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美术馆2:奥塞美术馆必看的100幅画

手上美术馆2:奥塞美术馆必看的100幅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김영숙
图书标签:
  • 美术馆
  • 艺术史
  • 绘画
  • 奥赛美术馆
  • 印象派
  • 后印象派
  • 艺术欣赏
  • 艺术普及
  • 西方艺术
  • 艺术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可远观也可近看,瞬间印象竟成为永恆之美。
  
  ☆手上美术馆──好看、好懂又好带,你的随身艺术导览员
  ☆很会说画、解画的韩国艺术导师
  ☆一生必看的100幅画、一定要认识的36个艺术大师
  ──从此看展不再走马看花、徒留遗憾!
  
  看窦加〈舞蹈课〉等经典画作,真实捕捉美的一剎那
  由旧火车站改建的奥塞美术馆,展示了莫内、雷诺瓦、窦加、塞尚、梵谷等勇于颠覆传统的画作,几乎囊括了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最辉煌的作品。
  
  看这些画家挑战常规,创造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马内〈草地上的午餐〉批判体制,表现另类真实。
  ◈莫内〈鲁昂大教堂〉连作,抓住一瞬即逝的光影。
  ◈秀拉〈马戏团〉精密排列色点,原来艺术也可以很科学。
  ◈梵谷〈隆河上的星夜〉用扎实笔触画出内在风景。
  ◈窦加〈谢幕〉以奇异视角,特写一点也不寻常的日常。

本书特色
  
  1.手上美术馆──好看、好懂又好带,你的随身艺术导览员
  本书彷彿你的随身导览员,以CP值最高的方式,让你一次看懂100幅名画&36个艺术大师,不论是行前准备、现场按图索骥,都能不留遗憾、满载而归!
  
  2.「韩国艺术导师」最具亲和力与魅力的「说画‧解画」书
  完全没有艺术基础与艺术天分的人,也能愉快读完本书,建立大方谈艺术的自信。
  
  3.内容分类与文字版面,易读美感与艺术质感兼具
  依馆区、年代、重要艺术流派分门别类,以一页图、一页文的方式依序介绍100幅名画,便于读者亲近大师经典,沉浸艺术之美。
  
名人推荐
  
  王陈彩霞(夏姿陈品牌设计总监)
  胡至宜(PPAPER发行人/营运长)
  姚诗豪(大人学共同创办人)
  翁美慧(富邦艺术基金会执行长)
  张智强(建筑与室内设计师)
  陆洁民(画廊协会资深顾问、艺术品拍卖官)
  郑嘉珮(玛商法式生活美学负责人)
  谢哲青(作家、节目主持人)
  专文好评
  
  黄子佼(多媒体跨界王)
  博凯(法国在台协会学术合作与文化处处长)
  赵琍(诚品画廊执行总监)
  郑治桂(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系兼任助理教授)
  "艺"口同声推荐
  (依姓氏笔画排序)
  
  -奥塞美术馆专文推荐-
  
  「从新古典到纳比派的光影中,看见新世纪与希望的降临。」─谢哲青,作家、节目主持人
  
  「作者选择有系统的透过100组跨页介绍具代表性的100幅画作、化繁为简的引领读者,实为明智之举,让阅读这本指南就像玩一场心理游戏,优游在19及20世纪的动人艺术创作,和20世纪初期打造的不朽车站建筑之间,也反思当前的现象。但别被作者描述的100幅作品限制住了,我相信作者希望你经由这本指南的启发,自己深入探索,选出你心目中的前100名。」─张智强,建筑与室内设计师
  
  「这是一本能够进入艺术殿堂欣赏经典画作的好书,没有艰涩难懂的语汇,简短扼要以及平易近人的说画方式,引导看画的人进而懂画,让人的确有一股想再直奔奥塞美术馆的冲动,在心底油然而生。」─王陈彩霞,夏姿陈品牌设计总监
  
