治制度的论述产生更深的共鸣。例如,书中对某个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不仅仅归结于制度的弊端,还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经济衰退以及统治者的个人决策,体现了历史研究的全面性和辩证性。

评分

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拿到手上就感受到沉甸甸的知识分量。《中古政治制度 下册》果然名不虚传,内容之详实,考证之严谨,让我深深折服。书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历史图景,通过对各个主要中古帝国政治架构的细致剖析,揭示了权力如何分配、国家如何运转、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微妙而动态的关系。作者在论述中,旁征博引,大量引用了当时的史料、文献,甚至考古发现,使得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证据支撑,而不是空穴来风的臆测。例如,在讨论某个帝国中央集权的形成时,书中详细描述了官僚体系的层层递进,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以及皇帝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即便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如地方官员的选拔标准、税收制度的具体运作方式,作者也毫不含糊地予以呈现,这对于理解一个政治体系的实际运作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学术体验。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史学大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即使是枯燥的政治制度,在他的笔下也变得鲜活起来。他善于运用类比和对比,将不同帝国、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揭示出其共性和差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权力制衡的章节,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中古时期各种力量,如贵族、教会、军队、甚至商人群体,是如何与中央权力相互博弈,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景观。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对中古政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