  「奥塞美术馆主要收藏近代艺术,见证了跨世纪环境与人的变革。虽然已是众所皆知的必游之地,然而,更重要的是实际走进它、感受它、体验它并与之产生连结。作者透过深入浅出的图文意象,引领读者先以鲜明的图像感知,继而连结,乃至时空背景比较;也唤起我第一次游奥塞之际,一幅幅生动活现的画作,似乎又重现眼前。」─郑嘉珮,玛商法式生活美学负责人
  
  -手上美术馆套书推荐-
  「我常说看画能保养眼睛、呵护灵魂,这套书让许多人找到了在画作前逗留更久的好方法。走进三大美术馆,面对真正大师的原作、体验艺术出自灵魂的高频正向能量感染力,就是这么简单!」─陆洁民,画廊协会资深顾问、艺术品拍卖官
  
  「百年以来,某些类型的视觉之所以成为经典,甚至于要被珍藏,自有它的道理。创作广告的点子里,有五款视觉绝对吸引人眼球:美女、小孩、裸体、残肢、动物。
  现在它们都在手上的美术馆里,值得细细体会。」─胡至宜,PPAPER发行人/营运长
  
  「打开美术馆的场景,进行全民的艺术普及教育,除了是社会责任也是增加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追寻知识的奥妙与探索美感经验是丰富人生的不二法门。
  我们在前人的才情与无私当中仰望领受,感知色彩、光线、构图、比例、思想、历史,经验美和艺术所给予的感官开发,成就真正富足的人生。」─翁美慧,富邦艺术基金会执行长
  
  「如果你是艺术的门外汉,但也想一窥经典名画的绝妙之处,这本书是个绝佳的入门,它扮演了『频率调整器』的角色,让你在亲临真迹之前,透过作者的文字提前感知到这些名画的背景故事。有一天,等你终于踏入美术馆,你可以用老朋友的口吻,向这些名作说声:「久等啦!我终于来看你了!」─姚诗豪,大人学共同创办人
凝视永恒:卢浮宫珍藏杰作导览 (暂定书名:凝视永恒:卢浮宫珍藏杰作导览) 图书简介 巴黎,塞纳河畔,一座宏伟的宫殿静静矗立,它曾是法兰西王室的权力中心,如今,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殿堂——卢浮宫——向世人敞开大门。这里收藏着跨越数千年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艺术的激情。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馆藏名录,而是一次深度且富有情感的导览,旨在带领读者超越走马观花的匆忙脚步,真正走进艺术的灵魂深处。我们将聚焦于卢浮宫最负盛名、影响深远的杰作,深入剖析其创作背景、技法革新以及对后世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的荣光——雕塑的完美追求 卢浮宫的地下室与展厅深处,隐藏着古典雕塑的巅峰之作。本章将从“胜利女神”展开叙述。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这座残缺的杰作,以其惊人的动感和对材质的精妙处理,征服了无数观众。我们将探究为何这座没有头颅和手臂的雕像,反而成就了古典美学的至高表达。分析其位于德尔菲神庙的最初语境,以及在海上胜利庆典中所象征的意义。重点解析帕罗斯大理石在光影下的流动感,衣褶的层次处理如何模仿湿润的布料贴合在胜利女神的身体上,营造出迎风而立的磅礴气势。我们将讨论其被发掘的历史,以及拿破仑三世时期将其放置于达鲁楼梯中央的决定,这一布局如何赋予了作品戏剧性的舞台效果。 《米洛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这尊断臂的爱与美之神,引发了两个世纪以来关于“完美断臂”的无尽争论。本章将追溯其在米洛斯岛的发现过程,以及她如何迅速成为新古典主义乃至现代审美中“残缺之美”的典范。我们将对比分析她与帕特农神庙上的雕塑群的风格差异,探究其面部表情中流露出的温柔与庄严的平衡。对于她原本手臂的可能姿态,我们不作武断结论,而是呈现不同学者的考证,引导读者思考“不完整”如何激发想象力的无限可能。 第二章:文艺复兴的光辉——人性与神性的交织 卢浮宫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收藏的文艺复兴盛期艺术,尤其是那些定义了西方绘画史的巨匠作品。 达·芬奇的“三女神”:我们将着重剖析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三幅代表作。 首先是《蒙娜丽莎》(Mona Lisa)。我们不会止步于对她神秘微笑的泛泛而谈。本章将深入解析达·芬奇使用的“晕染法”(Sfumato)在处理人物眼神和嘴角方面的革命性意义。探讨背景中那片朦胧、近乎虚无的风景,如何服务于人物的心理深度。通过对画框、保护措施以及历年来被盗事件的回顾,解析“蒙娜丽莎”如何从一幅肖像画演变为全球文化符号的现象。 其次是《岩间圣母》(卢浮宫藏版本)。我们将对比分析卢浮宫和伦敦国家美术馆的两个版本,重点讨论达·芬奇如何运用金字塔构图来组织圣母、圣婴、施洗者约翰和天使的复杂关系。分析光线在人物轮廓上的柔和处理,以及达·芬奇对自然元素——如水滴、苔藓——细致入微的观察,如何体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严谨性。 最后是《施洗者圣约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这幅作品以其大胆的肢体语言和模糊的性别特征,展示了达·芬奇晚期对人体结构和光影探索的极致。我们将探讨其“反向指引”的手势所暗示的神学内涵。 米开朗基罗的挣扎与力量:虽然米开朗基罗以雕塑闻名,但他在绘画中也展现了令人震撼的力量。本章将细致解读他创作的《被束缚的奴隶》(Slaves)系列雕塑(如《垂死的奴隶》、《反抗的奴隶》)。分析这些原本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陵墓创作的作品,如何体现了艺术家内心对“未完成”的挣扎与释放,以及对人类形体潜能的终极探究。重点剖析肌肉群的爆发力、扭曲的姿态中蕴含的哲学思考。 第三章:北方画派的细腻与叙事 尽管卢浮宫以意大利文艺复兴著称,但其尼德兰和佛兰德斯画派的收藏同样光彩夺目,它们以对细节的痴迷和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提供了与意大利截然不同的视觉体验。 扬·凡·艾克的《卢卡·乔瓦尼的肖像》与北方油画的革命:本章将介绍凡·艾克如何通过早期的油画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光影还原度和色彩饱和度。分析《卢卡·乔瓦尼的肖像》中,画家对毛皮、光泽金属和室内环境的精确描绘,这标志着艺术媒介的一次重大飞跃。我们将探讨早期油画的透明度如何允许画家构建多层次的色彩结构。 鲁本斯的狂热与巴洛克的激情: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作品充斥着肉体的丰腴、强烈的色彩和戏剧性的动态。我们将重点解读他的《玛丽·美第奇的诞生》系列(部分作品于卢浮宫)。分析鲁本斯如何运用饱满的色彩和旋涡状的构图,将神话叙事提升到一种近乎歌剧的高潮。探讨巴洛克艺术中“运动”与“情感”如何压倒了文艺复兴的理性与和谐。 伦勃朗的内心世界:在伦勃朗的几幅重要肖像画中,我们能看到他对人类灵魂的深刻洞察。本章将分析他如何利用“暗色调”(Chiaroscuro)来聚焦观者的注意力,突出人物面部表情和眼神中的复杂情绪。相比于同期荷兰静物画的刻板,伦勃朗的作品展示了一种更加深沉、内省的“黄金时代”。 第四章:新古典主义的回归与浪漫主义的觉醒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艺术思潮在雅典娜与自由的冲突中剧烈摇摆,卢浮宫收藏了这一时期最具政治影响力的作品。 雅克-路易·大卫的理性之光:雅克-路易·大卫的《拿破仑的加冕礼》是理解法国大革命后权力更迭的钥匙。这幅巨型画作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宣传。我们将分析其如何借鉴古典壁画的布局,如何通过细节(如玛丽·约瑟芬皇后的缺席,或拿破仑姐姐的侧身造型)来传达特定的政治信息。对画作中光线的处理,如何将焦点集中在皇帝加冕的瞬间,而非宗教的神圣性上。 德拉克洛瓦的激情爆发:与大卫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本章将解析浪漫主义如何挑战新古典主义的僵硬教条。重点分析“自由女神”的形象——她既是理想化的古典形象,又是沾染了尘土的现实女性。探讨画作中不同阶层人物(工人、学生、资产阶级)的并置,如何象征着民族觉醒的普遍性。解析其强烈的三角构图和对烟雾、旗帜动态的表现力。 结语:超越时空的对话 卢浮宫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它记录了人类对美的永恒追寻,对真理的不断探索。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读者在下一次面对这些杰作时,不仅看到颜色和线条,更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艺术家穿越数百年向我们发出的邀请——加入这场无止境的、关于人性与永恒的对话。每一次凝视,都是一次新的发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荣淑


  高丽大学西班牙语系毕业,曾服务于智利驻韩大使馆与玻利维亚大使馆。大学时以业余身分参加管弦乐团,热爱古典与爵士音乐。迈入不惑之年时,由于对绘画的热情,进入梨花女子大学研究所攻读艺术史,致力于写出任何人都能轻松了解的艺术趣味故事。

  着作包括:《手上美术馆1:罗浮宫必看的100幅画》、《手上美术馆2:奥赛美术馆必看的100幅画》、《罗浮宫与奥赛博物馆名画漫步之旅》、《佛罗伦斯艺术漫步》、《荷兰/比利时美术馆漫步之旅》、《现代艺术家的无礼抵抗》、《画作漫谈》、《在画中遇见耶稣》、《巴黎布洛瓦》、《热爱自然的画家们》(合着)等。此外,作者也专为孩童写了《看完这本书就想去美术馆》、《在美术馆阅读希腊神话》、《在美术馆阅读西洋艺术史》等书。

译者简介

陈郁昕


  文化大学韩文系毕业。秉持着「要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也该认识这个国家」的理念,义无反顾地飞到韩国体验当地生活。在某个机缘下开始从事翻译,不限制书籍类型,只愿能借由笔者的文字认识新的世界、将好书分享给更多人。译作包括:《11堂现代建筑课:课堂上学不到的当代建筑巴黎散步故事》等。
 

图书目录

各界盛赞
【前言】一生必去的欧洲美术馆之旅,如何不留遗憾?
奥塞美术馆行前须知

前印象派
安格尔〈泉〉、列斐伏尔〈真理〉
德拉克洛瓦〈猎狮〉、夏塞里奥〈古罗马的浴室〉
杜米埃〈洗衣妇〉〈共和国〉
法兰西艺术院
沙龙展
杰洛姆〈年轻的希腊人在斗鸡〉〈在凡尔赛宫接见孔代亲王的路易十四〉
卡巴内尔〈维纳斯的诞生〉
布格罗〈维纳斯的诞生〉
柯洛〈早晨女神们的舞蹈〉〈圣尼古拉・雷・阿札磨坊〉
米勒〈晚祷〉〈拾穗〉〈躺卧的裸女〉
库尔贝〈奥南的葬礼〉
库蒂尔〈颓废的罗马人〉
库尔贝〈画家工作室〉
库尔贝〈受伤的男子〉
库尔贝〈世界的起源〉
库尔贝〈泉〉
落选沙龙展
马内〈草地上的午餐〉
马内〈吹笛子的少年〉
马内〈奥林比亚〉
马内〈左拉像〉
马内〈阳台〉

印象派
惠斯勒〈灰与黑的改编曲1号〉
惠斯勒〈紫色和绿色的变化〉
印象派
莫莉索〈摇篮〉
莫内〈亚嘉杜的罂粟花田〉、雷诺瓦〈高草间的上坡道〉
莫内〈圣拉萨车站〉
雷诺瓦〈莫内肖像画〉
莫内〈临终前的卡蜜儿〉
莫内〈圣德尼街的节日〉
莫内「鲁昂大教堂」连作
莫内〈吉维尼花园的日本古桥〉〈蓝睡莲〉〈垂柳〉
雷诺瓦〈煎饼磨坊的舞会〉
雷诺瓦〈城市之舞〉〈乡村之舞〉〈秋千〉
雷诺瓦〈浴女〉〈阳光下的裸女〉
毕沙罗〈自画像〉〈田园中的女人〉〈白霜〉〈在降下白霜的草地上点火的年轻农夫〉
西斯莱〈马尔利港的洪水〉〈鲁弗申的雪〉
窦加〈舞蹈课〉〈谢幕〉
窦加〈咖啡馆〉〈证券所人像〉〈两个熨衣妇〉〈澡盆〉
卡耶博特〈刨地板的工人〉〈自画像〉〈亨利・科迪尔〉

后印象派
秀拉〈模特儿背面像〉〈模特儿正面站立像〉〈马戏团〉
希涅克〈井边的女子〉〈撑伞的女人〉〈亚维侬教皇宫〉
印象派之后
罗特列克〈装扮〉〈在床上〉
塞尚〈自缢者之家〉
塞尚〈厨房桌子〉
塞尚〈女人与咖啡壶〉
塞尚〈圣维克多山〉〈浴者〉
高更与梵谷
梵谷〈隆河上的星夜〉
梵谷〈在亚尔的卧室〉
梵谷〈自画像〉
梵谷〈嘉舍医师的画像〉〈奥维尔教堂〉
高更〈与黄色的基督在一起的高更自画像〉
阿旺桥画派
高更〈布列塔尼农妇〉〈布列塔尼的风景〉
高更〈沙滩上的大溪地女人〉〈白马〉
塞律西埃〈护身符〉
伯纳德〈爱之林中的玛德琳〉〈秋收或布列塔尼风景〉
高更与纳比派
维亚尔〈睡觉〉〈午餐后〉〈橱柜〉
博纳尔「花园中的女人」连作、〈白猫〉〈躺在床上的女人〉
雷东〈闭眼〉〈阿波罗战车〉
夏凡纳〈海边的女孩〉〈贫穷渔夫〉
莫罗〈奥菲斯〉
德兰〈奢华、宁静与愉悦〉、弗拉芒克〈布吉佛的餐厅〉、德兰〈伦敦查令十字桥〉

註释作品

 

图书序言

前言

造访一生必去的欧洲美术馆,如何不留遗憾?

  
  从欧洲回来的人,如果说自己没去过罗浮宫、奥塞美术馆、伦敦国家美术馆或普拉多美术馆,我一定会很讶异。但这也情有可原,要是能待在一个城市数个月也就罢了,但仅能安排一天或半天时间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的人,每每只能望着入口处长长的人龙焦急不已。罗浮宫或普拉多博物馆就更不用说了,即便是相较之下规模较小的奥塞博物馆,想看完所有馆藏也很吃力。因为不是只有韩国人会列出「欧洲必去美术馆清单」,结果几乎每一座都挤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
  
  法国大文豪司汤达(Stendhal)到义大利佛罗伦斯旅行时,曾造访圣十字圣殿(Chiesa di Santa Croce),因那里的艺术作品大受感动,心跳加快、头昏眼花到难以站直身体,甚至出现幻觉,而这种症状便被命名为「司汤达症候群」。许多人都曾在艺术作品前感到晕眩,也常因为自己不知道哪一幅才是好作品、为何毫无感觉而觉得惭愧。有些人甚至会将司汤达症候群误以为是单纯的饥饿或口渴,就这么走出了美术馆。尽管因为「至少我看过了」而某种程度上觉得安心,但仍多少会遗憾自己只是走马看花,徒然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金钱。
  
  真正具有果断力、判断力与行动力的「理性旅人」,多半会直捣黄龙,以各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为目标。造访巴黎时,到了罗浮宫一定要看达文西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奥塞美术馆则要看米勒的〈晚祷〉,以及梵谷的〈隆河上的星夜〉。来到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务必欣赏维拉斯奎兹的〈侍女〉,以及哥雅的〈着衣的玛哈〉与〈裸体的玛哈〉。伦敦国家美术馆必看的名画当属范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在梵谛冈则要到西斯廷礼拜堂看米开朗基罗的穹顶画……当你全力奔向锁定目标时,途中偶会碰见好像在学校教科书上看过的作品,视线不自觉受到某些作品吸引而停下脚步,但多半会因赶行程而不得不放弃大部分作品,留下不知何时能再访的「依恋」,抱憾离去。
  
  结果,就算你的确去了「一生必去的欧洲美术馆」,也看到了伟大的作品,但除了带着尴尬笑容、挤在人群中拍了纪念照之外,毫无记忆点的美术馆之旅,事后回想只是遗憾……与其这样,倒不如利用这段时间,仿效巴黎人坐在塞纳河畔小憩,或学学伦敦人在特拉法加广场啜饮红茶。
  
  本书专为两种人而写:担心行前毫无准备,欧洲美术馆之旅会留下遗憾的人,以及身在美术馆的茫茫艺术大海之中,因来自四方的视觉冲击而呆住的人们。本书将为你们事先施打好「防呆疫苗」,让梦想有趟充实欧洲之旅的人们,能够做好万全的准备,带着这本书出发。
  
  同时,本书也锁定在美术馆内被人潮挤得晕头转向,旅行结束后,带着千头万绪解开行李的人们,像是自己究竟看了什么、应该有什么感受、错过了哪些作品等。看过本书后,读者将会发现,当初来不及用心观赏的作品,竟是一幅藏着惊人故事的名画,而着迷不已!
  
  画作是画家想向你传达的故事。画家透过色彩与线条构成的几何形体,向世人展现自身宇宙的伟大语言,往往需要有人为你翻译与解析。虽说一般多认为画作比文字更容易理解,但仍然有人因看不懂而感到郁闷,因此,我希望本书能让人就算不去美术馆,也能汲取伟大艺术家想传达的讯息。

图书试读

【摘录1】_奥塞美术馆行前须知
 
奥塞美术馆以印象派为主,一併展示印象派前后的画作,可以说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法国艺术史上最辉煌时期的作品都囊括在内。奥塞美术馆初期的收藏品,主要是从卢森堡博物馆与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移转过来的。1750年开馆的卢森堡博物馆,兴建的目的就是收藏与展示法兰西艺术院派主掌的沙龙展中入选的作品。年复一年,作品的数量也跟着增加了。身为印象派画家的古斯塔夫•卡耶博特,在1894年将自己收藏的当代绘画作品捐赠给国家,因此卢森堡博物馆也开始收藏有别于法国美术学院派、画风更创新的画作。不过,这些挑战保守主义尺度的67件印象派作品中,只有部分被接收,剩下的作品则被放在美术馆外的小型展场中。到了20世纪初,随着时代潮流改变,勇于创新的艺术家作品也开始被接纳了。
 
卢森堡博物馆在1939年关闭,将收藏品分散到罗浮宫和展示现代艺术的东京宫博物馆等地。不过,1947年罗浮宫开始重建时,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在收藏印象派作品的目的下诞生了。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受到大众喜爱,人气居高不下,法国政府甚至还颁布了捐赠艺术作品可代替遗产税的法令,收藏品的规模更大幅度的提升。最后,无法容纳大量作品的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将1870年后出生的艺术家的作品,移到1976年开馆的庞毕度现代美术馆。另一方面,罗浮宫也找回1820年到1870年之间诞生的艺术家作品,为了容纳呈现饱和状态的收藏品,奥塞美术馆就此开馆。
 
虽然19世纪的绘画作品在奥塞美术馆的收藏品中所占的比重相当高,除了画作外,也包含大规模与高水准的雕刻作品、摄影作品与装置艺术等,在这里一眼就可以观察到19世纪法国人的审美观。
 
观光客在这里,可以参观三层楼的展示区,在0楼(一般人认知的1楼),也就是奥塞美术馆的地面楼层,展出的是打破官学与保守学院派的作品,以及挑战传统、大胆创新的画家初期的作品。
 
参观完地面楼层的观光客,自然而然会搭乘建筑物右侧尾端的电梯来到5楼。5楼展示的作品可以说是奥塞美术馆的核心,也就是印象派画家的巨作。5楼展览的动线从建筑物右侧开始往左边延伸,参观结束后可以走楼梯或搭电梯,往下到地面楼层或是到2楼。2楼展出的是赫赫有名的梵谷和高更的作品,以及追随高更的阿旺桥画派和纳比派画家的作品,在2楼也可以欣赏到利用小色块完成画作的印象派画家秀拉与追随者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设计风格,光是封面就足够吸引我了。那沉静而富有质感的纸张,加上精心设计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内在的品味。翻开书页,我被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所包围,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油然而生。作者在选择这100幅作品时,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幅画的选取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宝石,它们共同串联起了一段辉煌的艺术史篇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幅画作的介绍方式,它并没有流于形式,而是深入挖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历史背景,以及它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有时候,我会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一个微小的笔触,一个色彩的运用,都可能被赋予深刻的意义。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对原本可能只是“看个热闹”的画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喜欢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它让我能够一步步地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创作哲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画作的陈列,更是一种艺术精神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了过去与现在艺术的连接,也激发了我对未来艺术的无限遐想。

评分

作为一个对艺术有着强烈求知欲,但又缺乏专业艺术背景的读者,我常常在面对宏大的艺术作品时感到一丝无力。而《手上美术馆2:奥塞美术馆必看的100幅画》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仅挑选了奥塞美术馆中最具代表性的100幅画作,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极其易于理解的方式,将这些作品呈现给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每一幅画的叙述,它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讲述着画作背后的故事,描绘着画家的创作心境。我仿佛能看到梵高在星空下孤独的身影,也能感受到莫奈笔下光影的流动。这本书让我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些色彩的碰撞,光影的变幻,人物的细腻情感,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去“看”一幅画,如何去欣赏其中的细节,如何去体会画家想要传达的情感。我不再是那个只能走马观花地欣赏艺术品的人,而是开始能够驻足、思考,甚至与画作产生共鸣。这本书是我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点燃了我对艺术更深的热情。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艺术书籍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而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艺术“活”起来。而《手上美术馆2:奥塞美术馆必看的100幅画》正是这样一本充满温度的书。它没有将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摆在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而是用一种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它们带到我们身边。书中的每一幅画作,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流淌着情感的河流,诉说着各自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肖像画的解读,那些眼神中的故事,那些表情的细微之处,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意识到,每一幅画作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鲜活的灵魂,一段真实的人生。这种对艺术的解读方式,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亲切。它让我不再觉得艺术遥不可及,而是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感受到那些伟大艺术家们的情感和思想。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艺术世界的美丽与深刻,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

能够拥有一本像《手上美术馆2:奥塞美术馆必看的100幅画》这样的书,对于任何一个渴望丰富精神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它并非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领略奥塞美术馆中那些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书中对每一幅画作的选取,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它们不仅是艺术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承载着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结晶。作者的叙述方式,如同陈年的老酒,醇厚而富有韵味,将那些复杂的艺术理论,化解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领略其中的奥妙。我尤其赞赏它对于作品背后故事的挖掘,那不仅仅是关于画家的生平,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风貌,关于人类思想的变迁。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艺术的意义,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艺术的好奇,更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让我开始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艺术,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近期艺术启蒙的及时雨!我一直对西方艺术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浩瀚的作品海洋让人无从下手,特别是那些耳熟能详但又知之甚少的名家名作,总想找一本能够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地介绍给我的向导。当我看到《手上美术馆2:奥塞美术馆必看的100幅画》时,我心中涌现出一股莫名的期待。奥塞美术馆,这个曾经的火车站,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沧桑与艺术的活力,里面收藏的印象派及后印象派作品更是我一直心向往之的。这本书承诺的“100幅必看画作”的定位,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给我一个聚焦,让我不再迷失于无尽的画面之中。我设想着,这本书一定不只是简单地罗列画作,更应该包含作者对于这些作品的独特解读,或许是它们背后的故事,艺术家的创作心路,甚至是如何欣赏这些画作的技巧。我特别期待它能解答一些我长久以来的疑问,比如莫奈的《印象·日出》为何具有如此划时代的意义,梵高的《星夜》中那翻腾的星云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力量,或者雷诺阿笔下那些温柔的女郎,她们的眼神中又藏着怎样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览员,在我脑海中搭建起奥塞美术馆的立体模型,让我仿佛置身于其中,在每一幅画前驻足、凝视、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